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不注山,又叫华山,这里的“不”要读作“福”的音。其名取自于《诗经·小雅·常棣》,其诗曰:“常(棠)棣之华,鄂不䎬䎬”。“华”即“花”,“鄂不”即“萼跗”,谓之花蒂,就是花骨朵。“华不注山”之意为:这座山如同一朵没有开放的花朵,悠悠地漂浮在水面。<div> 其苍翠之境“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诗仙李白在《古风》第二十首诗里,言在此地此景中愿得一白鹿,相从于山中仙人,游历而去。<br> <br></div> 此诗之后,文人骚客们争相奔赴华不注山,无数诗文赞此山之美“飓紫芙蓉第一枝,层层吞吐弄奇姿。斜阳倒影明湖处,还似当年二匝时。”……<div> 而元代的赵孟頫,不仅仅是用“泉声振响暗林壑,山色滴翠落莓苔”诗歌描绘,更是一幅《鹊华秋色图》使之名垂青史。<br> 时至今日,沧海桑田,华不注山的前世今生,亦需要一个契机来展现。<br></div> <p class="ql-block"> 2020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项目的工作任务,让画家何加林先生提笔创作了这幅《谁赋丹赭染鹊华》。</p> <p class="ql-block"> “这其实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主题性创作从某些角度会限制画家的发挥空间,为了画好这幅画,我的助手博士生欧阳波还借助设备拍了很多的照片,让我可以从更多角度来了解这个场景,花了4天的时间来做出这个设计方案,是的,我用的是设计这个词,这期间的各种构图考量都有过,画院规定的尺寸是宽200高240厘米之内,这个尺寸,我可以选择画横幅形式的,但是那样会脱不开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构图影响,所以我选择了正方形,但这个方形构图有难度,再加上主题性创作的画面要求,要求展现黄河及现代风光。”</p> <p class="ql-block"> “我比较关注华不注山,对这座山的文化底蕴很感兴趣,当时游历此山时,也用心去感受古人对这座山的描绘,绘画过程中,在技术层面的研究上,对那个尖尖的山和周围的黄河怎么去处理,特别是云气上的绘制,有一段时间还是比较快乐的。就是后来上颜色的时候颜色稍微多了一点,上得重了一点,清雅一点会更满意。”</p><p class="ql-block"> 这是加林先生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其实明艳的色彩亦蕴含着传统文人气质,对于这个富于进取精神的时代,刚刚好。</p> <p class="ql-block"> 两座山以一种现代构图的形式分割着画面,较规整的造型边缘比较硬朗,而虚空的云气,刚好巧妙的轻松化解这个形的紧张。</p><p class="ql-block"> “主题美术创作里,只要在画中有高超的表现手法,有别人不一样的画面感觉,你的画面语言能力超越别人,或者和别人不一样,同时又能传递想表达的主题思想,就可以了。”</p> 何加林,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2011年调入中国国家画院,先后担任创研部副主任丶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并担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客座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