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锈2500M3高炉蝶变纪实

一青

2020年12月23日,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在上海不锈钢有限公司2500M3高炉原址修缮改造而成,在“12.23”这个连接历史和当下的时间坐标上,在中国宝武集团钢铁产量突破亿吨的重要节点,在经受疫情、超长梅雨季、持续极端高温等考验下,历时九个月的施工周期后,盛大开馆。<div><br></div> 笔者亲历了2500M3高炉投产、关停以及蜕变的全过程,以曾经“战斗在金色炉台上”普通一员的视角,用镜头记录精彩的蝶变过程,尽了钢铁人的本份。无奈水平能力有限,无法提炼升华到应有的高度,只是作为这座高炉蜕变见证者,同时也为回馈曾经并肩作战的炼铁人。摄于1999年10月8日。 上海宝钢不锈钢的前身原上海第一钢铁厂,2500M3高炉是当年市政府“十大建设工程”,于1999年10月8日点火投产。2012年7月4日,上海市政府和原宝钢集团按照“减量、增效、调整、发展”的原则,推进宝山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于2016年6月20日正式停产。摄于2016年2月2日。 2016年的冬天,一场极端寒潮来袭,2500M3高炉的停产的脚步更近了,但严寒根本挡不住炼铁人火一样的干劲,依然一丝不苟地战斗在金色的炉台上。摄于2016年1月25日。 生产运行中“火红的炉台”上,摄于2016年5月13日。 会博中心定位于汇集中国钢铁史、宝武品牌文化和吴淞创新城总体规划和体验展示中心。于2020年1月开始策划设计,前期对高炉本体和配套设施有计划的拆除修缮。图为停产后影像,摄于2018年7月10日。 由于疫情影响,修缮工程直到上海市“复工、复产”令下达后才开工。各路建设队伍克服疫情蔓延和管控措施导致的人员短缺,各自实施封闭管理,吃住都是在极其简陋的临时工棚,竭尽全力投入前期拆除施工。摄于2020年3月4日。 高炉本体热风管、冷却水管、喷煤管道拆除。摄于2020年3月5日。 热风总管拆除。摄于2020年3月5日。 主厂房横立面瓦楞板拆除,此片为早上和傍晚拍摄场景的拼图。摄于2020年3月10日。 外围除尘系统拆除,摄于2020年3月10日。 高炉动力、冷却系统拆除,摄于2020年3月30日。 高架桥拆除,摄于2020年4月3日。 INBA(水渣)系统拆除,摄于2020年4月8日。 摄于2020年4月23日,拆除施工完成后会博中心雏形。 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暨“钢铁荣耀 铸梦百年”活动标识首发仪式,摄于2020年4月27日。 现场拼装400吨塔吊的紧张场景,摄于5月11日。 会博中心吊装钢结构立柱,摄于5月13日。 吊运钢结构桁梁,摄于5月22日。 2020年的梅雨季比往年持续时间长......,摄于6月3日。 因工作的便利,几乎是每天都会去工地拍照,很快这些师傅们见到我都会笑着跟我打招呼,当然就“不排斥”镜头,这对我的拍摄带来极大便利。这天傍晚收工时,这群操着四川口音的师傅们请我拍了一张全家福,加了微信发给他们留念,祝他们在工作中安全顺利。摄于6月8日。 来自溧阳设备安装公司的小戴,以为我是报社记者,问我拍他照片可不可以登报,我说登报要知道你姓名,他突然用地道的四川话吼了一声:农民工兄弟辛苦咯!......后来再遇见才知道他姓戴,江苏溧阳人,摄于6月12日。 工地建设者的晚餐,摄于6月12日。 南侧脚手架、龙骨安装,摄于6月17日。 梅雨后北侧高炉主矿输送带下施工者身影,摄于6月24日。 高温下劳累了一天,啤酒花生犒劳一下自己,摄于7月3日。 高炉炉顶设备基本保留原样,防腐喷涂是炉顶修缮的主要项目,施工单位上海建溧的“蜘蛛人”在70多米的空中作业的画面,摄于6月17日。 修缮中炉顶全貌,蜘蛛人依稀可见,摄于6月30日。 金长明(图左 )和武山恒是高空防腐喷漆修缮工作的实施者,每天脸上的色彩随着涂料的颜色而改变,我称其为“变脸蜘蛛人”,他们开心地笑了,摄于7月7日。 用“吃苦耐劳、负重前行”来形容建设者不为过,持续的高温下,来自三峡地区、在工地做小工的吴大姐每天需要喝三壶水,摄于8月18日。 光着膀子的小伙前几天伤了手指,这几天不能上班就没有了收入,的确,安全就是效益!摄于8月4日。 高炉应急水塔是会博中心重要的地标,摄于8月13日。 进入九月份,会博中心玻璃幕墙安装,摄于9月24日。 会博中心广场地标:小提琴协奏曲《我战斗在金色炉台上》雕塑安装,摄于10月24日。 会博中心夜景灯光调试,摄于10月24日。 会博中心的另一地标水塔喷涂作业,摄于11月18日。 会博中心顺利完工,摄于12月17日。 盛典之夜,摄于12月23日。 历时九个月的记录,终于写成了流水账。用最朴素的方式将2500M3高炉华丽蝶变分享给了每一位曾经战斗在金色炉台的钢铁人,谨此留念! <h5><b></b><b></b><b></b><u></u><i></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