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内容为王 打造融合精兵——海口日报记者部读书会(9)

美友95349934

<p class="ql-block">  全媒体时代,需要更多全媒体人才,综合要求更严、复合标准更高。为提升记者全媒体思维意识,适应全媒体新闻时代发展需要,1月15日下午,海口日报记者部第9期(2021年第1期)读书会聚焦“媒体融合”主题开展读书分享活动。明确提出,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仍应是全媒体人才的基本功和核心工作,“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仍是衡量全媒体人才能力与水平的基本标准。</p> 记者部负责人光明为大家分享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0)》。他说,媒体融合是时代命题,是一场媒体人的思维方式和运营理念深处的革命,是一次技术、生产、服务、体系架构上的重塑。无论主流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在媒体融合时代都有两个重点不能绕过。第一是内容为王、导向为魂,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二是讲究方法,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在推进媒体融合的同时,大家不仅能写新闻、拍图片、拍视频,还要具备新闻编辑、新媒体新闻制作能力,以较强的综合素质,适应全媒体新闻时代的发展。<br> 记者部副主任童言分享的是《新媒体新论》一书:全媒体时代,作为党报,要坚持做守正创新的内容传播者,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以内容创新为根本,让主流内容更新颖、更活泼、更有感染力。在民生方面,多做独家原创深度强化用户导向,民众所关切的是记者所关注的,让群众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有价值的建议被采纳,重大民生政策被及时传播。<div><br></div><div> 记者部副主任杨杰分享的是《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一书: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并强调,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要着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整合盘活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等资源平台,更好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div> 记者赵汶分享的是《互联网+ 从IT到DT》:一个崭新的数据驱动的、一个属于全球的黄金年代,已经来到你我身边。由计算、网络、数据和智能的聚合与升维而产生的深刻变革,超过人类过去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她认为,没有谁是这个大时代转变的看客。今天的你我,就是这个大时代创新与转变的主角。 记者邝晓霞分享的是《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人转型研究》,通过这本书她认为新闻业的迭代升级,是技术参与叙事的过程,更是人参与变革的过程。技术变革趋势下,媒体人要实现“本领再造”,除了全媒体的业务技能、深度报道的方法论武器之外,还需要注重在受众更迭过程中増强自身媒体入的吸引力,引导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学会与受众合作来共建“平台型媒体”。 记者龙易强分享的是《新媒体编辑》一书: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纷纷出现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新闻传媒的变革日新月异。她认为,只有把握住了“变”与“不变”的关系,才能在宣传报道中做到心中有数、方向明确。 <p class="ql-block">  记者张熙宇分享的是《新闻战线》中的“内容生产方式变革的三个维度提升”文章,文中提到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全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方式,必须顺应一体化发展方向和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他认为,“内容为王”始终是媒体的立身之本,对于受众而言,新闻报道更让人期待的唯有那些真正能够抵达受众、影响受众的优质内容。</p> 记者曹马志分享的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同时结合某女团艺人粉丝“大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现实事例,阐述其启示意义:在媒体融合,拥抱新媒体中,媒体人应坚持“内容为王”,坚守独立自主的判断,重温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弘扬“政治家办报”优良传统,在媒体融合中恪守正确的导向,既要有热情的干劲,也有理性睿智的冷思考,行稳致远。 <p class="ql-block">  记者祝勇分享的是《新闻战线》杂志中的“媒体融合: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文章。媒体融合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没有一种模式可以立竿见影、劳永逸地完成媒体融合。他认为,新兴媒体的环境中,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竞争环境变化迅速,产品创新不断迭代,传统媒体应该适应快速变化的新媒体环境,不可抱有一蹴而就的想法。</p> 记者周慧分享的是作者彭增军在《新闻记者》上发表的对于新闻业当今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的看法。“媒体融合是文化的融合。”作者认为,媒体融合代表着“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磨合、形成与巩固”,因此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周慧认为,媒体融合的关键是人,而更关键的是一个企业和组织如何把人放在第一位。 记者陈晓洁分享的是《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介环境的整合升级,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互动性更强。这种媒介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采写和传播形式上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变,要努力形成全媒体意识,向“全能型记者”方向转型发展。 记者马誉嘉分享的是《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内容生产是媒体的看家本领,无论媒体形态怎么变革、传播形式怎么变化,媒体都要不断巩固和提升内容生产这一核心竞争力。她认为,当前受众对内容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体必须与时俱进,使内容生产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契合受众需求。 记者陈歆卓分享的是媒体人单亿春所著的《下一个出口——纸媒的革命之路》关于融媒体时代记者加速转型发展新技能的一段:报业数字化应该建立在传统报业既有的核心竞争力之上,即长期以来树立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特色。如此,报业数字化要充分凸显传统报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挖掘传统报业的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数字化转型。 记者陈钰婷分享的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著的《记者不下班》,该书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新锐“80后”记者们亲自讲述的自我成长经历和职场感悟。她认为,新媒体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记者转型亦为势。所以在决定转型之前,文章至少不能出现语病。文字记者转视频记者,起码应该知道摄像机的开关在那里。最重要的是转型后的学习能力,才决定不会被淘此。 记者陈丽园分享的是《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新的传播环境和舆论态势下,要真正将“内容”做成“王者”,必须将先进技术嵌入内容生产全过程,进一步丰富报道内容,拓展报道深度,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使传统内容资源产生新附加值,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记者李云川分享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在其著作《自由的技术》中关于媒介融合的内容:媒介融合的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会随之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融合。 记者林毓美分享了《以习近平新闻工作重要论述引领党媒转型》一文中,关于对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内容节选:党媒转型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地方党媒要以自我改革、资源共享为突破口,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从而实现党媒精准转型。 记者李银分享的是《新闻与传播》:随着新兴媒体在政务、商业、生活中的广泛渗透和深度使用,还有更多的行为主体涉足新闻生产。比如公安部门、卫生部门的“两微一端一抖”。这些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尽管他们并不都具有新闻采编资质,但实际上起到了新闻传播以及舆论引导的作用,在社会公众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的信息接收习惯。 记者符海心分享的是原海口晚报总编辑、老报人张仲彩于1980年获全国好新闻奖的作品《会记伢嫌我的油壶小》。他认为,这篇通讯虽然只有280个字,但却以小见大,短小的篇幅反映了巨大的变化,王二婆两年都是拿的同一个油壶去分油。生活中这样的“油壶”很多,透过油壶的侧面,投射了党的好政策给农民带来好日子这个重大主题的折光。 <p class="ql-block">  活动中,海口日报社副总编辑丁宁指出,无论媒体融合如何发展,作为一线新闻记者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用内容吸引读者和用户才是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 丁宁希望,记者要有新闻判断力、把一线新闻抓好,并专心致志把平面稿件写好写实才是“融媒”基础。同时表示,新媒体虽快速发展,但其只是传播手段,身为记者只有把当下每一篇稿件写好,才能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快速成长。</p> <p class="ql-block">  此外,在活动中,记者李云川还为大家分享了其将出版的《红尘情言》诗集创作体会。他表示,通过文字的方式,把曾经有过的痕迹存留下来。这种记录,不囿于形而上的物态,还可存留下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思绪等。他介绍,最早练习这类文字,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他尚是西部戈壁军营一位枕戈待旦的军人。之所以把书名取为《红尘情言》,源于其二十多年前写作的散文诗。“许多次,我曾想要放弃诗歌练习,然而就在我欲放弃之时,却有了意外收获。”李云川表示,他的收获源于一些诗歌在全国各地的诗文比赛中获得各类奖项。正是因为这些,一直激励着其继续练习下去,不断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诗歌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张熙宇</p>

媒体

融合

新闻

分享

记者

内容

媒介

受众

转型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