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好人好马上三线,</p><p class="ql-block">备战备荒为人民!</p> <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曾经令人振奋、激情燃烧的艰苦岁月里,全国有几百万三线建设者们远离家乡,告别亲人,“好人好马上三线”,舍小家,顾大家,与国家利益为重,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解放全人类。其“三献精神”可歌可泣,其“三线精神”可圈可点,它既轰轰烈烈又坎坷悲壮。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曾经发生过许多平淡无奇但又无法忘却的那些平凡的人和那些不平凡的事。 </p> <p class="ql-block"> 翻开昨日历史,往日记忆重现。在四川广安天池镇,有一家名叫华光仪器厂(代号308厂)的三线企业在华蓥山下天池湖畔落户,从建成到投产只用了不到一年就实现了“四个当年”。然而,在当年众多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内地的领导干部当中,只要一提起我的父亲——308厂科研所的老所长,那些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分配来厂的大学生(后来的高工、高高工们)、科研人员和工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既无学历、又无文凭的老党员,老干部,居然能在“臭老九”成堆的科研设计部门运筹有方,大胆管理,知人善任,抓铁有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带领他们全力以赴抓科研,群策群力搞开发,使科研设计与研制生产得以同步进行,取得可喜成绩,真是令人佩服啊!</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担任科研所长的那些年里,从每个科研新品研制计划的制定,到新产品的设计定型、生产定型,再到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填补了一项项国内空白。这些成绩在今天的人们眼中是不可思议的,难以置信的。但当年我的父亲却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 这话还得从解放前讲起。我的父亲于1926年农历二月十六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一个普通贫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父亲在家中排行最小,也只上过4年私塾,为了帮奶奶养家糊口,13岁就去药店当了学徒,还干过很多杂活儿,吃了不少苦。1946年,父亲考入了昆明技工学校学习,两年后被分配到昆明第五十三兵工厂当工人。</p> <p class="ql-block">由于父亲同情革命,思想进步,很快就加入了工厂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工盟”,经常参加地下党组织的各种大型聚会、示威游行和进步思想宣传活动,表现突出。1949年4月,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1949年9月,蒋介石国民党当局对昆明实行“九九”整肃,抓捕了大批地下党和革命志士,我父亲也被列入危险分子名单,不幸被捕入狱。1949年底,国民党蒋介石溃逃台湾前,准备枪毙一批政治犯,父亲也在名单上。彼时卢汉宣布起义,云南和平解放,我父亲才幸免于难,被党组织营救出狱。</p> <p class="ql-block">这是1949年9月9日我父亲和其他革命同志被关押在国民党昆明陆军监狱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后来父亲又回到了昆明五十三兵工厂(解放后改名为云南光学仪器厂,即298厂,地师级单位),与工厂地下党一起为迎接解放军进军大西南,保卫兵工厂做好准备。24岁的父亲临危受命,担任了第五十三兵工厂工人纠察大队长。为防止国民党敌特破坏,父亲带领工人纠察队员们,日夜巡逻站岗,保护兵工厂的设备。还配合南下的卫小堂(战斗英雄)部队,参加了上山追剿国民党残匪的战斗,圆满完成了党组织交给他的工作任务。因父亲工作表现出色,云南解放后不久他就被上级组织调入云南省工业厅昆明兵工局工作,担任局长秘书,时年25岁。</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0年我父亲担任原第五十三兵工厂工人纠察大队长时的照片,后排右一挎手枪者就是我父亲。</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1951年在云南省工业厅昆明兵工局任局长秘书时的照片,时年25岁。</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与母亲是在第五十三兵工厂工作期间认识的。父亲参加地下党后鼓励母亲也加入了党组织,最终成为了革命伴侣。父亲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进昆明陆军监狱后,工厂也开始抓捕地下党和进步人士,母亲也随组织转移到乡下开展革命活动,加入了滇桂黔边疆游击纵队民运工作团,到云南新平峨山一带征集粮食支援南下部队,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教当地的彝族群众唱歌识字。父亲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后,辗转多次才找到母亲,并于1952年与母亲结婚。不久为了照顾关系,父亲便从云南省工业厅昆明兵工局又调回海口五十三兵工厂。1953年7月我刚出生几天后,朝鲜板门店谈判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终于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5年父母亲与我和妹妹在一起的照片,那年父亲29岁,母亲25岁。</p> <p class="ql-block"> 1965年,毛主席发出“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同帝国主义抢时间”、“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当父亲得知五机部(兵器工业部)需要298厂抽调大批中层干部和技术工人到内地援建新厂时,人到中年、时任298厂劳资科科长的父亲便积极响应号召,留下80高龄不便远行的奶奶请人照顾,毅然携家带口,支援三线建设,离开故乡四季如春的昆明,来到四川广安华蓥山天池大山沟援建新厂(即308厂)。</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6年8月18日,我父亲响应党的号召,支援三线建设,从云南昆明二九八厂调到四川广安华蓥山天池建设三0八厂,到达重庆后在红岩村烈士墓前拍的全家照。那年父亲40岁,母亲36岁。</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1971年底恢复工作后,全家人1977年在重庆留真相馆拍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文革“十年浩劫”中,我父亲一夜之间被无端地扣上“叛徒”的帽子,备受造反派的残酷批斗和打击迫害,身体和身心都遭到了严重摧残,但父亲始终信念不改,矢志不渝,相信党总有一天会还他一个清白的。其实早在建厂初期,父亲就已被任命为308厂科研所所长了,后来又担任生产调度科长、生产副厂长(厂务会已通过,因文革遭迫害未履职)。1971年底,父亲恢复组织生活,重新担任领导职务,先后任供销运输科科长、理化车间支部书记等职。无论在什么岗位,父亲都服从安排,尽职尽责,埋头苦干,毫无怨言,体现了一个老党员、老干部的高尚情怀。然而为科研事业站好最后一班岗,一直是我父亲未了的心愿。1978年,52岁的父亲再次被工厂任命为厂科研设计所所长。</p> <p class="ql-block"> 308厂的科研设计工作从新厂建成投产后,因受文革干扰,一直推迟到1969年才开始起步,从原理样机开始进行研制。经过科研人员日夜奋战辛勤工作,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了5年时间,便研制出第一代地炮近程激光测距机,于1974年投入批量生产,并列装部队。</p><p class="ql-block">在1978年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我厂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 工厂领导到北京出席大会并上台接受授奖,《人民日报》当年还专门报道过。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经过改进后的地炮激光测距机用于实战,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炮兵部队观察所用它快速测距,可准确命中并摧毁敌方阵地,大大鼓舞了前方将士的士气,减少了作战部队伤亡。参战将士们在阵地上激动地高呼:“炮兵万岁!”地炮激光测距机经受了战火考验,取得了突出战绩,受到了兵器工业部、总后装备部和炮司领导的表彰,荣立三等战功。科研所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单位。</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是军品研制开发与生产的关键时期。我父亲身先士卒,勇挑重担,党政齐抓共管。他带领科研团队,争分夺秒,日夜奋战,群策群力,制定科研计划,确定研制进度,一代代先进的激光测距机等系列产品被开发研制出来。在父亲的带领下,科研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寻找替代材料,使地炮近程激光测距机的产品性能和可操作性不断得以提高,体积和重量也不断减轻。从整机负重40公斤减轻到5公斤,从车载式改为手持式,既满足了部队作战和演练的需要,又为国家节约了宝贵的科研经费。</p><p class="ql-block">在我父亲主持科研设计所工作期间,工厂自主开发的与激光测距机配套的快速充电机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大批列装部队,荣获“国家发明奖”。此外,潜望式测距机、XX自行高炮火控系统、高频激光跟踪、战地激光检测仪等多个新产品也先后研制成功,并分别获得“科技成果奖”,逐批装备部队。父亲不顾“十年动乱”给他身体带来的严重内伤和病痛,身先士卒,经常深入军品生产一线,与科研设计人员和工人们一道,攻坚克难,苦战通宵,为科研开发和军品生产保驾护航,辛勤操劳,为三线建设和部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在现场参与研制潜望式激光测距机性能调试时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1984年冬天,父亲不顾身体伤病,亲自带队前往上海吴淞口东海舰队基地,冒着刺骨的寒风登上海军舰艇,出海考察预研“舰载激光测距机”开发的可行性,为科研设计掌握了第一手数据。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1986年,父亲终于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光荣离休。</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是一个在建国前就投身革命、在白色恐怖中九死一生的老党员,是一个只上过几年私塾、没有文凭和学历的老干部。但他凭着一颗对党、对人民忠诚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毅然选择离开城市,来到偏远的华蓥山大山沟,支援三线建设。父亲忍辱负重,默默无闻,几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勤奋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伸手向党要待遇(本来父亲离休时只要写份证明材料,就可以享受地师级待遇)。他一生襟怀坦白,作风正派,平易近人,两袖清风;他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一心为科研,甘当铺路石,从不居功自傲。特别是在科研所的领导岗位上,父亲用他高度的政治觉悟,出色的领导水平,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全体科研人员和工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赞赏。</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4年冬天,父亲带队前往上海吴淞口东海舰队基地考察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与驻厂军代表和科研所项目组人员合影,后排左二是我父亲</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5年7月庆祝华光仪器厂(即三O八厂)建厂20周年时,父亲与科研所全体人员合影,前排右六为我父亲。</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6年父亲离休后在家中拍的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 虽然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但他用自己70余载充满曲折坎坷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特别是支援三线建设的率先垂范,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正是全国几百万、上千万三线建设者们当年倾尽一腔热血,忠诚报效祖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作为三线建设者的二代子弟,我为有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华蓥山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我要大声地告诉你:我是三线人!</p> <p class="ql-block">三线精神</p> <p class="ql-block">这是308厂在四川广安华蓥山天池湖畔的全景照,拍摄于80年代中期</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四川广安华蓥山上天池湖畔华光厂全景,拍摄者:陈述才。他是用4张彩色照片分别拍照,拼接而成。真实再现了当年华光人艰苦奋战华蓥山、“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撰稿、制作: 杨晓虹</p><p class="ql-block">2015年 2月8日写于重庆北碚</p><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22日定稿</p><p class="ql-block">2021年1日20日再修改</p><p class="ql-block">(此文被四川省国防科工办和省博物馆学会工业遗产专委会《四川工业遗产保护》(内刊)评为2016年度优秀论文。2017年入选《三线风云》第三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