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漫笔:那年《凯旋在子夜》

张玉军(潍坊)

<p class="ql-block">作者:李志民</p><p class="ql-block">编辑:张玉军</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部反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曾在全国轰动一时。尽管故事是虚构的,场面是由演员编排的,但该剧的高潮,即我军子夜凯旋的场面确是真实的:一支真正从老山前线凯旋的部队参加了该场面的拍摄。我本人既是凯旋部队的一员,也是此次拍摄的主要组织者参与者。</p> <p class="ql-block">1986年4月下旬,我所在的陆军第67集团军胜利完成了一年多的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任务,陆续撤离战场班师凯旋。我当时任集团军司令部正营职军务参谋,于四月底随机关首批撤离人员回到文山。刚安顿下来,就接到首长指示:到独立师招待所领受配合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电视剧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炮兵处魏丕强副处长一起来到招待所。接待我俩的是剧组的刘副导演。他当场给我们看了成都军区廖锡龙副司令员写的一张纸条:全力以赴协助并完成拍摄任务。并跟我们谈了一些具体要求。我这才知道这部剧就是根据我前不久刚读完的同名小说《凯旋在子夜》改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来也巧,就在跟刘副导演交谈时,门外进来一位女同志。个头不高,神情倦怠,穿一身我军普通的作训服显得很宽松。经刘副导演介绍,我这才知道,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位看起来似乎弱不禁风的女同志,就是该剧的女一号、大名鼎鼎的电影明星朱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摄的剧情并不复杂:一支从老山前线凯旋的炮兵部队为了不打扰后方群众休息,选择在子夜时分悄悄通过边陲小城。其中也穿插了男女主人公在街口相会的镜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凯旋部队的撤离时间和顺序安排,下一天黄昏前就有一个炮兵团通过文山城回撤到集结地域,具体是哪个团我已记不清了。经请示上级首长同意,就选定了他们。我立即通知该团:黄昏前在文山城外埋锅造饭,晚饭后开进文山城中心大街西首待命,午夜零点正式参加拍摄,随后直接开往休整地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部队安排好了,剩下的就是根据刘副导演的要求,组织三辆摩托车和三辆吉普车作为部队的先导。摩托车上的人员没有具体要求,只是排成品字形开进即可。三辆吉普车要求成一字形横向排开,中间一辆要求敞篷,上面站三名军人,中间的为旗手,两侧的为护旗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摄的当天,我通知警卫连、通信连和侦察连各出一辆摩托车。吉普车由军机关司机排负责。人员只能从机关身边的人员里挑选了。当时军务处跟我一起撤下来的有保密员陆强、文印班长李绍金和打字员黄永祥。三个人都是年轻的帅哥,尤其是小黄,一米八二的个头,英俊潇洒,军旗手非他莫属。晚饭时,我跟他们简单说了一下我的想法,他们都很高兴:仗打完了,闲着也是闲着,干!碰巧军医魏茂鹏也在场。我说老魏你也去吧。他说我去干什么?我想了一下,说你就在另一辆吉普车上。因为导演说了,那辆吉普车上要坐一位演卫生员的女演员,怪孤单的,你们是同行,就去陪陪吧。老魏欣然从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剧情不复杂,场地设置却很复杂。文山城中心大街的隔离墩全部撤掉。几十辆拖着大炮的跑车需要排成四路纵队并行开进。大街东首在街中心扎起了高高的架子,上面架着几部探照灯和摄像机,由总导演尤小刚直接指挥。魏副处长和我负责部队调动,他在尤导演身边,我在500米外的大街西首,我俩之间用对讲机保持联络。</p> <p class="ql-block">当时地处热带地区的文山州已进入雨季,部队自晚八点在大街西首集结,至午夜零点开拍,四个小时的时间里,断断续续下了好几次小雨。大部分战士只能到车底下躲躲雨,没一人离开队伍。这令几位副导演感动不已,称赞部队作风过硬,不愧为老山前线的威武之师胜利之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让导演满意的,是我临时拉来的三位同事。他们都穿上了刚下发的崭新的85式军装,帽徽肩章星光灿灿,手戴白手套。小黄居中高擎军旗,两侧的陆强和李绍金跨冲锋枪护旗,可谓英气勃勃光彩照人。我仍是战时打扮:头戴钢盔,腰跨手枪,胸前挂一副望远镜外加对讲机。刘副导演专门安排我坐在最前头的一辆摩托车上,一是方便与另一端魏副处长的联络,二是说要专门给我一个特写镜头风光风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医老魏那天收获不少,跟“卫生员”拉得很熟,知道她是西安某艺术学院的学生,叫张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晚上最让我吃惊的是朱琳。昨日见她时,是一幅没精打采的样子。今晚她捧一束鲜花站在街边准备迎接凯旋部队,大盖帽新军装,加上穿了高跟鞋,面部化了妆,矫健挺拔英姿飒爽,整个一位仙女下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李志民(前排左二)与《凯旋在子夜》演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午夜零点正式开拍,因庞大的车队没法调头重拍,只能一次成功。在强烈的探照灯光下,凯旋部队浩浩荡荡经过摄像机前,半小时后拍摄即告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撤回山东驻地几个月后,剧组负责人带着尚未播出的几十盘录像带,从北京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我们军机关“征求意见”。我有幸参加了观摩审查组,在军部招待所一连看了三天才“审查”完毕。我最关心的是子夜凯旋时第一辆摩托车上是否有我的“特写镜头”。可屏住呼吸瞪大眼睛也没看出自己的真面目。倒是小黄他们三个旗手的镜头非常“特写”,很是风光了一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如今,我的书房里一直挂着当年跟剧组主要演员的合影照。朱琳、石兆琪、翟万臣…… 许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形象依旧光彩夺目。</p> <p class="ql-block">作者:李志民,山东栖霞人。1970年入伍,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参加过云南老山地区对越作战。曾任六十七集团司令部直工处处长、陆军上校军衔。爱好文学创作,多篇作品曾在济南军区获奖,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1994年转业进入齐鲁石化公司,历任人民武装部副部长、部长、高级政工师。诗词作品曾入选《21世纪全球华人诗词精选》《齐鲁百年诗词选》。曾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天马出版公司出版过《古曲新声》《古谱新歌》《古风新韵》《古律新篇》《秋水回眸》等文集。现为齐鲁石化公司诗词学会副会长 。</p> <p class="ql-block">编辑:张玉军,1963年2月生,山东省东营市人,1980年9月自地方考入济南军区军医学校,1983年7月毕业至2004年11月在步兵第138师医院先后任化验员、检验军医、主治医师、防疫所长。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参加对越防御作战,完成了战时的医疗保障任务,1985年5月在云南老山前线入党。1998年因工作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2004年12月转业地方,自主择业,现在潍坊市区某综合门诊部工作。2015年1月加入公益组织——潍坊市奎文区徒步协会,任宣传部部长,2016年至2019年连续四年获得“最佳宣传奖”,2015年至2020年连续六次随奎文徒协参加了环泰山T60大徒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