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唢呐艺术

叶子

肖印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 &nbsp;&nbsp;对于一座城市,如果能有一项民间艺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该是莫大的自豪与骄傲!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甘肃庆阳市竟达三项,那就是闻名遐迩的香包、皮影、唢呐。一地三宝,并不是中国所有城市都能拥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飘荡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上的唢呐音乐,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唢呐”之前冠以“庆阳”这个名称,全名以“庆阳唢呐艺术”列入名录,足以见得庆阳对唢呐艺术的特殊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庆阳是集平原、沟壑、墚峁、河道于一起的地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20万年前华夏民族就开始在此地繁衍生息,这里是孕育华夏民族的揺篮。斯地山河壮丽,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庆阳唢呐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用顽强的生命力延续着它的地域性、传承性和多样性,呈现出古拙质朴,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唢呐是从域外传入中国的,当时它只不过是人们并不熟悉的异国乐器,但是听后使人如痴如醉。很多土生土长的庆阳人对唢呐音乐司空见惯甚至不屑一顾,然而在我心中它才是真正的天籁之音,那清亮明丽的旋律所弥漫的凄婉幽怨时时沁人心脾,引发出无限感慨:故土、亲人、历史、传统、民俗、信仰,任你遐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乐器百种,唢呐为先。飘荡在黄土大塬上的唢呐声与沟壑、崾岘、墚峁、高原浑然一体,余音绕樑,三日不绝。唢呐离开黄土,必然黯然失色!每遇红白喜事,我想静静地听一阵悠扬的唢呐声,那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也是一种情感的享受,令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各地唢呐艺术都有它极为精彩的呈现,庆阳唢呐更符合北方人的个性和审美。我以无限眷恋的心情想为庆阳唢呐写一点文字。作家吴伯萧说:“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无论那一种激动人心的曲调,最初在那里听过,那里的情景都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庆阳人在唢呐声中迎娶新娘,又在唢呐声中送走爹娘。代代相传,找不到头,寻不着尾。无人要求,无人规定,家家如此,户户亦然。每遇红白喜事,再穷困潦倒的家庭,也得请两位唢呐手,吹吹打打,说是图热闹图喜庆嘛,也不见得准确,丧葬事宜亦然如此,用图热闹、图喜庆,自然不能自圆其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流行于庆阳黄土高原上的唢呐声常使我情不自禁,洗耳恭听,就连一两岁的小孩也停止哭泣,睁大眼睛,喜形于色。记忆里最早的唢呐声那是1967年奶奶辞世后葬礼上。我当年两岁半左右,当然没有感想,只留下一点微弱的记忆。时至今日,我已年近花甲,大半生参加了不少婚礼和葬礼,算是在唢呐声中度过了大半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对唢呐声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钟爱,那种特殊感情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庆阳人的风俗,每逢红白喜事必请唢呐手演奏。那是上千年的风俗,一代传一代,找不到起始,更不知何时终了。家家如此,代代相传。两三岁的小孩,出世不久,对唢呐的新鲜与好奇溢于言表,在唢呐声中长大的成人则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庆阳人是在唢呐声中长大的,人生重大转折点上离不开唢呐,在唢呐声中男女双双走向婚姻殿堂,人生成功后又在唢呐声中走向躯体的归宿。唢呐声既能在喜事上烘托喜庆气氛,又在悲痛的丧礼上烘托悲哀氛围,使人潸然泪下。关键在于乐曲的曲调,那可是有声音无文字的语言。尤其在冬季的葬礼上,在荒凉的黄土高原上,在刺骨的寒风里,悠扬婉转的唢呐声和苍茫雄浑的黄土高原配合起来,尤如热菜中青椒炒肉丝,西红柿炒鸡蛋,那可是绝配!雪白的孝装、撕心裂肺的哭声与悠扬的唢呐声浑然一体,那场面使路上行人驻足,无不动容。如果唢呐手再来一曲流行于陇东的《祭灵》,那足以让感情丰富的文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自古文人多悲壮,留得清闲待后生”。这是谁的名句,我一时记不起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对唢呐捧场、喧染红白喜事的风俗思考很久了。庆阳风俗是人活一生,用三次唢呐。首次是年轻人婚礼上演奏;其次是寿终正寝的葬礼上演奏;再次是纪念逝世三周年时演奏,也就是生前一次,身后两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前婚礼上的演奏那是喜事,唢呐的曲调也是表达喜庆、欢乐的曲调,喧染愉悦、高兴的气氛。唢呐曲调的明快、高亢、欢乐使听众心情愉悦,喜笑颜开,催人奋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身后葬礼及纪念仪式上演奏时,唢呐的曲调如泣如诉,悲壮的气氛、悠扬的曲调与亲人的哭声掺合在一起,浑然天成,至亲在唢呐声中阴阳两隔,永不相见,唢呐声声宣告着一条献活生命的终结。悠扬悲壮的唢呐声令人思念绵绵,痛苦不堪,潸然泪下,感慨万千!唢呐曲调声声感人,句句动容,那可是唢呐声音吹灵前,祭奠乐曲伤心肝!唢呐送别人生最后一程,情凄意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葬礼上的唢呐声曲调悠扬,调子悲壮,痛彻心扉,催人泪下,悲伤入肝脾,悠扬入云霄。而婚礼上的唢呐曲调使人情不自禁,眉飞色舞,喜上眉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乐曲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音乐是人的第二生命,表达着一种感情,寄托着一种哀伤。而这种感情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沉重的旋律令人难过,喜悦的曲调则使人心旷神怡,神采飞扬。对于音乐,我是外行,见解如此而已。但是对唢呐在红白喜事上的作用除了喧染气氛外,我认为还有两点:一是发挥报告消息的作用,二是为来宾引路作用。中国文化是每遇红白喜事,事主的亲朋好友均来参与,登门道喜,凭吊祭奠。唢呐响起,为事主宣布消息,也为不熟悉路线的来宾指引方向。因此唢呐对于红白喜事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这正是唢呐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原因之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黄土高原上的唢呐声何时终了?我不得而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唢呐在公元三世纪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了。唢呐声在黄土高原上回荡了将近两千年。唢呐管身木制,下端象碗形铜制空心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它发音高亢,嘹亮,多在民间红白喜事上独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不少西洋乐器在黄土高原上遍地开花,比比皆是。然与唢呐相比,那可不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评判结果。唢呐依然是艺苑奇葩,乐器之首,再穷的黄土娃在父母最简单的葬礼上也得慷慨解囊,请两杆唢呐,让父母在唢呐声中遗体走向归宿之处。此风俗从何时、因何事兴起?我不得而知!但是唢呐在黄土高原上流行的乐器中的至尊地位丝毫没有撼动,依然独树一帜,独占鳌头,不受冲击,这是肯定的!唢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而且有资格称为一种文化。中国人吸纳域外文化并使之本土化的宽广胸怀和消化能力,在唢呐这件乐器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改革开放以来,因西洋乐器冲击,许多有识之士呼吁保护唢呐这一民间艺术,庆阳唢呐艺术已被国务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庆阳人喜迎新春的社火方队里已经有了“什社唢呐”方阵,唢呐这一民间艺术奇葩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街头巷尾时见民间艺术家创办的唢呐艺术传习所,我深感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庆阳唢呐艺术是一种深厚的地域性历史文化沉淀的再现,它是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奇葩,更是深藏于山区的艺术瑰宝。人类与唢呐艺术结下的不解之缘,不仅是唢呐声响对人情绪的牵动,而且是将人类灵魂深处的感情波澜用唢呐声音表达出来,成为人类生命成长的畅想曲,婚姻嫁娶的喜庆曲,历尽沧桑的雅颂曲,将近暮年的忧伤曲,丧葬入土的悲哀曲。一杆杆唢呐伴随黄土儿女走完了人的一生;一声声曲调把西北高原空旷、高亢、凝重、悠远的古老风俗跟时代延伸,向后代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 2021.1.16于庆阳</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