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办好大事,众人释释然的渐次散去,喧闹后的楼家坞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有那山风掠过树林后发出的“呜呜”声,脚下踩着山路的“沙沙”声在山谷里回响!沉沉的天空不知何时竟飘起了丝丝的细雨,落在脸上是那么的冰凉……</p><p class="ql-block"> 站在楼家坞的坞堂里,凝望着四周漫漫的山林,真的是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甘冽的水,只是当初在坞岭坡背上挥刀砍伐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如今已是华发覆顶,苍颜渐老了!</p><p class="ql-block"> 岁月荏苒,四季更迭,几十年的时间已是人非物是,此时知天命的自己正静静的站在这里,感受着那清浅逝去的韶华时光……</p><p class="ql-block"> 望着那茂密的树林,恍惚间思绪悠悠遥想了起来,隐隐约约仿佛看见了在林间伐禾忙碌的父母身影,也清楚的看见了自己年轻时那热血沛然的样子,一切的一切随着视线看的很远很远,却又是那么的怅然若失……</p><p class="ql-block"> 早些时生活在农村里的人,很早就会接触到柴禾这东西,因为它是生火做饭的主要燃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在首位,可见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那时不比现在,煤气天然气什么的几乎闻所未闻,用的都是灶台,每家每户都砌有放两口或三口铁锅的土灶,大大小小用法不一,烧火的除了秸秆稻草麦秆等燃料外,最好且耐烧的就是山柴了,而山柴是要人去山上砍伐下来,再把柴从山上担下来的,得之不易,很是辛苦,这么说吧,但凡有山地资源的人大概都会有过砍柴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就在马鞍山山脚沿,依山傍水,靠山吃山,自然有自己的山地,我家的祖山就是楼家坞,那坞背南山林里的柴禾就是我们家的,除了那大树成林不可以砍伐外,那灌木荆棘茅草就尽可归于禾柴类中。</p><p class="ql-block"> 每年待秋收结束,山门就开了,家家户户就开始上山砍柴去,时间约两个来月,事后就又统一封山育林,全部按照规定来,开放时期,村里基本上的劳动力就大多在山上忙碌着,那有些陡峭的周店岭上都是上上下下的砍柴人,也是一道一年一度靓丽的风景,现时回想起来还是蛮温暖的,此时至今,这道风景也许就只有固恒在脑海里,因为现在再也没有人去砍柴了!</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温暖又温馨的时光,那就让记忆一点一点再现吧……</p> <p class="ql-block"> 磨刀不误砍柴工,此言不虚,每到开山时节的头些天,大家几乎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磨刀,那时的磨刀石就是一扁高的沙石,前后用木橛子卡住,蘸点清水,柴刀端稳,斜在石头上耐心的来回拖拉着磨,直至磨砺的刀口锋利铮亮为止,柴刀呈90度弯型,刀身偏重,砍勾劈伐都非常顺手,柄之长短随各自心愿,得心应手就好,磨好的刀再置于木匣刀夹中既可。</p><p class="ql-block"> 磨好了刀,就准备捆柴的绳索,这也讲究,麻绳粗如大拇指,绳头捆结一三角木勾,以便勾拉使用,俗称“解索”;担柴的则叫“扁冲”,大多是杉圆木而成,两头尖,中间浑圆,一头稍里留有杈枝,待绳索捆绑柴禾妥当,就先用留杈那头先插入捆柴,随后身扎马步使劲挑起放于后背,再穿刺另一头捆柴,紧接手一提,随后平稳站立,用“挆柱”(木头支撑杆)撑住调整重心,一切完好就起步挑担循山路过岭而下……</p><p class="ql-block"> 砍柴的工具准备妥当,随之准备吃的,可那时也没有什么吃的,无非就是蒸一锅红薯玉米芋艿什么的,条件好的会烧锅米饭,然后把米饭冷却捏成团块便于携带,喝的水有条件的灌在军用水壶里,没有水壶那就直接喝山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头天都准备停当,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装在布袋里的食物上山了,脚上大都是穿着草鞋或旧的布鞋子,沿着山脚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到与隔壁光耀村交界的周店岭,开始翻越山岭!上山到不难,除了气喘吁吁外,一步一步上登就是,上到嶺顶,则是另一番天地,顶上之山路虽则高低还算平缓,顺着蚰蜒小径可一直至楼家坞,问题是那坞中柴禾所地,呈斜坡状到坞底,一年的封山育林,使的灌木茅草丛生,荆棘满地,那时也没有手套,一下子还真的无从下手,反正一天下来,手上是血丝遍布,满是被棘刺刮拉的伤口!</p><p class="ql-block"> 砍柴是个吃力活,需要的就是力气,七七八八低头砍割就行,砍下的柴一堆一垛先放好,中间乏了就歇歇,啃啃红薯喝喝水,待成担时再把柴抱到一起捆扎绑牢,随后顺原路至岭上返回,大概一个上午可以砍一大担柴,确实是个费时费力的活。</p><p class="ql-block"> 担柴下岭那是真生活,稍不留神,那柴担就会失重而脱落滚于岭下,再重新弄弄上肩就累疲的很了,本来就已累的半死,如再经这一折腾,那真是要命!上山容易下山难就是这理,柴担担至岭中时,那两脚如棉花一样软塌塌的,走一步都难,而且到岭险处双脚就抖动的更厉害,人如打摆子一样晃悠开来,满头大汗喘着牛一般的粗气,呼哧呼哧的往下挪,到岭底,全身虽如虚脱一般却是轻松万般……</p> <p class="ql-block"> 柴担至村里,找一空地摊开晾晒,直至干燥后用稻草扭成的绳捆绑,然后收至屋内叠放才算完事。</p><p class="ql-block"> 同村的叔伯们是正当壮年,一般妻负责砍,夫负责担,各自为战,这样可以多跑几次,他们通常都会咪点自酿的黄酒提提神,精气神很足,也好生让人羡慕,我是自由自在,雷打不动两趟,也好,架不住积少成多,渐渐的屋子里就会叠成一大柴垛,心里也是开心的很,感觉蛮有成就感的,只有此时好像再怎么辛苦也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家乡,已根本没有上山砍柴这种事了,以前稀罕得不得了的柴火,如今已是无人问津,但零零碎碎也可见乡人就近去山里拉几根枯树回来,或伐几根因乡村建设所需弃用的松树,锯成段,劈成块,码在一起,做高粱烧酒时烧火之用,虽然有的家里还留有土灶,但如不是办什么大事基本就不用了,主要是怕麻烦,没有煤气灶来的方便,可是每个人要说起饭香,却都心心念念灶台里烧起来的东西好吃,哈哈,这真是让人纠结的很!</p><p class="ql-block"> 真的很怀念以前那炊烟袅袅的时光,那烟火里的味道一直在心里萦绕,这烟火气里,不就是那家的味道吗,故乡情,思念的不就是这人间烟火味吗!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一切的一切好像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受过的苦,都是为了幸福生活做铺垫的,所以说不要去埋怨生活中的苦,它恰恰是你现在生活的衡量,因为一切都是平等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我们少了那负重的担子,但更重的担子已挑在了肩上,生活的重担比什么都重要!</p><p class="ql-block"> 这也许就是生活历练中留给我最宝贵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真的就是对生活的最好诠释!</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悠悠的想着,一切的一切就在这静谧的山谷中,让我的心更加自然安泰些吧!</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1年1月16日于无锡</b></p> <p class="ql-block"><b><i>本文所配图片大部分来自于网络,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