<p class="ql-block"> 出门前,随手拎上自己的包包,大概是每个女人的天性,而我,则是一个随性随意之人。今日外出,又随手拿了一个购物袋,被调侃,整理思绪,竟归拢出一堆关于包包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亲情包包篇</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小时候的书包,在我的逻辑中,包的实用价值大于观赏价值。刚上学时,背的书包是母亲用几块小花布拼凑的。八十年代初,家里应该还没有缝纫机这样的奢侈品,那书包一定是母亲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好的。小小的,口袋型的,缀上两个带子,斜挎在肩上,装不多的书本儿,一跑起来,在屁股上一颠一颠的。后来颠在了腰间,再后来,不能斜挎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拎着孩子二年级就10多斤的书包,我向孩子讲:妈妈小时候上学没有本,没有资料书,老师出题,我们用树枝在地上画。孩子睁大眼睛说:妈妈,你小时候真幸福!也许贴近大自然,无拘无束地长大,真的是一种幸福。</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书包,是出嫁了的大姐在邻村过会时买的。一个10来岁的小女孩,跟在姐姐的身后,穿梭在赶会的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停驻在一个个摊位前,痴迷了一个军绿色的帆布书包,上面还有一块布盖,有两个扣可以扣上,不至于在颠簸中把书本颠出来。挂在肩上,像极了威武的解放军叔叔用的挎包,于是走路也不再疯跑了,一手搭在书包上,极庄重。</p><p class="ql-block"> 书包,使我的童年多了一份儿上学的快乐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自我买包篇</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许是审美使然,也许是个性驱使,成年后的我,对包的需求不是那么强烈。随意地买上一个大而实用的,也是百搭的,一年四季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不管颜色深浅,风里来雨里去。手使的东西,随便一塞了事,没有贵重的化妆品,也无奢侈的首饰。也因为我对衣服的需求如此,需要了买上两件,有换洗的就行,可劲儿的一直穿在身上,一个季节就那么两件。</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里,那个嗜鞋的郭襄,一屋子的鞋子,一个款式的各种颜色都来一双的占有,但最终还是抛弃了最初的清贫和纯真的爱情。</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的日子里,随手提一个购物袋出门,不用浪费一个脑细胞去思考搭不搭的问题,就像从超市购物抑或从菜市场回来一样。</p><p class="ql-block"> 友情送包篇</p><p class="ql-block"> 在我这样每天拎一个购物袋出门、坐公交、回家的一天,突然,身边的好友说:我给你买了一个包包。送到我手里:橙黄色的,中大款,上面一半缀着精致的蕾丝,真得让我怦然心动。就像每天吃粗茶淡饭的人,一天,有人端到你面前的是美味佳肴,吃上一口,味道真的很好。随即想,朋友是南方人,也是对生活很讲究的人,带我这只会在家偶尔蒸个包子包个饺子来改善生活的人,去麦当劳,去西餐厅;让我这空闲了只会在家读书,偶尔还写点啥的人,见识了证券交易所,认识了股票……</p><p class="ql-block"> 也许,包包对我来说,就是超市的购物袋。最近因为买了几斤橙子在包包里,奔波了一路,让我的包包“寿终正寝”了,我终究还不是一个讲究的人,不知道去爱惜它……</p><p class="ql-block"> 写下这些文字时,我觉得包包于我,就像一篇文章的题记,有,写得好,能更好地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没有,也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