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p><p class="ql-block">《丹宸永固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是北京故宫今年最重磅的大展,没有之一。幸运之年相见故宫六百年大展,是一个必须践行的约定!</p> <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8日,我们参团乘坐大巴前往北京,参观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p> <p class="ql-block">展览使用了午门区域的西雁翅楼、正楼及东雁翅楼三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有序排队等待入场,密密麻麻的队伍堪称壮观!</p> <p class="ql-block">我们行进在指定线路上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曲曲折折的</span>三个方阵,足足走了50分钟才到达展区,好累!导游说今天人不算太多,比往常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由午门西马道登午门城楼看大展,回眸600年一瞬间。</p> <p class="ql-block">展览共三大主题,锁定18个关键年份,贯穿明、清、民国、新中国几大时期。</p> <p class="ql-block">呈现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近现代建筑修缮与文物保护,全面立体地展现了紫禁城600年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穿过长长的走廊,展线全长256米,以四季变化景象为背景,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计450余件。</p> <p class="ql-block">《丹宸永固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主题为“丹宸永固” ,策展团队成员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张杰介绍:“ ’丹宸’象征皇帝的宫殿。此次展览其实有两个逻辑线,一个是空间上的逻辑,一个是时间上的逻辑。空间上的逻辑,我们是先从城开始讲,然后到宫,然后再到具体的殿;时间上就是从1406年始建紫禁城,到1420年建成,再到今天2020年,一共600年。”</p> <p class="ql-block">西雁翅楼展厅 第一部分——宫城一体</p><p class="ql-block">通过3个历史节点,讲述了北京皇宫从营建到告竣,明代紫禁城布局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米白色调,凸现明代石质构件立体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低头就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一条中轴线,一部中国古代史。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青玉明成祖谥册</span></p><p class="ql-block">该厅展览的第一件文物,<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册为明代永乐皇帝即位时,给明太祖朱元璋上谥号的册文。</span>谥册共6片,以黄织锦缎相连。每片均是四条拼成,谥册第1片刻4条龙,第2至5片刻谥文,为楷书填金字,第6片光素无字。</p> <p class="ql-block">1406年 朱棣营北京</p><p class="ql-block">永乐皇帝于永乐四年(1406)下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自此拉开了北京皇宫营建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铭文城砖 明洪武(1368-1398)明中都宫城遗址出土 凤阳县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三块城砖厚重敦实,每一块上都有清晰的铭文,不仅有“安庆怀宁县”这样的地名,还有“洪武七年”等反映烧制年代的字样。其中一块铭文砖上,还清晰烧制出提调官、司吏及工匠三人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释迦摩尼描金佛砖 明永乐(1403-1424)南京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工官及匠人</p><p class="ql-block">配合大量图板说明及书画展品,讲述明代宫城建设理念及建筑工程技巧。</p><p class="ql-block">宫殿的建筑、施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从总管、设计到材料采购,施工管理、匠人分工……规整有序。</p> <p class="ql-block">1420年 紫禁城建成</p><p class="ql-block">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朱棣发布诏书,宣告北京宫殿竣工。由此开启了紫禁城自明至清的使用历史。</p> <p class="ql-block">《徐显卿宦迹图册》被称作来自“明朝的纪录片”。它以绘画形式详细记载了徐显卿成长经历和仕宦生涯,形象地显示了距今400多年前明中晚期紫禁城午门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徐显卿宦迹图册》中绘制的太和殿两侧还是斜廊式建筑,由于木制斜廊曾多次失火,到清康熙时期,将其改成隔火墙。</p> <p class="ql-block">1535年 钦安殿奉道</p><p class="ql-block">嘉靖十四年(1535),朱厚熜这位笃信道教的皇帝,他在位45年间明代宫苑变化最大。紫禁城北面的钦安殿,就是他为供奉玄天上帝修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午门正楼展厅 第二部分——有容乃大</p><p class="ql-block">通过8个历史节点,讲述清代紫禁城各个时期建筑格局与风格变化。</p> <p class="ql-block">大红色调,烘托出清代紫禁城宫殿建筑及内檐装饰的华丽与精美。也是本次展览中最大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宫殿建筑全景模型</p><p class="ql-block">此模型以1:350比例复原,展现了整个紫禁城的恢宏布局。</p><p class="ql-block">如今,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宫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655年 改建坤宁宫</p><p class="ql-block">顺治十二年(1655),仿沈阳清宁宫重修坤宁宫。坤宁宫的改建是清朝满汉文化碰撞、融合的典型体现。</p> <p class="ql-block">左:《御制五体清文鉴》</p><p class="ql-block">中国清代官修的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编辑者和成书确切时间不详。</p><p class="ql-block">五种语言的次序为满、藏、蒙古、维吾尔、汉。其中在藏语栏下有两种满文,一种是“切音”,即用满文字母逐个转写藏文的字母;另一种是“对音”,用满文字母为该词标音。在维吾尔语栏下只有对音。因此共有8栏。</p><p class="ql-block">该辞书对沟通上述民族的文化起了桥梁作用,对探讨突厥语、蒙古语、满通古斯语之间的关系也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它所汇集的清代维吾尔文资料以及为藏语词和维吾尔语标注的读音,更为珍贵。</p><p class="ql-block">右:《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p><p class="ql-block">清庄亲王允禄等奉敕修纂的满族风俗志,六卷。</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铭》挂屏</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夕祭原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坤宁宫西端四间辟为清宫萨满教祭神的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每天祭祀,寅时朝祭、申时夕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坤宁宫夕祭原状,展示了七星女神画像等夕祭用品,具有浓郁的满族文化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腰铃</p><p class="ql-block">这是萨满教祭祀时用的腰铃,是萨满跳神的代表性乐器,是能通神的祭器。</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的东端两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喜字门 清同治 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这扇喜字门安放在坤宁宫喜房的北侧,有出门见喜之意。</p> <p class="ql-block">貂皮金凤嵌珠宝皇后冬朝冠</p><p class="ql-block">是在冬季遇到朝会,如万寿、冬至、元旦三大节庆典,册立皇后礼仪,或坤宁宫有萨满教的祭祀活动,太庙祭祖等重要场合才会戴。</p><p class="ql-block">皇后冬朝冠上共饰有10只金蕾丝凤,经过复杂的工艺手法,使凤、翟及各种珠宝跃然冠上,金光熠熠,充满珠光宝气,堪称皇宫珠宝中的极品。</p><p class="ql-block">皇后冬朝冠是神圣的,复杂的装饰、奇特的选材、鲜明的寓意、庄重的造型,无不体现着皇后的尊贵。</p> <p class="ql-block">紫檀嵚黄杨云龙纹屏风及紫檀嵌玉龙纹宝座</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保存相当完好的乾隆宝座,通体采用的是名贵的紫檀木制成,分为三屏式,后边的靠背和扶手下面 镶嵌着白玉正龙和火珠。</p> <p class="ql-block">1695年 重建太和殿</p><p class="ql-block">太和殿初建时名为奉天殿,后多次烧毁。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太和殿遭雷击焚毁。在康熙帝平定三藩、反击沙俄、征战葛尔丹,经十余年备料,三十四年(1695)重修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历时两年竣工,太和殿形成今日所见之形制。</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琉璃仙人和走兽 清康熙 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这组脊兽,就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时的原件,每件小兽都有美好的象征寓意。十件琉璃瓦脊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犭、斗牛、行什。</p> <p class="ql-block">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现,是个孤例,也是太和殿建筑无上等级的体现。传说行什具有防雷和消灾免祸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1723年 入主养心殿</p><p class="ql-block">养心殿于雍正元年(1723)具备了“政寝合一”的特点,见证了此后波澜起伏的内政外交、权力易主,成为清朝中后期实际的政治心脏。</p> <p class="ql-block">《工程做法》</p><p class="ql-block">清代为加强建筑业的管理,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编定并刊行了一部《工程做法》的术书,作为控制官工预算、作法、工料的依据。书中包括有土木瓦石、搭材起重、油画裱糊等十七个专业的内容和二十七种典型建筑的设计实例。该书虽然不尽完善,但对研究清代初期的建筑技术水平而言,是一份相当完备的资料。</p><p class="ql-block">清工部《工程做法》和宋《营造法式》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p> <p class="ql-block">左:《养心殿宝》印 右:铜直柄纽 “养心殿造办处图记”</p> <p class="ql-block">御制养心殿记</p> <p class="ql-block">养心殿明瓦喜棚烫样</p><p class="ql-block">样式独特,为现存烫样藏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银间镀金三世章嘉国师坐像</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佛装像唐卡</p><p class="ql-block">在这张变装像中,居于中心的是乾隆皇帝,他自诩为文殊菩萨在世间作为轮转圣王的化身,有拯救众生,护持佛法的责任,所以对于佛教中与自己的角色相似的尊神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绘制供奉,既是敬佛,也是自勉。他的“御容佛像”,更是这种思想最直白的表达,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三希堂,位于故宫养心殿的西暖阁,仅为八平方米,是乾隆皇帝钟爱的书房,它以藏书珍贵丰富著称,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至今还悬挂在墙上,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书法),它也是由两个古对集成,是上联平声结尾,下联仄声结尾的一个特例。</p><p class="ql-block">三希堂存有三件晋人法帖,分别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乾隆常常伏案把玩,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三件法帖历尽磨难,目前分藏于台北和北京故宫。</p><p class="ql-block">三希之名还包括周敦儒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p><p class="ql-block">图中下部四件文物为:青玉行旅图笔筒、青玉四峰笔架、象牙管“万国来朝”紫毫笔、黑漆描金套盒文具。</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在位60年,不但丰富了养心殿的藏品和陈设,也对整个紫禁城的营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上图:养心殿勤政亲贤殿内景</p><p class="ql-block">养心殿西次间,是雍正皇帝处理朝政和批阅奏折的地方,雍正皇帝手书的“勤政亲贤”匾以及身后的“惟以”、“岂为”纸对就悬挂于此,也是来警示自己的言行和理想。这间房间也被称作勤政亲贤殿。</p><p class="ql-block">下图:雍正帝御笔“勤政亲贤”匾</p><p class="ql-block">是雍正皇帝的政治理想和为君之道。</p> <p class="ql-block">雍正帝御笔对联 清雍正(1723-1735)位于养心殿西次间“勤政亲贤”匾下方 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出自张蕴古《大宝箴》,可见雍正对其十分熟悉和推崇。</p> <p class="ql-block">红漆皮奏折匣</p><p class="ql-block">雍正七年军机处成立,相当于雍正皇帝的秘书处,也是当时的最高权利机关。雍正皇帝非常鼓励大家上密奏,以便了解朝廷的方方面面。上密奏时,需将密奏放进匣子之内。为防止被人私拆密折泄密,奏折都上锁封缄。</p> <p class="ql-block">金嵌珠石金瓯永固杯 清乾隆(1736-1795)</p><p class="ql-block">这件千年金银器巅峰之作,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满錾宝相花。</p><p class="ql-block">明窗开笔是皇帝新年举行的第一次书写仪式,创自清代雍正帝。</p><p class="ql-block">元旦子正(零点),在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处放内注屠苏酒的金瓯永固杯;旁设玉烛台、红漆雕云龙盘,盘上置一个八吉祥炉和两个古铜香盘。皇帝先饮屠苏酒,然后亲自点燃玉烛台上的蜡烛,把万年青笔在八吉祥炉上熏一下,书写吉语,以祈新年福祉。</p><p class="ql-block">杯上刻“金瓯永固”,寓意江山永固;烛台上刻“玉烛长调”,寓意风调雨顺;笔杆上刻“万年青”,寓意大清基业万年。</p><p class="ql-block">一切美好的寓意,尽在一个极尽奢华的杯子上。</p> <p class="ql-block">1738年 改乾西五所</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对乾西五所的改建,将乾清宫东、西五所相对称的格局打破,乾西五所的建筑式样与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p> <p class="ql-block">《御制重华宫记》册、“重华官司房”木章、青玉交龙纽“重华宫宝”印、碧玉辟邪纽“重华宫”印。</p><p class="ql-block">重华宫位于故宫御花园的西面、内廷西六宫之北。原是乾隆皇帝作为皇子时居住的潜邸——乾清宫西二所。乾隆皇帝即位后,为了强化皇权,1738年对乾西二所进行大规模改造,并将其升为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尚书•虞书•舜典》中有“此舜能继承尧,重其文德之光华”的句子。大臣建议取其中“重华”二字,做为乾隆潜邸的名字。这正合乾隆心意,因为大舜早已是他学习的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重华宫成为紫禁城内一组相对独立的重要宫殿,成为集宴赏、娱乐和休息于一体的重要活动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青玉乾隆帝《重华宫记》</p><p class="ql-block">按照惯例,重华宫在竣工后,就该写一篇记,但乾隆却迟迟不肯动笔。直到1783年,73岁高龄的他才在《重华宫记》中道出了其中玄机: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给我的潜邸取名为“重华”,虽是称颂之意,但却给我制定了一个典范,让我只有进步,不能后退。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虽没有达到熙世化民的程度,但感觉自己并没有去贪图享乐,而是像大舜那样永远坚守天道,把善施与天下。有了这些理由,乾隆才认为,自己没有辜负“重华”之名。</p> <p class="ql-block">重华宫六殿神木神牌</p><p class="ql-block">重华宫茶宴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二到初十之间选一个吉日举办。参加宴会,只有皇帝亲近信任的大臣才能得到邀请,这种茶宴不同于喝酒吃肉的那种宴会,它完全是饮三清茶、吃点心,再有就是跟皇帝一起作诗。这是一种宠遇很高的宴会,乾隆八年开始,是八位大臣跟皇帝一起作诗饮茶,到了十八年增加到十八位,它寓意唐太宗十八学士登瀛洲;到了二十八年增加到二十八位,它寓意着天上二十八星宿。其实,茶宴是一种文臣宴,茶宴上要饮三清茶,三清茶由梅花瓣、佛手片和松子仁三种材料组成,它寓意着是松竹梅。品茶的茶碗也是特别的,上面有乾隆皇帝专门为三清茶所做的诗。而在茶宴结束后,乾隆皇帝还会把精美的三清茶碗和一些书画古玩,赏赐给参与茶宴的大臣,表达对他们的重视,因此,很多朝廷重臣都把参加茶宴,当成是莫大的荣耀。</p><p class="ql-block">茶宴上,乾隆皇帝往往另作律诗一、二首,命人刻匾悬于崇敬殿内檐,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已挂满四周。此后嘉庆皇帝将重华宫茶宴联句作为家法,于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十期间举行。道光年间仍时有举行,咸丰以后终止。</p> <p class="ql-block">1776年 建成宁寿宫</p><p class="ql-block">宁寿宫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落成,展现了乾隆帝对归政后闲适生活的企盼,同时也潜藏着他作为一个文人天子的精神寄托。里面的一砖一瓦都代表了当时工艺巅峰水平。</p><p class="ql-block">图下方为符望阁东间紫檀边框錾铜鎏金炕沿板</p><p class="ql-block">古代工匠使用了复杂的錾铜、鎏金、装饰工艺,技法高深莫测、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上图:嵚珐琅宫廷人物图挂屏</p><p class="ql-block">下图:符望阁西间紫檀边框百宝嵌炕沿板</p><p class="ql-block">用大量珍贵的玉石、珊瑚等宝石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三友轩紫檀嵌玉槛窗</p><p class="ql-block">配有书画,还镶嵌新疆和田白玉菱形浅浮雕如意纹。</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嵚珐琅书画屉心隔扇</p><p class="ql-block">以上两件都是来自宁寿宫不同建筑上的最贵重的门窗。分别镶嵌着珐琅、瓷片、玉石或玻璃,木框都是上等的紫檀。</p> <p class="ql-block">符望阁南间描金银漆纱横披窗槅心</p><p class="ql-block">符望阁一片漆纱,诞生于1773年,2020年首次公开展出。专家指出:以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不能原样复制。</p> <p class="ql-block">与A4纸一样薄,却由纱芯层、纸样层、贴金层、打底层、晕染层、勾线层六层组成。</p><p class="ql-block">这件漆纱的表面已经非常脆弱,此次展览之后恐怕再难展出了。</p> <p class="ql-block">1859年 连通长春宫</p><p class="ql-block">咸丰九年(1859),基于对理政空间的需要,长春宫一区开始被改造,从而改变了西六宫的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长春宫烫样 清同治(1862-1874) 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展出的长春宫烫样,是清同治年间做的。小院一派夏意融融,凉棚几乎覆盖整个院落,上开天窗、亮窗,窗上悬挂布帐,既可遮阳,也能通风,宫人可根据阳光强弱调整布帐。</p><p class="ql-block">烫样是根据一定比例,用草纸板、秫秸、油蜡和木料等材料加工制作的建筑模型,因制作工艺中有一道熨烫工序,故称为烫样。</p><p class="ql-block">这件长春宫烫样来自清代著名的建筑师家族“样式雷”。雷氏家族自康熙25年至清末,前后八代主持或参与了众多皇家建筑的设计,存留的近2万件建筑设计图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迄今为止,仍然是名录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建筑图像资源。</p> <p class="ql-block">咸丰九年(1859)拆除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并将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体元殿”,汉、满两种文字,上钤有“咸丰御笔之宝”方印。长春宫、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p> <p class="ql-block">檀香木交龙纽“长春宫精鉴玺”、青玉交龙钮“慈禧谥宝”。</p><p class="ql-block">同治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一直在长春宫居住。</p> <p class="ql-block">左:宣德款青花缠枝灵芝纹瓶 右:郎窑红釉胆式瓶</p><p class="ql-block">红釉胆式瓶,釉色暗沉,玻璃质感强,是康熙朝模仿明宣德宝石红釉基础上,所创烧的一种高温铜红釉。由于烧造过程对烧成气氛、温度等技术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p> <p class="ql-block">孔雀绿釉菊瓣式侈口尊</p><p class="ql-block">这是雍正年间烧制的孔雀绿釉尊。在古人看来,最绿的颜色就是蓝,所以才有“孔雀绿釉”这个特殊叫法。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难得一见、极为名贵的珍稀品种。目前珍藏于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实物标本资料也极为稀少。</p> <p class="ql-block">白玉太极纹活心璧</p> <p class="ql-block">白玉三星图插屏</p><p class="ql-block">正面浮雕福禄寿三星,寿星拄杖捧桃,福星手持灵芝,禄星手拿书卷。远处两只山羊口衔灵芝,神态悠闲,天空中一只仙鹤飞翔,和地上另一只仙鹤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底部是碧玉架,高浮雕、镂雕花叶纹。呈现的是一派和谐、祥瑞之象。</p> <p class="ql-block">长春宫款粉彩桃蝠纹笔筒 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白玉管壁玉斗翠毫提笔</p> <p class="ql-block">明黄色缎绣藤萝纹夹衬衣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光绪(1875-190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一件光绪后妃穿的内衬衣,采取二至四色晕的装饰方法,运用平针、缠针、套针、戗针、钉线等多种刺绣针法绣制,其构图繁而不乱,设色艳而不俗,随处可见皇家风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紫藤上面有很多颜色的蝴蝶在飞舞,周围的装饰有雪青色的云鹤纹、月白色的云龙纹,还有宝蓝色的曲水纹,非常的漂亮。它是清朝中后期后妃服饰中,最具有特色的服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1902年 重建武英殿</p><p class="ql-block">武英殿分别于同治八年(1869)、光绪二十八年(1902)经历两次火灾,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之下进行了两次艰难的重建,反映出当时清廷的拮据与无奈。</p> <p class="ql-block">武英殿木腰牌</p> <p class="ql-block">铜火筒</p><p class="ql-block">由于紫禁城多为木质结构,防火尤其重要,因此宫廷置办了大量的灭火器材。</p><p class="ql-block">古代的灭火器——铜火筒,又称“水枪”。拉动桶内的铜条,将水吸入,再推动铜条,水就会喷出来。</p> <p class="ql-block">铜水激筒</p><p class="ql-block">清代的消火栓,它是古代用于救火的扬水器。宫殿着火时,太监拎水桶满水搁在火场旁,将激桶置于水桶之中,用力上下一掳,就能将水注升空,扬程高达20米。</p> <p class="ql-block">消防头盔</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的消防头盔,头盔有一颗五角星,上方写着“消防队”。</p><p class="ql-block">古人绞尽脑汁防火,可以看出当时故宫消防队伍的演进。也提示了现在的我们:防火在任何时期都是建设平安故宫的重中之重。</p> <p class="ql-block">1909年 探秘灵沼轩</p><p class="ql-block">灵沼轩建于宣统元年(1909),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因辛亥革命爆发而被迫停工,至今未完工。</p> <p class="ql-block">延禧宫烫样</p> <p class="ql-block">1908年,隆裕太后在原延禧宫旧址上,掘地为池,蓄水养鱼,命名“灵沼轩”,又名“水晶宫”,它是故宫内仅存的以砖石和金属为主题结构的西洋式建筑。建筑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钢梁来自英国,内壁瓷砖来自德国著名的瓷砖,品牌“VILLEROY&BOCH”(中文名“唯宝”)。</span></p> <p class="ql-block">灵沼轩中央八角亭外壁钢板</p> <p class="ql-block">灵沼轩瓷砖 清宣统 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东雁翅楼展厅 第三部分——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通过7个历史节点,以老照片、历史文献为展陈,再现故宫从皇宫到博物院,不断推陈出新的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青绿色调,意在表示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色。</p> <p class="ql-block">龙亭</p><p class="ql-block">是明清时期皇家祭祀大典中,用于运送神位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1914年 初开紫禁城</p><p class="ql-block">1914年10月,古物陈列所正式开幕,紫禁城自此对公众开放。古物陈列所规模初具,成为民国初年北京观摩古物和精研画法的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清帝退位诏书 1912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隆裕太后在养心殿颁布的退位诏书。1912年2月清帝溥仪退位,暂居紫禁城内廷。表述清朝皇帝溥仪退位,清朝终结。</p><p class="ql-block">1924年11月5日摄政内阁公布“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要求溥仪即日出宫。</p> <p class="ql-block">1925年 肇建博物院</p><p class="ql-block">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院典礼在乾清门内隆重举行,各界人士到会观摩,广大民众参观踊跃。</p> <p class="ql-block">1933年 战时护古物</p><p class="ql-block">1933年,故宫文物南迁,历时八余载,行程数万里,创造了典守国宝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北平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南迁物品清册》</p><p class="ql-block">此书是故宫文献馆为南迁档案、文物编印的详细清册,记载了文献馆运沪文物的名称与件数。其中包括宫中档案、乐器、仪仗、武器、冠服盔甲等3773箱。还有一张《文物播迁经过路线图》详细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故宫文物辗转迁移保护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和殿透视图</span></p><p class="ql-block">1933年,日军进犯山海关。梁思成、邵力工带领营造学社成员组成测绘队伍,带着相机与绘图工具进入故宫,对故宫建筑进行抢救性质的全面测绘。</p> <p class="ql-block">石阶细部图</p><p class="ql-block">测绘持续4年多,完成测绘图700余张,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古建筑基础资料。直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测绘工作被迫中止。</p> <p class="ql-block">虽然没有现代先进的3D扫描技术,但如今再看这些测绘图纸,却一丝不苟,无一错漏,精益求精,堪称完美。联想到抗战时艰苦的条件,尤为让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右图:1945年太和殿广场举行受降仪式(1945年个人收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文物陆续回迁。</span></p><p class="ql-block">左图:午门城台上挂“故宫博物院”石匾(20世纪40年代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年后,古物陈列所归并故宫博物院,故宫25年前呈送的“完整故宫保管计划”最终实现。</span></p> <p class="ql-block">1949年 重整修缮队</p><p class="ql-block">1949年成立的故宫工程小组以“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为原则,逐步改善了建筑的保存状况。</p> <p class="ql-block">1961年 首荐颁国保</p><p class="ql-block">1961年,国务院总结建国十年来的古建筑保护经验,发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文物保护法令,同时还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1987年瑰宝列世遗</p><p class="ql-block">1987年12月7日至11日,世界遗产大会在巴黎召开,故宫与中国其它五处文物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公认的文化宝藏。</p> <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遗产的证书</p><p class="ql-block">(1987年故宫博物院藏 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2002年 大修百年计</p><p class="ql-block">2002年10月17日,故宫武英殿大修试点工程开工仪式举行,标志着故宫自辛亥革命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久、修缮建筑最多的保护工程拉开序幕,被誉为“世纪大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末秫秸杆顶棚裱糊场景模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展览也呈现了故宫百年间修缮的成果</span></p> <p class="ql-block">养心殿正殿东暖阁后檐明瓦窗罩构造模型</p><p class="ql-block">它使用钉子铺设在木压条内,室内自然光透过明瓦照进屋内,朦胧而轻柔之美与江南建筑的意蕴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左:海月原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右:养心殿正殿东暖阁后檐明瓦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瓦片曾被认为是云母,而经过科技验测,确认其是名为海月的贝壳。清代皇家宫殿和园林中多处有使用明瓦的记载。如今现存实物除养心殿外,已难寻实迹。</span></p> <p class="ql-block">永寿宫正殿升降龙天花彩画小样</p> <p class="ql-block">金箔样品</p><p class="ql-block">左图:赤金 右图:库金</p><p class="ql-block">古建筑油饰彩画工艺的重要工序贴金,用金箔装饰彩画图案,可增加画作的辉煌效果。</p><p class="ql-block">金箔是黄金锤成的薄片,需经过12道工序才能制成。现今生产的金箔有库金(含金98%)和赤金(含金74%)之分。它薄如蝉翼,单张平均厚度仅0.15微米。</p><p class="ql-block">故宫大修工程中的247万张金箔皆来自南京,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至此,看过了故宫整整600年的风风雨雨,这样的故宫,一生只有一次。</p><p class="ql-block">参观完展览,走出东雁翅楼,从午门东马道离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