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三宝(2)乱针绣

张幼君

苏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绣包刮平针绣和乱针绣。 白猫头(虚实乱针绣)(任慧娴 )<br> 清末民初,苏州人沈寿进一步发展传统苏绣(平针绣)技艺,创制了仿真绣,拓展了苏绣的题材,提升了苏绣的艺术表现力。由于作品在国际上多次获得大奖,使中国刺绣名闻海外,扬名世界。 沈寿像和她的作品:耶稣像(沈寿1915)<br> 杨守玉,1896年出生在常州一个书香之家。1915年,杨守玉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同年,因美术家和教育家吕凤子邀请,受聘于江苏丹阳正则学校任绘画和缝绣课教师。<br>杨守玉一生致力于绘画,刺绣艺术教育工作,追求艺术的至善至美。她能画善绣,能诗能章,篆刻书法无不精通,具有扎实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艺术功底。1928年首创"乱针绣",开创了苏绣艺术的新纪元,而一举成名。<br> 杨守玉(1896-1981) 乱针绣,是相对传统苏绣平针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而言,其实是一种似乱不乱的刺绣技法。乱针绣是对我国几千年传统刺绣的重大突破,是将西洋绘画与中国刺绣融为一体的创举,开辟了刺绣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广阔前景。 继沈寿之后,杨守玉在刺绣行业中,也名成了一代大师。 杨守玉作品:吕凤子 杨守玉作品:斯大林 杨守玉作品:罗斯福 1940年,杨守玉受聘于国立艺专(重庆),担任绘绣科主任和教授;1951年,应苏州市政府邀请,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刺绣学校。教授乱针绣。<br>杨守玉的作品一般不许外传,自40年代起就作为政府馈赠的礼品,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礼物交往,所以在市场上难觅其踪。代表作 "罗斯福像"现为美国艺术馆收藏。<br> 杨守玉作品:少女,美女与鹅(任慧娴复制) 上世纪50年代,刘海粟曾评价杨守玉:“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见者莫不誉为‘神针’”。 陈亚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因为杰出的艺术成果荣获江苏省一等奖,脱颖而成为常州机绣手帕厂技术副厂长。<br>1958年,别人都在大炼钢铁,她却多次上门,要拜杨守玉为师,次次遭到拒绝。当时,杨守玉已退休在常州家里,最后杨为陈的“程门立雪”精诚所感动,破例收她为关门弟子。<br> 陈亚先 陈亚先、潘细琴作品:幸福老人 陈亚先作品:憧 憬 1961年,杨守玉被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聘为顾问。 潘细琴作品 潘细琴作品 潘细琴,江苏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1958年进入常州戏衣厂,刺绣龙袍等戏衣,1959年在一次全系统的刺绣考核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1961年她进入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跟随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学习乱针绣。在杨守玉的言传身授下,潘细琴一直跟随杨守玉边学习边创作,并主攻乱针绣人像绣。 <br>  1982年潘细琴与陈亚先合作的人像绣《幸福老人》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金杯奖”。 1986年人像绣《里根》作为国礼赠送给里根总统。潘细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工美大师。<br> 单银娣,在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陈亚先大师学习乱针绣,成了陈大师的“关门”徒弟。因受到了陈大师手把手的传教和杨守玉教授的指点,很快在同辈绣女中脱颖而出。1982年,乱针绣作品《天山桦林》。与《幸福老人》一同获得了金杯奖。 单银娣作品:天山桦林 单银娣作品 单银娣作品 乱针绣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br> 省级:陈亚先,潘细琴 <br>  市级:单银娣、孙燕云、狄 静<br> 孙燕云作品<br> 陈亚先和孙燕云母女作品 狄 静作品<br> 狄静作品:绣花图 乱针绣虽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市场价格非常高;而且冗长的艺术创作周期,使从事乱针绣的人员日渐稀少。<br>目前,市场化的运作使得部分乱针绣作品粗糙、雷同,仿制的东西多,精品甚少。加上近十家乱针绣部门(作坊)各自为政,影响到了常州乱针绣这块金字招牌的信誉和质量。<br> 鉴于这种情况,常州决定将乱针绣制作技艺确定为常州首批民保试点项目,积极展开保护老技师,采用拜师带徒传承技艺等手段。不过,这种师徒传承技艺的方法过于保守,和时代的要求差距过大。像丹阳、宝应的乱针绣采用开办学校、培训班、发放教材等形式,既培养学生的乱针绣技艺又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特别是具备绘画功底,有较好的效果。<div>随着智能化的发展,乱针绣如何和计算机、机器人相结合,更有待于高文化和高技能的乱针绣人才的产生。</div> 愿常州的乱针绣将会得到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br><br> 张幼君 2021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