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印象之十五,莺歌海盐场

老头儿

<p class="ql-block">莺歌海盐场位于乐东县,面临大海,背靠尖峰岭林区,是一片30多平方公里的滩涂地带。这里可见一望无垠的银白色盐海,渠道纵横有序,盐田金光闪闪,景象十分美丽。</p> <p class="ql-block">海南岛的西南端濒临北部湾,绵延不绝的群山挡住水汽使这里常年晴热,中国著名盐场莺歌海盐场就建在这山海之间。</p> <p class="ql-block">莺歌海盐场是中国三大海盐场之一,建厂于1958年,至今已有62年的建设发展史,生产的海盐品质很高。中国著名的诗人郭沫若,1962年到访时,醉心于万亩盐田银光闪耀的景观,作诗“盐田万顷莺歌海,四季长春极乐园,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p> <p class="ql-block">莺歌海盐场有过辉煌的过去,曾创下年产32万吨的历史最高生产记录,产品广销中南多个省份。但后来随着生产设备的老化,生产面积的减少,生产能力的降低等原因,年产量逐年在下降。</p> <p class="ql-block">莺歌海盐场是1954年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崖县黄流区代表提出兴建莺歌海盐场的要求,1955年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视察海南决定建设盐场。</p> <p class="ql-block">在盐业体制改革后,海南省发展控股接管莺歌海盐场,积极谋划盐场转型发展,在升级食盐产品的同时,深入挖掘艰苦奋斗的盐场精神,寻找到“盐文化+盐产品”的特色发展之路。</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1962年到访作诗句:烧干海水变银山”。</p> <p class="ql-block">莺歌海盐场曾经有两次开发的记载:日本人侵华时发现了莺歌海优良的制盐条件,成大规模勘探并编制了盐场开发计划,要建“东亚第一大盐场”。</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统治国民党统治时期也作过闭门造车的方案,但据那些国民党“大员”们考察的报告说,“此地尚在原始时代,为蛮荒之地,边疆开发,备极艰辛,治安动荡,无法开发”,于是,最终只是在三亚成立了筹备处,开发计划没有实施,更没有实现。</p> <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乐东县将盐场命名为“乐东县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来到莺歌海盐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银海。这里渠道纵横,整然有序,井井盐田银光闪闪,高压电线凌空飞架,水泵房星罗棋布,制盐机械转动轰鸣,处处呈现一片生产繁忙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莺歌海盐场施工队伍以1958年3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0951、0952、0957、0965部队转业和退伍的5600多人为主,以当地民工为辅,组成5个施工工程队,总人数9200多人,高峰期达到1万多人。</p> <p class="ql-block">收盐工人在将晒好的盐推堆起来</p> <p class="ql-block">晒盐池和晒好的盐堆</p> <p class="ql-block">成片的盐池</p> <p class="ql-block">到处可见的盐池和盐堆</p> <p class="ql-block">作业中的收盐工人</p> <p class="ql-block">承担运输的火车</p> <p class="ql-block">装卸工人正在往火车皮上装盐</p> <p class="ql-block">盐仓</p> <p class="ql-block">盐场</p> <p class="ql-block">以盐场工人为原型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保留完好的盐场堵墙和道路</p> <p class="ql-block">参观莺歌海盐场很有趣味,涨潮时,海水从内潮口闸流如储水湖,通过扬水站,再流过初、中、高级蒸发池,海水浓度变升高,成了人们平常讲的卤水,卤水漏水进入结晶区,通过充足的阳光暴晒,就在那里饱和结晶,每天下午一辆辆收盐机忙着收盐,铲起了一道道雪白的盐花,机前的旋转刀片,迅速地把盐捣碎,就是我小时候记忆中的“盐圪塔”。</p> <p class="ql-block">借用互联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