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哥的美篇

超哥

司门前的腊菜(2010年文) <p class="ql-block">  老家司门前素有熏制腊菜的传统,加工出的腊肉和猪血丸子口味独特,每每想起则让我“嘴叭叭焉涎出”。年前偶见省会城市一家腊菜店赫然挂着“正宗司门前腊肉”、“正宗隆回北面柴火丸子”招牌,作为司门前人的我不免为之一震。且不管腊肉丸子是否正宗出自司门前,但足可见原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司门前土产,如今已走入了堂堂都市人的餐桌,甚至是声名远播了。</p><p class="ql-block"> 知道司门前的人并不多,我的许多朋友对于司门前的印象,正是因为吃过司门前腊菜才留下的。地处雪峰山脉之尾的司门前,内多丘陵沟壑,山青水秀,泸溪、吉水、虾溪三条小河汇入金水后从中穿过,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风土人情着实让人有太多惊叹之处。据有关权威部门验证,司门前区域系我国为数不多的几大富硒地区之一,农作物中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硒。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千百年来墨守着老祖宗的耕作传统,在石头圪瘩土里精耕细作,绝少使用化肥农药,以致农产品多是不折不扣的绿色食品。</p><p class="ql-block"> 年关熏制腊肉和猪血丸子是古宝庆地区的普遍习俗,而唯独隆回北面(以司门前为代表)的柴火腊肉和猪血丸子喷香爽口、肥而不腻,细滑柔软、伴有柴火清香,独有一番别样风味。蹊跷的是,其他各地即便照同样方法加工,却再仿不出司门前原味,其中奥妙恐怕只能用当地特有的水质和特产的猪肉原料来解释了。司门前人都擅长养猪,但每家一年到头只养一到两头,目的不是盈利赚钱,只为年中解荤和过年吃肉。他们把猪当成自己孩子一样侍弄,于是猪的待遇也就与人不相上下了,猪食是山野田埂下的百草野菜和大米谷糠,一日三餐,用柴火煮熟,凉伴而成。我至今记得小时候听妈妈说的一句话:“养崽莫算饭,养猪莫算工”。何尝不是呢,每头猪的喂养时间多在一年以上,不算人工,光食料实际成本应在猪价的两倍以上,也难怪家乡的猪肉味道与众不同了。家乡加工腊肉和丸子是件最认真最讲究的事,必须等到腊月天气,将自家喂养的肥猪宰杀,取上好的前腿肉分作二斤左右一块腌制入味后,先用柴兜火烘干水气,再上挂至灶梁上方约两米,接受柴火烟熏至少半月以上,至肉色金黄透亮、腊味芳香即成腊肉。“丸子外黑里面红,吃来味道总不同,越吃越觉味道美,每户腊月做几笼。”制作猪血丸子必须用五花肉斫碎加生鲜猪血与石磨豆腐揉匀,配上香料入味,撮捏成鹅蛋型砣砣,用竹筛装好挂上灶梁熏烤半月以上才可食用。</p><p class="ql-block"> 位于梅山文化圈中心的司门前,有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nbsp;素以“仁义之乡,礼义之邦”著称。这里民风淳朴,民俗文雅,不仅是我国绝无仅有的明(朝)文化沉积区,而且是一个长寿之乡。她独特的饮食文化,哺育了家乡一代代文英武杰,如我国近代史上的文武二魏(魏源、魏光焘),就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成为了湖湘人的骄傲。古老而年轻的司门前,而今已变成了一处难寻的旅游胜地,正沐浴着科学发展的春风,敞开胸怀,拥抱五洲宾客。金水河一年四季绿水长流,流来了富饶,流来了美丽,流来了大自然的造化和神奇。家乡的腊肉和丸子也已成为远乡游子内心暗暗的荣耀和滋滋的回味。我相信到过司门前、吃过司门前柴火腊菜的人们,记忆中总会有几个味蕾在活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