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张自忠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以此感念他曾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作为抗日战争中中国牺牲军衔最高将领,他也被周总理称为“抗战军人之魂!”。 当危难之际,总有一些人会挺身而上,在生存与大义面前,他们总是会毫不犹疑地选择后者,与其苟且而活,倒不如做一番事业。张自忠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叫做“军人之魂”,当然,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也有无数的英雄儿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值得敬佩的,都是最可爱的人。<br><br>年少已有大抱负<br>1891年8月11日,张自忠出生在山东临清唐元村的一个官宦家庭。张自忠6岁入私塾就读,3年后,父亲张树桂前往江苏赣榆就任巡检,把张自忠也带了去。<br><br>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自忠父亲张树桂病逝,其母亲冯夫人成为一家之主。举家迁至临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考入了临清高等小学堂。强调忠、孝、仁、义的传统道德从小便在张自忠的内心深深扎下了根。学习之余,张自忠常借一些小说来阅读消遣。最让他喜爱的是《三国演义》、《说唐》和《说岳精忠传》。也正是对传统道义的学习,让他对传统中国文化颇有感触,也让他的心里萌发了极为珍贵的道义之心,对他后来的人生有重要影响。<br><br>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这年冬天,,张自忠考入了当时中国北方有名的法律学校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而这也让他对新的理念有所革新,有了新的人生追求,决定投身于民主革命运动。<br><br>他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1931年1月16日时,因军阀混战而留下的西北军残部正式编成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哲元任军长,秦德纯、刘汝明任副军长,冯治安任三十七师师长,张自忠为三十八师师长。同年6月,南京政府开始整编全国陆军,第三军改番号为第二十九军。<br><br>与日交战,从不畏惧<br>1933年1月10日时,二十九军的主力奉命由山西阳泉开赴通州、三河、蓟县、玉田待命。这也是张自忠有生以来第一次同日军交战,对他来说颇为重要。 1933年3月4日后,二十九军奉命赴喜峰口阻敌,冷口防务交商震部接替。3月7日,张自忠与冯治安抵达遵化三屯营与日军激战七日,日军无法获胜,转而将主攻方向转到罗文峪方面。在罗文峪方面,日军也并没有取得什么优势,反而败绩不断。但此时的将却奉行错误的政策,使得对日军的态度上十分模糊,最终二十九军腹背受敌,原有的优势也消失殆尽,只能退出喜峰口、罗家峪,最终被迫与日军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br><br>虽然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了张自忠及其所率领的军队的坚韧气质,颇让人振奋。<br><br>被舆论误为“汉奸”<br>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对于日军的战略计划,中国一方实则判断有误。<br><br>二十九军作为当时驻守华北的地区的守军,其主要任务就是面对突然的危机。但是作为当时二十九军军长的宋哲元,在对于日军的判断上有明显的不足。<br><br>他曾对部下说:“目前日本还不至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只要我们表示一些让步,局部解决仍有可能。” 宋哲元的这种幻想也影响了不少二十九军的将领,当时的张自忠也颇受影响。<br><br>但是,一切的幻想在现实面前总是显得无力。<br><br>7月26日晚,日军司令长官向宋哲元发出了最后通牒:“限在7月28日中午之前,中国军队全部撤出北平。“<br><br>这时,一切才好像大梦初醒,日本的野心暴露无遗,此前的诸多幻想终究是不切实际,日军想要的会更多。<br><br>当然,如果此时宋哲元真的应了日军的要求,那他一定会被唾弃而死。此时的宋哲元紧急向二十九军下达了平津地区防御作战的命令。但是,毕竟是仓皇迎战,而日军一方已经准备颇久,再加上此前的疏忽,日军的来势汹汹让守军颇为被动。<br><br>战争的残酷确实让人难以想象。一天时间之内,北平外围的所有阵地都丧失殆尽,二十九军一方的副军长和132师师长都已壮烈牺牲,谁都知道,如果坚守下去,结果并不会很好,但29军依然打出了自己的气势。 此时的宋哲元决定撤退,而只留下了张自忠所带领的军队。28日晚,宋哲元向张自忠下达了留守北平的命运:“西北军是冯先生一生心血所建,留下了这点底子,我们得给他保留着。此事非你不能做到,二十九军现在战线过长,我们要把部队收容起来,只有你能和日本人谈判,拖延一个星期……”<br><br>谁都知道这样的命令,结果注定不会太好。但是,既然作为军人,能做的只能是服从命令。<br><br>此时的张自忠无奈说道:“你们成了民族英雄,我怕要成了汉奸。”<br><br>但是一切都是无可奈何。<br><br>当天夜里,宋哲元便带队撤出了北平,只给张自忠留下了4个团维持治安。 29日天刚亮,北平城大门大开,日军便不费一枪一卒进入了北平城。<br><br>此时的主要任务便成了与日军谈判,但是谈判是要有资本的,中国军队此时实在难以抵抗。在几经周旋之下,谈判的结果便是日军不能轰炸北平城、不入驻军队,同时也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br><br>几天的谈判也终于有了结果,张自忠也自知自己的结果可能不会太好。<br><br>果然不出其所料,当时的各大报纸都在骂他是“汉奸”,将北平城拱手让给了日本。<br><br>此时的南京政府也决定将他撤职查办,但在宋哲元等人的力保之下,才有所幸免,但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最终是给他安排了一个军政部的闲差。 此时的张自忠心里自然十分苦闷,谁不想做个英雄,但命运的无奈让他总是困苦。<br><br>重上战场,浴血奋战<br>军人最不齿的自然就是临战脱逃,不战而退。张自忠也明白,自己不能这样下去,尤其是自己怎能背上这样的骂名。<br><br>在战争局势不断严峻的情况下,张自忠不断给蒋写信,表示自己的宁愿在战场上杀敌,死于战场之上,也不要如此苟活,背负骂名。最终,张自忠又回到了自己的老部队之中。<br><br>这次的回归他决定一雪前耻,不能再如此苟活。 1938年3月的临沂战役中,五十九军与敌鏖战七昼夜,粉碎日军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将日军号称“铁军”的板垣师团击溃,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br><br>1939年5月,中日两军在鄂北地区展开了一次大交锋——随枣会战。5月10日,张自忠部在田家集以西的大家畈歼灭日军辎重部队,迫使日军放弃渡河攻击襄阳<br><br>不仅是在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之上,之后的武汉会战之中,张自忠也表现出了不怕死的气质,尤其是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br><br>在每次上战场之前,张自忠都会提前写好遗书,活着回来,就撕毁,回不来,也好有个交待。 一时之间,张自忠打出了自己的气概,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他,曾经的骂名也渐渐被人忘却。<br><br>而每次他都亲临前线指挥,虽然能够鼓舞将士,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危险。<br><br>牺牲于战场之上<br>1940年5月,日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中国军队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来可以不必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他自己亲自率领2000多人渡河作战。<br><br>此时的日军有15万之众,兵分三路,来势汹汹。<br><br>1940年5月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这更是一份绝命书,在兵力悬殊的现实中,这场冲锋实在是有过太多危险。<br><br>他亲率2000多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所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10多次。<br><br>虽然说有了多次小胜,但是在巨大的差距面前,日军正在不断缩小他们的包围圈。<br><br>到了5月16日的下午,此时他的身边只有100多个人了,而且他自己也已经身负重伤,胳膊和右腿都被炸伤,但此时他并未畏惧,也没有丝毫退缩。<br><br>5月16日下午2时,张自忠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他掏出笔向战区司令部写下最后近百字的报告,交给马孝堂并留下遗言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br><br>但战场是无情的,身边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他自己的命运又会怎样呢?援军此时便不再奢求,能做的就是多杀几个敌人。<br><br>最终,他拿起冲锋枪向日军扫射,击倒了十几个日军。 但日军的子弹也打在了他的身上,他倒了下去。身边的卫兵想要扶他,但是他大喊着让他们快走,能走一个是一个。<br><br>但是此时的日军已经冲了上来,本来倒在血泊中的张自忠凭着最后一口气站了起来,想要去抓日军手中的刺刀,殊死搏命,但这时一颗子弹打在了他的头部,之后日军士兵还用刺刀刺进了他的身体。这时的他,再也没能站起来。<br><br>战场归于沉寂,张自忠所率部队全军覆没,他最终还是牺牲在了战场之上。<br><br>日军对他的尊重<br>在日军打扫战争之时,他们发现这个军人不是普通的士兵,因此便翻动了他的遗体,发现了一支钢笔,上面写着“张自忠”。<br><br>因此,他便上报了上级横山武彦,但横山武彦也不敢确定,一位中国军队的司令,怎能这样就牺牲于战场之上。他也紧急上报了上级。 最终,他上报给了专田盛寿,专田盛寿便证实这就是张自忠。<br><br>而出于对军人的尊重,他们将张自忠的遗体擦洗干净,并用绷带包好伤口,放入一口上好的棺材,而在场的日军也列队向这位中国军人脱帽致敬,然后将他下葬。当时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之中也插播了张自忠将军阵亡的消息。<br><br>英雄的离去<br>当黄维刚率领三十八师到达战场之时,距离张自忠将军的阵亡已经过去近5个小时,但张将军的遗体仍在日军的看守之中。<br><br>他决定一定要夺回将军的遗体。他采用多次突袭,终于将他的遗体带来回来。<br><br>18日上午时,官兵们查看遗体时,发现其身上有2处刀伤,6处枪伤,可见将军在战场之上的必死决心。 他们对张自忠将军的遗体进行了重新清洗,尤其是换上了新的军装,要让他走得体面。<br><br>当护送车队到达宜昌之时,城内的群众都自发来送殡,大街之上人人臂缠黑纱,摆满了供桌香案,一切都十分隆重。<br><br>此时,宜昌的上空日军飞机曾三次抵达,在这样的局势里,并未有一人躲避,只为感念这位牺牲于战场之上的英雄。<br><br>而当天,日军的飞机在盘旋多次之后,并未投下一弹,之后便离去。这应该是战争之中的一件怪事。 当张将军的灵柩运抵重庆时,蒋率全体军政委员前往码头迎接,并为之举行了国葬。冯玉祥亲自为张自忠题写了“张上将自忠弟千古荩忱不死”的题词。<br><br>结语<br>1943年,周恩来在张自忠将军牺牲三周年之际,给予了张自忠“抗战军人之魂”的高度评价。毛主席也亲笔题词“尽忠报国”。<br><br>军人牺牲于战场之上,也算是张将军最好的归宿!他的气概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