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印象

胡承军

<p class="ql-block">   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我慕名拜访了藏传佛教圣地——青海塔尔寺。</p> <p class="ql-block">   塔尔寺座落于距省会城市西宁市西南约25公里的莲花山中,是藏传佛教六大名寺之一。喇嘛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就诞生在这里。塔尔寺也因他而修建,而辉煌。塔尔寺始建于1379年,成于1776年,占地60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各类殿宇37座,现有僧侣500余人。据说佛寺鼎盛时期有僧众5000余人。寺中现存口径2.5米、深1.3米用以烧饭的五口生铜铸锅足以为证。整个寺院被群山环抱,祥光照射下的梵宇佛寺独具风格。汉式宫殿建筑与藏式平顶建筑依山就势,巧妙布局。殿堂层叠,僧舍栉比,红墙黄瓦,金顶绿树,经轮幡幢,相映生辉,组成了一幅恢宏壮观、气势磅礴、庄严而神秘的佛刹景观。曾有诗云(佚名):</p><p class="ql-block"> 莲花带翠映天香,</p><p class="ql-block"> 吹散红尘送草芳。</p><p class="ql-block"> 金瓦绿墙皆错落,</p><p class="ql-block"> 相辉灿烂见辉煌。</p> <p class="ql-block">   塔尔寺主要建筑有经堂、学院,佛殿、佛塔,僧舍及活佛住地等。在布局上充分利用微地貌特点,不削不凿,不讲究中轴线左右对称,依山势高低错落有致。宜林则林,宜宇则宇。上下建筑、林木殿宇相互映衬,多种空间相互协调,使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藏文化与汉文化融为一体,在感官上给人以美轮美奂的享受。同时这种立体感极强的布局方式也符合佛教由低层向高层的教义观念,实际上也体现了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底蕴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在有些地方,山水同样很美,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但有时也会让你遇到“划地为庙”的尴尬。在乡间小道上,稍不留神就会碰到三几根木棒、几片瓦砾垒起用以供奉香火的“庙宇”,高不盈五尺,宽不过一杖,坍墙斜瓦,丑陋无比。我想,那“仙人”们都是些“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主,起居于仙台楼阁,享受着世间最丰美的供奉,他们真能屈尊于此么?</p> <p class="ql-block">   塔尔寺是雪域东部的佛教圣地,也不愧是历史悠久的名刹古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朝拜着络绎不绝。或乘车而来,或乘飞机而来。最令人佩服的是为了还愿一路磕等身长头而来的信徒。笔者在寺中就遇着一对磕等身长头而来藏族夫妇。以前只在电影或电视里见过长磕的镜头,这次见了真的,颇感新奇,遂跟了去探个究竟。只见妻子在前,丈夫殿后,间隔两三米。他们匍磕的很认真,很虔诚。每磕一次,双手合十高举过顶,再双手下降触及额部、胸部各一次,然后双膝下跪,两手前伸滑去,全身俯伏,额触地面,双手合十作五体投地状,同时在手指前端划上记号,最后双手回收撑起再站至记号处。如此循环不断直至目的地。他们一直磕到全寺最中心位置,即塔尔寺主殿——大金瓦殿。</p> <p class="ql-block">   大金瓦殿是一座汉藏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三重檐金顶建筑,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高20米,据说金顶所用黄金二千余两。整座建筑宏伟高大,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殿内供奉着释迦佛像、宗喀巴像以及陈列的金灯、银灯、铜灯、象牙、古瓶、圣水铜钵等饰品法器。经架上珍藏有数百卷大藏经和宗喀巴师徒三尊的全集。莲台有塑、铸、绘画、堆秀的佛像。墙壁、天花板上绘有佛教故事,梁枋上布满了帏幡、围帐、秀佛等。殿内饰品琳琅满目,富丽堂皇。摘录(佚名)颂诗半阕,说的就是此景,没有半点夸张:</p><p class="ql-block"> 经堂如意观堆秀,</p><p class="ql-block"> 塔寺浑然巧换装。</p><p class="ql-block"> 栩栩如生三艺绝,</p><p class="ql-block"> 篇篇典籍万檐香。</p> <p class="ql-block">   且说那对长磕的藏族夫妇并未进殿,而是在悬挂乾隆皇帝御制的“梵教法幢”匾额的正门前走廊的木地板上磕等身长头。从他们的神态看,身体已疲倦到了极点,但仍然没有要停歇的意思。我不得不佩服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的信徒与汉族信徒的磕法不一样,后者仅跪拜三下,而前者则讲究长磕,且多多益善,一千,一万,十万……越多才能显示出信徒把一片真心奉献给佛祖,神灵才能保佑他一生平安。一些虔诚的信徒带着行李,三月五月地在这里长磕,因而厚重的地板上都磨出了一道道深槽。听一喇嘛说,这里的地板三五年就要更换一次。偶见来了两位霸气十足的非官即商者跪拜了三下起身走了,而那对夫妇还在长磕。很明显,官、商者要么愿神灵保佑继续升官发财,要么保佑他们逃过反腐这一要命的难关。那么这对夫妇来还什么愿呢?笔者请照相的藏族兄弟做了了解。原来,他们的孩子生了一场大病,多日不见好转,直到奄奄一息。最后夫妇俩给释迦佛祖许愿,请佛祖保佑孩子平平安安,他们将磕等身长头到塔尔寺进香、供奉还愿。结果孩子的病在医院治好了,他们就上路来这里还愿了。哪知才长磕了一天的路程,孩子又病了,于是又把孩子送回医院治疗,好后就没让孩子苦行,两个大人磕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磕到这里。搞不清楚的是,孩子本来是医院的医生给治好的,他们为什么要吃苦受累、翻山越岭,拿着辛苦积攒的“供奉”来此感谢“神灵”?我在想,孩子的病是医生给治好的,“尊神”、“尊佛”们怎么就抢了头功,并心安理得地享受信徒们的朝拜和供奉?儿时读的课本里写的地主老财什么活也不干,却养尊处优,享受白米细面、绫罗绸缎,在这里得到了验证。原来,“神灵”也有白吃白喝的嗜好,“佛爷”也有无功常受禄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短短几个小时走马观花,对塔尔寺的印象是壮美、庄严、神秘。听当地朋友讲,如果是夏天,塔尔寺的景色会更美。那么夏天再见——塔尔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配乐:山水一般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