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杨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月,春暖花开的时节,每缕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每朵花,都向着太阳露出笑脸。2018年清明那天,我驾车一家三人,8时许从宜宾出发,途径新建设的宜屏快速通道,汽车就驶行在了弯弯曲曲的麻柳弯S307公路上。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我曾下乡当知青的第二故乡大乘镇,这里的山巍峨秀丽,绿峦翠叠,异峰迭起,薄雾轻霞,风景独特。一会儿汽车就穿越山顶,过了美丽的马草坪,驶过了分水岭,驶入一片潺潺流水的底坝河旁。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时许,我们驱车到达向家坝电站库区湖边,小城屏山已被淹没于湖底,眼前是波光粼粼,湖光山色的秀丽风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片湖水静静的,像一块无限的翡翠闪烁着光泽;清澈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中的宝镜一样,神秘而遐想,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昔日小城美丽的画卷还呈现在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一行来到库区湖边,湖水碧绿碧绿的,像一块无暇的翡翠光彩。景色秀美的库区,清澈斑澜的湖水,让人留连往返。阵阵春风轻轻的吹来,湖面上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我的心儿,追逐那童年的往事和记忆,想起儿时许许多多小城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 历史沿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城屏山明清风貌建筑、古城楼、古城墙、聂家、郭家、权家大院等保存完好。清晨与傍晚,人们还能听见寺庙里传来绵长悠远的钟声。古街石板路面苔藓斑斑,民风民俗纯朴,小街两旁是蜀地独有的质朴民居,古朴典雅,全木结构的串架木房,宫廷似的雕刻,彰显出门窗与屋檐的独特,使这小城民居格外漂亮。当你走进古城烟雨的小街上,仿佛步入典雅美丽的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屏山马湖古城,地处金沙江下游北岸,因县城东有宝屏山,山如屏障,而得名屏山。追属其历史沿革,屏山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春秋时期,分属古蜀国和古僰侯领地。汉代,属键为郡僰道、朱提县。三国时期,蜀汉置安上、马湖县。唐属戎州都督府。宋属叙州府,通称马湖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马湖路总管府,治所涪口,即今新市镇。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改为马湖府;万历十七年(1589年),置屏山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裁府留县、属叙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先后分置云南绥江县、雷波县、马边县。民国初,属永宁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分置沐川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乐山专区;1957年后,改属宜宾专区、宜宾市。屏山,一个美丽动人的地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西门老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这条烟雨老街,这是小城保存完好的明清街道,青石板路面,街道两旁有许多四合院,最有名气的是王家大院、谭家大院、聂家大院、仰光旅馆、西门茶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翙凤门,老屏山人称为西门,这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城楼,是马湖古城十大建筑之一。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设马湖府而建造,这里也曾是明清屯兵守护古城要塞。【翙凤门】,翙凤,意为凤凰展翅,城楼飞檐翘得很高,曲线优美,给人一种展翅欲飞的感觉。过去,这里是马湖古城的水陆码头,人来人往,非常热闹,马头堆集有运出去的山货,也有停靠在岸边等待卸载洋油、洋钉、布匹、瓷器等的货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湖古城墙上还有[龙家大院]和[周家大院]。从河边漆坝上街,就能看见老街河边上的一排排吊脚楼建筑,走进古街,脚下踏着苔藓斑斑的青石板路,闻着茶馆里飘来淡淡的茶香,小城风华依然,街道两旁四合院全是雕花木窗和翘角飞檐,质朴典雅,彰显着中华文明远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来到远古时代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座落在小城屏山买鱼桥河边上的[五陵庙],明代建筑,全木结构,雄伟壮观。儿时我们也多次到过楼层上去玩耍。每当金沙江的河风微微吹来,吹的那四角屋檐上的风铃“叮当、叮当”直响,悠扬声声,真好听,是小城人们休闲好去处。“文革”时期,被强行拆除,建成屏山蔬饮公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座落在小城屏山南门河边上的[迎江门],因向家坝电站的修建,现已整体搬迁至屏山书楼镇[马湖府]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迎江门]后面就小城很著名的[禹帝宫],始建于明代,雄伟壮观,原在县城东门外犀牛桥东,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迁入小南门内。主殿为单檐歇山式九脊顶大殿,正脊火珠宝顶,大吻战兽齐全,前卷棚廊,廊下雕花驼峰,檐下满饰如意斗拱,斗拱雕有各式花卉。庙内石柱上刻有水文标志4个,这些标志忠实地记载了金沙江百多年来历次洪峰,具有重要的水文科学价值,为修建葛洲坝、三峡和向家坝水电站提供了历史资料。1992年,禹帝宫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官水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儿时我和小伙伴们常约起到新街去玩要,新街有电影院、剧场、粮食局、糖酒公司、酱园厂、西城小学,往上走就是人民广场,对面是[蹬鞍坝],有好几处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往里走就是政府招待所,最著名的[聂家大院]就在这里,大院有几百历史,砖木串架结构,四合院非常典雅古朴,门窗雕刻精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大院出来是一条两宽的石板路面,从石梯往下走200余米处,有一口古井,非常壮观,屏山老百姓称之[官水井],官水井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原屏山县锦江医院后,西城小学后门处。水井青石材质,井台呈梯形,水井边长2.7米,宽边长3.7米,用青石条和青石板材砌筑成的,石拦杆做得非常精美大方,中间就是水井,井口高出地面40公分,井底以一口古铁钟镌砌,水从钟顶眼流入井内。整个水井占地看起非常的宽敞,井水常年清澈见底,当地老人说,官水井是锦屏山脉的泉眼水,井水芳香、甘甜,这口古井水源源不断地提供清纯的生活用水。四周邻里皆取此水饮用,市民每天早上天刚亮就前往官水井排队打水,水质达到了矿泉水标准,味道甘甜,泉水用着泡茶、煮饭、点豆花、洗菜、洗衣等。官水井还放有一只打水的水桶,供过路行人到井台打水饮用。童年时我们到人民广场去耍后,都要跑到官水井去打水来喝,泉水甘甜胜过现在的农夫山泉,冬暖夏凉,非常解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湖古城“官水井”修建的年代,版本有好几个,儿时我们在“官水井”喝水的时候,常听挑水的老人们讲,修建马湖古城时,知府就对古城的防洪、城防、市民饮水有设计布局,官水井在修建马湖古城时同时就建造了。二是民间版本说,撤州府后,县衙门的知县,为了解决家人饮水,自己掏银子修建的,该井水古代时仅供府官饮用,故名“官水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大院趣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十年代初,“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那一年,母亲在[县级机关幼儿园]工作,分配到单位两间卧室,我们又搬家了。从东门外搬到县城热闹的街上的[机关幼儿园]。幼儿园出大门,就是西正街,有小城最大的[百货公司大楼]、[国营照像馆]、[食品公司]、[缝纫社]和[人民餐馆],往卖鱼桥方向走,有[绵屏供销社]、[理发店]和[陈家茶馆],走下河坝就是[五陵庙]和轮船码头。卖鱼桥往上走就是大十字,侧面是任家大院和张家弯,张家弯里面有几幢著名四合大院,曾家大院、张家大院、王家大院都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幼儿园]出门到后街,就是新街,有学校、影院、商业网点和医院,按现在的说法和地理位置,是小城的闹市中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搬家很简单,床铺、桌子、椅子都是由单位提供,没有什么东西可搬。搬家那天,老爸借来了箩筐,把衣服和被子打包装在了箩筐里,我和大姐杨碧琼用背篼各装了些碗盆和日用品,三弟宋新、四弟宋铁屏和幺妹宋英就各自收好自己的书包。我们一家人就这样搬到宽敞的幼儿园大院。走进[机关大院],就能看见那幢全木串架结的楼房,有一种朴实而庄严的感觉。这幢木楼,民国初期修建,听大人们讲是民国的县衙门所在地,楼上楼下两层,这幢民国建筑,全是三十公分直径以上木材将大梁和柱子串架而成,而且没有用一颗铆钉。大楼外墙主体、楼梯、楼板、房间隔段,也全是用沙木板材装修而成,小青瓦屋顶,使得这幢全木结的建筑,采光和通风特别好,而且冬暖夏凉。走进幼儿园大门,有一个用三合土打的操场坝子,有两个蓝球场那么大,是幼儿园小朋友们,上课做操玩耍的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话说幼儿园大院,进门围墙右侧生长着四棵高大的梧桐树,左侧紧挨着县人委会围墙,围墙下面是幼儿园厕所和一个大花台,花台中间有一棵很古老的大槐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楼后面还有一个后院,这是一个土坝子的后院,有一间为幼儿园小朋友做餐的厨房和保管室。后来,幼儿园新修建了两幢教室,就把厕所改建到了后院,后院坝里还种有两排高大的梧桐树,厨房门前,有几棵每年开花结果的桃树和香蕉树。印象里,儿时的幼儿园大院非常古朴、整洁、典雅。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把它改建成了小朋友们能上学读书的幼儿园。在幼儿园,我们认识了慈祥和蔼可亲的曾主任、刘老师、廖老师、姚老师、金老师、凃老师、陈老师、权老师、易老师和毕老师,食堂宋孃孃、郑孃孃,还有门卫余大孃,还有许多、许多老师和阿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我们小学放学后,大院发小凌建华、权政、邓建明、权力、叶小平、叶兵、叶志荣、叶文华、凌俐、谭俊、谭宁、许群、爱真和许文,街上的发小朋友凌八号、曾九九、小娃儿刘建成、李天福、何如、单秀桃、彭跃华等常在一块伙起在坝坝头"藏猫咡"、"碰玻璃球"、“打烟壳"、"滚铁环"、"斗鸡",小一点小朋友就伙起"跳橡筋绳"、"办家家"。有一天,邓建明、叶小平、叶兵、宋新五、六个发小哥子兄弟,在坝坝头一起打“烟壳子",四弟铁老师,带起几个小妹妹,在花台上"办家家",有的折树叶叶做菜,有的找小瓦片当饭碗,树枝当快子,几个小朋友"办家家"办的挺热闹,还弄起“午饭”来吃喽。后来,咋听到一个小朋友哭了起来,大人们才过去看咋了,听小朋友们讲,说是大家"办家家",没发生争吵,做“午饭”来吃,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没当上妈妈的小朋友就哭了起来。后来大人叫重新来一次,当一次妈妈,这个小朋友就没有哭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有一天,是星期天,小朋友们都没上学。我和三弟宋新、叶兵、邓建明、何如在院子里“打烟亮”,突然听见院门口“啪”的一声枪响似的,跑过去看,见四弟“铁老师”吓的一脸卡白,手里还拿着一块石头,站在那里直发抖,吓得说话都说不出来。一看裤脚被穿了个洞,问四弟,“铁老师”才结结巴巴的说:“我…我…在武装部拾到一颗子弹,想…想…把这颗子弹的弹头取出,没想给锤爆了”。这是颗小口径步枪子弹,还好,锤爆的时候弹头没打在脚上。后来,我们大家找子弹头,在幼儿园教室的墙脚下,找到了这颗小口径步枪子弹头,墙体都打了一个洞,太险了。这个“子弹头”事件,我和三弟给四弟“铁老师”隐瞒了好几天,后来母亲在洗裤子时,发现了裤脚上的这个枪洞,把四弟叫来站起,一问全“交待”了。结果,我和三兄弟俩,因犯“包庇罪”,也被站了教室,受到了严励的批评和教育。回忆品味着大院里的时光,童趣很多、很多…,至今还记忆犹新,童年的往事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朋友们在大院里,男孩们有些在滚铁环,有些伙在一块弹玻璃球玩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我和我的发小同学张健、凌俐、崔月红、周丽、钱京屏、李家林、高峰、赵定、袁远、王作、税力、王宁、郑屏、尹林、吴旗、田玲、王庆明和史小平等在幼儿园大门前,大家一个个紧挨着一起,坐在石梯台阶上,留下了这张童年最珍贵的毕业照片。这是小朋友们在大院里,打烟壳子玩耍的镜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梧桐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幼儿园大院里,有十多棵梧桐树,长的枝叶茂盛,排的整整齐齐,长的亭亭玉立。春天花开的时候,梧桐树会结满像碗角一样的果实,这个季节,大院里非常热闹,院里院外的发小凌建华、邓建明、小平哥,曾九九、凌八号他们就趴到梧桐树上,采折果实,把梧桐果剥下来,装在衣兜里,用不到一尺长的竹筒当枪管,把梧桐果作子弹,抓一把梧桐果在嘴里,使劲一吹,就能把梧桐果吹打出十来米远。那个季节,小城里,一场“吹梧桐果”的打仗就上演了,街头巷口,到处都能见到“吹梧桐果”打仗玩耍的小朋友,这样的“吹梧桐果”打仗要持续好七、八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秋天来时,是梧桐树上果果成熟的季节,大院那梧桐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果果,非常漂亮壮观。这个季节,大院里又热闹起来了,发小们爬到十多米高的树杆上,手拿一根竹杆去折梧桐树上的果果,小朋友们就在下面拾折下来的梧桐果果。在那个食品匮乏的年代,采折下来的梧桐树果果,用清水淘洗干净晾干,用文火在锅里翻炒,要炒好时,还要放些盐水继续翻炒,待梧桐果果炒香后就可食用了。香喷喷的梧桐果,是那个年代,大人小孩们都爱吃的东西,炒好后的梧桐果果,由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来分配,你一包我一包,大家就把炒好的梧桐果分享完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北门坡上打麻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着小朋友们快过“六一儿童节”了,情不自禁的想起童年往事,童趣历历在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年六一,幼儿园儿童节放假,天气正当艳阳天。幼儿园大院里的阿姨、叔叔们忙着把家里的棉被、衣物拿出来在坝坝里翻晒。有的还把粮食倒放在簸箕、撮箕里翻晒,防止粮食发霉变质,不一会儿,就招来许多“讨厌”麻雀,要是不赶走它,麻雀就飞到摆放粮食的簸箕和撮箕里吃粮食,那损失就大了。麻雀飞到晒粮食的院坝坝里来,就会听见叔叔、阿姨们在大声吼叫:“哦嘘!哦嘘!”的赶麻雀,还有小伙伴拿起竹竿、木根相互敲打“吓唬”麻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除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四害”运动,但我们小时候,麻雀还是依然随处可见。建国初期,法制在逐步建立完善中,市民保护野生动物意识淡薄,而且麻雀、青蛙、鱼之类的小动物非常多,打麻雀、捉青娃,成为那个年代童年嬉戏玩耍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小时候我们捉麻雀,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一个撮箕或大圆筛子,倒扣在地上,用一根栓着绳子的小木棍撑起来,在里面放一些米和麦子。我们就躲在教室里,虚开门缝远远地等候着,一旦有麻雀进了陷阱,轻轻一拉就把它们盖在圆筛里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童年的小伙伴们都会用弹弓打麻雀,这是一个技术性强的活。打麻雀时,要把眼、弹弓、麻雀连为三点一线,用力拉橡皮筋的轻重,都取决于能否打准猎物。幼儿园大院里的邓建明、叶小平,还有人委大院的吴渊都是打麻雀的高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幼儿园、县人委一墙之隔,县长吴道三的儿子吴渊和邓建明是中学同学,我和宋新、叶兵、铁屏还在上小学,学校放假或没上课,都爱伙起我们跑出大院到城外北门坡坡上去耍,有时候也会伙起魁星楼或西门河坝头游泳,打河沙仗。平时都在幼儿园大院里,藏猫猫、滚铁环、打烟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在幼儿园后院坝坝里,邓建明把我和三弟宋新、叶兵叫到一起说:“今天六一我们把吴渊叫出来,一起到北门坡上去打麻雀。”走在吴渊家窗口下,邓建明吹几声口哨,吴渊就知道了,立马从人委会的墙上翻到幼儿园来。吴渊就问:“邓鸡嘎咡(邓建明外号),今天到哪里去耍”?这时,左阿姨,吴渊他妈妈也听到吴渊的说话声,便在窗口大声说道:“吴渊,别耍久了,早点回家来”。吴渊望着他妈妈答应了一声:“要的”。邓建明就对吴渊说:“今天我们上北门坡去耍,打雀咡。”大家都点头说:“要的”。吴渊说:“我没有带弹弓”,邓建明说:“早就给你准备好了”。边说边把弹弓递给了吴渊,还抓了把小石子给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五人,带上打雀鸟的装备,轻装出发,途径新街。来到剧场,邓建明对大家说:“北门坡上没有水喝,我们到剧场沟边上的瓢咡井去喝水。”大家说:“要的”。我们来到沟边的瓢咡井,有好几个大娘、大叔正在等候打水,建明哥对舀水大娘说:“大娘,我们口渴了,想要喝水行吗?大娘嘴里边说:“这是幼儿园里老师的娃娃,嘴巴乖”,就在水井里舀了一瓢泉水给建明哥,大家你喝一口我喝一口,喝的特别开心。瓢儿井,泉水出石缝里湧出来,老人们说,有几百年的历史,泉水丰含矿物质,环保卫生,没有污染,城里附近的居民都饮这口井的矿泉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瓢咡井的水冬暖夏凉,夏天饮用非常凉快、解渴,小伙伴们水喝饱后继续徒步在去北门坡的路上,这是一条两米多宽的石梯,途径城隍庙小学、铁业社,我们爬上去就到了北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屏山马湖府北门城楼,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设马湖府,古城曾是明朝马湖府城所在地。这里也曾是明清屯兵守护古城要塞,在北门城楼上眺望着马湖古城,东观亭、万寿寺、万寿观、大南门、小南门、西门城楼,在朝阳下放射出美丽的光彩,这座古城非常雄伟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城门楼后面是一片柑橘林,坡地里还种有玉米,侧面弯弯头还有一片苦竹林,麻雀、土画眉、黄鹏、树雀在林子里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邓建明这时对我们发话说:“大家各自为战,散开,到树林里寻找目标。”命令一出,大家就分头行动去了。小伙伴们都像电影里的鬼子兵,悄悄的进入树林,寻找猎物。不一会儿,只听见“啪”一声,听见吴渊喊:“我打到一只麻雀”。一会儿,又叫见“沙沙”的声音,邓建明也喊:“我也打下来一只”,我和三弟、叶兵后来也各打下来几只山雀,我打了一只,只是打伤,掉在柑子树下,追了好远才把这只麻雀逮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又和叶兵悄悄的来到竹林,发现了鸟儿的踪迹,原来是几只土画眉在竹林里寻食,这种鸟儿没有麻雀聪明,要笨些,人离它很近了,它都还不会飞走。但用弹弓打鸟,必须一弹弓命中猎物,不然鸟儿就会逃离,远走高飞。在竹林里,有利于猎手隐蔽,我和叶兵各打下来几只飞来的土画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北门坡上,小伙伴们像南征北战英勇的战士,在柑橘林把鸟儿追打到了玉米地,又从玉米地里,把鸟儿打跑到了竹林里,转来转去,跳了无数个沟坎,追打了两个多时辰,跑遍了北门坡。那天,小伙伴们打了一个大胜战,收获山雀、土画眉、麻雀等鸟儿二十多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准备要下山的时候,建明哥说:“时间还早,我们把麻雀的毛拔了,找点树枝杆把它烤来吃喽,”那个年代,由于食品匮乏,话一出口,大家不知心里有多高兴,有嘎嘎吃喽,都异口同声说:“要的”、“要的”。大家就动手找来干柴杆,还搬来几块石头,砌成了简易的灶头,把雀鸟的毛拔完,肚腹清理干净,就用一根根细细的竹杄,把雀鸟一串一串的串起,放在火上翻烤,烤的鸟肉流油“啪、啪”的响,不一会儿,鸟肉就烤熟了,香喷喷的。那天,在北门坡上,小伙伴们吃上原生态的烤鸟肉大餐,大家边吃边说:“真香,真的好吃,下个星期又来打麻雀,吃烧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边说边吃,烤的鸟儿肉三下五除二,就吃光了。在下山路上,大家还边走边说:“下星期继续到北门坡,打雀儿,吃烧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走进了新时代,窗外的麻雀,六一的节日让我们再次会想起童年往事。童年时代的我们,最喜爱看的是坝坝电影、城墙上藏猫猫、打烟盒、滚铁环、北门坡上打麻雀,都是童年难忘的记忆。如今六一,孩子们欢声笑语,载歌载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国家已立法保护野生动物,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意识也在改变,对动物不能滥捕滥杀,麻雀、青蛙等小动物也受到了保护。全社会都来保护鸟类,都来保护野生动物,只有共同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存,保护生态,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坝坝电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童年时候,我们家住在幼儿园大院里。下午5时许,幼儿园小朋友放学后,电影队的洪万银、权兴州叔叔和工作人员把放影机、音响设备抬到幼儿园坝坝中央架好,影幕拉起。工作人员就在幼儿园大门口售票,凭票进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进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要1毛钱的门票,坝坝电影每人只需5分钱,入场者自带板凳坐椅即可观看电影。只要在幼儿园坝坝放电影,大院里小伙伴们特别高兴,因为不用掏钱就能在自家大院坝坝里看上电影。每次幼儿园放电影,大院里的凌建华、权全、邓建明、叶小平带着小伙伴们,抬上藤椅、板凳安放在坝坝中央最好的位置。有时候在坝坝里占位置摆放凳子,小伙伴们还有争吵闹架的事情发生,大家提前安放好竹椅板凳,只为一个观看电影的最佳位置,等候天黑看一场热闹的电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城乡各地坝坝电影,忧如春笋般破土而出,生机勃勃。学校、工厂、农村、城市广场、部队大院,成为放电影的理想场所。童年时看过的【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地道战】、【林海雪原】、【闪闪的红星】等坝坝电影,至今还记忆在脑海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上小学时,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作业,要求同学们放学前交作业。放学回家后,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可做,小伙伴们吃过晚饭,也没有什么好玩耍的地方。大院里邓建明、权力、许群、谭俊、叶兵和小伙伴们就在幼儿园坝坝里一起藏猫猫、跳橡皮筋绳,有的一起打玻璃珠、办家家。街上小伙伴们也来到幼儿园坝坝里打烟盒,滚铁环,大家-起玩耍的非常开心。这时候,只听见一小伙伴说:“今天人民广场坝坝在放电影,大家看坝坝电影去喽”。听说人民广场在放电影,大家不欢而散,都跑去观看坝坝电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小时候,小伙伴们身上也没几个零用钱,又想看电影,家里又不给钱,没钱买电影票,有的小伙伴就翻墙逃票看电影。在记忆里,我也参与过逃票看电影的故事。那年小学快毕业了,我到人委会大院王勤德同学家去玩耍,听说电影院今天放【铁道游击队】,我就和王勤德同学到了电影院,在售票处买票时,俩个人的钱拿出来都不够买两张票。同学就说:“买票的钱不够,咱们从剧场背后翻墙去看电影要的不”?那时,只想着要去看电影,没顾及安不安全的事,我回答说:“要的”后,就紧跟在同学后面,像电影里鬼子进村一样,悄悄地从剧场厨房后面翻墙,跳进了电影院。那天晚上,如愿以偿看上了非常精彩的抗战电影【铁道游击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幼儿园坝坝里放电影,有些街上的小伙伴,没钱买门票,提前就跑我家来耍,还有的小伙伴就从人委会和新街的围墙上翻墙到幼儿园来看电影。跳墙下来时,就被电影队的工作人员逮住,被送出大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幼儿园坝坝里没有放电影,大院里的小伙伴们就约起到人民广场去看电影,没钱卖门票就从人委会后面翻墙到广场去看电影。现在想起,二、三米高的围墙跳下去,太危险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晚,淡淡的月光,幼儿园坝坝里又放电影了,【南征北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片。那天,大院里人山人海,来看电影的人特别多,坝坝里梧桐树上都有小伙伴爬在上面看电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放影【南征北战】前,先放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新闻简报】(1号),接着又换片播放【新闻简报】(2号)片。【新闻简报】就放了四十多分钟,【南征北战】才开始放影,该剧是1952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描写华东战场莱芜战役的故事。电影里的炮声、枪声不断,人民解放军对凤凰山的国军发起围歼总攻,前来增援的张军长部也被打得四处逃串,看着看着我就开始眯瞌睡了,电影放完结束,人们落速离开大院,工作人员收拾场子,坝坝头只剩下街上几个小伙伴,在坝坝里拾东西、捡烟头。我一个人还坐在滕椅上眯瞌睡,后来大姐下楼来把我叫醒,我才抬着藤椅回家,挨了老爸批评,罚了两晚上不准看电影,乖乖的洗脚后就赶紧睡觉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忆里,每次看坝坝电影,看的扎劲的时候,要么解放军正要炸敌人碉堡,要么鬼子进村了,这时影像突然间就没了,屏幕上雪花一片,放影员这时把电灯开亮,换下一集电影胶片。那时放坝坝电影只有一部放影机,上一集电影放完,工作人员要换第二集胶片。这时后,小伙伴们都一轰而上,拥挤到放影机旁凑热闹来了,看放影员换电影胶片。这时就有调皮的小伙伴大声的:“哦吼”、“哦吼”怪叫,尖叫的口哨声也响过不停,直到换片后,电影继续放影场上才会安静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坝坝电影放影最多的就是战争片、抗战片、样板戏之类的爱国主义体裁的教育片。【南征北战】、【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甲午风云】、【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地雷战】等坝坝电影,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那时都经常观看。那时的每一部电影都有许多经典台词,现在还记得【地雷战】影片里,游击队长的一句台词:“不见鬼子不挂弦”让童年的我们还记忆犹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忆里,项堃老师演艺精湛。在《南征北战》电影里有一段情节,人民解放军在凤凰山围歼国军李军长部七个师的总攻打响,敌军张军长部前来增援,在摩天岭被解放军阻击,敌军被打得狼狈不堪,四处逃串,而我行我素的国军张军长,狂妄道:“我倒要看看,共军的两条腿能不能跑得过我的汽车轮子!”也曾垂头丧气,在我军强大攻势下终于败下阵来,在仓皇败退的路上,他把张军长那种不甘失败的焦躁心情演绎得淋漓尽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项堃老师饰演的国军张军长最著名的经典台词,则是李军长向他哀求:“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张军长压根儿就没想去增援说:“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童年时代,【南征北战】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最喜欢观看的电影之一,久看不厌。小伙伴们在一块玩耍时都喜欢用电影里最经典的台词说事,这里还记得【南征北战】电影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国军李军长七个师在凤凰山被我军围击,解放军打的前来增援的张军长部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张军长在逃窜时,在吉普车上与参谋长的对话说:“这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已经成为电影台词中的经典,坝坝电影的一段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闪闪的红星】儿童红色电影片,是197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在我印象里,电影里红军战略转移,国民党军占领了根据地,把老百姓聚集在村里,胡汉三训话时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这句台词,在童年时家喻户晓,成为那个年代小伙伴们的口头禅:“我胡汉三又回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片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李双江老师演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群山两岸走…”悠扬动听,非常流行,激励了一代代青年努力不止,拼搏不息,点亮自己的人生舞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坝坝电影是童年的记忆,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讲,哪里有坝坝电影,那里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当提起它,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能讲几个电影片段,说上几句经典台词。电影在那个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坝坝头看一场电影,称得上是一件快乐和幸福的事儿;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电影艺术作为精神食粮更彰显出其特殊的魅力与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人们心里无论有啥愁事、难事,只要去看上一场电影,也就什么都过去了。人们怀念坝坝电影的通透和热闹,更怀念那时候日子的敞亮和爽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 屏山古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川南金沙江畔,有一座古都马湖府,她就是现在的屏山县,因全境多山而得名。五六十年代,金沙江两岸还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为了建设新中国,森工局在两岸砍伐木材多年,把木材从金沙江放木排到达下游重庆、武汉和上海等城市,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目前,屏山县境内老君山还保存有60000万多亩原始森林,资源丰富,这片原始森林中,桫椤、银杏、珙桐、红豆、桢楠,樟树等弥足珍贵,据清代修的《屏山县志记》载说,明成祖在北京修建皇宫,曾派大兵亲屏山采伐优质木材,用作太和殿栋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也曾是荔枝的故乡,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屏山金沙江,距县城三公里外的蔡家坪,就生长着一棵唐代荔枝。这颗古荔枝树,历千年风雨,至今仍年年开花结果。东门桥的水棬子树,要五、六人才能围抱,东观的巨树,千古长青,流传着许多神秘的童话故事。诸如:“肥皂树”、“豆豆树”、“摇钱树”、“灯笼树”、“桥树”明目繁多,紧挨着紧靠的“夫妻树”尤多奇情妙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屏山县凉水乡插花村,有一颗近千年的古银杏树,被生物界誉为“生物活化石”,当地人称它“夫妻树”,这棵树罕见的两棵树主杆下部合二为一,犹如一对恋人紧紧拥抱着。这颗这棵银杏树,胸围有六米多,要好几个人才能围抱上,此树在地约三米高处分开,枝叶遮天蔽日。其树汁浓如乳汁,形若玉浆,颗颗银杏像镶嵌在这对“夫妻”翠绿衣裙上的美丽珍珠。把她装点得娇艳多姿,神奇而富有诗意。这棵“桥树”,现在还生长在老屏山的共和村的宜屏公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怀旧,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多么好,而是那个时代你年轻。那些逐渐远去的儿时故事,都深深的烙印在记忆里,偶尔想起,偶尔出现,尽是亲切和快乐。回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却还有当年味道,童年的味道令人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自网络,鸣谢作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简介】杨宁,四川乐山市人,曾下乡当过知青、当过兵。热爱写作,有四百余篇文章先后刊载于《人民政协报》《中国质量报》《四川日报》《四川旅游报》《宜宾日报》《大洋文艺》《天府作家》《战友杂谈》等,其中有十余篇文章荣获省市好新闻奖。2019年【难忘的军旅】,荣获《天府影视》优秀作品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