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情思

清风徐来

<p class="ql-block">  进了腊月门,可以吃(喝)的东西有很多。较之于牛肉汤、羊肉汤、奶茶等,我最想来一碗腊八粥。</p><p class="ql-block"> 腊八粥,是以糯米、黄米、大米为主料熬成的,里面还少不了红枣、红豆、花生、莲子、百合、冰糖(红糖)等,口味香甜,令人垂涎。</p><p class="ql-block">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要想吃到这样的粥,一般要等到腊月初八,也就是“腊八节”这一天。所谓“腊八节”,又称“腊祭”,原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仪式。随着佛教的传入,“腊八节”开始与佛祖成道日融合,并且流行喝腊八粥。这一仪式,相沿成习,代代相传。“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夏仁虎的《腊八》诗,反映了清代腊八节人们吃粥的习俗和盛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镇,往往“三多”,即巷子多、老人多、孩子多。因此,过年过节,节日气氛也比其他地方浓一些。“腊八节”前夕,好多人家糯米早就淘好了,赤豆、莲子、红枣、花生米等,也泡在清水中。嘴馋的孩子们,那一夜自然会翻来覆去,心中会惦念着那碗八宝粥。</p><p class="ql-block"> 天还没有大亮,大人们就起床了,着炉子,烧开水,赤豆、红枣、莲子一股脑儿放入锅中,先大火煮,再小火焖,还不时地用勺子搅拌,忙得头上沁出了汗珠。大一点的孩子,揉着双眼起来做帮手了。添上煤球,通了风眼,用扇子扇,眼睛盯着锅看,为的是不让粥溢出来。好不容易,豆子、莲子、红枣熟了,米汤也粘稠得呈糊状,“腊八粥好了吧?满屋都是香味!”“快,放点红糖。”先端碗给对门的奶奶,再舀碗给隔壁的大妈。</p><p class="ql-block"> 中孚巷、里仁巷、张家巷、杨家巷,还有南北大街、太平街、林家街、竹厂街等处,几乎都氤氲着腊八粥的甜香。寒冬腊月里,刚出锅的腊八粥,热气腾腾,色彩斑斓,弥漫着五谷香甜,带来阵阵暖意,也平添了人间烟火气。  </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修缮一新的护国寺对外开放。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寺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腊八节,依照惯例会向镇上居民施舍腊八粥。在住持统领下,庙里的师傅们早就忙开了:采购大米、糯米,买花生、红枣,择青菜、削萝卜,各司其责。一些善男信女,捐款捐物,主动帮助洗碗抹盏。因和住持比较熟悉,腊八节前,我们常有机会去后院看热闹。大院内,偏殿上,灯火通明,几口大铁锅同时派上用场,水蒸气不断升腾、弥漫开来——大老远就闻到一阵阵香味,只听见男男女女的说话声,却看不清人的脸——让人觉得仿佛进入仙境似的。</p><p class="ql-block"> 后半夜,镇上的居民陆陆续续地来了,有祖孙三代齐上阵的,有抱着孩子来尝鲜的。那位胡奶奶,小脚子,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左手拿盆子,右手拎锅子,嘴里念念有词:“吃腊八粥会长命百岁,多子多孙。带点粥回去,让家里人沾沾福气。”在他们看来,腊八粥不只是好吃,还有美好的寓意呢。  </p> <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牛奶、麦片等各种营养早餐琳琅满目,“亲亲”“哇哈哈”等八宝粥,品牌繁多。但是,人们对于腊八粥却“情有独钟”。显然,它已和“神仙汤”“荤油拌饭”“八宝饭”等传统美食一样,被融入很多的感情元素,至少带有母亲情怀,夹杂着淡淡的乡愁,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恰到好处的火候里,熬出的是温暖与甘甜,体现的是智慧和情趣,寄托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憧憬。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被抚慰的,不只是肠胃和舌尖,还有那颗漂泊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