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山西洪洞大槐树

面朝大海

<p class="ql-block">“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这句在河南、山东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是人们对故乡和原根情结的最好明证。在我的家乡鲁西平原同样也有这样的话语在流传,记得小时候光着脚玩时,常有老人问:“看你的小脚趾甲是不是两瓣儿的,是的话你就是从大槐树底下迁来的人的后代”。当时尚不知这“大槐树”是何物,但总会好奇的去看自己的小脚趾甲盖是不是分开的,看过后我发现不是分开的,便不信别人的话了。长大后查阅我家族谱,才知道我家祖先是从北京密云县在明洪武年间迁来的,后来我也常想,既使是“大槐树”的后代,由于数百年的繁衍生息,也不一定小脚趾甲盖是分开的吧。</p> <p class="ql-block">后来逐渐才明白原来那“大槐树”在山西洪桐县,是人们为了纪念那样一段迁徙的历史而流传下来的这样一个专有名词。于是,到大槐树下寻根祭祖成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昨天,在运城参观完中国的“死海”盐湖后,便坐高铁来到了洪桐县,在离景区很近的一家宾馆休息一晚后,今天起早,向西穿过一条马路,继续行走十几分钟,来到了大槐树景区门囗。看到硕大的人造根雕大门巍巍沧浪,“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八个黑底烫金大字赫然在列,观赏拍照后进入景区。</p> <p class="ql-block">“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p> <p class="ql-block">正对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根字影壁,它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p> <p class="ql-block">影壁俗称照壁,在我国民间建筑中经常可以见到,像一般的四合院或大户人家的庭院都有照壁。您看到的这个影壁不是一般的平面结构,而是独特的八字型结构。上面的雕刻也非常精致,都是民间的吉祥图案。中间最上边雕刻有“十二生肖”及莲花图案,依次往下是“八仙庆寿”,中间是老寿星,再往下是“龙凤呈祥”。“根”字的四周雕刻有石榴、葡萄、葫芦等,这些图案在民间都是代表多子多福。</p> <p class="ql-block">在影壁两侧上面雕刻的也是“十二生肖”,一边各六个;依次往下是“渔、樵、耕、读”四幅图案,再往下可以看到五只蝙蝠围绕着一个寿字叫“五福捧寿”;在它的边上有只鸡,鸡头上有三个冠,寓意“连升三官”,还有三个桃子寓意“喜报三元”。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不论身居何地都保留着对自己家乡那种深深的思念,而对“根”的敬仰就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隶体字,不仅笔力雄健,而且隐含象形。这个木字旁,有人说它像一个人高昂着头,撒开两只胳膊走路的样子。再看这个“根”字的最后一笔,像不像一个人正在迈步行走的脚呢。所以不少游客就把这些特点形象的说是当年移民先祖外迁时久久不愿落下的沉重步伐和移民后裔急切回家纷至沓来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整个景区很大,我们正迷惑应改向那个方向走时,景区的一位服务人员走过来,送给我一张景区导游图,于是我们按导游箭头一路走了下去。右转走到一座叫朝堂决议的雕塑前,我便思考:移民大迁徙的历史背景和这个决策又是什么?是如何作出的呢?</span></p> <p class="ql-block">当元末明初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朱元璋将蒙古人赶出中原,建立明朝后,中原其它地区却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直接威胁到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深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为了维护明王朝统治。明太祖决定采纳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实行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移民高潮就此开始。</p> <p class="ql-block">维护统治使明太祖和他的儿子永乐帝朱棣,相继实行了大移民政策。当中华大地人口的天平严重失衡时,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继承者朱棣,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晋南,从山西未遭战乱、人丁昌盛、经济富庶的地区,强行迁徙出大批百姓,迁往人烟稀少的河南、河北、山东等18个省份。当时,移民是很惨烈的。统治者定下规矩:“凡五口之家迁二,六口之家迁三,七口之家迁四,八口之家迁五,有丁无地之家全迁。”这一强制政策给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制造了一幕幕生离死别。相传,当时移民的中转站就设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年),近50年间,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前后竟有18次。涉及800余姓氏,上万个家族,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办理移民一定要选在洪洞以及洪洞的大槐树?原来,当时明朝刚刚建立,没有大兴土木的条件,办理移民的官差就借了闲置房产多、位于官道旁边的洪洞广济寺,广济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到了宋朝时,进入了全盛时期,占地广大,香客众多。又因当时的洪洞凭借古驿道,商道便利,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广济寺院落宽阔,易于官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因此,在明朝初年进行移民时,朝廷就将广济寺选为集中地,这在《洪洞县志》中有明确记载。加之当时的洪洞县地处山西南部,有官商两道通过,又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份,明朝政府遂将该地做为移民集散中心。而广济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古槐树,大量老鹳在树上筑巢,星罗棋布,尉为壮观。这便是移民遣散的醒目的地理标志。</p> <p class="ql-block">讲不完的故事这组雕塑反映了移民到达迁入地后安居乐业的情景:当年迁来的青年已是白发苍苍,子孙绕膝。迁来时在庭院中种下的槐树早已长大,暮年的他在槐树下讲述着移民的往事,儿孙们也津津有味地听着这讲不完的故事:大槐树是老家的神树,每逢节令,老家人会在老槐树上挂“心愿结”,敬香祈祷祈求平安如意......到现在种槐树以及在槐树上悬挂吉祥挂件的纪念祈福习俗,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的一些地方仍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移民浮雕图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景点,三组浮雕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为:移民国策、移民惜别、移民迁徙。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过移民浮雕图,仰视牌坊,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民国二年,袁世凯派兵,由太原顺古驿道南下,进军平阳(临汾),进攻山西革命军,一路抢掠。来到洪洞大槐树下,官兵们却停步不前,相互传言说是:“回到洪洞老家了”,由此洪洞百姓也避免了一场兵灾人祸。</p> <p class="ql-block">导游还讲到:每到三月下旬,成千上万只比麻雀略大的小鸟从天而降,色灰、喙尖、翅大、尾长,颈周有一圈白色,当地人们称它为“思乡鸟”、“吉祥鸟”,在大槐树祭祖园区内飞来飞去,一时鸟声鼎沸,热闹非常。它们时起时落,交颈偎依,仿佛经年不见的老朋友,在倾诉昔时离别意,畅谈今日在它处的思乡之情。传说它们是大槐树移民去世后转生,虽生不能归故里,死后化做鸟儿也要飞回家乡。奇怪的是每年祭祖节一过,它们便自行散去。</p> <p class="ql-block">过牌坊,对面几米就是碑亭。清顺治八年,古大槐被汾河大水冲毁,碑亭在遗址上修建。碑亭坐北朝南,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亭中竖立青石碑一通,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碑冠在精雕盘龙之中,篆刻"纪念"二字,石碑的正面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笔迹端庄雄劲。石碑的背面刻有叙述迁民事略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时平阳府广贴欺民告示:凡属平阳府管辖之内各州、县、村镇居民都在迁民范围内,唯有广济寺三里之内暂归驻军管辖,地方无权迁移广济寺大槐树下聚集的民众,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民众不愿离开故土,听到消息后,纷纷赶到大槐树下,而等到的却是山西省督司行文,规定凡是大槐树下的百姓全部迁往外省,百姓只能被迫移民。</p> <p class="ql-block">每次迁移都选择在晚秋时节,此时槐叶凋落,老鹳窝显得十分醒目。那些即将离开故土,不知被迁往何处的移民们临行之时,凝望着高大的古槐树,听着栖息在树上的老鹳不时发出阵阵哀鸣,依依惜别之际禁不住潸然泪下,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移民们最后的记忆,深深印在了脑海里,立碑后还供奉着“人皇、天皇、地皇”三皇塑像,以及四层十五级、古佛教石刻——石经幢。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p> <p class="ql-block">“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饱蘸辛酸的歌谣口口相传,为后人勾勒这段宏大壮阔移民史实的同时,也让“洪洞大槐树”成为亿万槐乡儿女心中“家”的象征、“根”的向往。大槐树和老鹳窝也走进了历史的风雨,走进了岁月的沧桑,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p> <p class="ql-block">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p> <p class="ql-block">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p> <p class="ql-block">因为当年移民的时候,官府害怕移民途中逃跑,所以把移民的双手用绳子绑住,并把许多人连在一起,途中需要上厕所的时候就要把手解开,所以当地把上厕所叫做解手,把厕所叫做“解手场”。</p> <p class="ql-block">在槐树下有实景演出《大槐树移民情景剧》。一棵巨大的槐树上迁民告示: "不愿迁者,三日内到大槐树下登记"。人们穷家难舍,纷纷拖老带小来到大槐树下。他们被士兵重重包围后听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到大槐树下的民众,一律外迁"。在大槐树下,一边是府衙官兵,手持刀矛,威风凛凛;另一边是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推车挑担,哭哭泣泣、呼天唤地。槐树上有老鹳窝,群鸟横飞,遮天蔽日。情节悲壮,催人泪下,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中,我们到了竖有"苏三卸枷处"的石碑。苏三原名周玉姐,明正德年间人。其父周彦亨,任大同府尹,父母在其七岁前后亡故后,被人拐卖到北京城里的一家姓苏的妓院,因年小,排行第三,故称苏三。有礼部尚书的三公子王影隆与苏三一见钟情,私定终身。苏三将其私房珠宝首饰,全部交给王公子,让他考取功名。王走后,苏三暂不接客。老鸨十分恼怒,正巧有山西洪洞的马贩子沈鸿要买她为妾,就把苏三带来洪洞。不料,沈妻与近邻赵昂早有奸情,遂毒死沈鸿,诬为是苏三下毒,因而苏三蒙冤入狱。正在这时,王三公子科考中的状元,派到山西太原任巡抚,在审阅案卷时,发现了苏三的冤情,即命押解太原复审。传说起解时,路经大槐树下,长解为苏三卸去刑枷。因此戏曲里就有了:"苏三离了洪洞县,大槐树下歇歇凉"的唱词。</p> <p class="ql-block">经过思源潭,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停止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拜您的先祖。新党主席亲自在这里种植一颗松树,表达两岸同祖同根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我们没进入参现。</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里供奉着所有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姓氏牌位,总共1230个,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众,以便寻根查询。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p> <p class="ql-block">在香与火的缭绕中,在人们的喃喃祈语声,我在熙攘的人群里,找到了按当时有记载的外迁姓氏人员数量,顺序耸列的祖宗牌位。并依自己最大的尚可承受的财资预算,购买了香火。随后整理衣冠,安定情绪,双手合十,怀着虔诚的敬仰之心,在刘氏的牌位前叩拜开来。</p> <p class="ql-block">随着云烟盘绕升腾,我曲膝仰望:刘姓牌位高高地耸立着,他排在百家姓的第四位,标志着当年刘姓家族在此地繁衍的人丁兴旺。我凝视着这不温不火的第四位,感觉这恰和刘姓族群沉稳内敛,不亢不卑的性格,心中对堂堂中华刘氏家族顿生崇敬之感,并为自己作为刘氏族人而倍感自豪。</p> <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刘氏之人勤劳好学,与人为善,且淡泊名利,锋芒内藏,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星光闪烁,不知衍生了多少名垂千古的英雄豪杰。诸如刘邦式的开国皇帝,刘备式的仁德之士、刘少奇式的治国才子,等等等等,英名百世,流芳万年。</p> <p class="ql-block">溯源阁位于祭祖堂西侧,与望乡阁对称而建,是大槐树主体建筑“一堂两阁”之西阁,建筑造型为仿古四角攒尖顶三檐双层建筑,上层有爬廊与祭祖堂相连。溯源阁取义溯源,意在追溯移民史实,感念先祖功德。而溯源阁整体布局也凸显了溯源移民历史,展示老家文化这一主题。</p> <p class="ql-block">中华姓氏苑正门匾额上题“中华姓氏苑”,这为著名书法家王忠孝先生所写。边上布置有两副楹联,其一为著名书画家穆涛山书写,联为:续延五千年华夏血脉彰昭姓氏文化渊源,提振百万代民族精神释诠家国情怀真谛。其二为大槐树移民后裔,我国著名学者、诗词研究专家、书画家李代远先生并书撰写:唐山祖脉无双地,中华姓氏第一园。侧壁是我国流传千余年,妇孺皆知都能吟诵的《百家姓》,这篇短文是北宋初年,一个自称钱塘老儒的文人所作。</p> <p class="ql-block">望乡阁位于祭祖堂东侧,是专门用来接待远方归客的地方,里面环境清幽,布局朴素,大家可以在这里品一品家乡水,看一看有关大槐树移民的书籍。整个茶室提供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一杯清茶,一瓢清水接待不远千里前来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以此来表达老家人对各地移民后裔的一片亲情。以茶待客是一种尊贵的礼仪,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用家乡的水、家乡的茶接待老乡更有非凡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大槐树移民实证展览馆”,这里每一件实物看起来都很普通,但每件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都是对移民历史最好的见证! 大槐树移民文化,不仅在中原、华北,甚至在全国、在海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让遍布全中国、全世界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都了解老家,让阔别老家多年的乡亲们都能回老家看看,经过景区多年的不懈努力,走访了北方众多县市,经历了无数不眠之夜,建了这个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电视放映厅,系统介绍大槐树文化。走进展览馆大厅,迎面是明太祖朱元璋金身雕像,朱元璋的一生是辉煌的,他为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的统治为我们祖国的发展产生了相应的积极影响,他带领当时的人民走向繁荣的生活,在他的治理下国家相应条例变得越来越好,他是我们永远值得敬仰的人。</p> <p class="ql-block">“解手”一词的由来,明朝初年,发生了“燕王扫北”战争,两军会战于山东境内,山东的老百姓可遭了殃,山东人民十之八九死于战乱。血染大地,尸骨遍野,无人掩埋。当时的地方官员,因无法完成上缴国家的税收任务,纷纷上奏朝廷,朝廷准奏,决定从山西河北向山东大移民。</p> <p class="ql-block">行走途中,被押解人员需要大小便,只能向押解士兵告急,士兵便说:“行,我给你解开手。”各路押解大队都是这样,时间长了,便用“解手”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又把“大便”演变为“解大手”,把“小便”演变为“解小手”,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还有两个和手相关的词汇。一是“背手”,有许多人说,背手也是大槐树后裔的典型特征,因为在大槐树下移民时,为防止百姓逃跑人们都是被反绑着手走路的,行走多日也就成了习惯,至今大槐树后裔们还有这种习惯,如今背起手来走路,倒也觉得挺舒服。</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是“连手”,在洪洞当地和很多地方还把朋友称为“连手”,是因为移民外迁时手都被串在一条绳子上,是手连着手的,经过长途跋涉,同甘共苦,等到了目的地也成了患难见真情的朋友,一般用这个词来来表示极其亲热的朋友,只有对很好的朋友才会用到。</p> <p class="ql-block">折槐枝与供神树,在晋、豫、冀、鲁、秦等省民间,不少人都把槐树视为一种吉祥树,过去都喜欢在大门口和十字路口栽植槐树,并把那些古老的槐树视为“神树”,常常在数上钉有“灵应”“保佑”之类的小牌子,并且用红布包裹树干,若树上有鸟巢,更不许孩子去摸。据说这些传统习惯与明代迁民有关,源自明代迁民时的“折槐枝”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当初,移民们被困了手,官兵刀枪相逼着上路时,不少人纷纷拽住大槐树,就像拉着亲人的手,死死不放。那些官兵用棍棒驱赶不开,便拔出刀剑,砍断人们拽着的槐枝,驱赶移民启程。</p> <p class="ql-block">无情的刀剑把移民跟大槐树分隔开了,但移民们望着槐树,手抓槐枝仍然不愿扔掉,直至移民们被押解着越走越远,故乡的大槐树渐渐望不见了,唯有手中的槐枝,成了人们心目中古大槐树的象征。到了移民地后,移民们对家乡的恋情,对亲人的思念,就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槐枝上了。</p> <p class="ql-block">为了表示不忘故土和思念家乡亲人,移民们便把从古槐树上折下的槐枝,栽植在新居的院子里,精心浇灌、培育,待到生命力顽强的槐枝,在新土上生根发芽后,移民们眼看着回归无望,渐渐也就安心垦荒耕作,繁衍子孙了。但他们始终把自家院子里的槐树,作为故乡的象征,逢年过节时,不少人还在此树下献上好吃的,烧香焚纸,叩头祭拜。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做法便沿袭成俗,渐渐又将槐树当做先祖的象征,家里有了什么难事或疾病,人们也习惯对着槐树,祈求先祖保佑,时至今日,这一习俗仍在不少地方沿用着。</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广济寺的西厢房,它在整个移民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是当时明政府专门设立的一个机构——“大明洪洞移民签发处”,是当时明政府办理迁民手续的一个重要场所。为使远道而来的归乡游子不枉此行,景区就把当时的情况在此做了情景重现。</p> <p class="ql-block">大厅乍看像个衙门,其实是当时明朝移民官员的办公场所。“肃静”、“回避”牌分竖在两边。中间是摆放文房四宝的公案,上面有惊堂木、令签。惊堂木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棱儿有角儿,取“规矩”之意,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位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内。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山门左侧有一棵荫蔽数亩的大槐树,这就是明初迁民之时,办理公差事务,人们不能忘怀的古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初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经过不断发展扩建,到了宋朝时,广济寺进入了全盛时期,占地广大,香客众多。又因当时的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加之广济寺院落宽阔,易于官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发放川资凭照,因此,在明朝初年进行移民时,朝廷就将广济寺选为集中地,这在《洪洞县志》中有明确记载。</p> <p class="ql-block">出广济寺,走进西北方向的民俗展览区。位于北门处的这块“顾瞻石”,由于北门经常不开,正门进园的游客大都来不到这个地方,因此也看不到此石。这是一块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由于这块太湖石像极了一个人正在回头张望的样子,因此命名"顾瞻“。</p> <p class="ql-block">这块顾瞻石,形象地刻画了当年大槐树先祖移民迁徙时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离开家乡的惜别之情。同时,也象征着移民后裔不忘故土及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眷恋之情。在很多看到他的游客眼里,这不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是先祖移民的辛酸历史,是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是一块石人落泪的“思乡石”!</p> <p class="ql-block">民俗游览区主要功能是观光、休憩,包括魁星楼、纺织编织院、文化革命院、喜庆婚礼院、明代四合院、打麦场、槐树庄、洪崖古洞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其中,“洪崖古洞”是现在“洪洞”县名的由来,取县城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槐树庄位于景区西轴线民俗体验区的中部,主要建筑包括特色民居、乡土菜园、古井台、老茶坊、传统作坊等,村中设有私塾、耕读园、水磨坊、土特产品作坊、打谷场、娱乐设施等各种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我们伴着景区反复播放山西籍歌唱家谭晶演唱的电视剧《大槐树》主题歌缓缓地来到同源渠,一步一回头地走出景区,歌声在耳畔萦绕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千年风雨中一棵不老的树,你身边走过来,我的先祖;不散的魂呀,擎天的树,你的根须是我们共同的家谱;纷纷泪雨化露珠,片片落叶是史书;大槐树呀,血脉里的书,你的浓荫覆盖九万里热土。千年风雨中一棵不倒的树,你的名字让我们泪眼模糊,乡愁的歌呀,寻梦的路,谁在岁月里呼喊把根留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