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子多福”是老家庭的精神桎梏,母亲刚刚在婆家立足,就开始生儿育女.,头生是儿子,接着陆续生四个闺女,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家人亲戚议论纷纷,好在紧接着又生了我和弟弟,才堵住了他们的嘴。之后,我的两个妹妹接连出生,至此,父亲两房媳妇共生了五男八女,共十三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哪里有节育的说法,父母不堪重负,又很无奈,叫苦不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另外一种角度看,人丁兴旺与家庭和睦相关联,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她和父亲更加关照前房的闺女、儿子。父亲常鼓励大家“鱼帮水,水帮鱼”,父母把爱給了大孩子,大孩子帮助他们照顾小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亲戚朋友无不称赞,以至搬家后,邻居怎么都想不到,这些孩子是两个妈生的,就连身居其中的我和弟弟妹妹,也是在我们成年之后偶然知道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那么多孩子,经济上怎么乘受得了?你家一定很富有”,很多人会这么看。其实情况并非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工作的前二十年,业务能力强,人缘好,家里有贤内助,工作稳定,薪水高。可是,父亲当时要供奉老母和接济兄弟姐妹,小家庭人口又多,经济并不宽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年以后,父亲工作状况发生很大变化。电报技术发展了,收发报讯号由原来划点线变为声音,父亲常年身处列车轰鸣的车站,耳朵渐渐地背了,听声音讯号吃力,职务被上司的红人取代,离开干了二十几年的电报房。父亲为人耿直,对上司从不阿谀奉承,在上司那里不吃香,于是被从特等站贬到京津线上小车站,从此,工作极不稳定,收入也大幅下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花钱拿捏适度,一个钱能掰成几瓣花。夏天,蔬菜便宜时,她带领孩子们腌制大量咸菜,凉晒干菜,足够整个冬天吃。大孩子衣服小了,破了,她拆大改小给小孩子穿。孩子们的鞋都是他做。她变着花样给孩子们做可口饭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发了工资,全部交给母亲,他自己开销很节省。家里的事,母亲不让在外劳碌的父亲操心犯难,对父亲关心倍至,父亲在家时,她给开小灶,父亲上班带的饭,母亲为他精心制作。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们也都很勤俭,虽然日子并不富裕,但大家都很舒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母没有“望子成龙”的奢望,他们言传身教,只求儿女端端正正作人,有个好人品。孩子们目标明确,环境宽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良好的家教造就了和睦家庭、扑实家风和子女素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待续:我为父亲写传记(八、奔波劳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