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纪念馆参观记

丁春晖

为了弘扬宋末元初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的功绩和精神,黄道婆纪念馆2003年在她的故乡徐汇区华泾镇东湾村开馆,与清幽古朴的黄道婆墓相邻相伴。纪念馆2019年闭馆修葺,2020年10月15日重新开馆。<div><br><div>改造后的黄道婆纪念馆融入了更多棉纺织元素,使整座纪念馆除了具有观赏功能,更具纺织科普功能。纪念馆通过丝路女儿、技术革新、先棉鼻祖三大板块宣扬黄道婆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展厅内的实物展品不少,古旧的纺车、棉线、棉花等让观众走近这位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捍、弹、纺、织、染等技艺的展示,背景板都由实物展示,十分形象。为了让科普和传播更有趣味,现场还不乏各种多媒体游戏设备,让孩子们能在体验中获取知识。<br></div></div> 大门牌坊外侧青砖铺地,中间放置一块棉花造型的地砖图案,棉花部分微微凸起,古今棉花故事典雅构成于此地。 牌坊正前方是黄道婆的墓地,可供人遥想和凭吊此地此人在八百多年中历经的沧桑,修缮后墓碑前的供桌上有一些祭品。 墓前一侧是上海县人民政府1957年4月立的碑,讲述了黄道婆的一生经历和她的伟大贡献。 在牌坊右侧是纪念馆主馆,里面展示了黄道婆有关贡献的展示。偌大的庭院中心是黄道婆的青铜雕塑。 手持棉布和纱线的黄道婆雕塑形象。 一侧有黄道婆其人的说明。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许多勤劳、勇敢的普通劳动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为中华民族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末元初,被誉为中国古代手工棉纺织技术革新家的黄道婆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br><br>黄道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少数流传下来的妇女典范之一。开创了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新时代,是江南棉纺织业的奠基人,被后人尊为“先棉”。她改革创新了一整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在上海松江一带广泛传播,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促进了中国棉纺业的繁荣,也极大推动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br><br>黄道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亲历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得到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的高度评价,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级科学家”。黄道婆改革创新的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化魅力,是一笔留给后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我们在她的家乡展示其毕生贡献,既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弘扬她不畏艰辛、敢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以激励后来者。<br><br>黄道婆不愧为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劳、勇敢、智慧、无私的象征,她的名字和功绩将世代相传,垂范千古。 <b>第一章“丝路女儿” </b><div>从海上丝路的视角看上海地区的植绵业纺棉业。</div> 庭院左侧是充满现代感的几何状说明:“海上丝路”、“华泾由来”。 右侧斑驳的石头上用5个砖雕的形式展现了黄道婆的一生经历。 <b>第二章 先棉鼻祖</b> <div>以黄道婆为核心的上海植绵和棉纺业蓬勃发展,被后人尊为先棉。</div> 以现代材料和雕塑形式展示先棉恩泽一方,棉布飘扬,衣被天下等意象。 展馆门前的棉花元素造型石墩。 后面白墙上镶嵌的是乾隆御题棉花图。 启功题字楹联<div>“纬地经天植绵见慈恩一方衣被,梯山航海机声垂教泽千载馨香”</div> <b>第三章 技术革新</b> <div>黄道婆对纺织工具改进和创新,三个展厅详细展示说明了黄道婆在“捍”、“弹”、“纺”、“织”、“染”的贡献,由此带动当地纺织业日趋繁荣。</div> 讲述“捍”的展厅,门前楹联“一梭穿行宇宙,两手织就云霞”。 <b>捍 </b>黄道婆发明了搅车,改进了去棉籽的方法。她在黎族踏车基础上发明的木绵搅车,改变了传统费时费力的手剥去棉籽的原始方法,极大提高了去棉籽的效率。据徐光启《农政全书》引录王祯《农书》记载“木绵搅车。木棉初采,曝之,阴或焙干,用此以治出其核,昔用辗轴,今用搅车尤便。”玄扈先生曰:“今之搅车,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改进后的搅车每天可轧带籽棉花十斤,出净棉花三、四斤。这种搅车比18世纪美国人伊莱·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早了整整五百多年。 实物与展板结合说明什么是“捍”,“用铁杖旋转赶出子粒”即为净棉。并且引用《四库全书》中《农政全书》中对木绵纺车的记载。 《农桑辑要》有关记载 捍棉图示,清晰明了。 1793年,在棉纺织史上著名的惠特尼轧花机诞生,与黄道婆发明的木绵搅车类似,但比较晚。 <b>弹 </b>黄道婆改进了弹棉工具。当时江南用来弹棉的弹弓仅一尺五寸长,线弦竹弧,效率极低。黄道婆将小弹弓改为四尺长装绳弦的大弹弓,并改用弹椎敲击<b></b>绳弦代替用手拨弦,增加敲击振幅和力度,极大提升了开松率,既省时省力,又使弹出的棉花更加蓬松洁净。弹棉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乌泥泾手工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弹弓”在经过后人不断改进和提升效率之后,又远渡重洋,于16世纪传入日本,被称为“唐弓”。 引用《四库全书》中《农书》中对木绵弹弓的记载。 改进后的弹弓介绍 悬弓弹花法 <b>纺</b> 黄道婆首创了脚踏三锭纺车,堪称世界棉纺织技术的伟大革新。黄道婆通过缩小纺车主轮直径,放慢转速,解决了棉纱易断难题。用脚踏代替手摇,解放了双手,三锭可同时纺三根纱,效率提高了两三倍,省力而高效,在上海地区迅速得到推广。被人们尊称为“黄道婆纺车”。<br>黄道婆的三锭纺车比1764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竖式八锭珍妮纺机领先了五百年,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车。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指出:黄道婆纺车“明显地出现在欧洲纺车图画之前”,赞誉这种纺纱技术是“最聪明的办法了”。 黄道婆改进的脚踏三锭纺车 脚踏三锭纺车实物展示 <b>织</b> 黄道婆将江南的织机加以改进,增加了综片数,将黎族棉织技术与江南棉织技术相结合,并借鉴黎族的挑织技术和纹样,使江南棉纺织品从单色素织物发展到彩色条格织物与提花织物。黄道婆在普通棉布上织出各式花纹图样,形成一套“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先进技术,如在被、褥、缎带、佩巾等织物上织出折枝、团凤、棋局、象眼、绫纹、云朵、字样等,“粲然若写”,品质精良。黄道婆还在海南“崖州被”的基础上,创织出了闻名遐迩的“乌泥泾被”,一时成为天下竞购的棉中精品。更为重要的是,黄道婆将改良工具与织布技法广为传授,“百姓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最初的织布方式介绍说明 黎锦的精华“龙被” 黎锦实物 “错纱配色 综线挈花”,当时的织物以平纹织物居多,多为无色、无花纹的本白布、染色布。黄道婆的技术革新,开创了色织棉布历史的新时代。 <b>染</b> 黄道婆将海南黎族较先进的棉布织染工艺技术带回家乡,大大提升了松江府乌泥泾棉布的质量。海南黎族的棉织染工艺在宋元时颇有盛名。《南州异物志》称:有“五色斑衣”似丝布,为“吉贝木所作”“染之五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文最繁缛”。经染坊加工后制成的松江药斑布(蓝印花布)曾显赫一时,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平民百姓最为普及的纺织用品,产品远销到南洋一带。 各类棉布展示 棉布带动经济繁荣,也成为民众之间传达与沟通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和标志。 生活中棉布的运用和展示(结合插花) 药斑布(蓝印花布),黄道婆将海南黎族较先进的棉布织染工艺带回家乡后创制。 染色染料的介绍 染色工艺的多媒体短视频介绍。 棉花轶事“棉花当选为市花” 在上海地区流传甚广的童谣 多媒体互动介绍扎染,答对有扎染图案小卡片从机器里吐出来。 从牌坊左侧走进去是科普互动教室。 里面有专业的老师在准备上课的活动。 布艺插花,这上海市花玉兰花被摆弄得清新可人。 布艺的作品给人外婆温和慈祥的感觉 关于党建爱国的艺术品也非常质朴亲近。 墙上的通体布纹打上灯光很有摩登时尚范儿。 老师们学习的氛围很浓厚。 这里老师们做的包,让人联想到少数民族山区的民俗,也让人能看到上海时尚先驱的风情,这就是艺术跨越时空的魅力所在吧。 空间中大量的彩色纤维丝带聚散垂落,静谧安详,仿佛置身竹林萧萧之境,抑或唧唧复唧唧的纺织声中。 布艺扎染的画美妙空灵,让人看见就心生向往啊。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