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历史上有三座寺庙最为出名,一是开化禅寺,即为 现在的琅琊寺,二是龙兴寺,此龙兴寺非凤阳县的龙兴寺, 三是幽栖寺。琅琊寺保留至今,香火尚旺,但其它两座寺庙 则不复存在,龙兴寺早在明代毁于战火,而幽栖寺则湮没于 陡山幽谷之中,早已不为人知。 <div> 据清康熙版《滁州志》记载:“幽栖寺,在州西南七里, (侧菱山之麓,)旧名黄草洼。明万历初(注:万历元年为 1573 年),幻空道人结茆居之,岁辛卯(注:万历十九年, 即 1591 年)有兰风定禅师嗣孙觉明(和尚)自维扬(扬州) 来,卓锡(居留之意)此山。募诸施者,劈山拓地,创立殿 宇,塑诸佛菩萨像,及五百罗汉像。饭诸往来头陀。台殿巍 峨,树森蓊翳(树木茂盛之意),为一时庵院之冠”。 <div> 十年前,也就是 2010 年的 11 月份,曾与摄友探寻过一 次幽栖寺 ,十年前探寻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十年来思古怀 幽的情结依然没变,十年后的幽谷遗迹与十年前的情景是否 还是一样,十年前没有发现的东西,十年后能够有所发现 吗?带着这些思绪情结,择一晴朗天气,约上数位摄友再次 踏上访古探幽的行程。 </div><div> 上次前往幽栖寺是朋友开车送我到山下,这次则是笔者 自己开车前往,沿着滁杨(杨饭店)公路西行约十分钟,过 自来水厂,不到蓄能电站,即到黄草洼(南洼)。洼在路南,寺在洼中。几年前随着牛奶厂改制,滁州唯一的享誉全国的 “琅琊奶粉”也随娘改嫁了,而当年在洼中养奶牛的专业户 也陆续迁出了幽谷,从此洼中便“凉风冷露萧索天,黄蒿紫 菊荒凉田”越发显得幽静虚空。 </div><div> 过去前往幽栖寺是沿溪而上,行二三里即有泉眼一方, 名为“珍珠泉”。清光绪《滁州志》载:山有珍珠泉,每春 夏之交,游人抚掌,则泉上溅如珠。溪水之上有古桥数座, 一拱桥,一石板桥,石板桥约一米多宽,两米多长,拱桥不 大,但很古朴。此二桥十年前均还存在,如今再也没有其踪 影,珍珠泉也无处寻访,不知所在。只发现一泓山泉靠路东 山崖,尚有一汪清水是否山泉不得而知,听当今护林员何师 傅所言此泉叫“饮马泉”,是否是古泉眼亦没有考证。山下 小溪淤塞严重,曾经的涓涓流水不复存在,唯有依稀可见的 小溪岸边堆叠整齐的古青石,仿佛在低声倾诉着古老的过去。</div><div> 小溪淤塞,古道难行,抬头望去,弯弯曲曲的羊肠古道 掩映在道路两旁疯长的自生林中,我们顺着小溪,沿着古道, 抓着蔓藤,踩着碎石,跌跌撞撞的艰难攀爬,几次都差点迷 失在密密丛林之中。好在凭着脑海中十年前的点滴记忆,我 们终于找到了那曾经与琅琊寺相媲美的幽栖寺遗址。其神秘 的真容逐渐地展示在眼前。驻足环视,昔日高大巍峨的殿宇 寺院早已毁损殆尽,佛主与罗汉早也不见踪影,映入眼帘的 却是满目苍凉,乱石满地,残垣断壁,荆棘丛生。偶尔可见数块断碑倒卧于乱石之间。眼前的景象几乎和十年前一样, 只是显得更加苍凉和颓落,除了苍凉和颓落,我们还是从残 留的殿基,莲花石础,门臼,残破的山墙依然可以感觉到幽 栖寺当年的雄伟壮观。幽栖寺当年的建筑颇具特色,从目前 保留的遗址依稀可以看出,当初庙宇的建筑朝向应该是座南 朝北,分为上中下三层,也就人们所说的三进。其庙门亦有 正门还有偏门(小门),每一层都以大块条石垒成石墙,然 后在上辟山填土,平地造殿。整体建筑应是下大上小,犹如 宝塔一般,从山下朝山上看非常辉煌壮观。我们在乱石之中 努力搜寻着有无关于庙宇建造之文字凭据,但终因年代久远, 残碑石刻上的字迹早已经风雨剥落,字迹模糊,无法辨认, 几块残碑依稀可以辨认数行字迹,其中一块的字迹是“万历辛 卯。。。。南京太仆寺卿”等字样。还有一块记载了寺的范围 是“东至分水岭,西至涧底,(南至大山岭,立石为界)等字 样。散落在地的一块扇形残破的碑首上刻有六个大字,经仔 细辨认好像是“新建幽棲庵记”,其中幽和庵字最为清晰, 在一块倒地横卧的断碑上依稀可辨认部分文字“今风雨未闻, 所谓黄草洼。。。其峰在丰山之阴,余按图回臆。。。桥其 西面清流叠嶂若隐若见,有庵曰幽棲。(古棲同栖)”这个 断碑大概就是记载幽棲寺新建的事,可惜现在找不到原文了。 原先稻箩筐似的香炉也断成两半,躺卧在碎石之中。如今, 幽栖寺的中上层的石墙和石阶都还保存最为完整。由于山体的运动,每级石阶仅有不到20公分的宽度,23级石阶向上延 伸叠垒,陡如峭壁,确有仰观掉帽之感。其巍峨之状令人肃 然起敬。上有大殿建筑,供奉的应该是如来或观音菩萨。 </div><div> 站在幽栖寺的最上层俯瞰群山,一片苍茫,灌木阴阴, 树木凋零,满目荒凉,再无那“烟云生大壑,钟馨响深松。乱 石都成佛,穷僧半作农”的幽静胜境。不禁感叹不已:“桂附 空留影,丹炉成袅烟”。“台殿巍峨已往昔,空留遗迹在幽谷”。 早在 1990 年有一位名为传虎的游友曾在探访幽栖寺遗 址时,在石头上留下了一首游记诗,被当时在地方志工作的 管笛先生所抄录,“古城古迹知多少,仍有叫我不知道,本 该处处去寻觅,不解不解古事道。”现转录于此,愿它能成 为今日网友,摄友,游友,驴友们的呼吁书,呼吁更多的人 们去探古寻幽,更多的去了解滁州的历史。现在的幽栖寺所 在的地方已整体划归红琊山林场管辖范围。这里山美水美林 美是滁州难得的一块风水宝地。但愿我们能够看到幽栖寺重 放光彩的一天。(2021 年 1 月 20 日腊八)</div></div> 这是进入黄草洼的道路,崎岖而荒凉 洼中到处都是疯长的自生林 原来溪水上的小古桥,现已不复存在 石板桥没有了桥面,没入水中的不知可是原来的石板 红琊山林场的护林员老何,告诉我们这是饮马泉,不知真假 幽栖寺第一道,也是第一层山墙。图中摄友为韦成老师 幽栖庵原来建筑遗址 新建幽棲庵记,这个【记】查了古文字字典才确定 摄友朱正江站在幽棲庵遗址前 摄友丁保华在拍摄幽栖庵碑首文字 这块残碑石刻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估计让人搞走了 这块残碑石刻也无踪影了 树下的石础现已无存 漂亮的莲花石础,没有了踪影,可能早就被盗了。 山门遗址保存完好。 这是幽栖寺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残碑,碑上字迹尚可辨认。 如果此碑能够保存该多好! 第二道山墙保存尚好,但中间的石台阶毁损严重,这其中有扒蜈蚣人的“功劳” 通往第三层的台阶上保存最好的是这个门槛石了。 破碎的香炉,再无昔日的香雾袅袅。 摄友梁恒老师拿残瓦残砖让我拍照 韦成老师在拍照 可以说这是保存最好的第三道山墙了, 陡峭的台阶让人仰观掉帽。 感谢摄友余荣生、梁恒、韦成、丁保华、朱正江等陪我一起访古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