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吴晓光

<p class="ql-block">开篇词:我离开工作岗位整整10年了,在这10年中我看望和接触了很多本院的老同事,发现他们都对自己的同事有很深的感情。有些老同志追随子女分散在全国各地,每到一处他们都会细细打听自己所认识同事的现状。老同志互相想念了,因身体原因也只能煲一通电话粥。基于这种情况,我突然想到现在是信息网络社会,老同志不能出门访友,但是他们都可以玩微信,何不做一个美篇通过网络让同事们网络相见天涯牵手。在美篇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我一并表示感谢。青丝已去白发染头,重拾回忆再温记忆,帮助他们实现小小的愿望这就是我的初衷。🌹🌹🌹</p> <p class="ql-block">听说我要编写美篇,郝姨发过来三张旧照片。这三张照片真的很珍贵,在这里我竟然看到了母亲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母亲杨淑静、杨志敏、安士琴、孟维新、齐士英、冯继伟、陈学莲、李运发、刘淑贞、郝恩慈。</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吴瀛洲、杨金花、于桂芬、张萼云。</p><p class="ql-block">这好像是80年代初,冯院长和孟院长他们刚从二医院调回来任院长和副院长,护理部也从医务科独立出来。陈学莲是我在内科工作时的师傅,当我79年从医务科回到内科时,她因身体原因调到了统计室。2008年在我外孙出生那一年,她因骨髓造血系统出现了问题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申晓兰、郝恩慈、刘淑贞、李运发、齐士英、安士琴、陈学莲、杨淑静。</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吴慧敏、杨金花、于桂芬、张萼云、杨志敏。</p><p class="ql-block">这一张增加了申晓兰,她当时也在统计室工作,现在也90多岁了吧,原来住在养老院我曾见过她,现在因疫情养老院暂时关闭,是否和儿子一起住了?还增加了吴慧敏她在图书馆,她的爱人杨振全转业后,他们一起来到矿务局追随父亲吴子明,杨振全还曾担任过医务科长。</p> <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孙玉兰、安士琴、史启义、于怡箴、吴慧敏、尹桂兰、刘淑贞、申晓兰、陈学莲、郝恩慈。</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杨金花、张萼云、杨志敏、于桂芬、焦凤英。</p><p class="ql-block">这一张增加了尹桂兰,说明这时母亲已经退休了,因为是她接替了母亲主管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杨金花她是从内科调统计室工作。还增加了孙玉兰是从骨科调到统计室工作。刘淑贞始终印象是内科的,为什么三张照片当中都有她肯定不是偶遇,是否也因身体原因在统计室工作?还增加了史启义,这些情况我都不可而知了。其中于怡箴应该是担任医务科科长时期。</p><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三张图中的杨淑静、冯继伟、于怡箴、安士琴、刘淑贞、孙玉兰、陈学莲、杨金花都已先后作古。杨志敏随军调到西安后也没有了音讯。美篇就从这三张照片上的人开始一一叙述吧。</p> <p class="ql-block">郝恩慈今年91岁。老人家从建院开始,在医院任护士、护士长,走过了医院的内外骨科、注射室、护理部等多个科室。工作中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同志,工作之余更是把满腔的爱献给了家人和周围的同事。陪伴患病的丈夫10多年,丈夫去世后又把周围的孤寡老人聚集在一起用爱心温暖着她们。我经常会看到老人家提着礼物去看望患病的老同事和朋友,让他们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刻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郝姨信奉基督教,她一生也是按照基督教的善良仁爱去关心周围的每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2019年医院70周年院庆,老人家90岁高龄作为师太级的护理代参加了庆祝大会并接受了采访。采访中老人家头脑清楚、思路敏捷、语言流畅,作为护理老前辈,见证了医院从成立到辉煌的整个过程。</p> <p class="ql-block">老人家在90岁高龄时,在儿子的陪同下回到北京东四,寻访儿时的住地。</p> <p class="ql-block">2020年我回大同看望老人家,她因病体重降了40多斤。疫情的原因又不便到医院多次探望。老人家出院后我和田大夫组织内科一部分老同志到家中探望。图片左起:田润华、纪秀珍、郝恩慈、张惠泉、李云贞、陈政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为老人家送上了鲜花和祝福。视频中有戴素萍、崔增梅还有张萍。</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看望郝姨的同一天,她的老姐妹们也来看望她。左起:张萼云、吴瀛洲、郝恩慈、张惠泉、李霞云。</p> <p class="ql-block">这是郝姨她们的好友团队:高凤琴,郝恩慈,张萼云、李霞云,吴瀛洲、田润华、后来冯院长也加入进来。这些老同志每周都要聚一次,不是在饭店就是在家里,这是他们家庭聚会后闲聊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图中白头发的是李霞云原来是我院手术室的麻醉师。她做家务是一把好手,每次聚会做饭总是首当其冲。她关心每一个老同志,也曾到上海看望过毕妙林、于志一。周围的同志谁有困难她到家里帮忙干活、帮助找保姆从来没有怨言。2018年出门时不慎摔倒前臂骨折,我和田大夫去看望时匆忙之中也忘了留一张照片。正是有这些热情能干的老同志,才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在老年享受亲情外的友情。</p> <p class="ql-block">高凤琴85岁。退休前任儿科、注射室护士长。她为人忠厚待人热情实在,在团队里跑前跑后,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尽微薄之力。从退休到现在一直上老年大学,在这里和朋友们一起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增进友谊。她到任何地方都是徒步行走,经常从农林处走到医院这边来看老同事。2020年8月我说去看她被婉言拒绝,非要自己来到医院后我们相约。这是在我们小区门口我为她照的相(小区挖管道乱七八糟的怕老人摔跤未约到家中),老人家告诉我80多岁了,刚发现脸上有了一个老年斑,可见平常皮肤保养的还是不错。知道我马上要回北京了,还为我准备了花生、苹果、蜂蜜等礼品让我好感动。</p> <p class="ql-block">这个应该是2017年乔渝从澳大利亚回来老同志们在一起聚会后留影。</p><p class="ql-block">左起:高凤琴、田润华、李霞云、乔渝、冯院长、吴瀛洲。前面是郝恩慈。</p> <p class="ql-block">冯继伟院长终年89岁。他任院长时我在护理部任副主任。我记得那时他都开门办公,因权力基本下放所以各司其责也不用有事儿都找院长。退休后冯院长一直在总院返聘,后照顾他的身体返聘到九路保健站,那时我们还会经常见面。当于怡箴主任去世后我第一次见到他,感觉他突然老了十几岁面部浮肿、步履蹒跚、老态龙钟。直到他加入到郝姨她们的团队后,精神状态才逐渐恢复。友情的力量能让人从痛苦中逐渐走出来。这是在齐新兰家做客时的留影,精神状态已经非常好了。</p> <p class="ql-block">2018年夏天由张主任做东邀请老朋友们聚餐我也有幸被邀请。我为老同志们制作了酸梅汤和酸奶,酸梅汤清凉解暑,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记得很清楚冯院长非常喜欢吃我做的酸奶,还让老同志你们学一学好能经常吃到,大家还开玩笑说:我们才不给你做呢。本想在冯院长病重期间做点酸奶去看望,阴差阳错的没有实现。</p> <p class="ql-block">实际每一次的聚会并不在于吃什么,而是大家利用这个机会互相见见面,倾诉衷肠,增进友谊,享受同事之间友情 带来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1日,冯院长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买了这块蛋糕,组织自己的老友在家门口饭店做了最后的聚餐。蛋糕上写着“六一.老朋友们节日快乐!”表达了对老同事的谢意,对人生的眷恋以及对自己人生的回顾。90天后老人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程。当时我正在包头探亲,没能见到最后一面。</p> <p class="ql-block">孟维新院长86岁。这是2020年圣诞节,我向老人家 发出了平安夜圣诞节的祝福。孟院长回复我说他是40多年的基督教徒了,知道我编辑美篇发来几张照片,这是老两口住家附近的外景照。看精神状态好像比两年前我们见面时还要精神许多。今年北京天气寒冷,到户外活动千万要注意啊!</p> <p class="ql-block">2018年6月医院派出工作人员到北京送院史书,这是我退休后第一次见到孟院长。老人家精神状态很好,就是有些腿疼行走不是很方便,刘姨小心搀扶呵护着。</p> <p class="ql-block">在会上孟院长做了发言,他回顾了医院的建院历史,也回顾了自己的从医生涯,而且现在还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从发言中看得出老人家耳聪目明、思路清楚、记忆力很好。会议结束时多日不见的老同志们都纷纷上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7日同煤总院举办心脏中心成立大会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孟强教授(孟维新院长的儿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林晓峰教授工作室签约仪式(下图),会上孟强教授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讲座(上图)。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孟强教授子承父业,还不忘回到家乡回馈父老乡亲,两代医者都值得我们敬佩。</p> <p class="ql-block">2020年双十二节,李海鸣主任的女儿结婚,很多退休的老同志借此欢聚一堂。孟强教授作为新人的介绍人出席了婚礼并与很多同志合影留念。上图:孟强教授与田润华、陈政澈。下左图:另一男士 是杜连恒的儿子杜志甫,在我院器械科工作。下右图:孟教授右边的女士是我院原供应室马秀珍的女儿曹玉华也是我院后勤退休职工。</p> <p class="ql-block">李运发院长88岁,陆路莲86岁。我76年在医务科任总护长时和李院长同事三年。当时他在医务科任干事、副科长。他头脑精明,办事干脆利落,也敢说敢干。遇到很多棘手问题,总会想出办法妥善解决。后来调同煤二院任院长。陆姨非常聪明,比我大近20岁但是我们同在外语班学习时她超强的记忆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8年听说李院长有病我去家中看望,看情况恢复的很不错,跟我聊了近两个小时,回忆了很多往事,头脑仍然很清楚,只是吃饭吞咽困难些。老两口极力挽留我吃午饭被我婉言谢绝了。我不能给这些老年人再增添任何麻烦。</p> <p class="ql-block">李院长的女儿是二中的英语老师,退休后也来到北京。有一次我在送外孙到幼儿园的途中我们偶遇并成为了朋友。这是我向她索要的一张近照,也是两年前拍下来的吧,看精神状态还真不错。陆姨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听说蝇头小楷写的非常不错。下面她是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安士琴终年87岁。在医院任护理部主任,老人家工作认真严谨,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工作她好像没有太多的业余爱好。老年后患有阿尔兹海默症。2018年我去看望时,她望着我只是微笑却不认识,多次提示还是摇头想不起来,却指着水果意思让我吃。在孩子们的精心照顾和保姆的陪护下,老人穿戴干净整齐。2020年夏天我回到大同,准备再次看望时却得到消息说老人与七月份去世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革中护理部撤销合并到医务科设立总护士长一职,安主任回到小儿科后做了治疗工作并深受徐珠主任的信赖。1979年护理部重新恢复,安主任服从组织调动又回到了护理部。我从安主任身上不仅学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更是学到了很多护理管理经验用在了今后的护理管理工作中。退休前她还曾在人事科帮助晋升职称,最后还在质控办工作过。这是安主任正式退休时,我组织儿科、人事科、质控办的相关人员,在五楼小教室为老人家开欢送会。图中还能看到徐珠和刘淑华主任的身影。</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6年女儿婚礼上,安主任等老同志到雅间去看望我父母。后排:安主任、庞月英、崔正秀,田润华。崔大夫2018年去世。前排是我的父母也于2011年和2016年同在90岁高龄时去世。</p> <p class="ql-block">张萼云84岁。退休前任医院护理部主任。张主任此生较坎坷,中年时丈夫去世,再婚后和次叔过得很幸福,老年后老伴又去世了。张主任性格比较内向,有些事情不愿意说出来,只能憋在心里,所以因一些琐事干扰患上了抑郁症,经治疗后有所好转。这是2018年,我去探望时老人家正在学习唐诗。</p> <p class="ql-block">她和次叔在老年大学一个学书法一个学绘画都小有成绩,还出了书画集赠送亲朋好友。</p><p class="ql-block">2020年8月我再次去家中探望,老人家的抑郁症又复发了,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我做了一番开导,留下一些吃的并为她织了一顶过冬的帽子。老人也把家中的湖北特产拿来馈赠于我。11月我回到海南得知她 腰椎压缩性骨折疼痛难忍。因无法手术只能保守治疗,家里雇了全职保姆。我只能隔一段时间通过微信安抚一下,祝她能早日康复。</p> <p class="ql-block">这是80年代初安主任、张主任领导下的大部分护士长。</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王钟俊、辛桂花、刘改青、高凤琴、刘维轩、安世琴、应文娟、毕妙林。除高凤琴以外已全部做古。</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张萼云、李翠兰、戴素萍、孙素萍、吴晓光、赵秀君、彭冬梅、邓桂梅、朱丽华、李云珍。彭冬梅也2019年离世了。</p><p class="ql-block">人世间就是如此,世纪更新、人员更迭,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责任和任务,我们都问心无愧的尽到自己的责任完成了各自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焦凤英80岁。一直在我院图书馆工作分发报纸,我在医务科任总护长时,医务科统管医疗、护理、统计室、图书馆,所以我们在一起工作了三年。她为人忠厚热情,还善于做针线活。父母的装老衣就是姐姐托她给做的。尽管十几年后我们又换了新的装老衣,但这份情谊我始终记在心上。焦姨信奉佛教,家里设有佛堂还有一大群佛友,在这种信仰和佛友团队中她享受着快乐。</p> <p class="ql-block">于桂芬80岁。原来在院办负责打字,后来调医务科任干事负责公章管理。我们也是在医务科同事三年,后来我在护理部和医务科对门,我们在一个党小组经常在一起活动。这两张照片是2020年7月,我去看望两位老人时 留下的。她们要请我在饭店吃饭被我拒绝了。我想在家里简单吃一顿既方便又亲切,当我带着饺子去时,她们已经足足准备两天了摆了满满一桌,尽管我亲自下厨烹调还是感觉于心不忍。当时有录像和照片,只因手机坏了都丢失了非常遗憾。这两张还是从焦姨那里要来的。</p> <p class="ql-block">吴慧敏83岁。80年代初随丈夫转业到医院在图书馆工作。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参加模特队(图1),有时也到外地女儿家或者到姐妹家旅游探亲。因为我们住的近每年都能见面。</p> <p class="ql-block">杨金花是最早大内科的护士,她服务态度好,静脉穿刺技术过硬。后来调到统计室工作,所以才有了上面这个合影。再后来她随从爱人黄斌调到平朔医院工作。退休后积极参与社区文化生活,唱歌、跳舞、打腰鼓样样都行,过着充实愉快的退休生活。</p> <p class="ql-block">2016年刘宝德主任第一次回来和内科同事大聚会,坐在刘主任左手边的就是杨金花。我们最少30多年没见面了,看到她除了头发白了好像没有太大的变化。当时没有任何疾病的征兆,在2018年大内科再次聚会我们通知她时已病重不久就驾鹤西去。</p> <p class="ql-block">刘淑贞主任终年84岁。退休后也在各处打工干了一段时间,后来因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疾病休息了,内科两次大聚会通知到都想来参加,但孩子们不放心最终不能成行。2019年刘主任自己召集了几个老同志在大同小聚(她家住大同)大家相见倾诉衷肠,了却了没能参加内科大聚会的遗憾。一年后老伴儿和她先后离开人世。</p> <p class="ql-block">吴灜洲85岁,原来在我院外科任护士长后调往二院,后又调回我院,再后来调任卫生处妇幼保健站任站长。她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编织、刺绣、书法、吹口琴样样精通。她是郝姨组织老龄圈里的主要成员,朋友们经常到她家里去聚会。</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她对书法产生了兴趣,技艺也逐步提高。在日常的书写中消除了无聊和孤独,带来的是充实和自信。家里的墙上挂着都是她亲笔书写的书法佳作。</p> <p class="ql-block">齐士英93岁。一直在医院做着行政后勤工作。齐姨心态非常好,记得当年升工资,因为只升40%指标少,很多人为此事终生结怨。记得有一次下班与齐姨同行,她告诉我有什么可争的,把心态放好多活几年比什么都强。正是这种心态,在她退休以后参加老年大学合唱团、模特队,锻炼身体时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八段锦、六字诀样样都参与。才能在93岁还能保持这样的身体状态,她的满口牙全是自己的真牙无一义齿,这可能和她常年锻炼和做叩齿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老人家在10年前患了脑梗,经过治疗和自己顽强的锻炼基本恢复,现在拄着拐杖可以自己行走。90高龄时还去北京到三亚,到处走走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景。我每年回同度假都能见到她,这是在她们居住的院子里聊天后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杨贞甲96岁。她和老伴何啟富原来都是我院食堂的职工。我记得七十年代初我在内科当护士,每当开饭时老两口推着餐车为病人送饭,他们总是面带笑容服务态度特别好,从来没有与病人及家属发生过争执。到最后全体病人送完饭餐车里还有一些菜,总不忘到护理站问我们吃饭没有把菜留给我们。</p> <p class="ql-block">何师傅去世较早,杨姨退休后和孩子们居住在一起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老人家多子女多福气,孩子们个个出息孝顺,小女何玉花曾在我院手术室、急诊科、科教科工作现已退休,下面两张图的左一和右一就是何玉花。上两张图是杨姨在大女儿家居住时和楼下的邻居聊天,因耳朵都不好使所以凑的很近,看看这个画面多有意思啊!人的心态好了就会觉得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洒满了阳光,虽无名利傍身却依然感到幸福快乐。</p> <p class="ql-block">2018年老人家在93岁时不慎股骨头骨折。这在医学界都可能认为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次骨折”,但经过住院治疗和子女们的精心呵护,老人家以顽强的毅力竟然奇迹般的康复。看这视频康复后竟然跟老姐妹跳起了舞。祝愿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健康康活成百岁老人。</p> <p class="ql-block">张玉英92岁。是我院妇产科的老护士。退休后我两次在路上见到张姨。简单聊天后也没有留下照片,这是我通过大姐和她女儿要的近照。老人家精神状态非常好,一切都能自理。休闲娱乐的生活是打打麻将思路非常清楚。</p> <p class="ql-block">家里的家务也从来不用子女帮助,连过年过节的清洁打扫、做饭、备年货在孩子们还没有来之前都自己做好了。总是跟我说少给孩子们添麻烦。我曾在网上看到说做家务与长寿有关系,可能这就是实例吧。老人家现在过着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张惠泉我们曾经在妇产科是同事。她退休后一直在平朔居住,老伴去世后她返回矿务局与儿子住在一起。因为我们住在一个小区,2020年夏天我和她在小区门房前合影留念。张姨现在也加入到郝姨她们这个团队了。</p> <p class="ql-block">王秉孝书记和老伴儿。两人都85岁以上了,王书记患糖尿病腿疼,老伴患有脑梗。现在雇有全职保姆,在子女们的精心陪护和保姆 的照顾下安度晚年。这是2020年夏天我去家中时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备注:在美篇发布的当天,得到王书记在当日凌晨突发疾病去世的消息享年89岁。老人没有受太多的罪,愿老人家一路走好🙏🙏🙏。</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我想说说冯院长和高院长中间的这位,是我入职后的第一任院长曹贵武。1976年他亲自带我们去唐山抗震救灾,二医院是冯院长亲自带队。那时通讯网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的情景没有留下任何图像资料,在50多天里没有和家里通过一个电话,最后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曹院长是东北人正直豪爽,1976年他把我这个没有任何护士长工作经验的人放在了医务科任总护士长。三年后护理部恢复,我觉得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坚决要求返回内科当护士长。1980年12月我怀孕已经8个月了还要加入护士的排班中,因为内科104张床还要每天加床只有14个护士。一天我上夜班出门碰到了曹院长,他知道我已经在法定情况下不该上夜班了,却因为上面无法给与人员补充,护士长还要怀着孕亲自上夜班内心感觉不安。反复叮嘱我要小心,这个月份不能摔跤,防止脐绕颈、胎盘早剝等等。既是领导又像长辈,这种关心让我热血沸腾浑身充满了力量,觉得我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心甘情愿。2009年 照了这张相后不久就听到了他去世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刘亚俐院长81岁。退休后刘院长生活在北京,我两次在去医院的途中见到她回医院体检。匆匆忙忙的说了几句话,也没有留下照片。这次我通过同事向刘院长转述了编辑美篇的意愿,很快刘院长就把照片传过来了。刘院长是我在护校讲解剖学的老师,81年我调到妇产科当护士长,她是妇产科的主任,后来调离妇产科任副院长、院长。当年我生女儿时因胎儿宫内窒息,母亲找到刘院长为我做手术,当时院长哮喘发作正在吸氧输液。下午一点多钟输完液就赶到手术室为我做了剖腹产,女儿平安降生也才有了现在幸福的家庭和可爱的外孙子。</p> <p class="ql-block">刘院长性格豪爽办事干脆利索,我喜欢她直率坦诚的性格。她不仅妇产科手术技术高超,生活中讲究仪表着装,也会穿着搭配,穿什么衣服都会在医院领导服装新潮流。看看这些图片,这是老两口游览中国皇家博物馆和在旅游船上的照片,湖蓝色的防晒服、粉色的裙子加同色围巾多好看!中国的大多数老年人在着装上过早的放弃了对美的追求,这一点上还真得向刘院长学习。看图片张主任也很精神,穿着也很时尚。希望刘院长以后回大同不要来去匆匆,联系我们有机会一起小聚。</p> <p class="ql-block">2020年4月刘院长和孟院长受邀参加了同煤总院70周年院庆,刘院长还在采访中做了专题发言。老同志相见格外亲切,你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啊。</p> <p class="ql-block">刘宝德主任79岁。2018年11月我正准备从北京启程去海南,听说赵主任去世了刘主任回到大同。这两位都是我曾在内科和妇产科任护士长时的老主任,所以我必须回来看看。我专程回来组织内科部分老同志和刘主任坐一坐,想通过同志间的友情来减少他内心的痛苦。这是我在饭店大堂和田大夫等候刘主任到来时留下的照片,当时看着主任很憔悴精神状态也不太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刘主任和赵主任在美国生活的照片。下两图是赵主任在2017年生日和圣诞节时的照片。在美国因为孩子们给入了完善的医疗保险,所以治疗还是很及时很方便的,也没有受多大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刘主任再次回国,祭奠老伴去世一周年。图1、2是闫玉芳他们在饭店组织的小型聚会。图3、4是我们在齐新兰家组织的家庭聚会。</p> <p class="ql-block">2019年刘主任回国祭奠老伴去世一周年后和家人一起到日本、云南等地旅游。就应该这样生活,其实生者更好的活着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p> <p class="ql-block">范琴珍院长87岁。原来在我院内科任主任,后调到平朔升任院长。老人家性格直率嫉恶如仇。退休后因小儿子在美国,十几年只身一人奔波于中国和美国之间。身体瘦弱的只有60多斤,但弱小的身体却蕴藏着极大的能量。近两年才开始在国内大儿子这里定居。2018年内科第二次大聚会后,我们去平朔看望她,我们在一起聊天聚餐老人家非常高兴。第二天还打来电话,回顾着昨天的情景并流着眼泪。刘宝德主任2019年回同时我们想再去看望一下, 但阴差阳错的未能实。等疫情结束后我们一定要再去看望老人家,也希望她多多保重。</p> <p class="ql-block">图1、2是到平朔后在范主任家中的合影,图3是在范院长家院子里聊天儿,图4是去饭店聚会时的情景,范院长完全能独立行走,大家是由于好久不见所以热情搀扶着。</p> <p class="ql-block">在平朔我们聚餐时,范院长在席间讲话。思维清晰、头脑清楚、语言连贯哪像80多岁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图中左起:张俊英、范淑香、田润华。</p><p class="ql-block">我们去平朔看望范院长时也看望了她们二位。她们都已经80多岁了,张主任心脏不太好,和女儿住在楼上楼下。说话办事还和原来一样慢慢的很文雅。范护士长原来在一起时她很爱说话,可是这次去看她只是坐在那里微笑,问她一些事情有的也想不起来了。个别能想起的事情说起来还是很兴奋。在我还编辑这个美篇的时候传来噩耗,范护士长于2021年1月4日离开了人世终年84岁。</p> <p class="ql-block">田润华78岁。她在长辈中还是比较年轻的,但童心未泯照相时总会穿上各种服装摆出各种造型。图片是在医院文艺演出中《小虎队》的造型。她为人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家住在医院门前,成了退休职工到医院或返回时的驿站,很多人都要在这里歇歇脚进去说会儿话。因为离医院近,很多老同事住院她首先得知消息,去看望送饭是经常事。很多老同志都得到过她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田大夫从年轻就喜欢音乐。退休后一直坚持学习钢琴,疫情中老年大学放假她一直坚持上网课。我们很多人青少年时期的梦想无法实现,那就让我们在夕阳中去实现它吧。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学习,这是她弹奏的《心中的玫瑰》。</p> <p class="ql-block">田大夫作为文艺骨干多次在医院举办的文艺演出中组织老年人精彩表演。上班时组织三支部合唱总是首当其冲,退休后成功的组织退休职工参加过几次大型演出大获成功。这是2011年1月14日医院团拜会上演出照。</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冯院长、董映文、池中月、闫树玉、李先军。前排左起:张萼云,田润华、吴景玉(已故)陆路莲、于桂芬。我有时候总在想,如果他们中有些人还在工作岗位上,恐怕谁也不能把他们动员到台上去。可是现在只要一号召大家都来参加,也充分显示出退休人员希望有小型的聚会、娱乐来交结朋友交流感情。</p> <p class="ql-block">陈政澈81岁。退休前在我院B超室工作,退休后和老伴曾在南京孩子们那里居住过,后来回到矿务局。老伴去世后基本在矿务局定居了。陈大夫手很巧,裁缝活做得很棒。也曾在我的要求下答应给我做一件裙子,但我经反复斟酌觉得这么大年纪我不应该给人家找这样的麻烦所以忍痛割爱了。上图 是2020年过80岁生日时在家中。下图两个女儿为母亲在饭店办生日宴。陈大夫左边的这位女士是原肺病区护理部主任周静梅。</p> <p class="ql-block">贺明英78岁。她是护士出身,后来搞了心电图。我叫她贺老师,在我的记忆当中我还在学生时代,她和董素珍(传染科爆炸时去世的一位护士)曾到家里要求参加父亲带队的宁夏医疗队。就像现在的年轻人要求参加武汉抗疫一样,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是热血沸腾敢于担当。</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处理掉矿务局的房子和老伴一直在太原居住,有时到北京帮儿子看孩子。2020年底 老伴不幸去世,她回矿务局一中处理后事,老同志们知道后组织了一次聚餐。</p> <p class="ql-block">参加聚餐的有贺明英、高凤琴、张蕚云、张桂兰、张惠泉、田润华、李翠荣。很多受邀的老同志都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田大夫也忙着拍摄录像没有留下身影。</p> <p class="ql-block">韩冰88岁。2020年4月韩姨正在三亚过冬,突然感到头疼后出现失明。儿子紧急把她接回矿务局,经检查是垂体瘤。由黄建军院长主刀为她做了手术,手术成功并很快出院回家休养。祸不单行在出院几天后夜间起身去厕所时不幸摔倒在立柜上股骨颈骨折。又是丁龙镇院长为她做了手术并解决了以前遗留的问题。为此韩姨写了感谢信连同医院的采访报道发表在医院网站上。</p> <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韩姨夫妻二人和老同志们在一起聚会。图中穿粉衣服的是韩姨、男士是汪药师,看着精神状态恢复的不错。我在韩姨这里最受益的是她在医院为我们讲拉丁文课,让我这个对拉丁文一窍不通的人,对拉丁文 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运用到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老同志们在聚餐时一起回忆交谈。好像是在说儿科主任刘淑华的趣事。</p> <p class="ql-block">毕妙林终年84岁。曾在我院担任骨科、传染科、急诊科护士长,后任护理部干事,退休后回上海安度晚年生活。我76年到79年任医院总护士长时检查过她们这些老护士长的工作,的确很能干有很丰富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在医院刚开始实行无陪护时,骨科外科是标杆单位。76年我们一起去唐山抗震救灾,度过了此生难忘的50多天。她为人热情、直率、好客,当年很多人在她家吃过水磨汤圆(那时还没有超市没有卖汤圆儿的,我们只能吃到元宵)。但她性格有过分的倔强、固执,自己认准的事别人很难劝解。</p> <p class="ql-block">2009年我带领张宪英、李素平去上海开会期间,抽空到家里去看望了她。2012年6月我还和李云贞去上海看望过她,老人家非常高兴,当时她患有股骨头坏死,拄着拐杖行走困难。</p> <p class="ql-block">2017年她在电话里说想我们了,也想让我姐姐帮她调理一下身体,我们决定去一趟,不巧国庆节做饭时我烫伤了左脚家人让我放弃。但我觉得已经答应的事,尤其是老年人心里都惦着这个事,何况姐姐已经从大同出发了,我还是决定如期赴约。老伴不放心立即购买了动车票陪我前往,可能是天意吧,整个列车只有这一张票了,而且还在同一节车厢。我们赶到时老人已到楼下,在大街上早早等候了。上次见面时还因股骨头坏死拄着双拐,这一次全部置换后已经完全自由行走了。</p> <p class="ql-block">老人家为我们安排了住宿的旅馆,还亲自下厨做了一大桌子菜。作为回报第二天我们为老人做了大同的油炸糕、凉拌菜。可能有点单调,老人家又煮了一锅螃蟹(中图), 毕姨很高兴打听了医院很多人和事,她头脑还很清醒,也惦记着很多老同事。我们临走时作为回报给她买了一个智能手机,并教她简单的使用方法。本想通过微信进一步联系,没想到2018年的冬至从朋友那里得到噩耗老人已经走了。真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p> <p class="ql-block">于志一 80岁。退休后追随女儿在上海生活。每次去上海我们也去看望她,也为她做油炸糕。她很热情与邻里关系相处也很好,每次糕炸出来先送给邻居。家里整理的井井有条,非常整洁干净,而且医院很多人来上海都在这里落脚。临走时她说家里有朋友送的莜面不会做,离开车还有三个多小时,我和姐姐赶紧帮她搓了两笼莜面。她患糖尿病,目前主要是腿疼行走不是很方便,但是心态好非常乐观。2019年夏天她回大同,我还请了一些朋友和她一起聚了一次。下图中左二是冯淑娟。</p> <p class="ql-block">冯淑娟84岁。从三矿调回来一直在我院注射室任护士。退休后她来到上海,找到了自己的初恋。陈叔叔去朝鲜时,冯姨曾给作为志愿军他写过信,这可能是懵懂的初恋吧。当陈叔叔从朝鲜回来时冯姨刚刚结婚。后来陈叔叔也组建了家庭,但他们两家像亲戚一样多年都互相来往馈赠礼品。再后来两个人老伴先后去世,2004年冯姨来到上海,他们俩最终又走到了一起,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我们每次去上海,冯叔叔都出钱请客,2017年为了请我们吃饭,老两口乘车步行整整两个小时,陈叔近90岁的老人了,真的让我很感动。我们现在每天都有微信互动,老人家今年92岁了,因为是离休干部,每周都有医生护士去家里体检送药,每天还有家政人员上门服务,让老两口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p> <p class="ql-block">冯淑娟和于志一在上海经常相约出来逛街。他们在医院时并不在同一个科室也并不是特别熟,但是到了上海见了老乡就非常亲切了。</p> <p class="ql-block">应文娟终年87岁。她住在我父亲楼下,因我伺候父母也曾多次见到过她。因为他们是南方人,喜欢吃炸糕又不会做,我每次炸糕时总是端一碗下去让她品尝。应叔去世时她心情非常不好,在活着时候有时对他发脾气感觉很自责,我去家里安慰她,发现她对工作时的事情总是纠结放不下,感觉付出了那么多,脸都被炸伤了,每当提起往事总是泪流满面。我总是耐心的开导她:人生走过的路程不要回过头再看,往前去观最美的风景。并帮她学习微信的使用,这张照片就是2015年当时建微信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2015年老人检查出肠道长了肿物,做了一次手术。后复发需要二次手术,但又不适合用微创手术,只能放弃做保守治疗。这期间我会经常下楼帮她抽血、送检、拿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此期间老人家心情还可以,身体也维持的不错。我回北京和海南后经常会通过微信语音聊天帮她介绍一些去医院看病的路线和方法,可能是上年纪了有两次竟然在凌晨三四点钟她拨通语音聊天,待我接听时却又放下了。每年夏天我回到大同都去看望她,这一张是2018年夏天看望时留下的。2019年大年初三一大早老人家打来电话拜年,我感觉很不安,我属于晚辈应该是我先拜年。电话里老人声音洪亮听着精神不错,我问您在什么地方?说是在厦门女儿家,我们相约夏天回大同再见,没想到这竟是最后的通话和诀别。等6月中旬我回到大同时老人已去世一周了。真是世事无常,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p> <p class="ql-block">杨乐琴80岁。我刚上班时记的人们都叫她杨班长。她在中药房和中医科的父亲曾是同一科室。2018年她不知在什么地方找到了我的微信号添加了我的微信,首次微信联系就发了个大大的红包,还把我拉到她建的一个微信群中。退休后初次见到杨姨感觉到她注重穿着打扮了还画着淡妆。这就对了,人不管到什么年龄都要活得精致,上班的时候工作忙上有老下有小,现在完全可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她2020年过79岁生日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我在大同避暑期间约了杨姨,并有内科一些同志作陪在大同小聚。左起:田润华、纪秀珍、王伯英、杨乐琴、李云贞和老伴、我、崔增梅和戴素萍。</p> <p class="ql-block">2019年杨姨召集部分老同事在大同市聚会。左起:焦荣生、张香娥、李月娥、孙玉敏、吴晓红、张晔、刘凤鸣、杨乐琴、卫志军、杜志甫。这时我已经回到北京了未能参加。</p> <p class="ql-block">池中月81岁。 我几乎每年都能见到她,因为她返聘在医院体检中心。每年过去查体总听她说到与父母相处时的事情,总是感谢父亲用中药帮她治好甲状腺囊肿。2020年因疫情我没有去体检,听说她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也就在这一年老伴离她而去。只能等今年夏天回去再看望她吧。</p> <p class="ql-block">张爱芝退休前在我院党办工作。我从2017年开始每年到海南文昌过冬,她在定安过冬,所以每年去定安看朋友都要去看张姨。每次她都热情的接待我们,为我们烙大饼、炖肉、熬豆稀粥非常热情。身居异乡看到同事好像见到亲人一般。</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也学习绘画,还画的真不错。这是张爱芝的画作也曾登上过老年大学的画册。今年因为老伴身体欠佳,所以他们没有到海南来。</p> <p class="ql-block">周秀芝大夫曾在我院心电图室工作。周大夫多才多艺,唱歌、朗诵、京剧、弹钢琴、古箏、绘画无所不能。平朔的大型文艺演出都是周大夫主持。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打开全民K歌寻找周大夫的朗诵。每一篇都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在周大夫身上,我们总能看到那种气定神闲的微笑,那种宠辱不惊的淡定和那种风过无痕的从容。女人的这种魅力和气质是不受年龄限制的。</p> <p class="ql-block">这几幅是周秀芝绘画作品。上面6幅是她的素描和国画,下面三个图片是今年初她家养的花开的好茂盛啊,这真是一个好的兆头。</p> <p class="ql-block">陈延令主任和爱人王老师。我虽然和陈主任没有在一个科室工作过,但是我敬佩他的人品和技术。记得一次亲戚做胆囊手术,我们先选择了其他人主刀但是效果不好很快就复发了。复发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找到了陈主任,他二话没说就接下了这个手术,并以精湛的技术使患者几十年都没有再复发。整个手术过程中,他没有说任何一句不利于团结的话。这个事我印象很深。陈主任身体非常好,每天采购买菜给老伴做饭。耳朵有点儿聋了,自己佩戴了高档助听器,胸前挂的是助听器干扰器,据说效果非常好。可能是广东人喜欢吃的缘故,我们去时他正在准备中午饭,有两条小鱼、青菜、肉样样俱全。我赞赏这种生活态度,不管多大岁数只有吃的有滋有味,生活才能有滋有味。</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他曾和老伴一起到老家广东梅县度过了几年生活。后因岁数逐渐增长,追随子女又回到了矿务局。2018年我和老伴去家中看望他们,陈主任兴致勃勃的拿出相册为我们介绍家乡的情况。想想有时也挺可笑,被大家称作小侯的人现在被我称作老伴儿。他戏称我是“编外老龄委”,可是每次看望老同志,去大同、平朔、上海、在北京都是他开车带着我无私的奉献。</p> <p class="ql-block">杨雅颖 86岁。我在医务科任总护长时,也和她同事过。那时没有现在的印刷技术,每月的工作报表都需要人工刻蜡板,然后用油印机一张一张印刷。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姨右手持铁笔,左手扶着三角板在钢板上飞速滑行,字体又工整速度又快。刻钢板也是一门技术活,刻浅了印不上去,刻深了漏油页面不干凈。而她刻出的恰到好处,字体工整页面干净。中国民航总医院成立时她调到那里去工作,也是中国民航总院第一批创建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杨姨的画作,从画上的签字也可以看出她写字的功底。她的画作很多,这几幅是疫情期间封闭在家时的作品。闲暇时她会在电脑上打麻将,和朋友们出去旅游。我看到她对家里的电器操作非常熟练,电脑手机也玩得很好。我虽然40多年没见过杨姨了,但这次见面仍然能透过花白的头发看到她的美丽优雅和知性。</p> <p class="ql-block">我是在2019年听说我同学的女儿在中国民航总医院工作就托她帮我打听。要说民航总医院离退处的工作效率真的是很高,第二天就来电询问我们,如果想要联系就要实名制,当报上实名后很快就把联系方法给了我们。后因疫情我到2020年的5月才去看望她。我去了以后老人家很高兴,记忆力真好我所说到的老同志她都记得。临走时相约我从大同回来,给她带大同的特产再来看望。 这就是9月份我从大同回来给她带来了大同的粉条、月饼、从家里炸了油糕。正好儿子在家老人邀请我们去大悦城吃粤菜。征求老人家同意后,我还拍了这几张照片:床铺上挂着漂亮的蚊帐,床头放着书刊杂志。衣柜里挂着各种颜色的漂亮衣服。外面还挂着几件当季出门换的颜色鲜艳漂亮的羽绒服、坎肩儿和丝巾。可见生活很讲究品质也很高。这种境界是我们所有老年人都应该追求的。</p> <p class="ql-block">曹慧兰和王富荣夫妻俩,是我和几个朋友外出时在步行街偶然碰到了。大家亲切的攀谈了一会儿,我提出给他们照相,两人高兴的欣然接受。我现在印象最深的仍然是曹慧兰京味十足的京剧《红灯记》李奶奶演唱片段,那唱腔和做派是合格的京剧票友。</p> <p class="ql-block">刘裕文大夫虽然有病但心态很好,目前身体状况还很不错。一直在本院慢病门诊返聘,直到2019年才离开岗位。他会经常在大内科微信群中发一些正能量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李文富大夫79岁。每次内科的聚会他都来参加,2018年刘主任回来聚会时,他身体不适未能参加。2020年夏天我回矿务局见到他恢复的不错,自己在加强身体锻炼。</p> <p class="ql-block">张桂兰主任78岁。退休后一直在外面返聘并兼职老年大学的老师。后因要看孙子外聘工作都辞掉了,只兼任老年大学的老师。这是去朝鲜旅游留下的照片。张主任人缘好,每次同志们小聚都想着叫上她。2019年她还曾请我们在同盛聚餐过,图片也因手机坏而丢失了(现在美篇里很多图片都是丢失后我在云空间找回来的,但是这张却怎么也找不到)。</p> <p class="ql-block">李卿云主任和王伯英大夫。李主任身体很好,还是那么瘦弱但很精神,和段工两人一起安度晚年。王伯英大夫现在的身体比以前好了很多,不知是否长期吃保健品的缘故。每次内科系统的大小聚会她们俩人都能参加。</p> <p class="ql-block">上图秦淑云下图王明鱼。这是2018年内科第二次大聚会时,她们因身体不舒服未能参加。聚会后我和田大夫去家中看望她们。很遗憾的是在王明鱼家,我看到了郭子义老师,他90多岁了还很健康,还能给老伴做饭。但是遗憾的是我忘了留下一张照片,下次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内科聚会后我们去看望身体不好不能来参加的老同志。上图庞月英,她曾在我院内科任护士,后调到心电图室。她的老伴张丙有,原来是我院党委副书记于2015年去世。老伴去世后她一直与儿子住在一起,五年前不慎摔倒,腰椎骨折,五年卧床竟减掉了40多斤体重。她生性乐观,对疾病和生死看得很淡。下图王润芝终年90岁。我上班时觉得她身体一直不怎么好,总是在断断续续的住院,但就这样活到90岁。2020年夏天,弟弟在医院看望他岳母时看到了王姨。在进去看望她时,她拉着弟弟的手说吴大夫你救救我吧,可见对生活是多么的留恋。当时我们都不知情,所以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p> <p class="ql-block">姜淑杰大夫也快90岁了吧?2018年我们去看她,老人因疾病折磨,1米6多的身高只有1米5了,体重仅有60斤。老人一生坎坷,年轻时因照顾精神病的儿子付出了太多。老年又因疾病的折磨,每年要住一两次院。平时哮喘发作只有喷雾剂来缓解。但头脑清楚记忆力超强,我们过去的事情记得一清二楚,连我和田大夫孩子的名字都记得很清楚。2020年夏天我碰到了她的女儿,和她说准备再去看看老人家,她女儿说不要去了她一个人在家连门都给你开不了。只能让她女儿转达我们的问候了。</p> <p class="ql-block">马秀兰91岁。老人脸上布满了皱纹,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她腿疼行走不太方便,但是每次我们聚会都让孩子们送到饭店。2018年内科第二次大聚会,因孩子不在身边,老人未能如愿深感遗憾。聚会后我们去家中看望老人家。</p> <p class="ql-block">老人家自己独居,读书、看报、吹口琴、唱歌自娱自乐,生活丰富多彩从不感到寂寞。老人为我们演唱了歌曲,吹奏了口琴。由于美篇视频插入有限,只能放一个唱歌的视频了。如果每个人活到90岁还有这样的雅兴,那么一定会感到非常快乐。</p> <p class="ql-block">李俊兰大夫退休后和母亲、孩子、妹妹们在深圳定居。她非常爱学习,经常到深圳图书城里去看书。因为居住较远,内科几次大小聚会她都不曾参加。我曾答应她有机会去深圳看望。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我已经25岁了还没有搞对像,那时候就算大龄剩女了吧。当和李大夫遇到一个夜班的时候,病人休息后我们在一起聊天,她就告诉我: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不要挑到眼花了最后回过头哪个都比现在这个强🥱。其实当时我还一个都没谈过,但还是非常感谢李大夫对我的关心,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如何对待恋爱和婚姻。</p> <p class="ql-block">2019年我赴海南过冬时,从广东到达深圳去看望了李大夫和刘曼倩。她们热情接待我们陪着游览深圳景点,还在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我还记得刘曼倩在2018年事隔40年后参加内科大聚会,一进门抱着田大夫痛哭的场景。漫长的时间和遥远的路程都无法阻挡同事之间相互思念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李桂英刘玉润夫妇,他们调往三医院后很少见面了,这都是在内科聚会中遇到留下的照片。内科两次大型聚会李姨都参加了,刘叔是我们在刘宝德主任2018年回同时聚会的合照。他们夫妇是我母亲的老乡所以每每听到他们的话语,总是感到很亲切。他们现在都居住在矿务局安度晚年,儿子刘建新曾在我院ICU工作,后调回唐山仍从事ICU工作。</p> <p class="ql-block">白玉兰76岁。曾任中医科主任,退休后一直自办中医诊所,继续为弘扬中医事业发挥光和热。这是2019年参加院庆70周年时与刘生莲合影留念。看这个照片精神状态还是不错的,2020年圣诞节田润华去家中看望才知患了脑梗,目前正在康复之中。希望白主任放下心爱的事业好好康复后去享受美好生活吧。</p><p class="ql-block">刘生莲主任从三院调回来,在心内科任主任后调到科教科任科长。退休后在北京帮着看孩子。2018年6月我们在院史书赠送会上见过面,她毕竟还年轻精神状态都很好。我们每天在微信上有互动。</p> <p class="ql-block">杨敬尊她是70年代初从山西医科大学毕业。他们一批学生被分配到三医院,但因三医院还未开张,所以就先在我院工作。那时我印象中的杨大夫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胸前挂着听诊器奔波在护理站和病房之间,我们还经常会碰到一起值夜班。1974年三医院开诊,她离开后46年我们未曾见面。当年她扎着两条又粗又黑的大辫子满怀憧憬走上工作岗位,如今随着远逝的青春年华也跨入退休人员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我有幸接受三医院同学的聚会邀请,杨大夫进入餐厅如果没人介绍,我根本无法与当年大辫子的美女联系到一起。当听到同学介绍后,我才从面部找回一些当年的记忆,才知道她和王予同院长原来是一家子。这次见面让我感到人生恍如梦幻,一转眼就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前排左起:弓晓玲、王金兰、吴晓光、王予桐、杨敬尊、张俊梅大夫、赵爱英、杨红岩。后排左起:刘凤英、司机、杨润生、侯庆宪、吴景利、赵建新、魏力平、梅雪平。</p> <p class="ql-block">纪秀珍大夫81岁了。她的一生也挺坎坷,但是她心胸豁达性格开朗 ,热情善良爱开玩笑,总是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欢笑。她除了有糖尿病身体其他方面都挺好,这张图片上的头发是自然色根本不用染头发。2017年她请我们到家里做客后把珍藏的照片拿出来让我们欣赏。这是和田大夫一起看老内科的照片。人一年一年变老了喜欢翻旧时的相片,喜欢回忆过去越来越怀旧了。照片在瞬间定格下当时的情景,多年后拿着泛黄的照片带来的是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2008年纪大夫他们同学聚会时留下的前排左起:闫跃宏(已故)、史启义、孙玉亭、焦世宝、康巨莲</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纪秀珍、张应娟、李素琴(已故)。十二年了看着他们当时的照片觉得还很年轻,其实我们现在留下的每一张照片对往后来说都是最年轻的。希望大家经常用手机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等以后自己回顾欣赏时都会感到非常的快乐和欣慰。</p> <p class="ql-block">这是孙玉亭主任,2017年我在矿务局小公园锻炼时碰到他。他询问父亲的情况,我告诉他父亲已于2016年去世了,他非常惋惜的说,早说去看看吴主任也没有顾上。不管怎样有这句暖心的话我已经很感激了。因为当时没有照相,我从医院院庆视频上截取了这张图片。从上一张合照到现在12年过去了,孙主任的头发已经变得花白,但精神状态还非常好。</p><p class="ql-block">到此为止,本期所有老同志的照片都发布完了。我们看到老同志们发白如雪,那是岁月沧桑洒下的鲜花;弯躯如弓,那是时间老人积蓄的能量;手如槁木,那是神农赐予收获的硕果;睛若黄珠,那是上苍给予五彩缤纷的颜色。时间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把岁月这本书无情的一页一页翻过,它使今天变成昨天,又把昨天变成了回忆。</p> <p class="ql-block">人生就是一趟单程前行的列车。我们在不同的时间登上了同一列车,有的还在同一车厢。在这趟列车上,我们大部分时间在努力工作无暇顾及窗外的风景。当有了时间去欣赏 风景时,身体却大不如前,还有人陆陆续续到站下车。人生不是电影没法倒退重来,人生也不是松柏不能四季常青。把人生比作一本书,那少年是书的开头,青壮年是书的中部,60岁以后自然是书的结尾,而结尾才是最精彩、最感人、最使人难以忘怀的人生“压轴戏”。我们搭乘的生命列车沿途有不同的景色,让我们都学会去欣赏不同阶段的美丽风景,享受快乐的生活。愿我的同事和长辈们保重身体,去书写各自人生中最精彩最感人的篇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