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对父母的唠叨充耳不闻呢?

闻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家长经常会遇见这种情况,那就是妈妈对孩子不断的督促、提醒和叮嘱,一遍又一遍重复自己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愿意听而且反感的正是这种不断重复的“唠叨”。孩子越不愿意听,家长就越不放心,反而加倍的重复“唠叨”起来,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情况相信各位妈妈们在生活中也会很常见。<br> <br>其实家长对孩子的督促和提醒是对孩子行为的要求,也是对孩子的变相压力,父母利用自己的权威对孩子不厌其烦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适得其反。所以唠叨不一定能达到目的,甚至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br><br>我带学前班的时候,有一位孩子经常迟到,后来通过和这位孩子的妈妈沟通,了解到孩子每天起床都要叫很多遍,起床后磨磨蹭蹭的洗脸、刷牙,然后又慢慢腾腾的吃早餐。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这位家长会一直“唠叨”的督促:“快点啊,你看看你每天被子也不叠,起来还那么晚,总让我在你后面追着催你。你如果早起一会,还能每天上学迟到吗?每天喊你几次你也不起,吃饭还这么慢,早晨吃这么少,中午能不饿吗?”即使这位妈妈每天这样督促提醒,但是孩子还是充耳不闻,像没听见一样,还是慢慢悠悠的。<br><br>那么我们应该把上面这段话怎么对孩子表述会更好呢:“你每天起床很晚、吃饭很慢,这种行为习惯很不好,而且上学迟到还会影响学习。你每天这样做,妈妈很为你着急,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改善这个情况呢?”<br><br>对于孩子的教育,老调重弹的“唠叨”只能让孩子厌倦。因为唠叨的内容都是重复的话,会让孩子产生习惯性的“听觉模糊”,就是明明家长在讲话,但是孩子却根本没往心里去。所以,作为妈妈们,我们也应该想一想,我们的沟通方法是不是有效呢,自己是不是过于唠叨了呢?<br>每天无休止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和反感的情绪,只有我们为孩子设身处地的着想,利用“共情”的心理,和孩子心平气和、温柔而坚定的沟通交流,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纳我们的观点。<br><br>那么妈妈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有以下几点建议:<br>1、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和孩子沟通<br>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可以先倾听,然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告诉孩子错在哪里,指出具体的问题,然后和孩子一起想出解决的方案。千万不要孩子一犯错误就马上去指责和批评,更不要翻旧账,要就事论事,越翻旧账就越容易引起家长的情绪,从而更加“唠叨”。<br>2、把唠叨变成正常交流<br>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需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比如很多家长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更没有倾听过孩子的想法。家长们可以尝试用和蔼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去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尊重他的,是相信他的,这样会更利于孩子的自信和自我管理。<br>3、身教大于言传<br>孩子的一些行为举动和环境以及家长的行为息息相关,家长可以和孩子沟通,然后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自己去反省自己的行为。<br><br>最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很正常的情况,孩子就是在不断的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的错误,家长应该放平心态,多一份包容,少一份“唠叨”。然后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和孩子沟通,这样才事半功倍。其实我们心平气和的想一想,谁在小的时候没有犯过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