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b></p><p><b> 1. 该让谁控诉?</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父母,经常忍不住控诉孩子。要是举办一场这样的报告会,主题是:“我家有个能气死人的熊孩子!”内容是:“孩子太不懂事,爱犯倔,总跟父母对着干”,恐怕举办三天也落不下幕,精彩的演讲会一个接着一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怎样看待孩子的倔犟,爱和父母顶着来?是现在的孩子都变了,生来就是这样,还是成长环境、教育方面出了问题?仔细观察分析,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样。所以,这种说法站不住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专家认为,孩子不是很顺从,甚至有的很倔;不听大人的话,爱和大人顶嘴,这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现象。可以这样打比方:埋在地下的种子发芽,没有一股顶劲、韌劲,冲不破压顶的土壤,也穿不透周边的堆积物。孩子没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怎么会从跚跚学步,到自己能走路?怎么能从无知无识,到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所以,一些专家对于把孩子的成长,提出有多少个“叛逆期”,都是不认同的,认为这是人为设置屏障,扭曲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当然,对于一些孩子特别的倔犟,不懂事,养成了和父母似乎完全对立的性格,他们也有客观独到的分析。</span></p> <p> 可这样的孩子的父母们,他们往往不加分析,把所有的问题和责任,都推在孩子身上。</p><p> 他们认为,无法理解怎么生这样一个孩子。这是天生的歪脖子树;是无法调理、不可救药的浑球;出奇的跟你顶,不知咸淡的专和你对着干,是前世造孽报应的冤家⋯。这样的孩子,就是欠揍!把他们送人、流放,都可以。</p><p> 对这样的父母,不妨问他们这样几个问题:</p><p> 1. 现在很多人,每天玩手机,都是可以用几个小时来计算的。那么,你是利用手机搜索浏览也好,还是看书学习也好,还是通过其它方法途径也好,用多少时间,钻研学习了多少关于怎样当好父母、怎样培养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p><p> 2. 一周或者一月,你以闲暇、愉悦,跟孩子玩耍的方式,陪伴孩子多少次,多长时间?</p><p> 3. 你有没有把孩子的快乐很当一回事,能够观察和在意孩子的情绪?一周有几次,跟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心灵沟通,有意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也让孩子给你提出一些问题,高高兴兴的跟孩子商讨一些问题,探讨一些问题?</p><p> 4. 你考虑过以至很注意,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影响、教育孩子吗?</p><p> 5. 问一问你的孩子:你爱爸爸妈妈吗?你爱这个家吗?假如给十岁以上的孩子一个选择:你愿意离开这个家吗?孩子是怎样的回答。</p><p> 从以上问题的答案中,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根子在什么地方。也可以预见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会是什么样的后果。</p><p> 话说回来,其实就是现在很多孩子,还没有滔滔不绝,长篇大论的演讲能力。如果有这个能力,他们控诉父母,数说冤屈,声泪俱下,可能比父母的控诉,更让人动容、动情!</p> <p><b> 2. 火花与对撞是怎样引起的?</b></p><p><br></p><p> 请看以下一段母女瞬间发生斗气和对撞的实录:</p><p> 吃完早饭,小玲背起书包要去上学。刚踏上门槛。</p><p> 母亲:你给我站住!</p><p> 小玲一愣,转身:干嘛呀,怎么啦?</p><p> 母亲:今天外边很冷,你穿这身衣服不行,要加件衣服。</p><p> 小玲:我不冷,根本用不着穿。</p><p> 母亲走过来揑一揑小玲的胳膊:怎么不冷?那件绒衣都没穿。</p><p> 小玲一搡。母亲一瞪眼,转身回屋拿衣服。</p><p> 小玲弯腰紧鞋带:就是不冷,你拿来我也不穿!</p><p> 母亲在里屋:你给我等着。你要是着凉感冒了,看我不揍死你!</p><p> 小玲出门,蹦蹦跳跳下楼:你揍死我也不穿!</p><p> 小玲走了。母亲拿来衣服,站门口好一会儿,一脸的无奈,气得牙根直痒痒。</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以上实录,我们可以做这样客观公允、入情入理的分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 孩子的不快、起刺,是母亲的一声严令:”你给我站住!”引起的。孩子拿起书包要出门上学,并没有要和妈妈斗气的心情。</span></p><p> 2. 孩子和母亲犟起来了。尽管其间,母亲也上前揑了揑孩子的胳膊,似乎有体贴、询问的意思。但,整个过程,都是以自己的判断为结论,以自己的要求为命令,完全把孩子放在遵命、服从的地位。孩子随着抵触、抵抗情绪的产生、上升,自然把自己能使出的对抗能耐都拿出来。对撞发生了,愈演愈烈。</p><p> 3. 母亲以最坏的结果,最后的杀手锏,相警告、相威胁。孩子以让你的所有要求、希望统统落空,作顽强到底的对抗。对撞升温到了顶点。</p><p> 4. 如同作战沙盘推演一样。我们从头开始,做另一番假设:</p><p> 要是母亲早一些发现天气很冷,在孩子起床穿衣服的时候,就帮助孩子多穿一些衣服。那这场对撞,就完全没有发生的机会了。</p><p> 即使到了孩子上学的时候,才想起要让孩子多穿些衣服。换个方式:“宝贝,你等一下,妈妈有话跟你说。”进屋拿了衣服,或者再给孩子拿双忘拿的手套,回到孩子身边,自己检讨似的:“啊呀,没想到今天这么冷,穿这身衣服,可要挨冻。”或者,问一句:“刚才急急忙忙,有没有吃饱?没吃饱带块蛋糕。”然后,赶紧帮助把手套戴上,衣服穿上,拎起书包,搀着孩子快步下楼,理解孩子赶时间送一程。如果是这样,孩子是不是高高兴兴上学去了?</p><p> 所以,不要光顾生气,拿孩子撒气。跳出圈子,照照镜子,一味埋怨、责怪孩子,公平吗,讲理吗?</p><p><br></p> <p><b> 3. 改变失职、错位,获取</b></p><p><b> 回归亲和与友善的良方</b></p><p><br></p><p> 一些年轻的父母,一方面说孩子爱犯浑,另一方面又说是自己脾气不好,不注意方法,才经常跟孩子斗气、对撞。其实,这不是问题的全部,也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症结所在。</p><p> 正如一些专业人士和长者所言,好多年轻人,虽然做了爸爸妈妈,并不知道爸爸妈妈标签的份量。他们动不动很喜欢以爸爸妈妈的资格,要孩子无条件听话,无条件服从。尽管老是这样亮出资格底牌,并不管用,孩子甚至对父母已经产生了反感。他们还总是以为,这张底牌法力无边。这种频频出手,误会与反差,常常成为斗气、对撞好似天气骤变,又如埋下的火种。</p><p> 实际上,你老亮这个底牌,老举这个底牌要求孩子,还不如自己先做实孩子父母标签的份量。孩子的父母这个标签,意味着什么?简单说来,十一个字:把孩子撫养长大,教育成人。这说起来耳熟能详。可好多年轻的父母,并不能自觉、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职责覆行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而且,须臾不能搁置和懈怠!</p><p> 无须细说,对于很多人来说,把孩子撫养长大,并不容易。然而,作为孩子的父母,吃尽千辛万苦,也是理所当然。教育成人,就更不容易了。把孩子教育成人,应有之义,首先自己要做出样子。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温和而慎重。细细体味,不管父母是什么样的脾气,都应当服从教育好孩子。可以说,自己时时处处为孩子做出榜样,这是父母标签的底座。底座稳重墩实了,标签才立得起来。你在孩子心目中,才有很高的形象,很重的份量,教育孩子说话也才管用。</p> <p> 跟孩子的斗气、对撞,往往都是因为指责谁对谁错,才僵持不下;又因为该由谁认错、担责,才达到难解难分的程度。</p><p> 到底是父母的错,还是孩子的错?这里从大前提的角度,设想在孩子未成年阶段,假如年轻的父母能树立这样的理念和责任感,那一定是聪明大智之举。即:孩子所有的错,都是父母的错;孩子所有的毛病与缺点,都和父母有关;孩子犯错,责任主体是父母,不是孩子。如能树立这样的理念和责任感,父母就会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追责指向。即使日常遇到孩子做错了什么,第一反应、第一个念头,就不会说是孩子的错,或者急着要孩子认错、担责。斗气、对撞,也就不会发生了。当然,孩子确实犯错,教育孩子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那是另一回事。如出现斗气、对撞,肯定教育也就飞得远远的了。</p><p> 说到方法问题,如果不从父母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上,找到原因,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就永远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这当中,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是父母把孩子当成年人,把自己当孩子。</p><p> 他们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衡量、评判孩子,再掺进自己的主观臆断、合理想像、主观愿望,责怪孩子该怎么的,为什么不怎么的,为什么会这样,等等,弄得孩子等于揭竿而起,只好以发火、对着干,来反抗、应对。</p><p> 反过来,他们又和孩子淘气打架一样,同孩子站在一个水平线上,你来我往的斗,互不相让的撞。所以,叫“对撞”,很合适。有的父母甚至姿态、气度、是非观点,还不如孩子。如此毫无自律与约束,父母身上的孩子气不除,陷在浮躁、任性的漩涡中不肯自拔。斗气、对撞何日能止能休,会自消自灭吗?</p><p> 还有的年轻父母,以打孩子把斗气、对撞升级,也当成压服孩子,最终取胜的法宝。孩子从心底认为:这是父母最无能、最不讲理的表现。教育孩子,也许必要的惩诫不该完全放弃。但以打骂为常教育孩子,绝不可取!打孩子会留下深重的心理阴影,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长久的伤害。可曾想过:一脚踢出去,可能会枯萎一株小树;一巴掌打上去,甚或打落一朵花蕾。到那时候后悔,不是晩了吗?!</p> <p class="ql-block"> 作为小贴吧,为防止和摒弃跟孩子发生斗气、对撞,回归亲和与友善,提供以下几个处理具体问题的实用方法:</p><p class="ql-block"> 1. 冷处理。一看孩子要起急、犯浑,把问题搁置起来或岔开话题,先放一边,不说长道短。</p><p class="ql-block"> 2. 落差处理。就是在和孩子发生矛盾、争执的时候,一定要想着你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不是同学、伙伴。起码从姿态上,跟孩子也要有一个落差。要以回避斗气、对撞,获取良好的效果为导向,以孩子能够接受、心服诚悦不起气为边界,冷静、耐心给孩子开导、撫慰、劝说、讲道理。能让孩子对你既有敬畏感,又有亲切、信服感,这是最好的落差。</p><p class="ql-block"> 3. 迂廻处理。换个方式,换个角度,让孩子转移一下注重焦点,转换烦躁心境,创造良好的心境、氛围,再谈解决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 4. 让孩子当主角处理。充分听取孩子对某个问题或事情的陈述、解释或争辩。让孩子先说话,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孩子提出见解和办法。父母扮演补台和参谋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5.“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式处理。有好多事情,是雷同甚至是重复的。可以用回顾前一次事情怎样发生和得到解决的方式,以前一次事情的例证,开导处理好后来发生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总之,父母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责任认识到位了,把和孩子的关系理顺了,能够加强学习,下些功夫,树立培养教育孩子的科学理念,注重在方式、方法上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处理具体问题好的办法、措施,就会动脑即来。跟孩子的斗气和对撞,很快会成为感到很羞愧、很惊讶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文,原创;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