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苏州河上的桥

大潘

<p class="ql-block"> 苏州河也叫吴淞江,吴淞江为长江入海前最后一条支流,长江入海口也被称作“吴淞口”。明代“黄浦夺淞”,以后吴淞江成为黄浦的支流,但长江入海口仍被叫作吴淞口。 上海开埠后, 来沪外国人溯河往上,发现可以乘船直抵苏州府城,1848年,上海道台与英国驻沪领事签订展拓英租界条约时,首度在正式文本中,将吴淞江称为苏州河,后来上海市区的民众也逐渐称之为苏州河。对于苏州河,上海人都有那么一些情结,苏州河上的桥,各自都有一段故事,苏州河上的桥,组成了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图片拍摄于2021年。</p> <p class="ql-block"> 外白渡桥最初的结构形态是一座木质浮桥,建于1873年,名为“公园桥”,因为它位于公园附近。这座桥是为了取代旁边一座收费的木质吊桥而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结构的局限性,包括木材易腐和损坏的问题,以及需要适应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工部局决定在原桥的基础上进行重建。新的设计是在1888年完成,但最终在1905年选择了双跨钢桁架桥的设计方案,重建工程始于1905年,终于1907年竣工。这座桥不仅是上海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而且是现存的中国唯一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p><p class="ql-block"> 外白渡桥的建筑特色在于其全钢结构铆接技术和独特的桁架结构,这种设计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p><p class="ql-block"> 桥的前身叫韦尔斯桥,因桥在外滩公园旁,故定名为“公园桥”,俗称外摆渡桥,又因此时中国人过桥不再交钱,可以白渡苏州河,又称“白渡桥”。</p> <p class="ql-block"> 与外白渡桥毗邻的是乍浦路桥 ,上海开埠后,传教士文惠廉在苏州河上建起一座浮桥,1873年工部局将浮桥改建为木桥,称为“里摆(白)渡桥”、“二摆渡桥”或“二白渡桥”。</p> <p class="ql-block"> 四川路桥,又名“里摆渡桥”,始建于清末,因位于邮政局大楼(旧称)南,俗称“邮政局桥”。原系木桥,1922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悬臂梁结构,下部设木基础桩重力式桥台和空心桥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河南路桥亦称三摆渡桥,1885年在此建造了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三摆渡桥”,1925年又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因桥堍下建有天后宫,故又称“天后宫桥”。</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80年代并没有山西路桥,苏州河上原有一座连接山西南路和山西北路的六孔木桥,叫盆汤路桥(以前山西路叫盆汤路),上世纪50年代,因桥梁陈旧而被拆除。如今的这座山西路桥是2007年为配合河南路桥重建而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 福建路桥又称作老闸桥,因此地留有古代建造的石闸,1875年在此建起一座木桥,就叫老闸 桥,直到1962年才拆除,如今的桥则是1968年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 浙江路桥是苏州河上除外白渡桥之外的另一座钢桁架结构百年老桥,建成于1908年,钢桁梁为鱼腹式,很有特色。在建此钢桥前,这里原有木桥一座,最早建于1880年,因旁有垃圾码头,俗称“垃圾桥”、“老垃圾桥”。</p> <p class="ql-block"> 西藏路桥始建于1853年的一座木桥,因毗邻泥城浜,俗称泥城桥,又称“新垃圾桥”1899年又改建了该桥,加长加宽,1922年工部局拆除木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1942年又对桥梁进行了加固加宽,改称为西藏路桥。</p> <p class="ql-block"> 乌镇路桥原为6孔木结构桥,在抗战中毁于战火,1948年重建新桥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架桥梁,于1997年拆除重建,1999年5月建成。</p> <p class="ql-block"> 新闸桥堪称为吴淞江(今苏州河)上第一桥,早在明清时代,现新闸桥处东就建有石闸,因别于吴淞江上东三里处的“旧闸”(今福建路桥处),称“新闸”。</p> <p class="ql-block"> 成都北路高架桥是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的沿线大型互通式立交桥之一 ,1984年12月开工建设,1988年8月建成通车。</p> <p class="ql-block"> 早在1903年,由广东、浙江商人集资在此建造了一座木桁架桥,在光绪29年定名为“汇通桥”,俗称“新木桥”,这儿曾经是外国人办的赛船总会所在地,上海人称之为“舢板厂”,又称“舢板厂新桥”,又名“麦根路桥”,民国16年更名“恒丰路桥”。1987年重建,是苏州河上第一座用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桥梁,也是上海在大型桥梁建设中,应用预应力连接箱梁结构,通过计算机精确控制,先建两头再中间合龙的成功范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苏州河的桥梁家族又添一名新成员。有“苏河之眼”称号的昌平路桥2020年12月6号正式通车。桥梁投入使用之后,周边居民无需绕行就可直线通过苏州河。至此,苏州河南岸前往上海火车站又多了一条通道,同时分流北横通道15%至20%的车流量,完善中心城区东西向交通性次干路网络结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普济路桥1997年10月竣工时是在普济路摆渡口旧址处建造的人行桥,2009年拆桥重建,抬髙并加宽把桥面改三跨过河为一跨过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此地没有桥梁,两岸交通均赖船渡,称为广肇渡,1953年建桥撤渡。长寿桥是解放后上海建造横跨苏州河的第一座桥,后来随着长寿路的拓宽,该桥成了东西向交通的“瓶颈”,为此,对长寿桥进行大的改造,1998年12月15日竣工通车,交通条件大为改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苏州河北岸的中央造币厂,因水上运输不便,上海市工务局于民国18年就近建5孔木桥,名造币厂桥,俗称洋钿(银元)厂桥。民国38年4月,在老桥西首约20米处重建木质排架简支梁桥,改名江宁路桥。1953年,在木桥一侧加宽作人行道,并进行加固修理。1968年,建造钢筋混凝土桥梁,于2002年经检测被认定为危桥 ,2012年4月开始新桥建设,2012年12月底实现全线结构贯通。</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