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发益海学校】寒假好书推荐之《朝花夕拾》——语文教师刘思言

美友29518229

<p class="ql-block">  以笔为刃,撕破黑暗的假面;挥斥方遒,迎接光明的骑士。他,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鲁迅。怎样的环境,怎样的背景,怎样的经历,使得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为同学们推荐的书目是《朝花夕拾》。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脚步,一起感受其心路历程的起伏变化。</p> <p class="ql-block">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鲁迅在1932年的《&lt;自选集&gt;自序》里称:“可以勉强称为创作的,在我至今只有这五种,”“将材料、写法都有些不同,可供读者参考的东西,取出二十二篇来,凑成了一本,”而他录入在这本《自选集》里的是《野草》中的七篇、《呐喊》中的五篇、《彷徨》中的五篇、《故事新编》中的两篇以及《朝花夕拾》中的三篇(《狗·猫·鼠》、《无常》、《范爱农》)。他将《朝花夕拾》与其他四部并列置放,作为他创作的五种之一,可见《朝花夕拾》在先生心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lt;山海经&gt;》;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私塾先生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p> <p class="ql-block">  这十篇文章的出炉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环境:“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对创作产生影响:前几篇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及《五猖会》等明显与大胆地批判与直指对象,带有鲁迅杂文贯来的论战风格;而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时,生活的相对安逸却让思想能够沉静下来,回顾曾经的流离与繁芜。这些都让鲁迅先生回到过去,慢慢勾勒出内心深处的遥远童年记忆。</p> <p class="ql-block">  温馨的回忆与辛辣的现实交错形成了《朝花夕拾》独特的审美特性。如《狗·猫·鼠》中,先生回忆起儿时祖母所说的故事,但又似乎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现在的境遇,对“敌人”们加以炮轰。开头“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与结尾“我大概也总渴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罢”都意有所指。</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抒情与反讽的共存在看似矛盾的整体中相互融合。如《阿长与&lt;山海经&gt;》里,鲁迅描绘了一个黄胖又矮、满床“大”字、陈规颇多、不肯承认错误的农村妇女形象——阿长。用以表达她睡相不好的话明显带有揶揄成分:“长妈妈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此话虽由鲁迅母亲口中而出,可也揭露了鲁迅的心声,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但长妈妈对鲁迅的爱是真诚的,鲁迅小时候对《山海经》念念不忘,家里人无动于衷,反倒是可恶的保姆猜中了他的心思,帮他买回了《山海经》。这些感人的细节让鲁迅在几十年后发出感叹:“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情之意至情至深。</p> <p class="ql-block">  风俗的描写与贬斥陋习相辅相成,带有明显的批判意味。如《无常》中对迎神赛会出巡的神,尤其是活无常的描写十分生动,从其外衣穿着到所蕴含之意都进行了介绍,让人深入了解这个地方的民俗魅力。然而家乡还存在众多陋习,在《父亲的病》中衍太太让少年鲁迅对奄奄一息的父亲高喊“父亲”,这其实就是民间的一种做法,对临死的人喊魂,让他们走得安心。当时年幼的鲁迅不知晓,便照做;但是成年后回想起这段经历却十分后悔,这种做法一直让鲁迅内疚和痛苦。</p> <p class="ql-block">  这十篇散文,完整的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虽然先生说《朝花夕拾》只是“回忆的记事罢了”,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听信而满足于快乐童年的表层,而应该细细品读,一起感受鲁迅先生选材的苦心及背后的深层含义。</p>

鲁迅

朝花夕拾

先生

无常

五篇

回忆

二十四孝

睡相

范爱农

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