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滇西边地有这么一个古镇,它始建于明朝,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地处滇缅边境,曾是马帮重镇和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自古崇文尚教,且东西文化交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不乏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和中西合壁的建筑;它的人口6000多,侨居海外的却多达30000多人,是著名的侨乡;它早在2005年就位列“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的榜首,并获殊荣无数,它就是和顺古镇。我们为它的闻名遐迩而来,却着迷于它的安静古朴,它俨然一处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去……</p> <p class="ql-block">在古镇入口,伫立着一座“和顺顺和”牌坊,背面题“仁里”,为民国八年著名学者(曾任腾越道)赵潘所题。古镇曾有九座牌坊,后毁于文革,如今恢复重建了和顺顺和、文治光昌、冰清玉洁、盛媺幽光四座牌坊,作为汉文化象征的牌坊,呈现着古镇文化的多元性。</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名“阳温暾”,意为气候宜人。小镇四周火山环抱,三股泉水汇流而成的三合河绕村而过,远处青山如黛,古木葱茏,近处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宛若置身江南。“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决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以此诗盛赞和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花池上立一“雨洲亭”,是为纪念和顺益群中学首任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字雨洲)而建的,体现着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过了“雨洲亭”来到一座牌坊下,牌坊原建于1939年,此为重建,它是一座总节孝坊,用以纪念明清以来乡中的众多节妇。牌坊建构典雅,刻石精美,中门上刻有李根源书的“冰清玉洁”。</p> <p class="ql-block">跨河而建的两座石拱桥,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p> <p class="ql-block">照壁上有朱镕基总理题写的“和顺和谐”,背面是“内和外顺”,古镇和顺也取自于“士和民顺”之意。</p> <p class="ql-block">和顺人被认为亦农、亦儒、亦商、亦侨,曾有一个笑谈:和顺人把牛羊匆忙赶至山上,就跑到图书馆看书去了,道出了和顺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所谓耕以养身,读以明道,和顺人崇文重教,因而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笑谈中提到的图书馆就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和顺图书馆,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馆内翰墨飘香,传承多年。</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的前身--咸新社。</p> <p class="ql-block">藏珍楼。</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是和顺“文治光昌”的象征,殿阁恢弘,气宇轩昂,这里记载着从和顺走出的8个举人,403个秀才。</p> <p class="ql-block">魁星阁,翘角飞檐,雕梁画栋,无比精美。</p> <p class="ql-block">全镇住宅由东向西,环山而建,绵延两三公里。古镇当地人多为明初到此的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并曾为马帮重镇和“古西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南诏、中原、西洋等多元文化交融于此,建筑风格也是中西合璧,既有保存完好的100余幢明清古建筑,也有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还有西洋建筑的身影,精彩纷呈,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百岁园”为古镇一大户人家,纯实木建造的深宅大院,三房一照壁的格局,飞檐翘角,用料考究,辉煌大气,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之精髓,是古镇最具代表性建筑之一。如今辟为客栈,游人纷至沓来,在此品味百年老宅的古风古韵。</p> <p class="ql-block">文艺范的清风小筑。</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歇脚,口渴了喝茶,就在阳温暾老茶馆(小酒馆)。</p> <p class="ql-block">或者来一碗特色凉皮,买一盒手工鲜花饼作伴手礼。</p> <p class="ql-block">和顺居民的祖先于明初到此铲草立寨、屯田戍边,先有寸、刘、李、尹、贾五大姓,以后又有张、杨、赵、许、钏等各姓进入,他们在此分族而居,和睦相处,一代代传承下来。他们中不乏名人大家和巨富大贾,他们的故居和八大姓的宗祠就散落于街巷之中,包括一代哲人艾思齐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铺就的小路,雨天无泥,晴天无尘。</p> <p class="ql-block">化身为民宿客栈的百年老屋各具特色。这座甲家坝三岔路旁的太璞体验式客栈,一座闹中取静的二层大宅,保留了当地的宗堂和照壁,用黄心楠木搭建的客房,手工雕花大窗,让你在温馨而静谧的环境中,观影、聊天、摄影、鉴宝和画画、读书,一段独具特色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太璞”隔壁就是一座有着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进士”府邸,属于和顺五大姓的贾家,如今改为故乡客栈。高达10米的照壁,全楠木榫卯结构,翘角飞檐,古法浮雕,画栋雕梁,尽显古宅沧桑的家族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凭窗可远眺田园风光、青山古刹,近观古镇炊烟袅袅、翠竹摇曳,令人身心愉悦。</p> <p class="ql-block">慵懒的小狗。</p> <p class="ql-block">悠然自得的小镇居民。</p> <p class="ql-block">小巷深处藏着一家“最美民宿”--陌禾舒馨全景温泉酒店。酒店古朴与时尚相结合,温馨舒适,令客人宾至如归。</p> <p class="ql-block">木质悬空楼梯、四季盛开的鲜花、云雾缭绕的假山水景,还有挂在门把手上的花串,每一处都有惊喜。</p> <p class="ql-block">你可以坐在纱帘环绕的天台榻榻米上,一边品茶,一边饱览小镇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一处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门楼上精致的镂空木雕。</p> <p class="ql-block">古处同敦,老街一景。</p> <p class="ql-block">重建的四座牌坊之一:盛媺幽光,原牌坊建于民国初年,高大雄伟,两边有八字墙,镌刻着赵藩、陈荣昌、唐继尧等人的题书诗文,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题了“盛媺幽光”门楣匾和“半生茹苦冰同洁,千载贻芬石不磨”坊联,为了纪念李必盛之妻寸氏而立,是和顺三座节孝坊之一。</p> <p class="ql-block">沿巷道曲线修砌而得名“弯楼子”的建筑,建于清中期和民国时期,为三进三坊一照壁的传统庭院式建筑群,曾是著名商号“永茂和”李氏家族所有,现已辟为“民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古镇有八大宗祠,最具代表性的寸氏宗祠,是腾冲寸氏家族的象征,也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寸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扩建于清嘉庆十年(1806年),祠堂坐南朝北,依山面坝,逐级而起,错落有序,殿宇恢弘。以建祠最早,大门最“洋”、标杆最“牛”、月台最阔、匾联丰富而称雄和顺。</p> <p class="ql-block">于1935年重修的寸氏宗祠大门,标新立异的南亚风格,配以匾额楹联,堪称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已然魅力古镇一张醒目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寸氏始祖寸庆祖籍南京,明初奉旨随军入滇,寸氏家族成为和顺五姓始祖之一,其后裔靠着翡翠发家,逐渐发展成望族。如今寸家二十多万子孙分布于世界各地,每逢清明节,海外子孙都会回到和顺参加寸氏宗族清明祭典。</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和顺,我们庆幸着古镇不曾遭战火冲击,也欣喜着古镇不曾受旅游开发的干扰,依然保有淳朴的民风,宁静的氛围,仿佛一处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让我们依然有幸阅读这本散落边地的“汉书”,品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享有一段心灵沉淀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