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案例源起</p><p class="ql-block"> 《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和机能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幼儿的体质,保持愉快的情绪,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本学期,老师基于幼儿兴趣,开展了“我的运动好办法”主题活动。将“阳光体验区”作为主题延伸的主要区角,在探索与体验过程中了解运动器械,积极参与阳光体验区的运动游戏。</p><p class="ql-block"> 本次观察基于幼儿在“阳光体验区”的游戏情况,了解幼儿在运动中的学习与发展,以《材料的探索与更换》为例。</p> <p class="ql-block"> 二、观察实录</p><p class="ql-block"> 案例一:</p><p class="ql-block"> 区角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有序地地进入自选区角中,部分孩子根据自己所制定的运动计划选择“阳光体验区”的运动器械,其中郑丝尹、李泊演、赵家艺、聂亦帆、刘诗比和梁冬奕选择了两人三足。但在游戏中各组幼儿时常摔倒或处于摔倒的状态,此时争吵声从走廊传来,锐锐说:“郑丝尹,你走太慢了,我们也没有牵手,我都摔倒了。”小鱼儿说:“鲁川,你离我太远了,我一点都不好走路。”争吵声持续不断,跳跳将我带入争吵现场。此时,我请幼儿就摔倒事件进行组内讨论:在进行“两人三足”的游戏时怎么才不摔倒?小鱼儿说:“要商量先迈绑着绳子的一只脚还是没绑绳子的脚,可以喊口令。”锐锐说:“要和小朋友手牵手。”帆帆说:“要和小朋友商量迈哪只脚。”幼儿组内讨论解决措施,游戏继续,幼儿摔倒的次数相对较少。但郑丝尹组仍频频摔倒,且对该游戏的兴趣度降低。随后郑丝尹与跳跳商量:“我们把绳子套在裤子上,这样就没那么痛了。”游戏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 案例二:</p><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陆续回到座位上,我就三人两足的绳子勒脚事件提出问题:“今天郑丝尹在玩‘三人两足’游戏时‘三人两足’里的绳子太勒脚,你们知道它勒脚的原因吗?”孩子们纷纷举手,郑丝尹说:“因为绳子一直勒在腿上。”李思齐说:“因为绳子有弹性,两个小朋友离得太远,就会把脚勒疼。”跳跳说:“后来我们用裤子把绳子和腿隔了起来,就不痛了。”此时尔尔进行了反驳:“如果夏天不穿长裤怎么办?”小雨说:“那可以穿像靴子一样的鞋子啊。”小鱼儿说:“可是夏天穿这种鞋子会很热。”邓子元说:“可以用纸把腿和绳子隔开。”豆豆反驳道:“纸很容易就掉了。”孩子们就用是否物件将腿和绳子隔开展开了辩论。最终未想出完美的解决办法,此时罗罗说:“可以换一种绳子嘛。”我顺着罗罗的答案将“三人两足”分解,并将绳子向孩子们展示,孩子们在看一看、摸一摸、扯一扯中了解该绳子的特点:有弹性、圆滚滚的、细细的、硬硬的。灯灯说:“可以用软软的、粗粗的、没有弹性的绳子代替。”帆帆说:“可以用软软的、有弹性的、粗粗的绳子代替。”李思齐说:“可以用没有弹性、软软的、比较宽的没有弹性绳子代替。”罗罗说:“可以用软软的、有弹性、宽宽的绳子代替。”讨论继续中……</p><p class="ql-block"> 次日,我根据孩子们讨论的结果提供材料:软软的、比较宽的、没有弹性的绳子;软软的、较宽的、弹性非常强的松紧带;软软的、较宽的、弹性一般的松紧带;软软的、特别宽的、弹性较强的松紧带。请16名幼儿分别体验四种绳子,通过举手表决最终得出结论:软软的、特别宽的、弹性较强的绳子更适合作为三人两足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 三、行为分析</p><p class="ql-block"> (一)幼儿行为变化</p> <p class="ql-block"> 结合案例一、案例二,幼儿就被绊倒事件发生争吵,到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商量讨论解决办法,游戏顺利进行,随后在游戏过程中发现绳子勒脚,根据此事件进行集体讨论,部分幼儿自主提出解决办法,部分幼儿对该办法—以物品将绳子与大腿隔开提出质疑,在两种观点的碰撞以及教师的帮助下,幼儿最终找到勒脚材料,想出替换材料的解决办法。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较为缺乏。</p> <p class="ql-block"> (二)原因分析</p><p class="ql-block"> 1.幼儿的年龄特征</p><p class="ql-block"> 中班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他们能主动地和同伴建立关系并进行合作性游戏,但他们仍无法摆脱“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此在游戏中常发生争吵行为。但中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的发展,在遇到问题时他们能以自己的方式及尝试解决问题,如跳跳将老师带入争吵现场,寻求老师的帮助。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之间进行商量讨论解决措施;再如案例二中幼儿就“是否用物品将腿与绳子隔开”展开争辩等。</p><p class="ql-block"> 2.家庭环境</p><p class="ql-block"> 自主的家庭环境更能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本班开展了《叠叠乐》的主题活动,通过叠衣物提高幼儿自理能力以及自我服务意识,在家园共育方面,家长配合教师开展主题活动,从一手包办到逐渐放手,逐步帮助幼儿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从而营造了自主的家庭环境。</p> <p class="ql-block"> 四、支持策略</p><p class="ql-block"> 结合以上案例,当幼儿遭遇问题时,教师以观察者、引导者以及支持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一)观察者</p><p class="ql-block"> 幼儿在活动中我作为旁观者,观察着幼儿在运动时动作发展、同伴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但当幼儿就“三人两足”绊倒事件发生争吵且无法解决该事件时,并获得跳跳的帮助后直接介入游戏,请幼儿共同寻找“绊倒”的原因并想出解决办法。</p> <p class="ql-block"> (二)引导者</p><p class="ql-block"> 本次案例中出现了“绊倒”“绳子勒脚”“材料替换”三个问题,教师分别以幼儿组内讨论、集体讨论和给予幼儿争论自由引导幼儿逐步从争论到自主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 (三)支持者</p><p class="ql-block"> 1.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p><p class="ql-block"> 《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他人交谈,体验交流的乐趣。”幼儿就“绊倒”事件发生争吵时,我仅作为问题抛出者,引导幼儿自主讨论“绊倒”背后的原因,在组内讨论中得到解决办法。在“绳子勒脚”事件幼儿就“是否用物品将腿与绳子隔开”发生争论,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以便幼儿想到最佳的解决办法—材料替换。</p><p class="ql-block"> 2.提供丰富的材料</p><p class="ql-block"> 当幼儿在讨论中获得最佳解决办法时,教师为其提供相应的材料,并引导幼儿通过和材料的互动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选择合适的替换材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