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京城的奇石隗宝

柳吟

石之精品 <p class="ql-block">  北京是一座具有将近900年建城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其中尤以皇家园林胜迹驰名世界。在皇家多年营造园林中,同时也搜集了大量的美石、奇石点缀在园林其间,中国式的造园方式构成了古典园林中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奇石是古代造园大师们常用来构建景点、美化环境之必不可少的道具,由于这些奇石都有其不凡的来历,所以当人们在欣赏她美丽的外形时,也同时感受到她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寿星石最早的收藏者是出自一代石痴米万钟,后移入颐和园仁寿殿前,现游客可以看到这块饱经风霜的寿星石,好似一位老人手捧寿桃站在门口迎接着来此过往的人们,正气不出、邪气不入、吉祥如意,又好似看见这位老人闪着风霜睿智的目光,每天迎接着清晨的日出,又送走瑰丽的晚霞。让游人在这优美的园林中发出一丝悼古的感慨,叹一回岁月的蹉跎。</p> <p class="ql-block">  此石是南宋临安德寿(宗阳宫)的旧物,赐名&lt;芙蓉&gt;&nbsp;又被称为&lt;德寿石&gt;,原石旁还有一株老梅&nbsp;梅石相映成趣。后来&nbsp;德寿宫因无人居住逐渐荒废但这一梅一石,一直是一道胜景,乾隆第一次南巡时专门去德寿宫观看,凭吊之际&nbsp;竟然以自己的衣袖擦拭、抚摩良久,并写下诗句:</p><p class="ql-block">&lt;&lt;临安半壁苟支撑&nbsp;遗迹披寻感慨生</p><p class="ql-block">梅石尚能传德寿&nbsp;苕华又见说兰瑛</p><p class="ql-block">雨后犹余润&nbsp;老干春来不再荣</p><p class="ql-block">五国内沙埋二帝&nbsp;议和喜乐独何情&gt;&gt;</p><p class="ql-block"> 后大臣投其所好把此石作为贡品,并其安放在圆明园的长春园中茜院内,乾隆帝重新为它赐名为&lt;青莲朵&gt;,圆明园劫难后石和碑都流落出园,而且都非常的颠沛、被先后转移了数处,如今&nbsp;&lt;青莲朵&gt;入驻中国园林博物馆,而原&lt;梅石碑&gt;&nbsp;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p> <p class="ql-block">  乐寿堂中 “青芝岫”</p><p class="ql-block"> 在颐和园公园乐寿堂中的庭院中,有一块巨型太湖石,这块太湖石长8米,宽2米,高4米,为太湖石中的精品。取名“青芝岫”。这块太湖石是明代赏石家米万钟发现的,形状像一只巨型灵芝,质地细润,用物敲击,能够发出清越的声音。米万钟十分喜爱,想把它放置在刚整修过的勺园中。于是他雇了上百个民夫,40匹马车,将此石托运出山。整整花了12天时间,巨石才运至良乡道上,而民夫们都已精疲力竭,不愿前行了,米万钟的钱也花完了,只好将它弃置于道旁田间。米万钟写有《大石记》记载此事:“房山有石,长三丈,广七尺,色青而润,欲致之勺园,仅达良乡,工力竭而止”。有人说米万钟因此而家道败落,所以人们戏称此石为“败家石”。后乾隆把此石置在乐寿堂后,经常观望欣赏,并根据此石的形状和润色,同时也考虑到母亲的讳忌,取意石岩突兀如青芝出岫,给此石起名“青芝岫”,并将三个字刻在石头上。</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块历经四百年风雨的太湖石依旧矗立在乐寿堂的庭院中,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游客,讲述着曾经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仁寿门两侧有两块奇异的太湖石,人称猪猴石,守卫着皇家的大门,悟空和八戒改行来给皇家做保安,除了皇家无人如此,仁寿殿门前右边的这块奇石,酷似西游记中的猪八戒。</p> <p class="ql-block">  左边这块及像西游记中的孙行者,能用此二仙人来把守自家的门口,非皇家顶级人物而为,但仍挡不住西方列强的长枪大炮。</p> <p class="ql-block">  恭王府内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也叫独乐峰,其实就是一块造型奇特的太湖石。正面看像一条鲤鱼,背面看像一个怀抱着婴儿的妇人。珅妻妾成群,但是一直没有儿子。据说当年和珅随乾隆下江南时,偶尔在一处园林里看到了这块石头,他觉得这块石头与寺庙里的送子观音十分相似。他认为这是老天有意安排让他遇见,便重金买回了这块石头。不知是真的神奇还是巧合,太湖石买回去的一个多月后,和珅的正室夫人在足月之后生下一个男婴,就是和珅的独子丰绅殷德。</p> <p class="ql-block">  诸葛拜北斗石。</p><p class="ql-block"> 御花园里边的诸葛拜北斗石是一块水冲画石,含砾石英岩。巧妙之处是氧化铁与砾石自然形成了一个人物揖拜北斗七星的图案。</p><p class="ql-block">整块石头圆滑饱满,人物位于石体左侧,头戴纶巾,宽袍大袖,双手作揖,似一位得道的老人在拜天。在人物右侧,形成了一条深褐色的宽幅图案,如夜空,中间的砾石恰好如北斗七星排列点缀。</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善观星相,运筹帷幄。相传诸葛亮是天上文曲星下凡,紫微星是皇家星宿,皇宫崇尚佛道一体,遂命此石为“诸葛拜北斗”</p> <p class="ql-block">  故宫御花园里的木变石是一块松木芯硅化石,是黑龙江将军福僧阿供奉给乾隆的贡品。该石树纹明显,松膏如蜡,脉络清晰,孑然如峰,扣之有声,亦木亦石。</p><p class="ql-block">木变石由木沉于水化为阴沉木,再经碳化木,最后变为硅化石,质变需历经几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对此木变石十分的喜爱,在木变石背面御题诗一首,“不记投河日,宛逢变石年。磕敲自铿尔,节里尚依然。旁侧枝都谢,直长本自坚。康干虽岁贡,逊此一峰全。”</p> <p class="ql-block">  海参石</p><p class="ql-block"> 海参石由上百条长条状的石晶体组成,该石晶体完整,肉刺可数,半透明状,栩栩如生,像“海八珍”之首的渤海刺身。</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御花园里边的三块有名的奇石,相当有意思,以后您来这里的时候不妨找找看哪。</p> <p class="ql-block">  御花园里边的堆秀山上堆砌的假山不一般,据说假山上边有十二生肖的图案造型。</p><p class="ql-block">你如果有机会到了此地不要错过机会,可以亲自找寻一下十二生肖像石藏在哪里,也许您还可能有重大发现哪(本篇只列出好找的鸡、猪二生肖石)</p> <p class="ql-block">青云片</p><p class="ql-block">  中山公园茶社南侧不远处有一块巨大的太湖石--“青云片”。石高九尺,长一丈,围二丈一尺。原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别有洞天”景区内时赏斋前的遗物。“青云片”和“青芝岫”原都是明万历年进士、书画家米万钟的爱物。米万钟是大书法家米芾的孙子,家中十分阔绰。米万钟喜欢画石,也喜欢到处寻找奇石。“青云片”和“青芝岫”均采自京西南房山大石窝山中,米万钟原想将它们移至勺园,后因家财耗尽而弃于房山良乡山野中。多年后,二石被乾隆发现,将“青芝岫”运到了颐和园,“青云片”运到了圆明园时赏斋。乾隆对“青云片”十分喜爱,曾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亲自为“青云片”题写名字并做御诗八首。诗中云:“当门湖石秀屏横,坐喜松阴满砌清。时赏试言应为好,树姿花意盼春晴。”圆明园因遭八国联军焚毁而荒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园林瑰宝,“青云片”石1925年由圆明园移至中央公园,置于来今雨轩长廊以西路旁。1971年后移至今天的位置。石上的刻字大部分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但名石依旧身姿秀美,空穴明晰,结构奇巧,玲珑剔透,似烟云缭绕,是北京园林名石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此“搴芝石”系圆明园遗物,高六尺,围八尺。1914年,修缮宰牲亭时置于此处,“搴芝”二字为清乾隆帝御题。可惜因年代久远又有战事的侵扰中间已有裂纹(现已有铁质扒锔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  由乾隆御笔题名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绘月石,在中山公园的西侧河边四宜軒东,此石为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span>右上有两个半圆型的洞孔,其正中的石洞犹如一轮明月悬挂天际,故称“绘月石”。石形如灵芝呈吉祥之意。现为加以保护已用玻璃框罩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南极石  </p><p class="ql-block"> 中山公园游客服务中心门前安放有一块南极岩石,是1984年11月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为感谢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市民对南极考察事业的关怀与支持而赠送的。南极石下设青白石雕筑的须弥座,上饰云纹,高1米,长1.6米,宽1.1米。</p> <p class="ql-block">  天坛祈年殿的中央位置与坛顶藻井相对位置(红圈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一块奇异的圆形平面大理石,</span>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看上去一条行龙抱着一只凤凰,这便是有名“龙凤石”,即“龙凤呈祥”天下太平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龙凤石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金龙和玉凤是一对青梅竹马的伴侣,他们在西北的一座大山深处,发现了一块漂亮的大石头,然后两人一起用心血打磨这块石头,后来就磨出了这样一块圆形的宝石。但是悲剧的是,这块宝石宝贝很快就被当时的皇帝知道了,派人趁金龙和玉凤离开石头去找水喝的机会,夺走了金龙和玉凤的宝石。皇帝将宝石作为当时建造祈年殿的跪拜石,金龙和玉凤发现宝石丢失后,一路辛苦寻找到祈年殿,因为长途奔波疲惫不堪,就躺在宝石上休息,后来不知不觉的睡着了,不巧的是这时嘉靖皇帝来祭拜,一下跪就把它们永远的定在石头上。石头上的金龙玉风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圆石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从此也就变成一深一浅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遭雷击被烧,这块龙凤石被烈火熏烧了一个昼夜,石块虽未被烧碎,但龙纹被烧成浅黑色,凤纹被烧得模糊不清了。记得小时候大殿开放人们随意走进去观赏游览,与小伙伴们经常在上边蹦来蹦去,回来被围上了绳索,到近几年为了保护大殿里边彻底不让游客入内参观了,这块奇异充满神秘色彩的石头也少见报道了,也许多少年以后就会被人们遗忘了。(此图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发展、环境变迁,会讲传说的老人们正逐渐逝去,老北京的传说也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可是不变的黄瓦红墙、依然闪烁的殿顶、希望老北京的传说也会一代一代地继续流传下去,故事永远讲下去。</p><p class="ql-block"> 初稿于:2020·12·1</p><p class="ql-block"> 成稿于:2021·6·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