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赵志祥绘画作品(第1/3 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艺术审美最怕老套;你一老套,我就疲劳。所以艺人的劳作称之为“创作”,就是若无“创”,请别“作”。公认的“创作须随时代”也有此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英国美学家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给表现主义绘画提供了理论基础,印象、抽象等诸多作派在欧美发展很是劲道,连东方千年故国的门户上海,也曾被这股艺术思潮所波及并产生了一些名家。即使当今国内学者赴欧美地区考察,那里的画廊还是印象、抽象作品居多,占比到七成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眼就能明白的是传统,三眼还云雾雾里的是抽象。这虽是一些观者的说笑,事实却也如此。对此,毕加索有言:抽象作品也就是一声鸟叫,好听就听听,何必定要去追究个“明白”?比喻得有趣,面上的意思也很明白,但背后隐含的深意却不一定都明白:传统审美的“天窗”该彻底打开啦!这使人想起明朝胡元瑞谈诗有曰:“借景立言,惟在声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 诗画同源,也同此理哟!</p> <p class="ql-block"> 当下作此努力的艺人众多(作者自算一个)。但中西文化毕竟不同,因为文化得讲“根基”;不仅是作者的根基,还得有受众的根基。所以要做到有一定公认度的“中西合璧”,甚至以此为基础开创出独特的“中华抽象“之路绝非易事。“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可能是最佳选择。</p> 赵志祥绘画作品 (第1/3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