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如果你来了厦门,又登上了素有海上花园美誉的鼓浪屿,那么日光岩真的是值得一登的! 我觉得日光岩有两大看点:一是,它是鼓浪屿的最高峰,也是厦门的象征。登临日光岩可将厦门对岸和鼓浪屿尽收眼底。二是,其中有不少古迹,可见不同时代的摩崖石刻。<br>照片右侧的最高点既日光岩,这是从海上花园酒店拍到的日光岩<br> 这是日光岩景区的大门,还没进大门,就看到“鹭江第一”石刻了。 踏入日光岩大门,眼前看到一块高40多米的巨岩,凌空而立,在那巨岩峭壁上,有1915年许世英题刻的“天风海涛”四字横书;其下二幅直题,右为“鼓浪洞天”,左为“鹭江第一”。右侧“鼓浪洞天“系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江苏丹阳人丁一中所书,左侧有楷书小字款跋三行,惜已风化,可辨读者为:“明万历元年春丹阳少鹤丁一中题并书。同游者/儒士黄俊明、曾一贯、曾一唯、陈建明、曾鸣凤、洪油、洪沧。”此题刻镌于1573年,这是日光岩最早的题刻。左侧为“鹭江第一”,是清道光年间福建长乐人林铖所写,两者靠近,字迹相当,林铖署名特别大,游人常误为二者皆是林铖所题,其实后者比前者晚刻二百多年。这就是日光岩的第一景。 大雄、弥陀两殿之前为鼓楼和钟楼,重檐歇山,绿瓦红柱。 往里走少许几步,便是圆通宝殿(即“莲花庵”) 。圆通宝殿,坐西向东。原为巨岩嵌空的石室,今“殿”前建一拜亭,石洞外表俨然“殿堂”,三开间,歇山顶,屋盖铺设绿色琉璃瓦,洞岩之上,安置一尊白石观音立像,供善男信女顶礼膜拜。 莲花庵旁的石阶路直通山顶,莲花庵前的巨石上有楷书横题“晃岩”二大字,系1916年朱兆莘所书。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 位于日光岩莲花庵后侧的岩石上,系1919年黄仲训行楷横题“龙头山”三个大字,其下直行跋语:“此山俗称岩仔山。考厦志,龙头山即日光岩,亦曰晃岩。明池直夫有晃园,极花竹之胜。’爰泐石以存旧称。/民国八年,黄仲训识。”日光岩又称龙头山,与厦门的虎头山隔海相望,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叫“龙虎守江”。 日光岩龙头山这里原有一座“旭亭”早已毁坦。台湾石国球写一篇《旭亭记》,描写日光岩“山罗海绕,极目东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为梵刹呈奇”。 接着向上前进,有“九夏生寒”、“鹭江龙窟”两处题刻皆在石巷旁,石巷乃两块森然壁立的高大岩石夹峙而成。“九夏生寒”系黄仲训行书直题,左下侧署款“銕(铁)彝书” ,”铁彝”是黄仲训的名号,。古人称夏季九十天为九夏。此地岩高树古,海风阵阵,盛夏至此,顿觉凉爽。“鹭江龙窟”与“九夏生寒”题刻毗邻,系1920年前后张大河行书直题,末尾款“云溪张大河”。厦门古称鹭江、鹭门或鹭岛、鹭屿,厦鼓之间的海峡称作鹭江。厦门岛的虎头山与鼓浪屿的龙头山隔江对峙,自古民间就有“龙虎守厦门”的美谈。清代道光《厦门志》记载日光岩‘俗名龙头山”,民间相传此山岩是蛟龙栖息的地方。这幅题刻寓有赞美厦门龙蟠虎踞气象之意。 位于日光岩半山腰,有几块巨石叠成的一个自然石洞,洞口之上有施士洁隶书直题“古避暑洞”四个大宇。左侧楷书署款:“施士洁题。”这里长风浩浩,历来是人们夏天避暑的好地方。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后,施士洁愤而举家内渡,先后寄居于泉州、厦门等地。这幅题刻当为此时所书。施士法,名应嘉,字法航,晚号耐公,台湾台南人。清光绪年间进士。在台湾盛负诗名,与邱逢甲等并称台湾四大诗人。这是个很有特色的山洞,两旁石壁支起从天而降的花岗岩巨石,给人泰山压顶之感,十分险峻。石洞明亮干燥、通风清爽。 经古避暑洞口,登台阶而上,可见左侧大石壁上有“日月俱悬”四字 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部偏南,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海拔92.7米,为鼓浪屿最高峰。位于日光岩最高的巨岩朝西的岩壁上,系1931年胡汉民的隶书横题“光复台”三个字。左侧行楷小字直题“民国二十年六月”,右侧署款“胡展堂”。 登上日光岩顶,环视周围,顿觉视野开阔,水天相接 可以从高处欣赏鼓浪屿岛上的秀美风光,一览众山小,这张照片黄家花园别墅和海上花园酒店尽收眼底。 近处绿树红瓦、风格迥异的鼓浪屿传统的历史风貌城区赏心悦目,与隔海相望的厦门岛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区形成巨大的视觉反差,形成一幅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优美图画。 登上日光岩顶,环视周围,顿觉视野开阔,水天相接 厦门海边有一对厦门双子塔高耸入云,成为厦门最标志性的建筑,远远地看上去非常像两把刀,也有人说像是风帆。厦门双子塔是厦门最高楼,高度达到300米,是中国第一双子塔,斥资50亿元,是厦门崛起的标志。一个城市的高楼,可以代表它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