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前身为皇室太庙,是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祭祖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提议,政务院批准辟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毛泽东主席亲书匾额,并于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正式开放,郭沫若为此作诗 :“昔为帝王庙,今作文化宫。” 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依据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规划,与故宫、社稷坛同时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琉璃门、汉白玉石拱桥、戟门、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井亭、神厨、神库和三大殿的六座配殿依次排列于两侧。 太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庙建筑,堪称"天下第一庙"。 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门(正门)。 正门上悬挂毛泽东主席亲书匾额“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南门向北前行,穿过古柏林后向东就来到琉璃门。琉璃门是太庙正门,嵌于太庙中墙南面。中间三座为拱门,旁边两座为过梁式。黄琉璃瓦顶,檐下饰有黄琉璃斗拱额枋及垂莲柱,墙下为汉白玉须弥座。 进入太庙,迎面见到的是戟门桥与戟门。 <p class="ql-block"> 戟门桥始建于明代,乾隆年间引故宫御河水到此,并对原桥进行改建。改进后的御河桥形如玉带,所以又称“玉带桥”。</p> 玉带桥为七座单孔,正中为皇帝走的御路桥。玉带桥背倚戟门,向西与故宫端门相望。 大戟门前广场 大戟门,黄琉璃瓦屋面,单檐庑殿顶,座落在汉白玉石护栏围绕的白玉山须弥座台基上,戟门内外曾陈列有八个戟架,每个戟架上陈戟15枝,共陈戟120枝,1900年被八国联军盗走。 大戟门东西各有一座井亭,建于明代,高8.55米,为黄琉璃瓦盝顶六角亭,梁架用鎏金斗拱承托,亭内正中有水井一口,上置六角汉白玉井圏,柱间的坐凳为现代所加。<br> 东、西井亭的南边分别设有神库与神厨。神库建于明代,黄琉璃瓦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是收藏笾、豆、俎、篚、灯盏和各色绒毡绣片、幄帐棕荐(拜垫)等祭品的库房。 神厨与神库一样,建于明代,内設锅炉,上有天窗,经数百年烟熏火燎,室内屋顶已被熏黒。 大戟门北面是宽阔的广场,正面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着前、中、后三大殿和前、中、后三组六座东、西配殿。前殿称享殿,是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矗立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内地铺"金砖",天花为贴金彩画,68根梁柱为名贵的金丝楠木。享殿气势雄伟,比故宫的太和殿还要高2米,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大戟门东北角的螭首和享殿。 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面阔十一间,进深六间。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岁末祭典称“祫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之祭典称“告祭”。祭典时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移至此处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举行大典时,香烟缭绕、仪仗簇拥、钟鼓齐鸣,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 享殿匾额上满文、汉文的“太庙”二字,文字虽不同,然而笔风神似。是谁书写了这几个古朴苍劲的大字,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留下准确的记录,但在传说中,这两个大字的作者是乾隆,根据现代研究的资料表明,太庙两个字的字体,基本和太和殿、乾清宫牌匾上的字是一样的笔法,故此推断此匾应该是出自顺治之手。<br> 享殿门前的丹陛建于明代,三大殿门前的丹陛以享殿丹陛最为壮观。丹陛随台阶分为三座,各为整块青石,分别雕有显示尊严的”云龙纹“、”狮子绣球纹“和”海兽纹“。雕工线条冼练’刀法娴熟,精美绝伦,是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上部的云龙纹石雕 中间的狮子绣球纹石雕。 下部的海马纹石雕。海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穿行于波涛之中,神态怡然。<br> 太庙是祖先祭祀之所,祭祀的目的在于祈福。其丹陛之上的浮雕海马,为入水之龙马,寓意祖国江山永固,祝福人民快乐吉祥,是中华文化吉祥文化的体现。 享殿内现在陈列着由江泽民主席亲自题名并于2000年1月1日首先鸣响的国之重宝、世界上最大的双音舞台演出编钟—中华和钟。 中华和钟是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为原型进行設计,1999年11月制作完成的青铜钟,安放在享殿正中,成为太庙馆藏文物。<br> 中华和钟上下三层共108个。上层34个钮钟,代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湾、香港、澳门;中层56个甬钟代表我国56个民族;下层18个镈钟,中间16个代表中华民族的16个时期,两侧两个象征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和平"与"发展"。 重达3200公斤的中央镈钟上,镌刻着"中华和钟,万年永保"的鎏金铭文。朱红描金的雕漆钟架上有1.2万个表现生命科学、宇宙星空、电子芯片的现代纹饰。钟的两侧各立大红建鼓和石磬、玉磬。中华和钟音域宽广,既可和多种民族乐器配合,又可接轨大型管弦乐队,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演奏双音编钟,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享殿的五脊六兽。五脊六兽是中国传统建筑上的一种装饰。中国古建筑物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着一些瓦质或陶质的小兽,就是所谓的"六兽"。脊兽的排列和使用数量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和规定,必须是三、五、七、九等单数。只有太和殿,才能装饰十个脊兽,其它殿上的脊兽按级递减,太庙享殿因供奉的是先皇,因此仅次于太和殿,使用的是九个脊兽。<br> 享殿前的望柱。望柱也称栏杆柱,柱头装饰花样繁多,太庙望柱以龙纹、凤纹为主,配以云纹陪饰,极富立体感。<br> 享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清代供奉代善、多尔衮、奕忻等十三人,每间设一龛,内置木制红漆金字满汉文牌位,北端两间是存放祭器之处。 西配殿供奉着异姓文武功臣的牌位。清代供奉费英东、张廷玉等十三人,同样是每间设一龛,内置木制红漆金字满汉文牌位,北端两间是存放祭器之处。 螭首 ,位于各殿汉白玉台基外侧须弥座与栏板之间。除了起装饰作用外,雨天还是台基面积水重要的排水工具<br> 享殿(左)和寝殿(右) 沿着享殿的西侧向北转,可见寝殿(中)和寝殿的西侧殿(左)。<br> <p class="ql-block"> 享殿西侧殿南面有燎炉一座,是为焚烧享殿和享殿西配殿的祝板和丝帛而設。通体用素白琉璃构件砌造,质地细腻坚硬。整体仿造木结构建筑,筒瓦单檐歇山顶,檐下饰以斗拱额枋,炉身四角有圆柱,炉膛门上雕花饰带,其余三面雕刻菱花,下为须弥座,雕工精美。</p> 享殿后面的铜缸, 寝殿(中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四间,汉白玉须弥座,是平时供奉历代皇帝和皇后牌位的地方。清末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每次祭奠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殿放于神座之上,祭毕奉回。 寝殿(中殿)东北角的螭首 祧殿(后殿)与中殿间隔很小,与前殿、中殿不同的是祧殿自成院落,四周围以红墙,祧殿(后殿)建造比享殿、 寝殿晚70年。 祧殿汉白玉须弥座、琉璃门与南面的寝殿。 <p class="ql-block"> 雪后祧殿琉璃门局部</p> 祧殿(后殿),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四间。此殿东南隅原有铁燎炉一座,为焚烧祝帛(祭品)之用,现已无存。 祧殿(后殿)的背后就是太庙的后琉璃门。 <p class="ql-block"> 出了后琉璃门,北边是故宫筒子河,水波荡漾,柳枝轻拂,红墙黄瓦,角楼辉映。</p> 筒子河的西部可见故宫雁翅楼。 太庙作为皇帝的家庙古柏众多,树种为侧柏或桧柏,多为明代太庙初建时所植,少数为清代补种。树龄高者达五百年以上,低者亦有三百年以上。七百多株古柏千姿百态,浓郁苍翠,绵延成林,环绕太庙中心建筑群,与黄瓦红墙交相辉映,形成庄严、清幽的环境。古柏均统一编号,虽饱经风霜,却依然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其中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古树,记载着几百年的历史和民间的传说,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br> 进入南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大片古柏林。 太庙西边贯通南北的大道两旁柏树成林。 太子林,位于南琉璃门外东南,相传此林为明朝几代太子所植。太子年幼调皮,随意栽植,不循行距,随从亦不敢阻拦,任其所为,故而成林后与它处柏林不同,纵横排列参差不齐,形成独特之景观。 明成祖手植柏,位于后琉璃门门前偏西。相传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按“左祖右社”规制建成太庙后在此亲手所栽。 树上柏,位于太庙西北角。在8米高的斜枝上,又长出一株柏树,树形规整、树冠浑圆、蔚为奇观,为清朝入主北京天下大定后所生。树枝指向皇宫,传有清朝承袭明朝宫殿社稷,且根基稳固之意。 鹿形柏,明代所植,在太庙西侧的林荫大道上。从东北方向观看,其枝干树冠形如梅花鹿,鹿头部的两个树洞恰似鹿的嘴和眼睛,是鲜见的植物景观。相传古时树旁常有灰鹤栖息,被视为松柏常青、鹿鹤同春的吉祥景观。 神柏,在南琉璃门外偏西。此柏相传为太庙始建时明成祖手植的第一棵树。太庙始成,遍植新柏,连种三年均没成活,乃因土质不宜。一工匠献计,将太庙的薄土与皇城东北角的沃土对换,并请朱棣首栽此树,果然成活。人皆说是皇帝福荫所致,遂称为"神柏"。后代皇帝、亲贵祭祖至此须下轿、下马,以示尊重。<br> 太庙的西侧是“光荣榜”,上面张贴着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奖章获得者的照片和事迹介绍。 郜三喜烈士纪念碑。 郜三喜烈士,生前为北京城建一公司工人。1993年6月15日,北京城建集团一公司青岛项目经理部40余名同志在青岛前海污水泵站,奋不顾身抢救遇险的当地职工时,多人受伤,郜三喜同志壮烈牺牲,民政部批准郜三喜同志为革命烈士,中共北京市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首都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中共青岛市委和市政府分别授予该经理部“首都见义勇为好集体”、“舍己救人英雄集体”称号。纪念碑上有“共谱英雄曲”石刻画,记录了英雄们救险的情景。 <p class="ql-block"> 太庙古建中需要一提的还有小金殿和太庙街门。小金殿(图左)位于太庙东南牺牲所正门(图右)北侧,琉璃瓦仿悬山顶的正式建筑,下为石基,中为青砖砌墙,外敷红墙。殿东西面宽5.2米,南北进深长6.08米。墙很厚,室内东西宽3.6米,南北进深4.5米,面积16平方米。殿门前有一个小院,东西宽5.2米,南北进深2.48米 。牺牲所是宰杀和处理牲畜的专门处所,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景点标识牌“牺牲所”上有所介绍,然而对于小金殿及其用途只字未提,网上查询资料很少,有一篇原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研究室主任的文章认为相传小金殿是“进鲜殿”的传说有误,认为从小金殿的朝向、建筑颜色、装饰等级分析、“小金殿具有独立尊贵的地位,绝不可能是择菜洗水果的工作间,而是供奉神灵的殿堂”,应该是关帝庙的金殿。</p> 小金殿正脊的正吻、垂脊的走兽的琉璃瓦雕塑装饰。四条主要的垂脊设脊兽5个。因房子太小,垂脊与牺牲所的墙上的脊,与小金殿外院墙上的脊会合,垂脊的长度有限,垂兽不能安放太多,但每一条脊线,也完全按规矩施工安装,能安装一个就安装一个,形成正吻、脊兽攒聚的奇观,可见其地位的尊贵。 <p class="ql-block"> 牺牲所西南的井亭</p> 另一处就是太庙街门。太庙街门始建于明代,清代改建。原为太庙正门,是皇帝从皇宫进入太庙祭祖的通道。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外观古朴庄重,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游客服务中心。 太庙不仅有恢弘的中国古代建筑和众多的古树,而且还有不少的假山造景,一点也不输于苏州园林,主要分布在东门一代。 时过境迁,如今的太庙不仅可以参观游览中国现存规模完整、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了解一个朝代的"记录史册"、领悟太庙建筑辉煌的营造技艺和其蕴含的深厚礼制思想,而且已成为人民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成为首都职工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与人材交流的活动中心。 谢谢观看!<div> 部分文字源于网络,在此一并致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