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江,简称“浔”,古称柴桑、江州、浔阳,坐落在长江中游南岸,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大英帝国曾在这里设租界。</p><p class="ql-block"> 儿时,我的奶奶称九江为九江府!</p><p class="ql-block"> 九江名由 :九江集名山、名湖、名江、名城为一体,自古以来,就是舟车辐较、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荆州”条下“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过九江至于东陵”等记述。九江称谓的来历有两种,一是“九”为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集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鄙水、余水、修水、湿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囊泽也”,即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九”是实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九江由来文字摘自九江博物馆,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 九江水陆交通发达,是南浔铁路终点,现是京九铁路及沿江铁路主要客货站点。</p> <p class="ql-block"> 九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著名的商埠。自汉代名将灌婴筑城起,一直是州、郡、府、道、县的治所。早在晋代,这里便是来商纳贾的通都大邑;唐代成为江西的一大商港;宋时九江置“转运般仓”和“茶盐合同场”;元时设“榨茶转运司”;明、清时期发展为我国的“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被誉为“七省通衢”,鸦片战争以后,九江于1858年与汉口、南京、镇江等并列,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江西的名瓷、名茶、大米、夏布、土纸等农副产品都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和远销海内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马可·波罗游记这样描述九江:“九江这座城市虽然不大,却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地方。由于濒临水边,所以它的船舶非常之多……不下一万五千艘。”</p> <p class="ql-block"> 龙开河,穿过市区,通向长江,交汇处龙开河口较宽,停有很多装卸货木帆船,一派繁荣景,可惜人为毁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一张发黄的照片,就是一个故事,记录昨日的风韵,牵动旧时的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记忆</b></p> <p class="ql-block">一代巨商</p><p class="ql-block">龙灯进门喜洋洋(哦),</p><p class="ql-block">男女老少心欢畅(呀),</p><p class="ql-block">恭喜恭喜多恭喜(耶),</p><p class="ql-block">万铭记号美名扬(啰),(喊!……)</p><p class="ql-block">万铭记号美名扬(呐),</p><p class="ql-block">百货多来又多样(哟),</p><p class="ql-block">老板就是万兆彩(耶),</p><p class="ql-block">百货泰斗挑大梁(啰)(喊!……)</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年十五闹花灯,民间玩龙歌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万铭记,当年的一块金字招牌!</span></p><p class="ql-block"> 据传:“清晨店面开门,顾客就川流不息,一直要热闹到晚上动员顾客“明日再来”才能打烊。每当年关,店老板要去米店购买大量的米票,然后送至南门口的《南门观》,请道长去分发给穷苦人,凭票去粮店领粮过年……”</p><p class="ql-block"> 诚信赢市场引顾客盈门,广结善缘惠众人赢赞誉!</p> <p class="ql-block"> 龙开河口的铁桥,一夜之间灭失,让古城浔阳多了一个痛苦记忆!</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筹划改建铁桥,由南浔铁路出资,张远东设计,上海慎昌洋行(美商)施工。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竣工。抗战时期,日军进攻九江时,在龙开河岸登陆,两军在铁桥两头激烈交火,后国军将桥炸毁撤退。日军占领九江加以修复。八十年代初铁桥被野蛮拆除。</p> <p class="ql-block"> 湓浦路天主教堂也称城外天主堂。1880年建成,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为当时江西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 历史悠久的天主教堂,气势恢宏,内部装饰豪华,20世纪80年代初期拆除。一夜灭失,可惜!可恶!可恨……</p><p class="ql-block"> 曾经抚养了很多孤儿、弃儿,让他们有个安稳成长环境,我有一同学的母亲就是这里出来的,讲述往事,她总是很激动!</p> <p class="ql-block"> 大中路与环城路㕚路口中心位置,曾立了个钟楼,我脑海里还有记忆……</p> <p class="ql-block"> <b>回忆是一种情怀……</b></p> <p class="ql-block">大中路上的中药店</p> <p class="ql-block">九江的酱菜大王</p> <p class="ql-block"> 督天巷里有个延支山,记忆中山顶有个亭子,不知还有几位人记得……</p><p class="ql-block"> 督天巷里曾建有督府和周边的一些官员豪宅和西洋人建的一些建筑,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p> <p class="ql-block"> 南门湖旁的庚和里,里面有几栋三层青砖瓦房,砖木结构,临湖而建,用现代话说,是名副其实的湖景房……</p> <p class="ql-block"> 莲花池~坐落在环城路与丁公路交界处,记忆中,该处房屋矮小,有一种很大池塘……</p> <p class="ql-block"> 烟水亭~目前尚健在,地处市中心,如果铁桥、天主教堂没拆,龙开河没填,它们之间相隔不远,是副非常好的中西合璧的画册,浔阳古城,那真叫“古“,可谓锦上添花!现在是有古无迹缺文化。相传曾是三国周喻操练水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西园~西园巷子真的多,我就在附近长大,进西园,总是走错路……</p> <p class="ql-block">孔圣庙,有名无实……</p> <p class="ql-block"> 锁江楼,耸立在长江边。每次经过此塔,我都仰视它!</p><p class="ql-block"> 锁江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由九江郡守吴秀创建,历时十八年才竣工。楼当时叫江天锁钥楼,高三层,周围铸有四条铁牛;塔叫文峰塔,因建在回龙矶上,故欲称回龙塔。锁江楼塔为石雕砖结构,六面锥状,共有七层,高三十五米。每层塔的翘角檐边都悬一铜质风铃。全部建筑为古代青色厚砖砌成。极为坚固。每层檐口,为石刻斗拱,塔内壁画有小型空龛及远眺拱门。塔内各层有梯可上塔顶远眺。登上塔顶拱门,只见匡庐巍巍,楚天浩浩,长江滔滔,浔城丽丽,正如古人和其衷诗云:"望中吴楚穷千里,楼下波涛聚九江"。在塔内底层东面墙上,现还保存一块明代碑刻,为德化县姓劳的人所撰,此碑因年久,经风雨浸损,今文字甚难辨认。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用铁牛镇水,故楼旁铸有铁牛四只。为倡导文风又在楼南建了这座文峰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6月,侵华日军溯江西上,连发重炮轰击九江。锁江楼塔中炮数处,其中两处弹洞直径达3.5米,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塔顶距塔中心线偏离75.5公分,依然昂立在浔阳江头,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建塔工匠的非凡技艺。相传这组古建筑与当时九江常遭水患有关,那时江州民众被肆虐的长江洪水所害,为锁住长江兴水患的孳龙,永保风调雨顺,于是祈求于神灵,在离长江仅三米远的回龙矶上建锁江楼和塔。</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正文摘自度娘)</span></p> <p class="ql-block"> <b>嫁女接媳</b></p> <p class="ql-block"> 哭嫁,每當女儿出嫁,娘家人都用此方法,表達一种情怀!</p> <p class="ql-block"> 接马马~九江方言,即接老婆(新娘),八人抬轿,红巾盖头……</p> <p class="ql-block">新婚当夜,亲戚朋友掀帐闹新娘……</p> <p class="ql-block"> 家里人新婚當夜,总有人在窗外门外偷聼听新房里的“熱閙“,“不怀好意”……</p> <p class="ql-block"> 闺女出娘,成了人家的媳妇,有个三天回门习俗,小舅子是首选,去姐夫家接姐妹回娘,称为过新婚回门,故称送油郎!</p> <p class="ql-block"> 接生婆~当初因环境所限,孕妇分娩都是在家中解决,有市场就有需求,产生专业接生的行当,每当孕妇发作阵痛等,现代人想的是赶紧送医院,而九江人有句话:“赶紧叫接生婆……”,1896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在九江创建的“但福德”妇幼儿童医院,该职业逐渐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抓周~当小童長到周岁,长辈会在桌上摆很多東西,如吃的玩的用的等,看小童鞋首次抓什么,猜测他今后人生,纯唯心之举,故民间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b>九江府的人和事</b></p> <p class="ql-block">过晚,地道的方言,意即:吃晚饭,过晚之说已边缘了,未再有人使用。</p> <p class="ql-block"> 仲夏季节,江南气候有点热,人们习惯“过晚“后,搬竹椅板凳或竹子制作的床(竹床)到室外空地纳凉等,我们称之为“纳凉”。有的怕热,房间小的市民,则会通霄露宿。</p> <p class="ql-block"> 收清食~当年家里厨房里产生的“垃圾“,如洗米水,剩饭菜汤等,都会用一容器装好,每天清晨,都有近郊的农夫进城,挑担或推车沿街叫喊“收清食”,对容器大小及内存物浓渡议价,他们收回去养猪。</p> <p class="ql-block"> 卖毛栗,每到秋季,山野的一种果子,村民摘回晒干除外売,將里面毛栗煮熟,提著竹籃,挑著担子,沿街叫賣,一分二分……一筒(用竹子做的“斗“來計量,按竹筒粗細容量來計價),遇此人,我們經常向爺爺奶奶父母要一二分錢去買,想著當時情景多寒酸</p> <p class="ql-block"> 每年春末夏初,田野地头长的一种野菜,当地人称为“地菜“开花,大人都会用它煮鸡蛋吃,这个传统至今仍延续。</p><p class="ql-block"> 地菜吃法很多,炒、凉伴、做汤都很好吃,用来包饺子,做春卷,那更是锦上添花,是美味佳肴,时令食品。</p> <p class="ql-block"> 洗脸不奈鼻子何~这句话,当年是我母亲的口头禅,“你呀洗脸奈鼻子不何”,戏说我们洗不干净脸。</p> <p class="ql-block"> 有几大的脚就穿几大的鞋~长辈总是用这话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p> <p class="ql-block"> 打雨伞穿木屐~雨伞是油纸做的,木屐防水。是用布料做成鞋帮,反复涂抹桐油,起到防水做用,底是用木板锯成鞋底形,钉上专用铁针,制作成形就像现在的拖鞋,每当下雨,街头巷尾总有木屐与地面的磨蹭声,用现代语是一道风景,随时代变迁,这工艺,这情景已不再有。在电视上看到,木屐在日本还在流行。</p> <p class="ql-block">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一种生活常识,记忆中,有次奶奶要我去厨房看灶上的壶里水烧开没有,她就是这样教我们怎样识别开水的技巧,受益多多。</p> <p class="ql-block"> 人情急债,头顶锅来卖~九江府当初很小,一条街,一条路,街坊四邻关系都很和谐,人情世故往来频繁,东家有事西家帮是传统。有时手头紧张,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人情做好,可见当时民风是多么朴实。</p> <p class="ql-block">鸡毛换灯草~当初货物流通落后,营生了挑担的卖货郎,以多种形式销售针头线脑等小白货,他们手摇小鼓,“沿街叫“鸡毛换灯草”,市民可将自家。宰鸡杀鹅鸭的毛来换灯草或其他小百货等,“灯草”是一种浸泡在菜油点灯用物品。</p> <p class="ql-block"> 理发,九江方言为“剃头“。儿时我总在江边的一个剃头摊上剃头,师傅是一老者,印象中是驼背,湖北广济口音,同我家长辈都很熟悉,有时我去剃头,头形没剪好,我妈会说“怎剪个马桶盖头“。</p> <p class="ql-block"> 劈甘蔗,年青人玩的一种游戏。每當甘蔗上市,水果攤上總有長甘蔗賣,引来三五人玩劈甘蔗的游戯,各自以劈下的人甘蔗皮長短論輸贏,有一定的游戏规则,有點賭博性質,我也曾玩過。</p> <p class="ql-block"> 萝卜粑,一种糥米、粘米按比例混合磨成粉揉成一团,内包萝卜大蒜,再上蒸笼蒸熟。仅冬天萝卜上市才有,属季节性小吃。当初九江大中路上有家飲食店,叫《汤圆大王》,每到冬天該店卖的萝卜粑非常抢手,隆冬季节食客排长队购买。口味至今未忘,辣呵呵的,地方名小吃,工艺感觉已失傳传,现在做的蘿萝卜粑口味,此粑非彼粑。</p><p class="ql-block"> 《汤圆大王》的歺品不多,主打品种有水子冲蛋,糥米汤圆,洋糖发糕,萝卜粑。口味至今难忘,现市面已不见踪影,如果该店维持现在,一定会挂上金字招牌,九江一绝。</p> <p class="ql-block"> 打弹子(玻璃球,现在小朋友可能只在跳棋上见过)进洞,60年代以前青少年玩的一种游戏娱乐,弹子是玻璃制品,玻纤厂里一种生产原料。玩时有一定规则,在土质地面,挖数个小坑,手背贴地面,用母、食指夹着弹子,将弹子弹进事先议好规则的洞口,以进多为赢家,进洞少的为输家,输家会受点物质损失。</p> <p class="ql-block"> 小販沿街賣女性化妝品,髮油、雪花膏……,我儿時認識一个女小販,胖胖的,體型很像畫中人。</p> <p class="ql-block"> 賣清湯,挑担賣清湯,走街串巷,安安庆宿松人多从事该行当。幾分錢一碗,美味可口。</p>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祭先人,带上清明花,贡品等,将墓地打扫干净,摆上贡品挿上清明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