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往事“打稻谷”

闲人

<p class="ql-block">  我写记忆中的生产队,只是对印象比较深的事,有画面感的场景,片段性的回忆。我在农村长大,对土地、对农民有感情。小时候放过牛、养过鹅、赶过鸭,也挑过猪草、捞过鱼、抓过虾等。初中毕业就参加了生产队劳动,比起父辈们,哥哥、姐姐们,我是幸运的,因为只干了两年农活,就参军到了部队。两年的农活,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我对生产队有情怀、有感情,对劳动的场景记忆犹新。感受过劳动的苦与乐,体会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酸,更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深刻认识到没有亿万农民的辛勤劳动,就没有今天我们温饱和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种田辛苦,就拿稻谷脱粒来说吧(老家叫打稻),广大的社员天天奋战在田间地头,收割、挑稻、打稻、晾晒。六十年代老家打稻用的是一个四方形的木桶,我们叫“箩壦”,有的地方叫“稻桶”。不管叫什么?用途都是一样的。“箩壦”是用木板钉制的,型如米斗,高约一米,宽约1.5米。到收割的时候,年青力大的小伙子们把它扛到田里。大人们忙着收割、打稻,孩子们在田里捉鱼、抓蚂蚱,困了就躺在稻草上睡觉,渴了就扒池塘边喝水。打稻的场景到现在都无法从记忆中抹去。</p> <p class="ql-block">  打稻时双手拿一根草绳,先把稻谷捆住,右手捏紧草绳的两头,左手掐着稻把根部。然后举过头顶上扬,在空中划一个弧圈,用力向“箩壦”内摔打,在摔的作用下,稻谷自然地掉落到“箩壦”中。每一捆稻最少要摔打三四次,每摔一次都要抖动几下,稻粒通过抖动掉进“箩壦”里。</p> <p class="ql-block"> 打完稻的稻把,就变成了稻草,然后把它捆成起来放在田里晒干,立着稻草把如同一个个稻草人。掼稻是一个体力活,一般都是有男同志操作,一天下来腰酸胳膊疼。</p> <p class="ql-block">  打下的稻子当天就要挑到谷场上晾晒,两箩稻足有一百三四十斤。农民挑担子是练出来的,从小就挑。如:挑水、挑稻、挑秧、挑河、挑柴等等,常挑担子的人肩都是平的,十六岁的时候我也能挑百十来斤,最重挑过一百五六十斤。</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七十年代,生产队打稻不在用“箩壦”,也不在田里。这个时期队里有了打稻机,割下来的稻子捆成把挑到谷场上用机器打。两个稻把分量也不轻,大的有一百多斤,小的也八九十斤,没有一把劲是挑不动的,所以挑稻把几乎都是男青壮年。秋收的时候,从田间到谷场挑稻把的队伍非常壮观,是一道风景。挑稻把的工具不是扁担,而是尖担。尖担与扁担相似,但作用却不同,扁担是用毛竹做的,弹性好,用途广泛。如:挑水、挑粪桶、挑肥料、挑稻谷等。而尖担是用木头做的,比较硬,主要用于挑柴、挑稻把和挑稻草。扁担中间弓、两头弯,成一个半椭圆形;尖担去相反,中间弯,两头翅,成一个半月芽形,两头是尖的,上面还装有铁套。</p> <p class="ql-block">  挑稻把要用巧劲,方法:先将尖担一头插入稻把中,然后双手将稻把举过头顶,另一头插入地面,双手稳住稻把调整姿势。然后再将稻把举起寻找另一个稻把,两个稻把插好后,尖担靠在肩部身体微蹲,腰腿同时发力将稻把挑起,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挑稻把需要有臂力、腹力和腰力,三者相互配合,协调一致。</p> <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当年打稻机的模样,它有一个滚桶和电动机组成。滚桶的结构很简单,主要有轮毂和支撑架两个部分。轮毂一圈有一根根长木条组成,每根木条上安装无数个弯钉,滚桶两端有轴承驱动,轴承一端安有一个直径五、六十公分的轮子。滚桶安装在支架上,一侧用铁皮蒙住。滚桶的轮子与电动机的轮子用皮带连接,马力带动滚桶。滚桶转速飞快,有一定危险性。所以打稻的时候,不允许老人、孩子靠近。打稻的步骤先用一根草绳捆住一把稻谷,右手抓紧草绳,左手抱着稻把,然后轻轻的放到滚桶上,不停的转动稻把,如果稻把被滚桶绕住,必须松开稻把,否则有危险。打稻的时候社员们都要戴上护袖、围脖,女同志扎上头巾,防止稻芒划伤身体。打稻机前面有专人负责清理稻叶和稻谷。那些日子谷场上马达轰鸣 ,通宵达旦。</p> <p class="ql-block">  打下来的稻谷都堆放在谷场晾晒,为防止丢失,队里每天都要按排男社员轮流看管,看管人员就睡在谷场。我们队的谷场在村的西边,距离村子有七八百米。谷场上稻草、稻谷堆积如山,整夜灯火通明,看场子一般都是两个人,那时候我经常跟着哥哥去谷场睡觉。</p> <p class="ql-block">  晒干后的稻草,分一部给社员当柴烧,一部留在生产队给牛过冬吃。那时候房前屋后,山坡上,谷场边,牛棚傍到处都是草堆。</p> <p class="ql-block">  打下来的稻子需要晾干,清理干净才能入仓。晒稻子使用的工具叫“推板”,是用木板做的。一种是长方形的“双人推板”,两端安装有圆环,上面拴着绳子,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另一种是单人推板,比双人推板小,使用时右手握住短柄,左手抓住木把用力推。生产队一般都是按排老人、妇女晒稻子,早晨滩开、晚上收起,然后盖上稻草,防止下雨和露水侵湿稻子。小时候就喜欢到谷场上玩耍,喜欢在草堆边捉迷藏。</p> <p class="ql-block">  双人推板和单人推板的区别是:大小不同、把杆不同、使用方法不同。双人推板只能一边使用,而单人推板两个边都可以使用。</p> <p class="ql-block">  稻子晾晒到七八成干的时候,队里组织人扬稻,扬稻的方法是工具把稻子抛向空中,借用风的作用将空壳、草片、灰尘吹开。</p><p class="ql-block"> 扬稻一般选择在上午九十点或傍晚进行,这两个时段风相对较大。扬稻通常两人一组,一个人抛,一个人用扫帚不停的扫,稻子要反复扬两到三次才能干净。</p> <p class="ql-block">  处理干净的稻子,一部分作为口粮分给各户,一部作为公粮上交,还有一部分作种子存放。</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存在了二十几年,如一个大家庭,有过辛酸苦辣,有过风雨兼程,在风风火火的日子里,大家团结互助,喜乐共享,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