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二集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2020年10月03日 喀纳斯-小黑湖</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徒步距离:20KM,海拔爬升1000米)</font></div></h1> 清晨,惜别美丽的喀纳斯,踏上攀登小黑湖的路程。 <h5> 喀纳斯徒步到小黑湖20公里,要爬升1000米,小伙伴们一开始就开始了竞速比赛。</h5> <h5> 喀纳斯徒步到小黑湖20公里,拔升1000米,虽然海拔不高,而且一路基本都是缓坡,但在前几天风雪过后,昨天天刚放晴,路上刚融化的雪水拌着烂泥,咯吱、咯吱、咯吱……呲溜滑~~难为我这些不习惯走雪地的南方人,全程滑到3次。</h5> 大约前三分之一路程,穿林海,过草地,置身于中国唯一的西伯利亚泰加林中,四周雪山环绕,抬头点点阳光透过树叶照射下来映在饱满肥硕殷红的松果上、地上。这样的美景相伴,心情愉悦放松。 后三分之二的路程,随着海拔的升高,我们从一片金黄的深秋走进了白雪茫茫的寒冬。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阿勒泰山垂直分布着层次分明的四个植物区,海拔1000米左右的低山森林草甸带(生长着沙漠植物);2000多米的中山森林草甸带(地坡的草原);2300米以上的山腰森林,从这到3000米属于亚高山草甸带的领地;3000至3500米之间属于高山冻原带(高山的台藓)。3500米以上属于永久积雪带。阿勒泰山的纬度高,雪线远远低于天山昆仑山。由于动植物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登山走几百米就等于走上千公里纬度的平原地带。(可参考“<a class="link" href="http://www.docin.com/p-1469451095.html"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阿尔泰山西部地区的垂直自然带</a>”http://www.docin.com/p-1469451095.html))</h3> <h5> 在茫茫雪地上,努力寻找一块向阳、裸露的地方小歇一下,补充点能量(简单的露餐)。</h5> 我们今天用脚步一点一点地丈量的这片领土,在历史上历经磨难,最终留在中华版图之内。布尔津县隶属阿勒泰地区,古称蒙古西部草原。据史料记载,秦代与两汉时期均属匈奴;三国时期属鲜卑;魏晋南北朝时期属柔然;隋唐时期属突厥;元朝,属元朝中央政府管辖;明代,属卫拉特部首领管辖;清代,由以满族为代表的中央王朝统辖蒙古草原和西域,清政府在漠北、阿勒泰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府、科布多参赞大臣行使军政权力;1919年阿勒泰地区从漠北蒙古被划入新疆省,仅仅2年后,外蒙被分离岀去(自行宣布独立)。现在,以高大山脉为界划分了中蒙、中俄边界,暨利于防御,也延续了中国随“山河形便”的划界原则。<br> 1919年阿勒泰地区划入新疆省,也最终形成了新疆的“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形特征。<br> 阿尔泰山是古老的褶皱断块山,全长2000多公里,主体部分有1000多公里在蒙古国境内,500多公里山体在新疆境内,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高和东北低。 <h5> 两位新疆大哥义务充当领队,负责殿后收队。</h5> 阿尔泰山是突厥语(有说是蒙古语),金子的意思。从汉朝就开始开采金矿(汉朝的金主要来源于阿富汗),清朝时淘金的人曾超过5万。 突然间,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几条河。前面几个“女子突击队”的小姐姐都毫不畏惧,探索过河。一旦遇到水深流急、难过的河时,她们都会喊:“味道、味道,有河、有河”, “味道” 领队就会一马当先趟河探路后,指挥队伍一个一个安全过河。 今天我们是在额尔齐斯河众多的源头上趟水过河。<br> 阿尔泰山西南坡的降雨、融雪汇集成了额尔齐斯河,在哈巴河县以西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注入斋桑湖,向北经俄罗斯的鄂毕河流入北冰洋,为鄂毕河的最大支流。<br> <h5> 背景音乐是”阿尔泰“,由斯日古楞演奏。</h5> 额尔齐斯河一路上将起源于北岸支流汇总后,自东南向西北奔流出中国,导致了准格尔盆地中心缺水,沙漠形成。额尔齐斯河沿岸风光壮美,又应“金山”而有“银水”之美称。 随着气候变暖,雪线的加速上移及降水的增多(可参考<a class="link" href="http://www.sn.xinhuanet.com/2019-09/10/c_1124983059.htm"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新趋势</a>http://www.sn.xinhuanet.com/2019-09/10/c_1124983059.htm),20世纪90年代后,新疆的河流径流量增加32%。 新疆是地埋变化(自然的脆弱性)导至社会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从楼兰古国的考古发现楼兰地区从三万年前到现在,随着天山、昆仑山“奶水”的丰缺,从人类聚居地与荒野之间不断转换切割,楼兰人生活在3000年左右,不止一次的干渴,又一次的被“奶水”吸引聚居,最后在南北朝大旱干枯,掩埋在一遍黄沙之中。人类的命运受制于自然的变迁,并可导致政权更替。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关注到西北降水增多的变化。他后来提出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推断。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丁一汇说:“30多年来的情况证实了这一推断。主要由于气候变暖导致降水增多,趋势预计持续到21世纪中叶”新疆的发展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特别是一些耗水的项目、人口的规模等都要考虑到21世纪中叶后的水源下降的影响。 我徒步多年,第一次在冰天雪地里过“冰河”,我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和装备准备。在河边湿滑的石头上行走已经需要万方小心谨慎了,而且,还要在鞋子外套上塑料袋在冰面上行走,对于我这样的南方人毫无经验。一想到万一摔倒到冰河里,肯定会出现体温过低,就算在众多“指导员”的指导下,我依然磨磨蹭蹭,急得队友们指手画脚、气的领队想骂人! 如何预防失温?可以链接<a class="link" h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201/20/35510265_727023299.shtml"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失温,一种容易被'救'死的病'’</a>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201/20/35510265_727023299.shtml<font color="#0b0140"></font> <h5> 队友们相互帮扶</h5> 最后,只是鞋子进水了,但一直在赶路,暂时还不觉得冷。 雪从薄薄一层逐渐到达三四十公分厚,每个人都在雪地里缓慢前行。旅程第一天见到雪时惊呼的南方小姑娘,最后蹒跚地说:几年都不想看雪了! <h5> 收队的新疆大哥(还是一位公司老总)走得潇洒,两根登山杖只是他的“金箍棒”,不是别在腰间,就是扛在肩上,在雪地上如履平地。</h5> <h5> 因为急着赶路,没有录下在荆棘丛中蹚雪的影像。</h5> 我都是歪歪扭扭地跟着狂奔,不是沿着前人已成烂泥坑的脚印滑溜,就是在厚雪中费力蹚路。 到小黑湖之前的绝望坡,过了一坡又一坡,好像通向天际的路,没有终点…一天之内我们上升了一千余米,海拔渐高,积雪更厚。没有“绝望”,加油! 干草原(更耐干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这里更有生长优势,此形成的草原叫干草原)分为西干草原和东干草原,西干草原是从多瑙河平原到阿尔泰山脉,东草原从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阿尔泰山是两类干草原的分界线,东草原就是蒙古高原,气候恶虐很多,所以,在蒙古草原上生活的民族更有进取心与战斗力,特别在小冰河期等恶虐气象期,逼迫他们向南或向西(越过阿尔泰山进入西干草原)发展。 传说成吉思汗当年在平顶山上(奎屯山南麓的红色小山),一路翻越阿尔泰山冰达坂,一路打通伊犁峡谷,进入欧亚大平原。可参考:“<a class="link" href="https://post.mp.qq.com/kan/video/2514410961-0895f7fafa1706ah-l3158vb0e2u.html?_wv=2281701505&sig=e086f501486539cfab40943c2af71ac0&time=1602203664&keepShareUrl=1"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蒙古崛起,成吉思汗第1次西征 </a> https://post.mp.qq.com/kan/video/2514410961-0895f7fafa1706ah-l3158vb0e2u.html?_wv=2281701505&sig=e086f501486539cfab40943c2af71ac0&time=1602203664&keepShareUrl=1” 在新疆的东侧,山地相对平行分布,与蒙古高原和河西走廊有着一定的交通通达条件。其中延伸至蒙古高原东缘的阿尔泰山,不仅为准噶尔盆地带来开放的东南角,还为新疆自然而然的开辟了两条东去蒙古高原的路途:阿尔泰山与北塔山间布尔根河通道,和北塔山与天山间的戈壁通道。 尽管深居内陆的蒙古高原并非水草俱佳的人类栖息地,但是对于策马扬鞭、驰骋天涯的游牧民族来说,已是一马平川的坦途了。这也是为什么准噶尔盆地乃至整个新疆在历史上曾数度遭受来自蒙古高原上的诸多游牧民族影响。秦汉之际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和回纥,元、明、清时期的蒙古族,均是从蒙古高原经此通道,驰骋而来。 <h5> 通天的雪路</h5> 其实,汉民族也是一个不断从北向南拓展南下的民族。所以,在汉语中,把往北走叫“上”,往南去叫“下”,例如:从广州到香港说为“下香港”,返回时叫“上广州”。这反映了汉文化中北上代表帝王至尊,南下不但代表方向,而且代表地理开发的先后等级。 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在蒙古西征占领新疆、东欧后,语言突厥化、信仰伊斯兰化。 <h5> </h5> 雪越来越深了,有些地方末过了膝盖。很佩服打头阵的“女子突击队”,她们沿着马留下的脚印,在厚雪中为我们蹚出前进的道路,而且行进速度飞快。我真心为我国女性点赞,强烈建议我军建制“女子特种部队”! 现在,甘肃农业大学利用遥感监测技术监测阿勒泰地区的雪深、积雪分布面积,并尝试综合雪情、草情、畜情和气象等因素,来评估牧区的雪灾情况。 地理国情监测已成为现代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亚专业,它是综合利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航天航空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交通、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 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依据;是推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服务,开展相关领域调查、普查的重要数据基础。 在傍晚的最后一抹余晖下,到达了小黑湖,有人说这里是喀纳斯最神秘的地方。 喀纳斯景区有黑湖,也有白湖。白湖由于靠近边境线,而且,2018年时出现了2名徒步者死亡的事件,停止了开放。 <h5> 冰雪在这里变成了砚台,把岩石磨出了描绘大地的颜料。</h5> 下午快六点我才到达小黑湖,领队早就安排好了毡房,男女分别入住两个大毡房。9名男团友住一订毡房,13名女团友住另外一顶毡房。 <h5> 怎么区别哈萨克毡房与蒙古包呢?哈萨克族的毡房房顶比较尖,呈圆锥形,蒙古包的房顶是个浑圆的圆形;蒙古包在房顶上会绣上灰蓝色的花纹,哈萨克会在房顶上绣上色彩艳丽的牛角、羊角等花纹。可参考<a class="link" href="https://www.360kuai.com/pc/976fe7537c4686e96?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哈萨克毡房与蒙古包的区别吗?</a>https://www.360kuai.com/pc/976fe7537c4686e96?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br> 我鉴别了半天,都想不清楚。我只能告诉你,门是向东、向南开的。但内蒙古的大姐说这是毡房,导游图上是“哈萨克毡房”。其实,毡房与蒙古包主要区别在建筑材料与搭建方法上,有时外形是很难区分的。<br></h5> 主人做了一大锅碎肉抓饭,还烧了一大锅开水!进房后,立即脱掉湿透的鞋袜,烤烤火,吃一碗碎肉抓饭,立即温暖起来,一天的疲惫烟消云散! 吃完晚饭后,西安大哥支起反应堆,开始开心的茶话会。西安大哥拿出十几种菜叶让大家品尝,并详细介绍各种菜叶的特点。我十分欣赏这种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态度,他可是全程背负反应堆徒步,并抓紧每分秒时间,为另一半煮上热食,并为我们烧开水。我因为鞋袜都湿透了,不敢到毡房外解手,不敢喝水。小黑湖无充电、无信号,无澡洗,我早早钻进了被窝。 晚上,毡房外寒风呼啸,在毡房外呆几分钟就会难以抵挡的寒冷,到野地里上厕所成了生理挑战,更不用说外出照相了(所以,小黑湖的照片是最少的)。毡房里有火炉子,我们都把大行李围在毡房四周阻挡寒气,毡房里倒是十分温暖。新疆丁大哥自荐定期起床为火炉添柴,心里自觉集体的温暖! 夜宿:小黑湖(毡房)<br> 第六天| Day Six<br>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2020年10月04日 小黑湖-禾木</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徒步距离:20KM)</font><br></div></h1> 清晨,一缕阳光照亮了山头,就像在天际线上勾画出金字塔的形状。 昨晚毡房里很温暖,一觉香甜。早上检查鞋袜已烤干,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整装待发。 用完图瓦人为我们准备的图瓦式早餐,清晨在积雪中继续赶路,目的地—禾木。 今天又有两条狼狗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到岔路口,有一条狼狗总是卧在不该走的道路上,留出正确的道路让我们走。这里的动物是聪明的,也更通人性。 山顶是一个一望无际的冰雪平台。 一路穿行在峡谷之中,越过两条小河,今天的河水较浅,并有了昨天过河的经验,今天顺利多了。 <h5> 这就是我们的领队-“味道”,今天,他发现他多了两个队员-狼狗。</h5> 海拔没降低多少,我们很快下降到雪线以下,我们又回到了针叶林带。我们明显感觉到山两边的雪线高度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 北部的准噶尔盆地,成不等边三角形,是我国第二大盆地,整个盆地地势向西南倾斜,北部高于南部,西部较低,额尔齐斯河从缺口经西伯利亚注入北冰洋,所以为半封闭型内陆盆地。<br> 准噶尔盆地的西面有几个地势较低的缺口,从此以西直至大西洋,包括地中海等都没有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隔,大西洋的季候风可以润泽阿尔卑斯山后,还有余力吹到阿尔泰山南路、天山,这些水汽受到台升形成冰雪、带来绿色森林。迎风面降雨量可超过1000毫米,背面降雨量只有300毫米左右。<br>我们这次从西往东翻越山岭,就会看到迎风面与背风面的降雪量是不一样的。<br> 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大西洋的水汽从北疆进入,北疆的干旱程度低于南疆,为什么南疆人以定居农业为生,而北疆以牧业为生? 新疆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以参考以下资料 阿尔泰山充沛的降水使该地区出现干旱区少见的棕色针叶林土带等冷湿型自然景观带。 <h5> 飒爽英姿气势的队伍</h5> 这半天,我们穿过沼泽,走过石海、草甸,景色越来越漂亮。 黄的是白桦树,暗褐色落叶松,四季常青的西伯利亚云杉或冷杉,虽然我们迟到了10天,缺了欧洲山杨的红装,但这里的一切任然被旖旎色彩围绕,这里拥有四季里最惬意的时光! <h5> 感谢阿根为我留下值得留念的倩影,爱嘚瑟的在旅途中能遇到这样的摄影师真是三生有幸。</h5> 日光清朗、秋高气爽,我们都贪婪地用手机、相机拍下桦树林的浪漫情怀、落叶松的密集成海、针阔混交林的缤纷绚烂。 虽然白杨树经历了前几天的风雪,叶子落去了大半,但它用落叶为我们铺设了一条金黄色的迎宾大道。我们走在松软林荫道上,伴着脚下沙沙声的伴奏,牵出了心中浪漫的情愫,也别有一番韵味在其中。 泰加林廊道全长4.5km,浓缩了西西伯利亚泰加林的精华,廊道西临波光粼粼的喀纳斯湖,东倚巍峨的高山,沿途曲径通幽,大树参天,松萝垂挂,可观赏到典型的泰加林沼泽、泰加林巨型根雕墙等多处景点。 我们在一路这幅大自然的秋画中穿梭,走进一片黄叶飞舞摇曳的白桦林,又钻过一片松树林……,突然眼前一片豁然开朗,最终到达另外一个胜于瑞士式美景的乡村--禾木。 山林葱郁,绿草如毡,野花竞放,炊烟缭绕,牧歌声声,呈现出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美的让人实在不想离去! 回顾一下我们的穿越路径,这里就是美丽峰。 我们经历了两天的艰苦穿越,今天终于顺利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到达了禾木,可以入住温暖的小木屋,可以洗个热水澡了。<br> 许多年以前,有人问后来在珠穆朗玛峰殉难的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为什么要爬那座山”,他回答:“因为山在那里”。这与凯撒大帝名言如出一辙:“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体现的都是对挑战人类极限、求得知识的渴求。是地中海文明的开拓精神的体现(虽然有时具有侵略性),而相当保守、内敛的传统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有所缺乏,新一代中国人正取长补短。 夜宿:禾木(木屋多人间)<br>第七天| Day Seven <br> 敬请留意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