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导语:在波诡云谲的北洋军阀统治时代著名报人邵飘萍勇于直面军阀混战导致惨痛社会现实,以其针砭时弊犀利笔触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声望。其后创办中国历史上首个新闻研究团体——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启蒙了毛泽东、罗章龙等众多的会员。而他最终因“勾结赤俄、宣传赤化”为名,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所杀害。</p> <p class="ql-block">《申报》时期</p><p class="ql-block">1886年邵飘萍生于浙江东阳,原名振青(飘萍是其到了北京以后的笔名)有个著名的报人包天笑曾对邵飘萍说:“飘萍两字不好。”他说:“人生如断梗浮萍,有何不可?”他出身贫寒,从小在金华长大1907年进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淅江大学前身)与陈布雷、邵元冲等成为同学。邵飘萍思想激进,上学期间就开始办报纸。与光复会领导人秋瑾相结识,并有书信往来。秋瑾反清起义失败被害半个月后,邵飘萍接到一封信,大惊,后审视邮票上的月份,发现那是秋瑾就义五天前寄出的书信。“欲寄回书已无从寄矣,呜呼!”</p> <p class="ql-block">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国为大总统,国家徒有“共和”之虚名。邵飘萍此时与一名叫杭辛斋的报人合作创办</p><p class="ql-block">“以尊从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精神,建设完全无勉之共和政府”为宗旨《汉民日报》他主持时评,并在报端经常以“振青”为笔名,“揭露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丑恶。对袁世凯盗民国之名,行专制之实,也时有讥讽”。</p> <p class="ql-block">比如,1913年3月20号晚上,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剌客暗杀。邵飘萍就指出~“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他当时毫无顾忌地抨击当局:“呜呼!内务部。呜呼!内腐部!”“人但知强盗可怕,不知无法无天的官吏比强盗更可怕。”还说:“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斩”。</p> <p class="ql-block">开始的时候,浙江都督朱瑞对《汉民日报》还有包容的雅量,但慢慢的,这个都督朱瑞发现邵飘萍笔锋太犀利,对袁世凯和他本人是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终于有一天,朱瑞唆使流氓趁天黑之时潜入《汉民日报》报馆放火。还派人在街上寻衅滋事,甚至想派人暗杀邵飘萍但都没有得成。</p> <p class="ql-block">邵飘萍在“二次革命”时期支持孙中山,</p><p class="ql-block">为袁世凯所不容。他在报端大骂袁世凯:袁贼不死,大乱不止。报馆因而受到极大压力。1913年8月10号朱瑞以“扰害治安罪”及“二次革命”嫌疑罪的罪名,查封报馆并逮捕了邵飘萍。他后耒自述</p><p class="ql-block">“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后由妻子汤修慧出面设法将他营救出狱。为躲避袁党迫害,他最终去东渡日本,到东京一家法政学校学习法律。面对日本眼花缭乱的新闻业,更坚定了“新闻救国”信念</p> <p class="ql-block">1915年,袁世凯欲复辟帝制,作为交换条件,与日本签订了出卖中国利益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此事最先被外国报纸予以披露。是年7月邵飘萍与同窗潘公弼等共同创办了“东京通信社”,用中文向国内京沪著名的报纸发稿′,起义全国人民对卖国条约的激烈反对与声讨。他以“阿平”为笔名,在上海《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上连篇累牍撰文,抒发对袁世凯黑暗统治的不满,引起新闻界与舆论界的广泛重视。许多人都非常喜欢读他那些笔调辛辣的文章,“以议论激越惹日本警察局官吏注意”。</p> <p class="ql-block">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的反对,羞愤而亡。邵飘萍这才返回祖国。他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文笔,成为史量才的上海《申报》驻北京特派的通汛记者。当时驻京记者是仅见的,成本高、开销大,一般报纸是没有的,它们大多转引外国通讯社的电文。</p> <p class="ql-block">《申报》的“本报专电”十分稀罕,每天一二百字,大概按月支给一二百块钱以上按件支付十元以外。许多独家新闻也只有《申报》一家首先报道出来。邵飘萍还配合专电,随时寄出内容较为详尽的</p><p class="ql-block">“北京特别通信”,将其增加到五六百字,甚至达到两三干字。</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军阀政要常出入北京八大胡同,依红偎翠、醉生梦死。邵飘萍便混迹青楼、广交朋友→从将军、总长、部长、秘书长、政客谋士的口中打听许多内幕新闻和秘密情报,常常夜深而归,半醉动笔立撰电讯,大大扩充了《申报》的新闻信息,吸引了大量读者。有时,消息重要,他甚至用密电码直接发出,成为独家新闻。</p> <p class="ql-block">包天笑回忆:“邵飘萍交际很广,每日下午多半不在家中,夜夜有饭局。”“及至夜阑人静以后,回到家里,他才忙了。第一是打电话,都是可以得到政界要闻的几位朋友。各总长智囊团、政治会议秘书长,邵飘萍以内幕和独家新闻取胜”,</p><p class="ql-block">“每日总有一二件特殊稿件,如北洋内阁会议,以至政府的重要新闻已无一可漏”</p><p class="ql-block">不到一年,邵飘萍即开报馆又有通讯社</p> <p class="ql-block">创办《京报》</p><p class="ql-block">邵飘萍来北京是为《申报》采访和撰写特别通信。在此期间,他开始经营起属于自己的办刊王国。不久,他创办了</p><p class="ql-block">“新闻编译社”,欲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他具有独特的新闻思想和作风,认为应该采取一切手段和方法,必须得到事实的真相,发出第一手新闻资料以飨读者。几年下来,萌发了自己的理想——办报。1918年10月5号他与潘公弼在北京创办了《京报》如今在北京宣武门外灯市口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还有报馆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在创刊词中,邵飘萍挑明宗旨:“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即是本报之所为所作也。”他在编辑部悬挂了一副自己撰写的横幅——“铁肩辣手”,这意味着《京报》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京报》对开四版,头版广告,第二版社评、国内要闻、本京新闻、各省新闻等,第四版仍然是广告。新闻多,评论多,副刊也多。因此,销量迅速上升,从最初的三百多份,后来上升到四千份,很快便成为京城第一大报纸。</p> <p class="ql-block">邵飘萍敢于革故鼎新。“中国副刊之父”</p><p class="ql-block">孙伏园担任《晨报副刊》主编时,因即将刊发的鲁迅讽刺徐志摩的打油诗→《我的失恋》被代总编辑撤掉,愤而辞职。邵飘萍赶紧将其抢到自己麾下,延聘为副刊主编。在孙伏园主持下,鲁迅共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了十篇《旧事重提》,后以《朝花夕拾》为名结集出版;此外还经常刊登刘半农、徐志摩、俞平伯等名家的文章,以至吴至辉、周作人、林语堂、张竞生等大家的佳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