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随着网络速度不断加快,获得信息成本越来越低,甚至即将实现“脑机合一”——你想什么立马得到什么信息,可谓触手可及。</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庄子也有过关于“学习过多”的论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那时也没互联网,获得信息的成本那么高,他的意思竟然是“不要盲目的去学习,多学习也并非好事”。</p> <b><font color="#ed2308">既然,信息获取如此容易;知识太多,学也学不过来。</font></b><div>到底还学不学新知识、读不读新书呢?提倡的“终身学习者”,有必要吗?</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认为想明白这个问题很重要,否则自己自己不乐意还得逼自己坚持,可能会产生不好的情绪。</b></p><p class="ql-block">因为,作为我们公司来讲,“持续学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像我们共识的“持续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工作,日常工作只是练习题”金句所讲。</p><p class="ql-block">同时,之所以有这个主题,是原来个人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且它也曾给自己立下的读书目标产生过不小影响,例如制定的读书计划没读完;没用心记笔记。</p> 近期收听了《知识大迁移》这本书,书中的两个概念及结论,给了我一些启发。<br><b><font color="#ed2308">所以,值2021新年开启之际分享给大家,期望能给各位带来一些启发,哪怕一点点也是好的。</font></b><br> <b><font color="#ed2308">第一,达克效应。</font></b><br>它的含义是“认识不到自己无知的现象”被命名为“邓宁-克鲁格效应”,简称“达克效应”。<br>书中的例子是,一个小偷听说柠檬汁写字能隐形,竟然抹到自己脸上,去光明正大的偷东西,自然也就被抓了……(好一个现代版的掩耳盗铃啊)。<br> <p class="ql-block">这种愚蠢的行为,就是<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达克”效应——自己认识不到自己无知的现象。</b>也就是说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p><p class="ql-block">而且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说法,“要想找到这样的人,每天看看镜子就好了!”这真是讽刺。深入想一下,是不是觉得挺扎心的,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我从这里找到了“脑机合一”之问的答案:你想获得的东西如果你自己根本都不知道是什么,那你怎么去搜索呢?又搜索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所以,即使实现“脑机合一”,也只是加速了“知道自己要搜什么的人”的获取效率,对根本不知道要知道什么的人,在这件事上没有任何用处。</b></p><p class="ql-block">从这里来看,“脑机合一”时代,不是不去持续学习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二,谷歌效应。</b></p><p class="ql-block">专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有两组水平差不多的一群人,让他们在电脑上看一些信息。其中一组,组里的一半人要求要记住这些信息,另一半没有要求;第二组的一半人,告诉他们这组信息即将永久删除,另一半人没有告知。</p><p class="ql-block">则结果是,要求记住与没做要求的,最终记住的数量差不多;告诉要删除的与没有告知的,则差异很大,得知要删除的记住的要多很多。</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谷歌效应,这个实验说明的结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能不能记不记得住,与被要求无关,与能在网上找不找得到信息有关。</b></p> 这说明,如果当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安全的、就在那里,今天不看后面有的是机会的时候,则可能这些东西永远都记不住”。<br>这解释了我的一个疑惑,<b><font color="#ed2308">读书学习,精读花时间多(做笔记),学的少;速读花时间少,学的多;该精读还是速读呢?<br>从这个效应,我得到了(可能牵强)答案:精读。</font></b><br> 因为,我认为读书学习的意义是能理解甚至记住,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中;而不是为了追求速度与数量,所以,经过做笔记的精读方法,是“少就是多”的学习方法。 <b><font color="#ed2308">最后,就是关于学习的“目的之问”。</font></b><br>前段时间,在《启发俱乐部》中,听到关于“亲密关系本身就是目的”的启发——经营亲密关系不是手段,而本就是目的,不本末倒置,就容易得出答案。<br> 关于持续学习,也应有此“目的之问”,持续学习,到底是手段,还是目的?<br><b><font color="#ed2308">或许每个人的答案会有不同,让我来说,我的答案更愿倾向于后者,因为少一些功利,便会多一分心安。</font></b><br> 这就是我从这本书中的两个概念里得到的启发与答案。<br>新一年的开端,愿大家在公司“持续学习”的文化下,持续学习、持续成长、持续增值,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div>一起加油!<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