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被誉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b></h1><div><b><br></b></div><h1>客家民居可分成三种主要形制,土楼、围屋、排屋。</h1><h1><b>土楼</b>,顾名思义,用土夯筑成的大型群体楼房建筑,一般多为环形,也有方形,属于较早期客家建筑,防御性是土楼除家族居住外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本篇最先介绍的“花萼楼”就是粤东地区最著名的土楼。</h1><h1><b>围屋,</b>宋元以后,尤其是明中叶以来,客家人对传统民居进行了优化改良,建成了半开放式的围龙屋。其特点是前低后高,中轴祖祠,两侧横屋,后围龙、<span style="color: inherit;">化胎,前禾坪、月池等,形成天圆地方的椭圆形建筑格局。客家围屋除有围龙屋,还有围楼、四角楼等建筑形式。本篇“仁厚温公祠”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围龙屋范例。</span></h1><h1><b>排屋</b>的定义不大清楚,似乎与杠屋同义,本篇“承德堂”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例证。</h1><h1>另外客家民居还有府第式建筑。明清以来,梅州社会相对稳定,科举官宦人家营建了传统府第式民居。建筑以中堂为核心,配以厢房、书房、卧室等,俗称“九厅十八井”。本篇“华南又庐”为其典型代表。</h1><h1>再后来到了清末明初时期,由于华侨的引入,客家地区还出现了西洋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风格结合的建筑样式,如本篇最后介绍的“联芳楼”。</h1><div><br></div><h1>本篇拍摄地是粤东梅州,那里是围屋(围龙屋)最为集中的地区。</h1><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要进一步了解客家民居知识可点击下面链接(该链接本文最后也有)</span></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dbfxg7j"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2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客家民居建筑简介</a></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b>大埔联丰花萼楼(</b>广东客家最大土楼<b>)</b></h1><div><b><br></b></div><div><h1>联丰花萼楼,又叫花萼楼,位于广东省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 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近400年历史。因圆形楼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邻居乡村相爱之意,所以取名为“花萼楼”。 </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联丰花萼楼是大埔客家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气势恢弘,是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联丰花萼楼建筑工艺和风格,源于古代中原民居建筑,在传承和创新传统生土建筑工艺的同时,也传承了客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聚族而居文化传统的见证。</span><br></h1></div><div><br></div><div><h1>联丰花萼楼的建筑借鉴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联丰花萼楼整个呈八卦形,整体构造像是一个被剥开的橘子,外大内小,双环相套。联丰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210个房间。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楼顶为木梁灰瓦。内外环形相套,内低外高。 </h1><h1>联丰花萼楼的第一层不设窗,第二、三层墙上设有内小外大呈三角的枪眼,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门窗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 </h1><h1>整个土楼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冬暖夏凉。 联丰花萼楼的内部结构是“一梯一户”每户分三层,通过三楼的回廊则又户户相通。跟大多数土楼一样,联丰花萼楼在建造时也没有采用传统民居建筑采光和通风的基本设计,而是重在对自我的保护。</h1></div><div><br></div><div><h1>联丰花萼楼大门呈拱形,上方挂着两盏灯笼,两盏灯笼的中间用蓝墨水写着“花萼楼”三字,左右两边则是一副对联,红底黑字,写的是:花开常棣,萼发青云。古时,“兄弟既翕,谓之花萼相辉,兄弟联芳,谓之棠棣竞秀”。花萼之名,意寓兄弟相亲、邻舍相爱。 </h1><h1>联丰花萼楼楼内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天井一侧有口古井,用于防火和生活之用。天井的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图案和天井内的排水沟构成了一个“九”字图,寓意着:水是生命之源,水进口和排水沟构成一个九字,象征长长久久、生生不息。楼内还有砻、碓等常用生活设施。</h1></div><div><br></div><h1><br></h1> <div><br></div><div><br></div> <h1><b>大埔泰安楼(</b>方型砖石楼<b>)</b></h1><div><b><br></b></div><div><h1>大埔泰安楼,简称泰安楼,又称泰安围,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大埔泰安楼占地总面积668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136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h1><h1>大埔泰安楼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设计精巧,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三层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楼中有屋,功能齐全,是中国少见的石方楼, 被誉为“客家的水立方”。 </h1></div><div><br></div><div><h1>大埔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长49米,宽52.6米,门口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楼高11米,分三层,第一层墙宽为0.92米,第三层墙宽0.44米,第一、二层外墙为石墙,第三层外墙及内墙为砖墙。一至三层四周向内设前走廊,第一层走廊的柱子为上木下石,第二、三层为木柱;三楼前排中厅设有祭坛,为防外患,除前走廊外还设有后走廊。第一、二层不设窗,第三层开窗并设有枪眼,整座大楼只有1个大门出入,门板镶上厚厚的铁皮,大门顶有蓄水池,供灭火之用。</h1><h1>大埔泰安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书“祖功宗德”,陈列蓝氏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 </h1></div> <div><br></div><div><br></div> <h1><b>梅州仁厚温公祠</b> (四进三堂八横三围龙)</h1><div><br></div><h1>仁厚温公祠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群丰村。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南北长87米,东西宽一百二十多米。整座屋宇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是一座典型的客家人特有的围龙屋。<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仁厚温公祠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span></h1><div><br></div><div><h1>梅州仁厚温公祠构造精巧,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功用不同。她中堂部分就分上、中、下三个厅堂。上厅最高,中厅最大。中厅高5.65米,宽9.3米,深7.37米。房间有390间,两边还有近百的杂间。这在民居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h1><h1>整座建筑有一条中轴线,两边对称,由前至后渐次升高。中间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庆典、宴客之处,气势雄伟。八行横屋整齐对称。三重弧型的围屋型似长龙,美如彩虹。仁厚温公祠在上世纪70年代,曾同时居住了500多人,一座屋住了当时的2个生产队。 </h1><h1>在堂屋与围屋之间有一个化胎,是客家民居的特色。而在化胎上种苏铁,则是仁厚祠温氏族人特有的传统,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族人祖先的传说故事,苏铁是此地温氏祖先的救命树。<span style="color: inherit;">那苏铁经四百多年的生长繁殖,每墩的外围周长有四十多米,要三十个人手拉手才能围拢。那苏铁古朴苍劲,枝繁叶茂。</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温氏族人从他们的十一世祖定居于此,现已传至二十九世,前后十八代人,繁衍至四百多户千口人丁。</span></h1></div> <h1>禾坪一侧的大门</h1> <h1>中路</h1> <h1>西侧通道</h1> <h1>东侧通道</h1> <h1>后部化胎和围屋</h1> <h1><b>一位90岁的老人在这里经营着一个小草药铺</b></h1> <h1>在围屋前的禾坪上晾晒她摘回来的草药</h1> <h1>《本草纲目》是她常读的药物书籍,不戴眼镜也能阅读。</h1> <h1>屋里堆满了各式中草药</h1> <h1>加工好了的中成药</h1> <h1><br></h1> <h1><br></h1> <h1>慈祥而善良的老奶奶是仁厚温公祠最好的“名片”。</h1><div><br></div> <h1><b>梅州侨乡村 (</b>客家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h1><div><b><br></b></div><h1>侨乡村位于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距梅城12 公里,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是著名的华侨之乡。<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全村总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由寺前、高田、塘肚三个自然村组成,有潘姓、朴姓、温姓等共6500多户。桥乡村保存有大量完好的围龙屋,享有“中国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之美誉。</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1>侨乡村的围龙屋大体可分为三个建造时期,<b>早期</b>以明嘉靖年间的老祖屋为代表,如老祖屋、兰馨堂、品一公祠等,是客家人大家庭聚居的大型集合式住宅,这些围龙屋虽规模较大,但祖堂窄小,房屋低矮,显得非常拥挤;<b>过渡时期</b>以清中叶的上新屋为代表;<b>后期</b>以清代末年的“南华庐”等华侨屋为代表,由于人多田少谋生艰难,当时侨乡村许多人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谋生,在外事业有成的华侨都遵循落叶归根的传统,回到家乡买田买地建大屋,大多称为某某庐,当地人把它们叫做华侨屋。</h1><div><br></div><h1>侨乡村的古围屋建筑风格各具特色,现存的围龙屋主要有杠横堂式、“九厅十八井”、杠式等98座,包括寺前排村30座、高田村28座、塘肚村40座,其中20世纪40年代前建造的有80多座。围龙屋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中央堂屋和横屋构成的矩形四合院,在堂屋位于中轴线上,上堂屋高祖堂,宅祠合一,横屋面向堂屋,在两侧对称分布;其次是后面半圆部分由院落和围屋组成,围屋两头与横屋后端相接;门前是禾坪与水塘,方形的禾坪平时晒谷,年节庆典时是娱乐设宴场所,半圆形水塘养鱼、洗涤、防火灾,也具有风水意义。如“德馨堂”、“南华又庐”、“承德堂”等都是这种典型的围龙屋。</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b><br></b></div> <div><br></div><div><br></div> <h3><b>点击看大图可见众多围屋遍布全村</b></h3><div><b><br></b></div><h3><b>后面各围屋除注明外均来自侨乡村</b></h3> <h1><b>宇安庐</b>(三堂四横一围龙)</h1><div><b><br></b></div><div><h1>宇安庐位于梅县南口镇。此围屋为三堂四横,围屋外半zhi径为dao15米,内径为11米,共15个扇形房间;围屋内是呈半圆的华胎,用卵石砌筑地面,并种上常青观赏花木。</h1><br><h1>上堂进深较大,中堂则比上堂下堂宽广,两边有8柱擎托栋宇,下堂前为大门,后为天井,用雕刻精致的木屏风隔开;屋内空气清爽,厅房内外互相融洽,遥相呼应。外大门为独立式的门楼,内大门为凹门,附加门罩式,外形美观。</h1></div> <div><br></div><div><br></div> <h1><b>德馨堂(</b>两堂四横两围龙<b>)</b><br><br></h1><h1>“德馨堂”是印尼华侨潘立斋于1905年始建,1917年全面建成,是一座两堂四横两围龙建筑,房间布局为通廊结构。它利用斜坡,前低后高地建“花头”围龙。两侧附属建筑作杂物间,引山泉水作自来水用,前面有长方形禾坪,禾坪下有长方形绿化地,门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屋后有一座果园,栽种岭南佳果。该屋的特点是两层围龙,内围与外围相通,外围与内围之间的距离较窒窄,地板用三合土夯实。全屋占地面积为7500平方米,共有66间,8厅(道)。最令人称赞的是屋内的“之”字形下水道设计,管道相互连接将水汇聚在天井,再由天井的排水道排出。在进入“德馨堂”正门,有几个可揭开的水泥石块,里面各放置一个瓷盎,瓷盎不大不小,刚好能在底下旋转,却提不出地面,据侨乡村潘伦启书记介绍,这瓷盎起着过滤垃圾的作用,当水流冲击瓷盎转动时,水流通过,而垃圾则被阻拦下来,可有效防止下水道阻塞,同时也便于屋主清理。屋中水管虽不少已换上新的,但仍能看到建造时残留的铁制水管。</h1> <h1>小巧而精致的围龙屋</h1> <div><br></div><div><br></div> <h1><b>东华庐(</b>三堂四横一围龙<b>)</b></h1><div><b><br></b></div><h1>东华庐位于南口镇侨乡村,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东华庐坐西南朝东北,依山而建,整座围屋布局严谨规范,建筑造型独特;屋内雕龙画凤,装饰讲究精美,环境幽雅,是一座三堂四横一围龙的传统而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建筑,分上、中、下三堂,左右各两横;屋前有禾坪两层,上层为长方形大禾坪,下层为花圃、菜地,禾坪前砌着蓝绿色花窗砖的照墙,屋后有一座果园,栽种各种岭南佳果。</h1> <h1>围龙屋后部半月形场地成斜坡隆起状,形似妇女怀胎,故称“华胎”。</h1> <h1>东华庐的后人</h1><div><br></div> <h1><b>兰馨堂(</b>二堂二横一围龙<b>)</b></h1><div><br></div> <h1><b>秋官第</b>(三堂六横一围龙)</h1><h1>秋官第为潘氏老祖屋,傍山而起,属“三堂六横一围龙”形制。秋官第是南口潘氏子孙初创的居室。</h1><div><b><br></b></div> <h1>每当这里举行活动时用这些长条凳和木板铺平进门处的天井。</h1> <h1>华胎</h1> <h1>客家围屋后面的华胎多用鹅卵石铺就,寓意多子多福。</h1> <div><br></div><div><br></div> <h1><b>承德堂(五杠楼)</b></h1><div><b><br></b></div><h1>有着百年历史的承德堂(俗称五杠楼),为印度尼西亚华侨潘展初建造,依山而建 ,五合杠式围屋建筑,雕梁画栋,禾坪有一小花园别致而又亲切。</h1> <h1>入门口的小院安排着自家的祖宗</h1> <h1>十四世</h1> <div><br></div><div><br></div> <h1><b>南华庐</b></h1><h1>华南庐,印尼华侨潘祥初所建,1897年竣工。据说原建筑因风水不好,不得已拆除退后20米重建。该庐坐西南向东北,建在高台基上。但终因地理限制无法发展,后又另辟新地再建南华又庐。</h1> <h1>南周节度,华国文章</h1>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b>南华又庐</b></h1><div><b><br></b></div><h1>“南华又庐”为著名侨胞潘祥初创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梅县区最大的客家民房之一。其建筑造型独特,亭台楼阁俱全。该房屋外观宏伟,气势不凡,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屋内分为上、中、下三堂,二横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左边中、兴、伊、始,右边长、发、其、祥),各堂既独立又可联体,所以俗有“屋中屋”的称号。上堂后面还有枕屋一排、厨房二座(左右各一座),屋背后有果园。全屋共有118间房,人称“十厅九井”。因创建人潘祥初生有八子四女,八个儿子分居八堂内,拥有八厅八井,加以上、中二堂的大厅和中央的天井,故有“十厅九井”的之称。创建人潘祥初的儿孙后裔计有100多人,现已分布海内外各地,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博士就是其后人。</h1> <h1>俯瞰“十厅九井”</h1> <h1>正面</h1> <h1>大门</h1> <h1>房屋的中轴线上分别是上、中、下堂</h1> <h1>中堂供奉着此房创建人潘祥初先生的灵位</h1> <h1>枕房前的小花坛</h1> <h1>围屋的后面是枕房,各堂的厨房都集中到了这里,枕房两头上面设有炮楼。</h1> <h1>枕房后面的花园,代替了常见的华胎。</h1> <h1>中部堂屋与两侧分堂之间的过道,二层有廊桥联通。</h1> <h1>可以贯通左右两侧的过道</h1> <h1>两侧分堂(单元)各有特色</h1> <h1><br></h1> <h1>每个单元的二楼内部联通,形成相对独立的私家空间。</h1> <b>侨乡村围屋到此结束</b><div><b><br></b></div> <h1><b>联芳楼</b></h1><div><h1>联芳楼坐落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新联村,与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棣华居毗邻,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客家民居建筑,于民国20年(1931年)动工兴建,民国23年(1934年)竣工。</h1><h1>联芳楼由旅印尼侨商丘麟祥、丘星祥兄弟等耗资24万光洋而建,取“五叶联芳华”而命名。联芳楼外国洋楼,加入客家围村特色而建的。联芳楼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饰以动物和花草浮雕。钟楼上端塑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雕像。大屋内部设计带有客家围屋风格,包括有许多个天井,整座楼楼面富丽堂皇,糅合了中西方建筑的特点,可谓是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典范。</h1></div> <b>几个相关专题链接</b><h1><b><a href="https://www.meipian.cn/3dbfxg7j?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客家民居建筑简介</a><br></b><p><b><a href="https://www.meipian.cn/34mzm6qv?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广东民居 - 客家围屋(1)</a><br></b></p><p><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l8l6y6?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广东民居 - 锅耳建筑</a><br></b></p><p><b><a href="https://www.meipian.cn/34uiuzdh?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广东民居 - 开平碉楼</a><br></b></p><p><b><a href="https://www.meipian.cn/34w43rq5?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广东民居 - 梅家大院</a><br></b></p><p><b><br></b></p></h1> <h1><a href="https://www.sohu.com/a/282759211_469134"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客家围屋二十六最</a>(转载)</h1><p><br></p><p>2020年11月拍摄</p><p>2021年1月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