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宁永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三年公益行摄,三个月的选编排版,100个村的500幅图片汇集成《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韩城卷》画册。这可能是韩城首次传统村落的影像集成。在画册出版之际,刊出《序》和《后记》,并向为之付出的领导和朋友们致以衷心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散落在名城乡村的珍珠</span></p><p class="ql-block">——《留住乡愁 ——中国传统村落•韩城卷》序</p><p class="ql-block"> 冀会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从2011年起,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在开展全国传统村落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中、省分批公布了传统村落名录。韩城市有20个村入选陕西传统村落,其中有11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位列陕西省各县市前列。</p><p class="ql-block">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得知我的家乡——芝川镇高门村荣列陕西传统村落名单,不由打开了尘封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高门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东高门、西高门、北高门。 西高门的村巷虽地处沟边,大多却是走马门楼四合院。村中的祠堂,石狮把门,墙两侧的砖墙上雕刻着族训,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东高门清咸丰二年所立的、村人称为“双碑楼”的司马先茔,南碑楼额刻“巍岫增荣”,墓碑刻有“汉太史司马公高门先茔”;北碑楼额刻“学贯天人”,墓碑上刻“汉先太史司马公之墓”,因年龄小并不解其意。东高门村东有一座砖砌二层晴门洞楼,见其额刻“太史故里”,才隐约知道,我们高门村与司马迁家族有关。</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走了许多地方,看过许多传统村落和别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更加喜欢我们韩城文化底蕴深厚的四合院。回到家乡工作后,走遍韩原山水村落,乡村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人仰视,让人陶醉其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人们对住宅现代化的追求,传统村落特别是传统建筑,不可逆转在大量消失,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成为新的课题。看到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立项、宁永泉同志调查、拍摄、编著的《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韩城卷》资料画册,欣喜之余眼前一亮,感觉这是我市传统村落保护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值得肯定。</p><p class="ql-block"> 摸清传统村落的底子、搜集村落历史文化资料、拍摄留存影像资料,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基础打牢,保护和传承才有据可依。</p><p class="ql-block"> 韩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不单是因为有座“韩城古城”,传统村落、古寨古堡、古树名木、乡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等,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 独具韩城地域文化色彩的传统村落,就象一颗颗饱满的珍珠,散落在韩原大地,为千年古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在建没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伟大征程中,让我们以此资料画册的出版为起点,为传承和弘扬韩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为传统村落留下影像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 ——《留住乡愁 ——中国传统村落•韩城卷》后记</p><p class="ql-block"> 宁永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到山西李家大院参观,得知当年建设这座宏伟大院的主人是韩城人,倍感自豪!在大院门口东边的古董店观赏石雕、木雕、砖雕,因眼熟而倍感亲切。和店主聊天:“这些古董都是当地的吗?和我们那儿的差不多”;店主说:“不,是从河对岸韩城收的”。吃惊之余脸上发烧,没敢说我就是韩城人,匆忙离去。真是冰火两重天!</p><p class="ql-block"> 经过充分的资料准备,2018年开始,我踏上了自费行摄、公益宣传韩城传统村落之路。三年,走完韩城的所有村落,搜集记录了数万字的文史资料,拍摄了5万多幅资料照片。驾车出险、摔坏相机、肢体跌伤、蚊虫叮咬、渴裂嘴唇、饿扁肚子……,三年的行摄苦中寻乐。至今日,感觉什么都是值得的。我自感从退二线到65岁之前,是人生最后一段黄金时期。为传统村落留下影像资料,让人们关注和保护传统村落,让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再损坏、不再倒塌、不再被卖,留住韩城人的乡愁,也就不枉辛苦行摄。</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一台车,一部相机,一个目标。三年的行摄虽艰苦却不孤独。住房和城乡建没局给我提供了详细的资料;镇村干部和家人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市摄影家协会姚歌民、吴振兴、郭许平、李娜、王蓉、张宇阳、高会民、党宽民等摄友陪同我走过了许多村落;我市文化界人士冯新忍、解云海、颜忠学、丁继坤等作为导游一起走村串巷,讲述村落的历史故事,分享探访古村落带来的快乐;有疑问,郭德源先生成为“首席顾问”。在画册出版之际,向所有参与此次行摄的人,表示深深的谢意!</p><p class="ql-block"> 传统村落的守望者:张天德、孙益纯、冀浪民、薛建桐、薛建宁、薛献民、郝文祥等先生参与了相关村落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对他们的辛劳表示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年,边拍边发微信和美篇,记录存档的同时,让全国各地的微友美友与我共游传统村落,阅读、点赞、评论数以百万人次;《韩城日报》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依然腾出20个专版,为中省传统村落作公益宣传;《渭南日报》免费刊登了三个专版;微韩城、多彩韩城、韩城新闻、韩城旅游、韩城文学、今日头条、西北城际头条、陕西网、学习强国等多个新媒体公众号频频转发。在此,对他们表示敬意!</p><p class="ql-block"> 精选100个传统村落的500幅影像编辑成画册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冀会康百忙之中欣然为画册作序;许多领导和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画册终于面世。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韩城的传统村落深藏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是三年的行摄和一本画册所能包涵得了的。探访、行摄、挖掘之路才迈开第一步,愿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揭开韩城传统村落的神秘面纱,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