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的山门牌坊、石景与摩崖石刻

贝贝舟

<p class="ql-block">山门牌坊,为寺院庙宇大门口的标志性建筑。”寺院石牌坊便是这样一个集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于一体的中国古建筑。</p><p class="ql-block">在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浙江普陀山,有十座牌坊,其中有三座成为了牌坊中的经典,在现在石牌坊制作中模仿的最多,他们是哪几座呢。今天的美篇带大家欣赏普陀山的山门牌坊、奇石胜景和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摩崖石刻,感受中国古建筑的魅力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为观音广场石牌坊</p><p class="ql-block">南海观音广场石雕牌坊位于南海观音广场前,石材:花岗岩,四柱三门样式,高10.5米,宽21.5米,中间浮雕二龙戏珠,两边还摆放有石雕龙柱。牌坊上雕刻有佛家文化的对联。 地处普陀山龙湾岗巅的南海观音是“海天佛国”普陀山的标志性建筑,背靠山峰,三面临海,坐北朝南,风景秀丽,与“海上卧佛”洛迦山遥相呼应,风景优美。</p><p class="ql-block">来山游客、信徒、居士都能瞻仰到这座气势雄伟的石牌坊。这里有南海观音大佛、观音说法浮雕等很多知名建筑。</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为法雨寺石牌坊</p><p class="ql-block">1995年普陀山佛教协会重建于海会桥外。三门四柱,花岗石结构。这个也是一个标志性建筑,这座牌楼的斗拱是比较复杂,看上去很精美,有点木雕牌楼的特色,比木雕牌楼更好保存,南面额书“海天佛国” 北面额书大金篆“鼎通圣境”,普陀山牌坊的每一座可以说是一件精美的雕刻工艺品。在普陀山独特的地理条件、宗教制度、等综合影响下,普陀山雕刻工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普陀山雕刻最精华的部分包括是石牌坊、须弥座、石栏杆、海会图照壁影壁雕刻、石经幢等寺院雕刻用品,石牌坊在这里占主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法雨寺,普陀三大寺之一,如今又多了座“宝陀讲寺”,改为“四大寺”了。法雨禅寺俗称后寺,为普陀山第二大寺,位于普济寺2.86公里。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几次重修, 后来法雨寺专供观音佛像,两年后又建大雄宝殿,供诸菩萨。</p><p class="ql-block"> 公元1699年康熙赐“天华法雨”和“法雨禅寺”匾额,始定今名。</p><p class="ql-block"> 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在建筑布局上采用靠山修建,分层次布局。从天王殿直到方丈殿,一层比一层高,远观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牌坊正面上书"海天佛国"</p> <p class="ql-block">牌坊背面</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为“海岸牌坊”</p><p class="ql-block">位于南天门附近的短姑道头处,此牌坊飞檐翘角,翠瓦琉璃,雕梁画栋,气势不凡,是海天佛国普陀山的标志性景观之一。牌坊上方还镌有“金绳觉路”、“同登彼岸”、“宝稀薄迷津”、“南海圣境”“回头是岸”五方题额。</p> <p class="ql-block">海岸牌坊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第四座为普济寺牌坊</p><p class="ql-block">位于普济寺前的海印池南侧,石质四柱,高9米,宽12.3米,横楣上的云纹和石葫芦雕刻精细。</p> <p class="ql-block">坊内北侧,立有一块石牌,写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传这是皇帝下达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第五座为妙庄严路铜牌坊</p><p class="ql-block">位于妙庄严路入口处,此牌坊琉璃的翘角,精致的铜艺,栩栩如生的龙狮、仙鹤雕刻……“雅颂声共梵音齐远,云和月随法鼓偕宣”等题额及楹联分别由文化学者文怀沙、前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所书。</p><p class="ql-block">此牌坊高6.1米、宽7米,重近百吨,由一名香游客捐助人民币147万元,历时3个月时间,于2010年12月建成。据说,自明朝以来妙庄严路一直是香游客到普陀山朝圣的主要香道。该路起自短姑道头,经白华庵、正趣亭、三圣堂,依白华山循坡蜿蜒而上,至普济寺牌坊,全长约1200米、宽约3米。香游客在这里三步一叩,或五体投地,虔诚而行。前人把这段不长的行程,描写为“古木蔽天云满路”。</p> <p class="ql-block">正面上书"妙庄古道"</p> <p class="ql-block">背面上书"慈航普度"</p> <p class="ql-block">铜牌坊一角</p> <p class="ql-block">落成剪彩</p> <p class="ql-block">第六座为万佛宝塔牌坊</p><p class="ql-block">位于合兴景区新建成的宝陀讲寺对面,此牌坊正面题有“南海殿楼”、“妙高荘严”等额,背面题有“到此心善”,“天花示喜”等额(见图)。牌坊高拱柱支撑其上部荷载,高8.6米,宽9.9米,单个柱构件重达31吨,采用北京房山产汉白玉,祥龙、莲花、仙鹤、仙像等吉祥物雕刻得栩栩如生,各构件安装拼缝细致严密,整幢牌坊气势宏伟,既是普陀山的砥柱,又是宝塔工程的一大亮点。登万佛宝塔台阶共365步,栏杆为透瓶上作祥云雕饰,使用莲花,狮子作望柱头,十分精致生动。</p><p class="ql-block">据了解,万佛宝塔由已故的妙善大师发起兴建,该塔全名为“普门万佛宝塔”,为目前浙江省最高佛塔。此工程于2002年破土动工,2007年落成,总投资4000余万元,其中牌坊价格也很高,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工程项目。</p> <p class="ql-block">第七座为宝陀讲寺牌坊</p><p class="ql-block">宝陀讲寺坐落于普陀山北部的龙头山麓,是普陀山第四大寺,是由普陀山重兴之祖妙善大师发起兴建的,占地八十九亩,于2011年佛诞日隆重开光。宝陀讲寺耗资亿元,是一座具有清式皇宫建筑风格,体现佛教天台宗内涵和弘法讲经功能的新兴佛教寺庙。</p> <p class="ql-block">七彩斗拱的京式牌坊,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正面上书"咸瞻宝相"</p> <p class="ql-block">背面上书"万国潮音"</p> <p class="ql-block">宝陀讲寺牌坊留影</p> <p class="ql-block">第八座为佛顶山牌坊</p><p class="ql-block">位于慧济寺东南路口,1990年普陀山佛教协会所建,青白花岩石雕砌,柱镌“补怛洛迦偏山清静云雾独秀佛顶峰;莲花海洋全面碧波光明洞澈琉璃界”,这座石牌坊的对联也不错,题刻在牌坊上的文辞,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整座石牌坊制作的用意、由何人建造、为谁建造等。牌坊上的文辞,是整座牌坊最具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部分,从这些文辞,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当时社会的人物及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佛顶山牌坊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第九座为洛迦山牌坊</p><p class="ql-block">位于洛迦山闻思亭上方,四柱三门,柱顶饰有石狮,顶中二面各镌汉白玉观音立像,风格独特,1991年由普陀山佛教协会建。据传,普陀山对面的洛迦山是观音菩萨修道地,观音菩萨是在此地修炼成道后跳到普陀山紫竹林弘法普渡众生的,所以有没朝圣洛迦山就没朝完普陀山之说,而中外香游客到洛迦山朝圣游览时必进此坊牌。</p> <p class="ql-block">正面上书"同登觉岸"</p> <p class="ql-block">背面上书"跳出苦海"</p> <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表现出很强的立体感,画面清晰明朗,层次较多、起伏大。技艺成熟老练,雕刻绘画技术效果精致完美。手法已精致细腻、雕刻出来的线条生动活力。雕刻的题材多来源于佛教日常生活文化、诸如佛教八宝、节节高升、宝相纹等。石牌坊可以用到圆雕和浮雕,雕刻风格既有南方比较纤细秀丽,也有北方浑厚豪放。</p> <p class="ql-block">洛迦山牌坊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第十座为双泉禅院牌坊</p><p class="ql-block">位于法雨寺停车场的旁边,寺庙比较清静,一般游客不多。对面就是普陀山著名的千步金沙。历史悠久,据说始建于明朝,清朝期间曾经重修过。</p><p class="ql-block">传说,双全禅院刚刚建成不久,就开了“华严经”法会,信众从四面八方前来朝圣,因人多而缺水,众僧精进祈福,不多久在禅院殿侧岩石下就有双泉涌出,泉水清澈甘甜,大家皆感叹观世音菩萨灵异,故此禅院名为“双泉禅院”。</p> <p class="ql-block">另还有位于合兴村上方的祖福山庄牌坊和正在建设中的普陀山镇山三宝之一多宝塔前牌坊等。这些牌坊不仅是普陀山佛教文化的重要标志,还成为“海天佛国”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时常作为核心建筑摆放于建筑群或风景区门前,或立于俩个空间转换处,起过渡作用。石雕牌坊给建筑群带来的艺术氛围是非常巨大的,本身它就是一个传统艺术的载体,夹在建筑群和风景区之中,提升了它们的文化艺术性。有了牌坊的装饰整体景观空间布局显得更加规整,艺术感觉格外显得古雅、素朴、庄重、亲和力强。如果使用了彩绘木牌楼,色彩的鲜艳,华丽的图案、石牌坊、石雕牌楼映衬了周围的环境,更加丰富了建筑群或风景区的整体效果。</p> <p class="ql-block">下面去逛逛普陀山的四大山门</p><p class="ql-block">南天门</p><p class="ql-block">位于旧时普陀山称为的南山上(见图),正面有块象大海狮的巨石,称为“金狮拜佛”,西边紧邻短姑圣迹和南天苑觉园景观,北边紧邻金沙滩,东边紧邻紫竹林,南海观音、风景十分优美,真可谓“海上有仙山,山上有美景”。南山是座悬海小山,潮落始通,原与普陀山本岛隔一天然石门,后建一石桥,称环龙桥,又称大观桥,自此两山连接相通。过桥有两堵石壁,对立如门,因南山地处普陀山最南端,故称南天门。门侧镌有清代定海总兵蓝理题词的“山海大观”四字,门里原有一座大观蓬,1987因年久失修倒塌。现大观蓬重建于1997年,共有殿宇8间,建筑面积380平方米,殿内供奉白玉观音像,高3米,重4吨,为泰国华侨蔡卓明夫妇所赠。蓬旁有一巨岩,可缘石级而登临岩顶。岩顶平坦,有两处小水潭,潭水清淳发光,俗称狮子眼,岩石上锲有“龙华大会”、“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等石刻。传说这是八仙过海时聚会的地方,也是当年孙大圣大闹天宫时从这里上天庭的。</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西天门</p><p class="ql-block">位于心字石景点上方,该处有块蛤蟆石与山边的一块巨石相联,两石相峙似门,上又覆巨石,题镌“西天法界”四字,门右巨石上题刻“证菩提道”、“寰海镜清”。西天门外有一块似蛇首的大石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流传着发人警醒的观音斗恶蟒的故事。进门右上峰顶,一石壁立,酷似一老僧佝腰负囊面西而行,称达摩蜂。清吴祺诗云:“萧梁台殿草茸茸,面壁亲传少室宗。只履西归无觅处,谁留明月照孤峰。”本山僧通树诗曰:“嵩山人似壁,补洛壁如人,独立孤峰上,谁逢葱岭身。”现因林木茂盛,达摩已掩在其中了。据传,西天门是凡间佛教信徒去西天说法台听观音说法的必进之门。</p> <p class="ql-block">"环海镜清"石刻</p> <p class="ql-block">"西天渡口"石</p> <p class="ql-block">东天门</p><p class="ql-block">位于普陀山几宝岭的上(见图),此门由几块巨石自然垒叠而成,门边有一洞,宛如一间石室,称为法华洞。法华洞不仅洞中有洞,泉水潺潺,原还建有法华洞庵和望旭亭,四周有“无畏石”、“一龟下山石”等许多奇岩怪石,自然景色十分优美,曾为普陀山十二胜景之一。1981年法华洞庵和望旭亭相继被毁后,此胜迹一直荒芜着。2000年7月,普陀山佛教协会投入1000多万元,在法华洞旁新建了园林式的妙公纪念堂,东西碑亭,法华楼等新景观和设施,总建设面积为700多平方米,其中妙公纪念堂建筑面积为200多平方米。此堂建筑材料特点以石为主,堂顶为石瓦,石斗拱,中间为石柱子,堂前为石雕栏杆,整座建筑宏伟壮观,景色诱人。据传,东天门是东海龙王拜见观音的出入之门。</p> <p class="ql-block">北天门</p><p class="ql-block">位于“海天佛国”石上方王柱巨石旁,原由几块大石叠成,后因年久失修,门石倒塌已废,几块门石仍在,但现在普陀山年轻人已不知此门了。北天门周边古树名木参天,门下方有条1080级石阶的香云路。据说,此路原来是一条岩石纵横的天然山径,途中景色虽好,但道险难登,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慧济寺住持文正、庆祥募资砌石筑成。沿路繁枝交错,飞禽鸣啼。西侧的青玉涧自白华山顶到山脚,一带漂流,淙淙汩汩之声,时断时续,曾有诗赞此景:“一涧冷冷沏沏清,镜人心影得嘉名;谁言观海难为水,雨后飞泉十丈赢。</p><p class="ql-block">”香云路一侧还块刻有“海天佛国”四字的大石块,笔力刚劲,醒目壮观,为抗倭名将候继高书。相传,当年候继高驻山抗倭,佯装上佛顶山礼佛,鸣锣开道,引寇入山,一举全歼之。“海天佛国”这四字点出了普陀山山海之胜的特色,后便成了普陀山的代称。“海天佛国”石上又叠有一石,状似倚钟,直插青冥,云雾缠绕,险而且玄。石上镌有“云扶石”三字,但不知题刻者姓名和年代。据说,1962年大文学家郭沫若游普陀时,在佛顶山上曾以“佛顶山顶佛”作上联向同行者求对,要求从普陀山寻觅一名与之对偶的下联,而且都要倒读顺读皆成句。当时众人苦思冥想,无以对答。后来后山有一山民郭氏以“云扶石云扶”句对上,闻者无不倾到,一时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云海云扶石</p><p class="ql-block">云扶石位于从佛顶山下山的香云路中段拐弯处,有方形巨岩矗立路侧,岩面“海天佛国”四个大字每个字径有90厘米,为明朝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作。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普陀山胜景的特色,后人以此作为普陀山的代名词,多念作“海天佛国普陀山”。据传,当年侯继高驻山抗倭,佯装上佛顶山礼佛,呜锣开道,引寇入山,一举而全歼倭寇。此崖刻即在这时题书。 此岩上又叠一石,呈长方形,凌空卓立,危而不坠,高插云海,险而且玄,上镌“云扶石”,嵁称一绝。石上有一小潭,如碗若钵,承受天露。站在这大石、奇石前不禁让人想起了清代祝德风:“登云全要仗云扶,一片清光雪色铺。飞入危岩欹不堕,花开五色踏双趺。”的诗句。云扶石与磐陀石和二龟听法石一样出名,合称普陀三奇石。望着这巨岩上的大石头,竟不知是云扶石、还是石扶云?再回首那高高在上的佛顶山,又弄不清了是佛顶山、还是山顶佛?一时却忘了归途。</p> <p class="ql-block">云间侯继高书"海天佛国"</p> <p class="ql-block">据传,1962年,郭沫若揩夫人来游慧济禅寺,受佛顶山名字的启发,以“佛顶山顶佛”句求联,同行者冥思苦想,无词以对。仅有山民老郭以“云扶石扶云”对之,闻者无不倾倒,一时传为佳话,这便是慧济禅寺郭老与老郭齐做对联的趣事。激动之余,郭老一时兴起,当即要来文房四宝,飞笔疾书,写下了“大海有真能容之度,明月以不常满为心”的感悟,一代文学泰斗的磊磊胸怀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佛顶山顶佛,云扶石扶云,经大师的点化,它们一齐汇聚在这海天佛国,千年万载地守望着这佛国不尽的风韵,成就着一片其景亦妙其情亦幻的独特风景。如今,“佛顶顶佛”和“云扶石”已成为普陀山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心字石</p><p class="ql-block">坐落在西天门下方,广约300余平方米,圆浑平滑,中镌刻一巨大的"心"字,此字长5米,宽7米,周边近50米,中心一点可容八九人同坐,整个字可容近百人打坐,真可谓"心怀博大",为普陀山最大的石刻文字。</p> <p class="ql-block">据传观世音菩萨曾在此石上讲说"心 经"。佛家以修心为上,人们到普陀山礼佛,都喜欢到心字石,或绕着心字环行 抚摩,或坐在心字中摄影留念,以作对佛诚心或人间友情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有《心字石》诗云:"海山胜迹在西天,一字红心耀眼光。恒作人间功德事,是心即佛量无前。"心字石右上方约5米处的峪谷间有一石向外伸展,隐现于草莽荆棘之间,其状酷如蛇头。</p><p class="ql-block">距此石不远处的西天门西侧又有一石,形肖似蛤蟆,翘首向蛇,坦然自若。传说有一蟒蛇精经观音菩萨指点而得道。一天,观音菩萨在蛇背上放上一只蛤蟆,以试蛇心,可那蟒蛇寂然不动,丝毫没有伤害蛤蟆之意……这便是"佛试蛇心"故事的由来。后来便有人在蛇首右左下角平坡巨石上刻了个大大的"心"字,更是妙笔点题,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法台灵迹说法台</p><p class="ql-block">普陀山之 观音说法台</p><p class="ql-block">佛传妙谛法门开,生众循音络绎来。</p><p class="ql-block">羽化龟牛终不悔,羁留圣域守莲台。</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普陀山,是参佛的圣地,山上拥有许多庵和寺,两处之间常常走几分钟便能抵达,然而很久很久以前的普陀山上,可是连一间茅草庵都没有,观音菩萨只好夜夜坐在一块长约30米的鼓状大石上宣说大慈悲法。这就是今天伫立在普陀山西南岸的说法台。 那时候飞禽走兽以及东海里的水族,都赶来倾听观音的说法讲经。东海龙王对此百思不解,派出二龟前来打探,二龟听得入神忘了归期,后来便化为顽石。还有只那远道而来最终也化为顽石的牛。这就是说法台面前的二龟听法石和青牛石了。</p> <p class="ql-block">两龟听法石</p> <p class="ql-block">磐陀石</p><p class="ql-block">在普陀山梅岭峰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一片开阔的山顶平台上,有一对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的巨石--磐陀石,相传这里就是观音大士的说法处。</p> <p class="ql-block">磐陀石位于九子寺西北角200米处谷口岩,有一块约15平方米由南向北平斜的岩石,上有臀印,相传是金地藏入九华曾在此岩石上打坐禅修时留下的圣迹。后人称此"打坐石"为"磐陀石"。今石壁上有"金地藏第一修行处"摩崖石刻。谷口山泉分东西两股支流绕过磐陀石,呈"二龙吐水"之势,漫泻而下,形成壮观的"水帘洞"。洞口面向东北,洞内清泉潺潺,奇石磊磊,洞厅可容纳十余人,境极清幽。"穴石作户牖,垂泉当门帘,相传金地藏曾在此洞栖居诵经,故名"地藏洞",至今常有僧人在洞中"打坐"禅修。</p> <p class="ql-block">磐陀石险如滚卵,顶端却安稳如磐,可容30人在上游玩嬉戏。石上凿有石阶,可缘梯而上到石顶。石上有明万历年间抗倭将军侯继高题写的"磐陀石"三个笔力遒健、势如飞天的大字,最令人惊奇的是"石"字上多了一点,据说侯将军题字时,大石左右摆动,摇摇欲坠,于是他在石字上加了一点,磐陀石便稳稳当当地固定住了。此外还有"金刚宝石"、"灵通"、"天下第一石"、"大士说法处"等题刻。傍晚时分登顶游览,环眺山海,还可欣赏"磐陀夕照"的壮丽景观。 磐陀石还有不少典故和有趣的故事,据说《西游记》的西天便在此处,《红楼梦》中"通灵宝玉"又和这里的"金刚宝石"形意酷似。古时更有不少朝山的妇女登此石时,拿着自带的金属钱板在石上磨光,带回家去佩挂在儿孙身上,藉以"壮胆"、"祛灾"。</p><p class="ql-block">折叠</p> <p class="ql-block">相传这里就是观音大士的说法处。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石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石2.7米,宽近7米,上宽下窄,呈菱形,曰"陀"。</p><p class="ql-block">上下石衔接处间隙如线,似连似断,好像上石悬空挂在下石之上。"疑天外飞来,似神手搁置"是对磐陀石最相当的描绘。</p><p class="ql-block">相传曾有人牵线割过两石交接之处,由此证明二石并未相接,但今人有尝试者却都没有成功过。(一说为每逢大年初一的零时,上石就会漂浮而起,用一根很细的丝线便可以横割而过。)</p><p class="ql-block">磐陀石险如滚卵,顶端却安稳如磐,可容30人在上游玩嬉戏。石上凿有石阶,可缘梯而上到石顶。</p><p class="ql-block">石上有明万历年间抗倭将军侯继高题写的"磐陀石"三个笔力遒健、势如飞天的大字,最令人惊奇的是"石"字上多了一点,据说侯将军题字时,大石左右摆动,摇摇欲坠,于是他在石字上加了一点,磐陀石便稳稳当当地固定住了。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仔细观察可知"磐"字的舟字实际上是少了"舟"字的钩,并不是第二点。这是因为在"磐陀石"这三个字作为一件书法作品,"磐"字笔画太多,钩笔作为不重要的笔画就被省略掉以其视觉效果更好;而磐陀石的"石"字,这所以多一笔,其目的与"磐"字少一笔是一样的,石字笔画较少,为了使整幅字看起来相对平衡,在石字不重要的空白位置作一点睛之笔,书法艺术中叫作"补白"。</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金刚宝石"、"灵通"、"天下第一石"、"大士说法处"等题刻。傍晚时分登顶游览,环眺山海,还可欣赏"磐陀夕照"的壮丽景观。</p><p class="ql-block">磐陀石还有不少典故和有趣的故事,据说《西游记》的西天便在此处,《红楼梦》中"通灵宝玉"又和这里的"金刚宝石"形意酷似。</p><p class="ql-block">古时更有不少朝山的妇女登此石时,拿着自带的金属钱板在石上磨光,带回家去佩挂在儿孙身上,藉以"壮胆"、"祛灾"。</p> <p class="ql-block">慢慢欣赏鬼斧神工的磐陀石奇观…</p> <p class="ql-block">磐陀夕照美景…</p> <p class="ql-block">(以上少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和网友,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