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第一辑 悟课:通达灵魂的镜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将语文意识进行到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评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今天读王崧舟老师的评课之前我先看了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王春燕老师的《猴王出世》的课堂实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王老师通过了解大意 ,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总结提升 ,整体把握猴王形象这三个环节让学生体悟孙悟空的神性、猴性、人性,这堂课以“人物形象”取向为经,以“语言表达”取向为纬,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小说教学的新范式。我细细琢磨了两遍课堂实录,从开课到结语,处处以人物形象“设陷”,学生却对“掉陷”不亦乐乎!看看王老师是怎样看这节课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王老师从:一、拨云见日,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本体观;二、独辟蹊径,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体观;三、对症下药,以“唤醒意会”为取向的主体观三方面为我们解析了王老师的这堂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一、拨云见日,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本体观。</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王老师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既非工具性,亦非人文性,而是其独无二的“言语性”。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潘 新和先生语)。这才是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猴王出世》一课彰显的教学主张,正是这种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本体观。从教学时间的配置比例来看,全课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四分之三的时间则用来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范式。从教学语言的意图指向来看,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语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的一 种自觉表现,它们的意图是语言表达、它们的指向是通言表达。它们的回馈也是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目标、教学意图、教学的价值取向大多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用语上。</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二、独辟蹊径,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体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从教材的“阅读提示”来看,它将对小说这一文体的阅读取向定位于“故事情节”上。自然,这一定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毕竟,小说吸引人读下去的首先在于它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但这取向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一语文课上成了“情节分析课”, 语文本体的落实往往成了空中楼阁、天方夜谭。王老师的《猴王出世》,贯穿始终的不是情节分析,而是对猴王这个人物形象的感悟、解读。从“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细读语言,深人感悟猴王形象”,最后在“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上收官,其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体观明明朗朗、一以贯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以“人物形象”为基本取向的文体观,符合小说创作的主要意图,符合小说阅读的根本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三、对症下药,以“唤醒意会”为取向的主体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王老师认为,在学生的课程经验中,“语文意识”是一位沉睡的魔法师。沉睡是因为被催眠了。被谁催眠了?被自己的常态阅读催眠了,被平时的常态课堂催眠了。常态阅读时,注意力往往在文本内容——形象、 情节、环境、情绪、细节等等上,学生透过语言这面镜子,看见的是纷纭繁杂的大千世界,是语言所指向、所表现的那个对象性存在。而对语言这面镜子本身,则往往熟视无睹,习焉不察,即通常所谓的“得意忘言”。因此,王老师觉得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 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怎么让学生睁大这只眼?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我们这些过来人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在语言表达处、在文本秘妙处、在遣词造句处、在谋篇布局处时时唤醒、常常提示,庶几方能使学生双目炯炯、切实受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猴王出世》一课,正是在唤醒意会中实践着自己的课程主体观。读什么? 读什么更有价值 ?怎么读?怎么读更有成效 ?这些,是《猴王出世》一课中教师在不断唤醒学生去警觉 、去思考、 去感悟 、去发现的问题 。“从‘怎么写’的角度, 你发现了什么 ”,这是“读什么 、读什么更有价值”的意识唤醒和提示;“如果换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这是“”怎么读 、怎么读更有成效”的意识唤醒和提示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王老师看课精准、明澈!语文教学,“教什么 ”、“怎么教”是我们语文老师要解决好的问题,但由此来看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永远是第一位的、本质的,因为他决定着“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而这对多数人来说都是秘密的语言秘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