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第四节 威风锣鼓的传说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帝尧的两个女儿嫁给舜,是金枝玉叶配庄稼汉,轰动朝野。舜的舅舅家门上知道后更是兴奋,他们成皇亲国戚了,能不高兴!成亲的那天,韩氏娘家全村的人都来道喜送</p><p class="ql-block">礼,送的礼就是簸箕、笸箩、柳帽等。上历山一看,没见过的热闹大场面,一激动,早忘了长辈的身份,想起外甥耕地敲簸箕的情景,你捡块石头,他捡个木棒,就敲簸箕、敲笸箩,拿柳帽的就拿两个柳帽对拍,还不时把柳帽扔到空中。又敲又跳,尽情尽兴,弄的尘土飞扬,土眉乌眼。“新婚三天没大小”,也不怕人笑话了。尧见这般热闹,并不责怪,一问这是舜舅家门上的人献礼捧场,觉得不简单,这是对他的赞扬,也是对舜的歌颂。以前没见过这样的热闹,我朝应该把它肯定推广出去。尧王把敲笸箩的人拉到跟前,看了看,圆鼓鼓的笸箩,就以形定名为“鼓”;敲簸箕的那个狂欢劲,像群狼狂舞,洪洞人把“狼”叫做“锣”,形式又像洪洞人玩“拖罗罗,筛罗罗”,尧就以势定名为“锣”;把拍柳帽的人拉到跟前,拿过柳帽拍一拍,“破破”作响,以声定名为“钹”。最后又给这热闹起名《威风锣鼓》,威风锣鼓从此诞生。为什么不叫鼓锣而叫锣鼓?因为舜敲的是“锣”,所以锣必须在先。舜亲见尧把一场民间自发的热闹,点化规范成了一种庆典鼓乐,十分钦佩,他觉得应该表示自己的态度,便很快给威风锣鼓谱出第一支曲牌,定名为《驷马投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表示自己归顺唐尧的忠诚之心。《驷马投唐》这支曲牌流传至今,仍在习用。舜坐江山后的当年,中国有了铜,在舜的指示下,锣鼓的柳货家具被铜器替代,更响更亮了,形体也有变化,但基本胚子还在,“还像柳货它老子”。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第五节 锣鼓曲牌的传说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伴随着威风锣鼓的诞生,曲牌应运而生。《驷马投唐》,这首曲牌是威风锣鼓第一曲牌,是舜的作品,写于他与尧的女儿成婚的那天。在成婚庆典时,舜的舅舅们背着簸箕、箩筐,戴着柳帽来送礼道喜,</p><p class="ql-block">激动时就敲打起这些柳货,情不自禁地抒发内心的激情。此情景打动了帝尧,起名组合,点化钦点成一种“有名有姓”的古典大乐。舜趁势而为,作了一首曲牌,取名《驷马投唐》,表示对两个媳妇的满意,对老丈人的尊敬,对唐尧的投顺和忠诚。《风搅雪》,有一年早春天寒,接姑姑的队伍经过韩家庄时,突然刮起了凛冽的西北风,飘起了鹅毛团似的大雪,韩家庄的锣鼓队顶风冒雪,便迎便接。按照先例是不迎接的,因天气特变,韩家庄人就破了规矩,迎送亲戚。这里递上热茶,那里就接过锣鼓混在一起敲打不停。风搅着雪狂舞,锣鼓队搅在一起劲敲,场面热烈,威风壮观,此情此景,尧王十分感动,他化装成敲锣鼓的人私访,目睹了这感人的一幕,想起这门亲事,事前瞒着舜的父母和娘家人,是错怪了人家,便也感到后悔,便当场作了一支曲牌,表示对韩家庄的歉意和尊重,取名《风搅雪》。《西河滩》,接姑姑的队伍从羊獬村出发,渡过汾河后,来到河西临汾屯里村,要敬献河神一番,也表示对屯里人的感激。锣鼓队便在广阔的西河滩里敲打一番。尧得知后作了一个曲牌,取名《西河滩》,有三层含义,第一,尧发明了井,结束</p><p class="ql-block">了人类逐河而居的历史,但灌溉,航运还要靠河流,表示对河流的尊重。第二,滩字,表示对生长羊獬的河滩的尊重。第三,西字,则是对河西屯里村人的尊重。《吃凉粉》,四月二十八,历山万安的人要出发,去羊獬村接娘娘回历山,</p><p class="ql-block">准备收麦。万安是个老集镇,街市繁华,这一年,一家凉粉摊子新开张,便赠给锣鼓队一人一碗凉粉吃,祈求平安财运,开业大吉。汉子们,吃了肚里凉凉的,一扭身子爽爽的,敲打起来浪浪的!尧得知此事,又写一首曲牌,取名《吃凉粉》。这些圣君之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堪称经典,流传至今,经久不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六节 三不管的传说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洪洞有个三月三接姑姑民俗活动,已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的是羊獬村和历山的走亲故事。战火连天的岁月里未断,极左思潮肆虐的时期也照样走,一走就是几千年。韩家庄三不管的名声,也随之传说了几千年。羊獬人三月三日历山接上两位姑姑(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返回羊獬村,</p><p class="ql-block">沿途要经过十二个村庄,村村送水设饭,锣鼓迎送,只有韩家庄没动没静,水也不送,饭也不管,更别说锣鼓迎送了。为什么有这个例外?这究竟是为啥?这是因为,舜的继母韩氏,是韩家庄人。韩氏视舜为不共戴天之敌,挑唆娘家不同舜过亲,韩家庄是一姓村,一家不过,同宗同村全都不过。娥皇女英活着不过,死后的走亲活动更不过了。韩家庄人就这么六亲不认?不仁不义?令人耻笑?韩家</p><p class="ql-block">庄人面对这有损尊严的传说,竟也不争不辩,一笑了之?岂不知哑吧吃黄连,韩家庄人心里有数,行得端走得正,不怕旁人指脊背。从《尚书》、《孟子》、《史记》到《中国通史》、《中国人史纲》等史典传说故事画冊,比比皆指舜的继母韩氏如何如何暴戾,对舜如何如何迫害。这些史学大家下笔时为何人云亦云,肆意演义抹黑?也不想一想:舜兄弟两个,舜六岁生母</p><p class="ql-block">就亡故,父亲瞽叟又是个瞎子,韩氏一进门就挑起了前妻两个孩子的抚养任务,又要侍奉瞎子丈夫,这是常人难以接受的。只有韩氏以为她出生在韩家庄济民堡,是韩流之后,瞽叟也有皇家血脉,“门当户对”,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是其一。其二,也不想一想,一个六岁的娃娃,若不是继母驱寒送暖供养衣食,如何能长大成人?其三,他们当然知晓舜耕地时敲打的小簸箕,引人注目,尧从那张小簸箕上认识舜,终成“簸箕问鼎”千古佳话。他们可哪里知晓那簸箕出自舜的舅舅、韩氏的弟弟之手!那是韩氏请求弟弟给舜特编专供,同常用的不一样。绳儿粗,柳条粗,舌头板</p><p class="ql-block">板厚,还加了耐磨的羊皮条,编的又密实,包边框的柳线又多一层,壮实坚挺,耐敲打,声音还亮。单说这三点,韩氏对舜亲也不亲,功大过大?大家史家,应该知晓,舜同尧的两个女儿成亲,没有问过瞽叟和韩氏,是瞒着二老双亲,先合计说妥,到事跟前才告说了一声。这能是尧的圣明,这能是舜的孝顺?按他们的推断,韩氏是会大闹典礼发泼混,可没料到,韩氏百依百从,忍受着屈辱,通知娘家人都到场送笸箩、簸箕柳帽贺礼助兴。儿子结婚是喜事,能娶帝尧的两个女儿,更是求之不得。高兴还高兴不过来,还能出怪搅和?此次送礼意外地又产生了古典鼓乐威风锣鼓。他们哪里知道这是舜舅舅家的大贡献!韩家庄人也想过为出家女韩氏申义正名,手心手背都是肉,为韩氏翻案正名,那是要伤害外甥舜的名声的,哪个大哪个小,哪个重哪个轻,韩家庄人掂量过了,与其为韩氏正名,不如继续坚持维护外甥舜的尊严。前者是家事,后者是国事,事关国体,不可因小失大,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既然韩氏如此识大体顾全局,舅舅家也有情有义有见识,为啥头都磕了不作</p><p class="ql-block">揖,头和身子都过了,能叫个脚绊住——来了个三不管的传说呢?这大大有损韩家庄的名声呀!岂不知韩家庄人默认不语,心安理得是因为这个传说在韩家庄还有一个地方版本。话说羊獬村接姑姑返回的消息,早传到了沿途各村百姓的耳朵里,都管水管饭,锣鼓接送。不知是官家的要求,还是众人议定,沿途村民总要显示敬畏亲近,通称亲戚,留个好印象。韩家庄该如何应承?村里人派舜舅舅上历山同韩氏商议。韩氏说:三不管。趁机把舜瞒着她二老成婚之事的委屈抖露出来。舜舅舅一听,顺手拿起手旁的一小簸箕敲了敲说:知道这样,那你还叫我们来贺礼?就是来了也要同尧王理论理论,把舜训导训导。韩氏说:那我不成了憨憨二百五?这一回三不管,就是要借这个茬</p><p class="ql-block">茬,叫舜知道他在二老身上有亏欠有短处。叫他当了皇上低调作人,别头脑大。提醒他少给百姓派差派粮。想不到韩氏竟有如此深的用意和如此高的境界。舜舅舅点头赞成。可是情面上总觉得欠妥。这时舜进了门,见舅舅也在,分外欣喜。一一道过礼后,笑问两位大人刚才论说什么。舅舅说:正商议如何应承接亲的队伍,吃干靣?还是炒盘子?舜说:我也正是来禀告母亲大人,我同俩媳妇议过了,不麻烦舅舅家,啥也不用管,咱是正道亲戚,不跟他们一样。再说长辈迎送小辈怕是颠倒了,我们承受不起。第三个是,前一个村石家庄刚用过饭走了没十里地,下一个村杨家庄不到二里又有饭,韩家庄这顿饭着实用不得。就省了舅舅村破费吧。舜为婚事起先瞒着双亲一直愧疚,想借此事表示一下歉意。舅舅也听出了这层意思,还是说:破费不了几个,多编两张簸箕就是了,免得外人又说三道四。韩氏说:就以咱舜的心思办,不管水不管饭,不锣鼓迎送,跟别的村就来个不一样。若有人说长道短,就说这个主</p><p class="ql-block">意是我拿的。反正恶名声在外,再背一次黑锅也压不着。就这样三不管的传说发生了,流传了几千年。如今,韩家庄又管喝又管吃,锣鼓又迎送,场面最大,人数最多,欢庆的标语贴满村,横幅几十条,彩旗几十面,迎送的锣鼓四班子,一班子男的,一班子女的,一班子老的,还有一班子学生敲打柳编版的。敲打表演好几场,进香祭祀 十分庄重……在诸村之中又形成了与先前不同的另一个例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