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

冰山雪莲

<p>本文故事由麻富卯(山西省肿瘤医院大夫)提供材料,麻淑平(原平原化学校教师)整理成文。</p> <p class="ql-block">文中的画由我母亲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我的奶奶</span> </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那个滹沱河畔的小村庄,那几间破旧不堪的老式房子,那个坐在炕头等我们回去的小脚奶奶,让我今生都印在了脑子里。</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很佩服我的奶奶,她聪明能干,勤俭持家,骨子里透着一股坚强,她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二十世纪,2006年7月16日去世,享年94岁,在她身上有好多传奇的故事,有的是听四叔讲述的,有的是我亲耳所闻,亲身经历,我把这些整理出来,载入我们麻家的史册,留给后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之一</p><p class="ql-block"> 寄居</p><p class="ql-block"> 奶奶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岳二灯,但在我的记忆里,很少有人这样称呼她,在那个年代,女人的名字一般是出嫁前随父亲“谁谁闺女”,出嫁后随丈夫“谁谁媳妇”,老了以后随儿子“谁谁他娘”。 可见,当时女人的社会地位有多么低下。 </p><p class="ql-block"> 1913年,奶奶出生在原平平地泉村里一户普通的人家,7岁时母亲不幸病故,出殡第三天,狠心的父亲丢下了两个女儿走了口外。一走就是二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父亲走后,二灯和大她8岁的姐姐相依为命。那年正值寒冷的冬天,姐妹俩住在阴冷的南房,父亲走了,没有丢下太多的粮食,姐妹俩又冷又饿,还都害了疴疮,个个骨瘦如柴,快要撑不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王家庄她们的舅舅,去原平路过平地泉顺便看了一下两个外甥女,见此情景,回去与老婆商量,妗妗同意把两个外甥女接去王家庄一块生活。从此奶奶的寄居生活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在王家庄妗妗家,总算能吃上了饱饭,就这样度过了一年。</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姐姐嫁给了下原平辛二红,出嫁的那一天,二灯拉着姐姐的衣角,哭得撕心裂肺,不让姐姐走,姐姐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八岁的妹妹一同嫁到了下原平村。</p><p class="ql-block"> 后来,奶奶就在王家庄舅舅家,桃园姑姑家,小原平姐姐家来回住。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直到十四岁嫁到大库狄麻门中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之二</p><p class="ql-block"> 出嫁</p><p class="ql-block">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奶奶二灯七八岁就寄人篱下,在舅舅家、姑姑家来回住,靠着自己乖巧懂事,聪明伶俐,勤快眼活,和妗妗相处还算融洽,没有怎么挨打受骂。但干活少不了她,哄娃娃干杂活那是常事,现在解村的老姨就是她哄大的,所以她和奶奶格外亲,我小时候经常看到她来我家看望奶奶。</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过了几年,奶奶14岁那一年,妗妗就托媒人给二灯开始找婆家,当时奶奶又瘦又小 ,又无父母,有钱人家根本看不上她,过去农村结婚看得是门当户对,最后找到了库狄爷爷家,把她嫁给了32岁的爷爷,比奶奶整整大18岁,这样的老夫少妻和现在可不一样,现在可能是有钱人才娶年轻漂亮的妻子,过去可不是,有钱人娶的一般是大自己几岁的老婆,好照顾他。因为爷爷家太穷了,一直未娶亲。</p><p class="ql-block"> 讲到这里,我要插一段爷爷的故事, 爷爷的父母原先是在太平街上的,家底不算殷实,爷爷是家里的二儿子,他的父母就把他过继给了没有孩子的叔叔家,因为过去的人家都必须有个儿子来养老送终。没过几年,爷爷的叔叔去世了,婶婶抽大烟,家里衰败的一塌糊涂,爷爷15岁就出去学徒,去过炮厂、药店、商铺,打零工,一年挣不下几个大洋,回来还要照顾败家的老娘,哪能娶得上媳妇?后来,爷爷学会了当货郎做点小买卖,担着担子沿街叫卖,自己慢慢攒了一部分钱,才开始张罗着娶媳妇。</p><p class="ql-block"> 新婚那天,奶奶二灯羞涩的眼睛看着比自己大许多的爷爷,也认命了,毕竟有了自己的家,好在爷爷一直对奶奶疼爱有加,这小日子过得还滋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之三</p><p class="ql-block"> 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十四岁的奶奶嫁给了大她十八岁的爷爷,有了自己的家,开始过上了崭新的生活。但14岁的奶奶还是一个孩子呀,操持家务,过日子可不是那么简单,特别是过这种穷日子。为了生计,结婚后不到九天,爷爷就去神池店铺上班去了,留下奶奶与烟鬼婆婆在一起。爷爷不放心,就把奶奶送到了原平婆婆家(以前提到爷爷是过继的,这是亲妈),所以奶奶过门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原平婆婆家住。这个婆婆可是居家过日子一把好手,她把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是爷爷的亲生母亲,也就接受了奶奶。</p><p class="ql-block"> 奶奶的聪明伶俐也让婆婆特别喜欢,婆婆调教新媳妇开始了,从此,奶奶学会了很多礼仪女工,比如刺绣,做饭,洗衣,打理家务样样都学。这也是为奶奶后来能操持一个大家族打下了基础,至今都记得奶奶的鱼鱼搓得特别好,两手十根鱼鱼,板子上飞来飞去。看得我眼花缭乱。奶奶做得饭好香啊!</p><p class="ql-block"> 这个婆婆还让奶奶监视她的大妯娌,怕她偷懒偷吃,总是把锅里的白茭面鱼鱼让奶奶吃,红茭面鱼鱼留老大家吃,说老大家能吃,这不明摆着偏心奶奶吗?如果没有些聪明机灵劲,奶奶怎能不得到她婆婆的宠爱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之四</p><p class="ql-block"> 借粮</p><p class="ql-block"> 一年又一年,奶奶的婆婆都去世了,奶奶也有了孩子,大伯父、二伯父、我爸爸相继出生。爷爷一边种地,一边在外面做个小买卖。奶奶已经回到了大库狄村,操持家务,抚养三个未成年孩子(奶奶生了四个儿子,当时我叔叔还没有出生)。</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是1943年,正值兵荒马乱的日子,家里本来就人多地少,库狄村的盐碱地又不打粮食,没有收成,那些粮食根本不够吃。这时,奶奶的父亲又从口外回来了,听说是被外面的老婆赶回来的,两手空空,无依无靠,他就来找奶奶。好心善良的奶奶收留了这个从小抛弃他们的父亲。 </p><p class="ql-block"> 这年春天,一家人实在揭不开锅了,奶奶就和她的父亲借了一头毛驴,拿了两条口袋,去王家庄舅舅家去借粮。</p><p class="ql-block"> 舅舅家当时也算殷实人家,有几十亩地,有车有牲口,有碾磨,钱粮有余。奶奶去了一中午,舅舅明知奶奶是来借粮的,绝口不提借与不借粮的事,只是一个劲谈“一贯道”如何好,竭力劝说奶奶加入”一贯道”,奶奶很固执,说啥也不加,她说:“没吃的饿的哩,没穿的冻的哩,入了一贯道也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我才不入哩,不借就不借吧!”当天下午,奶奶哭着回来了。粮没有借着,反而生了一肚子气。</p><p class="ql-block">(注:一贯道是一个邪教组织。发端于晚清,极盛于1940年代。当时这个组织在村里盛行,村里很多人都加入了。后来加入的人被定性为反革命黑五类,深受其害。我奶奶坚持没有加入才使以后的四个儿子都成为共产党员,国家干部,没有受到成分的影响,真是高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事之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还是借粮</p><p class="ql-block"> 奶奶从王家庄她舅舅家借粮未果,空手回来,思来想去,全家这么多人没饭吃 ,这可是头等大事,该低头时还得低头。再说,口外回来的老爹,也是她姐姐未灯的老爹,他们也应该管点老爹的吃饭问题,何况,她姐姐家也是上中等人家,地多年有余粮,试着去借一下,应该能借到吧。</p><p class="ql-block"> 于是,奶奶第二天就又和她的父亲赶了头毛驴去小原平姐姐家借粮。</p><p class="ql-block"> 到了下原平姐姐家,一个中午大家也是尽说“一贯道”的事,姐夫竭力劝奶奶加入一贯道,奶奶还是坚决不入,姐夫姐姐生气了,也就没有借给奶奶粮食。</p><p class="ql-block"> 最后,天快黑了,她姐夫把奶奶拉到院里神神秘秘地说:“我表兄白师去台湾时,在我这儿放下些白洋(银元),借给你先买粮解决吃饭问题吧。”姐夫的小心事,奶奶一下就猜明白了:借给奶奶钱,知道以后奶奶一定会还的,借给粮那就不一定了,最多打下粮食了再还。奶奶早看出他的小心眼,奶奶说:“现在是春季,正是青荒不接的时候,粮价这么贵,秋后粮食价要便宜很多,俺家地也不多,粮食卖不下几个钱,还不了你这钱。我要借的是粮,不借钱!”奶奶当场就拒绝了。</p><p class="ql-block"> 姐姐未灯想帮忙,但做不了姐夫的主。奶奶还是没有借到,下午灰溜溜地空手而归。</p><p class="ql-block"> 自从那次回来后,奶奶连气带病差点哭瞎两只眼睛,一嘴牙让气吹的剩下三两颗了(后来我一直都奇怪奶奶怎么很小就满嘴没有一颗牙,四叔给她配了假牙)。</p><p class="ql-block"> 天无绝人之路,上苍有眼,小原平姐姐家的邻居老太太们劝姐姐未灯:“你爹回来住二灯家,你们也应该给送点粮,明着不敢,偷着哇,不能给点。”这话提醒了姐姐未灯,于是,她偷挖了二斗玉茭,让一个叫呆龙的老汉送到了库狄村奶奶家。最感人的是姐姐未灯的小姑子丑女,很支持这件事,偷她二哥的玉茭时,她还给张口袋哩。过了一段时间,姐姐又偷偷送来二斗高梁。就这样,奶奶家里总算度过了那个饥荒之年。</p> <p class="ql-block">故事之六</p><p class="ql-block"> 逃难</p><p class="ql-block"> 奶奶一生坎坷,但有一段逃难的经历让她念念不忘,总是给我们讲起。</p><p class="ql-block"> 那是1937年10月中旬,侵华日军进犯山西,攻陷了崞县城,不久增兵要攻占原平,库狄村离原平不足五里地,日军烧杀掠夺的野蛮行径众人皆知,原平城里及周围村里的人开始逃离,要到远一点的村子里去避难。</p><p class="ql-block"> 奶奶也跟着城里的几个亲戚,逃往原平西南方向山里头,当时,大伯伯富文已经有三岁了,奶奶提着一些简单的行李,背着孩子跑,奶奶的小脚走路一颠一颠的,不像我们现在能大步流星走路。(过去的妇女从小用布缠脚,脚越小越漂亮,人称三寸金莲,奶奶的脚缠得不是很小,但也扭曲变形,走路就不是很利索)。</p><p class="ql-block"> 大家走到一个叫“小庄梁"的地方,同行的人对奶奶说:“带着小孩真是个累赘,走的也慢,又多一张嘴,有时还要哭闹,你要跟我们一起走,就把小孩扔掉吧,你要不扔小孩,就不要跟我们一起走了”。奶奶毫不犹豫地说:“不跟就不跟,孩子不能丢!”</p><p class="ql-block"> 同行的人跑得无影无踪了,奶奶一个人带着孩子,漫无目的地跑,一路边乞讨要饭边到处流浪。恰好碰到一户好心人家,收留了母子俩,奶奶每天给人家磨面干活,混一口饭吃,奶奶走时带了一些零花钱,这时也派上了用场。 </p><p class="ql-block"> 爷爷从外地回来,听说奶奶落单了,就沿着逃离的那个方向寻找,去找了两次都没有找到,爷爷不死心,继续坚持寻找,终于在一个月后,打听到了母子的下落,把奶奶和大伯伯接回家。可怜的大伯伯富文着点被扔掉。是奶奶母爱的力量战胜了一切,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p> <p class="ql-block">故事之七</p><p class="ql-block"> 亲人遇害</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总爱听奶奶讲故事,奶奶的故事妙趣横生,大都是她的亲身经历,这个故事奶奶讲起来,总要流泪。</p><p class="ql-block"> 那还是1937年10月中旬,日军攻打原平城,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原平城里的人们都转移到周围村子的亲戚家,奶奶的亲婆婆一家住在原平,不敢在那儿了,都来到库狄村避难。</p><p class="ql-block"> 那天下午,婆婆唠唠叨叨一直要让奶奶的大伯子(爷爷的哥哥)满喜回去牵家里那头大黄牛,她说:“那可是咱们家的半个家档哩!比一个好长工也顶事。”奶奶觉得危险,一再劝阻他们都无济于事,大爷爷满喜很是孝顺听话,怕晚上回不来还带了两个月饼准备饿了充饥。</p><p class="ql-block"> 他走到原平城门口时,被守军拦住不让进,大爷爷好说呆说还贿赂了守门兵两个月饼,才被放了进去。 </p><p class="ql-block"> 当天傍晚,日军的飞机在天上一群一群轮番轰炸,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当晚原平就失守了,大爷爷再也没有回来。</p><p class="ql-block"> 当年庄稼长得不错,原平城里非常繁华,太平街二里长街两边全是做买卖店铺,轰炸后的大火烧了一月有余。</p><p class="ql-block"> 等到战事稍微平息一些,爷爷就叫了几个人开始回原平寻找大爷爷,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呀!</p><p class="ql-block"> 在寻找大爷爷的过程中,有一次被房东家误以为是他们来发洋财(战争过后,有人去找一些钱财,东西)的,二话不说过来就是一顿打,爷爷不敢还手,同行的大奶奶给人家跪地求饶说好话:“俺们也是街上的,不是寻东西,是寻找俺家那口子的尸体哩。”人家这才住了手,爷爷那次差点被打坏。</p><p class="ql-block"> 这样足足找了一个月,才在一户人家塌方下面挖了出来一具死尸,火烧得面目全非,根本认不出来了。根据死尸的身长、体重,特别是身下没有烧焦的衣服,腰子(内衣)和裤子,同行的大奶奶说她认出来了,这衣裤的针脚是她的手工,她的针钱活不好,大一针小一针的,这一定就是大爷爷满喜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大家找了个牛车,拉回来下了葬,当时大爷爷才50岁,就死在了日军轰炸攻打原平城那天。奶奶和家人闻讯后,全家人十分悲伤。 </p><p class="ql-block"> 大爷爷身材魁梧,为人诚实善良,常年在原平经营木匠铺,当时在东桌上城墙外有二亩大的一处宅院木匠铺,生意很火,大小伙计五六人。奶奶家那支大躺柜和一个描锦帽盒就是这个木匠铺的杰作。至今还在老家放着,由叔叔保存着,那是奶奶的传家宝啊! </p> <p class="ql-block">故事之八</p><p class="ql-block"> 不争气的老爹</p><p class="ql-block"> 前面讲过奶奶有个老爹叫岳喜生,在奶奶七岁的时候,老婆去世第三天,丢下两个女儿,到了口外,无依无靠的姐妹俩差点饿死。</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后,这个老爹回来了,跟着奶奶度过了余生。听奶奶说她老爹中间也回来过一次,可能是口外挣了点钱,骑着高头大马,回来显摆来了,据说给老爹的哥哥留了一些钱,但两个女儿没有看到他留下的一分钱。</p><p class="ql-block"> 这个老爹,能挣钱的时候没有管过两个闺女,特别是奶奶,从记事起就没记的吃过他的饭,花过他的一分钱。</p><p class="ql-block"> 可是,等他年老不能挣钱,也无用了,口外老爹又找的老婆和孩子,那娘儿俩把他撵出来,他只好光身一人回来了,老家平地泉村里地无一垄,房无一间,自己又身无分文,就去找两个姑娘,爷爷脾气好,好说话,奶奶善良,毕竟是亲爹,一合计就收留下他。</p><p class="ql-block"> 这位老爹回来,增加了爷爷奶奶的负担,给本来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如果只给他有吃有穿也就算了,但,这位老爹还不让奶奶省心,经常出去闯祸,有时做的事还让人哭笑不得。</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正月,这位老爹出去与村里年轻人赌博,输得让人剥光衣裤跑了回来,当时家里太穷,回来也没有第二件衣服穿。没有办法了,奶奶就去找见那些年轻人理论,连哭带闹,硬是把老爹的衣裤要回来。</p><p class="ql-block"> 奶奶的老爹就这样在村里跟着奶奶住了二十多年,在1960年去世,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 去世后,奶奶给他请了鼓手,隆重出殡,让孩子们跟在棺材后面,像儿子一样披麻戴孝,出了村,雇上牛车拉到平地泉村下葬。奶奶为这个从小抛弃他的父亲养老送终,多么善良孝顺的奶奶啊!</p> <p class="ql-block">故事之九</p><p class="ql-block">养女有青(有亲)</p><p class="ql-block"> 村里人都知道,奶奶有四个儿子,却不知奶奶曾经还有个养女,名字叫有青,亦叫有亲,总是希望有人亲呗!</p><p class="ql-block"> 那还得从1943年说起,当年河南闹灾荒,很多逃难之人来到山西,拖儿携女沿街乞讨,有一家河南人到库狄村里乞讨的时候,他们有个四岁的女儿,这样的灾荒年,自身都难填饱肚子,孩子跟上他们迟早会饿死,他们一狠心就想把孩子卖了换点吃的。街坊邻居看见这孩子确实可怜,奶奶家里当时有三个儿子,他们知道奶奶肯定喜欢女儿,就劝奶奶买下来做童养媳(旧时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儿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再结婚。这样的小女孩儿叫做童养媳。),女孩长大了,如果孩子们愿意成亲,就娶了做媳妇,孩子们不愿意成亲就做女儿吧!奶奶看见孩子既可爱又可怜,觉得也行,毕竟那个年代娶媳妇可不容易,于是,就用三斗玉米折合当时的96块大洋(有买女契约为凭),换下了这个姑娘,取名字叫有亲。</p><p class="ql-block"> 从此,四岁的有亲就和哥哥弟弟们生活在一起,奶奶对她视如己出,和儿子们同等对待。</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有亲在奶奶家里长大,1953年,有亲14岁那年,她出落成大姑娘,人也漂亮多了。这时,奶奶打听到有亲的父母尚在,还想念这个给出的女儿,有亲的姥姥(不是亲姥姥,后来在我们村落户了)要回河南探亲,奶奶翻来覆去想,还是让孩子找亲爹娘去吧,不能跟上自己过穷日子,耽误了孩子的前程。</p><p class="ql-block"> 那天早上,奶奶一早起来,给有亲梳了辫子,换上新衣服,送到村口,含泪把养了十年的姑娘让人带走。一去杳无音信,至奶奶去世一直没有再回来。</p><p class="ql-block">(有人这样疑惑,三斗玉米能值96块大洋吗?当时粮食就是这么值钱。电影《一九四二》逃难路上,十斤小米也不是能换个大姑娘吗?当时奶奶还给了他们一些小米。)</p> <p class="ql-block">故事之十</p><p class="ql-block"> 不畏强暴</p><p class="ql-block"> 奶奶善良,但不是那种软弱无能,任人欺负的人,脾性里就有一种不屈的坚强劲。为了维护家庭的尊严,她所做的一些事情,令后人也想不到。</p><p class="ql-block"> 那得从1959年说起,当时正是人民公社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家家户户献铜献铁,有的人家把家里的铜瓢、铜勺、柜上的饰角,甚至拔上大锅也献(卖)了,一方面支援国家建设,一方面认为在食堂吃饭,这些东西也没用了。</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秋粮蔬菜没有分下去,直接收为集体食堂。全村分8个生产小组,每个小组一个食堂,(后并为两个大食堂),奶奶是在食堂做饭。爷爷从小就在外地,买卖人出身,在掌柜的调教下连个脏话也不会说,日本人打进原平时,才回村参加集体劳动,村里人称半道出家,半吊子受苦人。深受村里人和组里人们的欺负,特别是生产队组长,在组里劳动,给爷爷记得是妇女的工分,七八分。当时男劳力大部分是九分十分。奶奶心中有点不满,也忍住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吃早饭时,生产队组长嫌窝窝蒸得不好吃,瞪眼大骂,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出来了,还说到了爷爷,奶奶顶了几句,他就扑上来想要打人,奶奶也扑过去一头撞了他个大屁蹲,他猝不及防,也不敢再还手。</p><p class="ql-block"> 本来是奶奶占了便宜,也就算了。但是要强的奶奶还是不服,受不了这种欺软怕硬之人的气,拉着叔叔跑去大队部告了他,大队干部把这个组长叫到大队,让她给奶奶赔礼道歉。 从此以后,这个组长再也不敢欺负爷爷奶奶了。见了面还笑脸相迎。</p><p class="ql-block"> 伯伯叔叔小时候被人欺负了,也总是让奶奶出面要说法。奶奶一般都是会讲道理的,如果孩子们被太欺负厉害了,她总要出面去制服他,村里有家人,是当时村里出名的厉害人,吵架冠军,与满街人大都不和,十家门子九家背,孩子们吵架后,奶奶离她远远的,不和她家人来往,有几次人家试图想和奶奶说开话,奶奶根本不理她。本来是不出五伏的近家人,直到那家老人死了以后,两家后人才有了来往。奶奶可真倔强啊!</p> <p class="ql-block">  故事之十一</p><p class="ql-block"> 扶贫助弱</p><p class="ql-block"> 贫穷善良的奶奶一生都爱帮助那些比她更穷更可怜的人,奶奶家虽然贫穷,但上辈老爷爷麻魁也算是个有本事的人物,领过戏班子,在原平开过车马店,给爷爷奶奶留下一个四合院,三间西上房,猫头滴水彩的飞檐,三个台阶的大瓦房,两边还有两个一间半的耳房。房舍比较多。到爷爷这辈子,爷爷外出打工,家里留下个抽洋烟的母亲卖的就剩六亩盐碱地了。因此土改定成份时奶奶家评了个贫农,空有十来间破房烂院,但正房南房都能住人。自从奶奶嫁过来,院里就没断过留住院的。曾经有一户人家,一直在奶奶家里住了几十年,一家四口相继去世,最后剩下一个孤寡老太太病了半年多,是奶奶扶起扶坐,端屎倒尿侍侯到死。死尸未凉,就突然冒出两个死者的朋友来家抢东西,奶奶骂他们:“老太太病了半年了,你们谁来看过一眼?谁送过一口吃的?人死了过来抢东西来了!不就是锅碗瓢盆,几个瓦瓮和水瓮吗?还有十几斤玉茭面,你们全拿走。”来的人真的拿的一根筷子都没留下。</p><p class="ql-block"> 善良的奶奶用她的慈爱之心,迎来了一户又一户可怜贫穷的住院之人,直至奶奶去世。帮助了许许多多家比她更困难,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的可怜人家。</p><p class="ql-block"> 自我记事起,奶奶家就有很多孤寡老太太们来我家串门,冬天在炕上,夏天在街门洞里,有的人中午也不回家,奶奶连午饭也管了。街坊邻居都夸奶奶心地善良。</p><p class="ql-block"> 前面说过的那个叫丑女的,是老姨家的小姑子,奶奶借粮的时候,曾经帮住过奶奶,1962年大饥荒时,丑女家揭不开锅了,来求助奶奶,奶奶慷慨地给了她五升玉米和五个稗子窝窝,还管了她一顿饭,这五升玉米在当时可是值钱啊!解决了她家半月的吃饭问题,丑女老姨知恩图报,后来,在奶奶老年的时候经常过来看她。我小时候还见过几次呢。</p> <p class="ql-block">故事之十二</p><p class="ql-block"> 勤俭节约</p><p class="ql-block">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家的传家宝。爷爷奶奶的勤俭节约在村里也是很有名的,当年爷爷每天地里劳动,回来的时候总要挑个箩筐,捡些东西,有时拾点柴禾,有时割点猪草,还有时拾点破烂,从不空手回家,因此还有个“一国仔细”的外号。奶奶没有读过书,可以说一字不识,但会看钟表,买东西也会算账,过日子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这样才把四个儿子都供养长大,读书成才。</p><p class="ql-block"> 我五岁那年,爷爷就去世了,奶奶独自一个人又生活了三十年。奶奶常对我们说:“过日子要有计划,能省就省,打省节约是从瓮沿上开始的,到瓮底就迟了。”</p><p class="ql-block"> 在奶奶家里吃饭,我从来不敢抛米撒面,连吃完饭的碗都剐蹭得光光的,生怕被奶奶骂。奶奶做饭也是不多不少正好,如果有剩饭,都是下次自己悄悄吃了。</p><p class="ql-block"> 村里如果有来卖水果的,村里人钱不多,但是有粮食,很多妇女拿粮食来换水果。可是,奶奶舍不得粮食,只是给我们换一点尝尝鲜。自家地里毛豆玉米也只有等到八月十五才能吃。小的时候真是不理解奶奶。还觉得奶奶多小气哩!</p><p class="ql-block">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奶奶经历了过去的苦日子,分外珍惜生活的来之不易。今后,我们也要继承奶奶勤俭节约的好家风,让它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故事之十三</p><p class="ql-block"> 鼓励读书成才 </p><p class="ql-block"> 奶奶虽然目不识丁,但教育孩子们都要好好读书,当年供养大伯伯读书时,两块钱的学费交不起,爷爷向村里有钱人家借钱,人家说:“读书有啥用,让孩子们回来吧,大儿子种地,二儿子去放羊,不是好班子(好光景)吗?”爷爷碰了一鼻子灰,回来对奶奶说。奶奶又给爷爷出主意,问河南的手艺人借,他们没有大钱,也有小钱,果然爷爷借到了。到了年底,杀了羊,宰了猪卖下钱再还,如果还是还不上,奶奶给人家洗衣服顶账。</p><p class="ql-block"> 奶奶为了让孩子们都能读书完成学业,就是这样省吃俭用,到处借钱,才让四个儿子后来都有国家干部,都是文化人,让村里人很是羡慕。</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在学校考了第一名,奶奶总是要奖励我,有时给我买颗糖,有时给我几毛钱。我每次都是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 随着我们的长大,奶奶也渐渐老了,但只要我们孙辈有考上大学的,奶奶总不会忘记她的奖励。叫她二奶奶的麻家后代考上了大学,奶奶送给它100元。叫她老姨的重外甥考上了大学,奶奶也给他100元。当时这100元,是伯伯叔叔们给她的生活费省吃俭用攒下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奶奶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俺娃这下有出息了,要去城里生活了。”说着,把省吃俭用的自己的100元硬塞给我。我接过的不仅仅是奶奶的钱,是奶奶的嘱托,是家族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奶奶就是这样鼓励我们后辈读书的。现在,如果奶奶还在世,看到她的重孙辈有研究生,有出国留学的,她会更欣慰,更自豪!</p> <p class="ql-block">故事之十四</p><p class="ql-block"> 家有一宝</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家有一老,赛有一宝。奶奶活了94岁,她的晚年生活是幸福的。四个儿子轮流照顾她,大伯伯每年暑假都要回来陪奶奶住一段时间,二伯伯退休后在村里住着,经常过去帮她做点家务活,我爸爸退休后,经常住在村里,和奶奶一起生活。我叔叔更是孝顺,把奶奶接到太原住,一住就是几年。</p><p class="ql-block"> 奶奶在村里的时候,我们经常回去看她,每次回去,总能看到她坐在巷口的那块大石头上,盼望着亲人们回来,一看见我们回来,就起来小脚一步一步往家挪,高兴得合不拢嘴,带我们回家后,给我们做最好吃的饭,我最喜欢吃奶奶搓的莜面鱼鱼,有一次,我还专程带同学们来吃过奶奶的莜面鱼鱼呢! </p><p class="ql-block"> 每年二月十九观音老母生日时,村里不是闹红火就是唱大戏,奶奶总要爬上观音庙给观音老母烧香摆供,磕头许愿去。我问奶奶:“你许些什么愿?”奶奶说:“就两句话,老人家保佑俺娃们好好事事(平安健康),保佑俺一得病就死,可不能连累俺娃们。俺可是死得起病不起呀。”</p><p class="ql-block"> 奶奶常对我们说:“早起三光,迟起三忙,这可是过日子的法宝。”她还说:“多做些好事善事,多给儿孙们积点德比什么都好,俺这一辈子没做过亏心事,俺这十一个孙子孙女,个个聪明灵利,没有一个傻子,呆子残缺的,这就是俺的德性。”常为自已这七个孙子四个孙女而骄傲!</p><p class="ql-block"> 在奶奶的祝福下,他的儿子,孙子们家家过得平安健康,幸福美满,我们也为有这样伟大的奶奶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故事之十五</p><p class="ql-block"> 离世</p><p class="ql-block"> 在奶奶九十三岁那一年,我爸爸得了癌症,病情加重,当时奶奶正在太原住着,好像有了预感,非让我叔叔送她回来,说如果不送回他回来,她就不吃饭了。叔叔无奈,只好把奶奶送到了我家。爸爸病重的最后几天,奶奶一直和我们守着,看着爸爸离开人世。九十多岁的奶奶强忍丧子的悲痛,镇定指挥着我们给爸爸穿好衣服,安顿他安静离开人世。多么坚强的奶奶!</p><p class="ql-block"> 爸爸去世后,奶奶又去了叔叔家。半年以后,奶奶生病了。那年正好是暑假,叔叔婶婶看奶奶病重,送回了老家,同时婶婶留下侍奉奶奶,在奶奶最后几天的时间里,我和妹妹也去奶奶身边,每个人轮流侍奉了两天,也算没有白疼我们,当时奶奶已经昏迷不醒,但见到我们回去还是有所反应,睁开眼睛看了一眼,最后永久闭上了眼睛。奶奶生病到死仅仅十来天。没有拖累后辈。</p><p class="ql-block"> 奶奶去世以后,我很少再回村里。只有到每年的清明节,我要去奶奶的坟地,给她插上一枝花,愿她在天之灵,一直保佑我们子孙后代平安健康快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奶奶这些传奇的故事是我的伯伯叔叔讲出来,我怀着缅怀的心情写完的。奶奶,您的一生平凡而伟大,留给后人的是宝贵的财富,我们今生今世不会忘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完</span></p> <p class="ql-block">家乡大库狄村</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站在奶奶的坟前</p><p class="ql-block"> 麻淑平</p><p class="ql-block">手捧鲜花</p><p class="ql-block">站在奶奶的坟前。</p><p class="ql-block">荒草,遮住了坟墓</p><p class="ql-block">却无法遮盖我心中的念想。</p><p class="ql-block">我闭上眼睛</p><p class="ql-block">那个坐在巷口石头上望眼欲穿的奶奶</p><p class="ql-block">那个看到亲人回来,脸上堆满了笑容的奶奶</p><p class="ql-block">那个满嘴无牙</p><p class="ql-block">说话都走风的奶奶</p><p class="ql-block">那个走路都颤颤巍巍的小脚的奶奶</p><p class="ql-block">那个把一生的路走的如此坚强的奶奶</p><p class="ql-block">没有女儿</p><p class="ql-block">却有儿子和11个孙子的奶奶</p><p class="ql-block">给我们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的奶奶……</p><p class="ql-block">今天,微风轻,杏花雨</p><p class="ql-block">想起她在94岁那年</p><p class="ql-block">面带慈祥,安静地走了</p><p class="ql-block">我没有过多的悲伤</p><p class="ql-block">只是默默记住了人世间的善良</p><p class="ql-block">像这温暖的阳光一样</p><p class="ql-block">布满了春天的原野……</p> <p class="ql-block">大伯伯写的</p> <p class="ql-block">我和叔叔看妈妈画的奶奶的故事画</p> <p class="ql-block">孙女:麻淑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