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提纲:<br>1. 生态微距摄影的定义<br>2. 如何发现和筛选目标<br>3. 客观纪录和趣味表达<br>4. 人文精神和自然主义<br>5. 实战经验和综合技巧<br> <p class="ql-block">先分享一下我的乐趣,在20年前,那时候还是胶片时代,我觉得大家都应该理解,在那个年代拍摄成本是非常高的。我又非常喜欢拍摄大自然,在那时想要拥有一台高级相机或者是长焦、超长焦镜头,是非常奢侈的一种想法。我在大自然观察和体验的经验中,又让我觉得那些微小的生命,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世界里头的也有特别多的乐趣。尤其是我小时候在大自然互动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非常多的来源于这种微观世界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所以在胶片时代,能有一支微距镜头能去拍摄这些小生物,就已经觉得很幸福了。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体验到的那种观察。去观察这些生物们的各种行为,观察各种有趣的现象,可能这种乐趣大于拍摄本身。在这过程中,也确实拍摄到了一些好的作品。虽然我最近这些年一直在做野生生物摄影,各种植物,包括真菌,都是我所喜欢拍摄的对象。但是,微距这一块儿,始终还是我的心头号,所以今天,还是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做一些更深入的分享。</p> 所以这次我就用一些比较实例的图片,跟大家分享讲一下一些创作思路和这种拍摄过程。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很多年前一次看珠海航展的过程中,突然间发现。在站场外田野里面有这个树枝上停了一只蜻蜓,旁边没多远,就是飞行编队在做特技表演。那我就在想,我们人类的飞行,最早是来源于模仿昆虫和鸟类。比如像蜻蜓,像一些鸟类的翅膀,包括我们现在直升机也是模仿。有一部分是作为仿生学,里面是模仿蜻蜓的。我当时就觉得,其中的这种关联。我们人类和自然的关系,那这个关系是很有意思的,我想通过一张作品来呈现,那应该怎么办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个话题,关于生态微距摄影的定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大家都知道一个大概的范围,实际上很多人没有太认真的去想过这个话题。为什么我们要讲生态呢?其实生态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它的一种自然状态,我发这张照片的意思是什么呢?是跟大家分享,这是我持续了至少六年时间把握的一个拍摄机会。从第一次感觉到有这样的机会,有这个画面的情况下,我做了很多准备,也做了很多尝试,然后用了将近六年时间,终于拍到了这样一个画面。那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哇,这是不是真的?这是不是摆拍的?这是不是个蜻蜓啊?或者是人工处理的等等,但他不是。</p> <p class="ql-block">我就构思了一个,起名字叫《五星上将》,表示对大自然的一种敬意。对我们仿生学的老师,对蜻蜓的一种敬意。在整个飞行表演过程中,我发现战斗机是最有造型的,感觉更有气势。那么多的表演编队,我就一直在观察,一直在找角度,一直在寻找时机。哪里会有适合的这样的一个透视的视角,包括要控制好景深,控制好光线等等这些技术元素,再加上一些这种拍摄条件,因为它飞行每次还是有不同的变化,想要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机会,其实还是挺困难的。所以前后拍了三届航展(两年一届)有六年时间,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做这件事儿。</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情景是飞行状态,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我还是会比较留意记录一下我的一些创作历程中类似花絮的东西。为什么呢,我其实也是想着在以后分享的过程中,大家看到一些实例,他就更能够很好的去理解这件事情。在拍摄的时候,你靠近到一定程度,这个蜻蜓通常会飞起来,而飞机靠近的过程是瞬间,飞行非常快。所以如果把握不好的话,就一定会错过那一瞬间。就那一瞬间,那种多方面多个元素的合一才能把握好的一瞬间。我就通过观察和靠近它,通过一些细节动作的调整,能够在那一瞬间靠近它,能拍到这个画面。</p> 经过这些综合的因素的考量和把握才能去实现的。那为什么选这张作为一个开篇去讲呢,就是关于生态文明的定义。实际上很多人看到的作品,都是看上去是生态的,但实际上不是表现自然状态。事实上,就是更多的是注重一个单纯的画面的唯美。追求美是没有错的,因为在摄影当中,比如说我们是谈艺术摄影范畴,或者是沙龙摄影的话,可能很多人把昆虫作为道具,把昆虫作为一个元素,或者把微距当成一种摄影的一种类型,它可以无限制的去创作,这都没有问题。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定义是在生态这样的一个范畴里面。 生态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如何理解大自然,大自然中的一切这么精妙的去呈现出来的时候,实际上它是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背后的、能量的转换和传递。那我们能做的时候,有时候可能只是简单的记录。在这个记录过程中,我们如果还能够做一些提炼,做一些情感表达,做一些艺术表达,那我觉得这就是在生态微距的这个范畴里面。我们找到了一条更宽广的路,而且,这条路是可以一直走下去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看我们的很多拍摄目标,它们有很多行为我们并不了解。而且这个行为里面,有很多生态学的生物学科学。上面的东西它都有很多创作的灵感,还有很多创作的空间。 <p class="ql-block">在几十年前的欧洲,有一批人在做微距摄影,包括拍生态题材,但是为什么有一些不能称之为生态微距摄影?因为他们把微距作为一种,应该说把这些昆虫作为道具来去摆布,甚至是做一些更多的人工处理、控制。具体的细节就不说了,他就是为了呈现一种单纯的假象,一种生态的假象。比如说那样的话会让人眼前一亮,会让人耳目一新,来吸引别人的目光。那这样我觉得他已经背离了它的初衷。摄影这个领域,其实很多人还是比较在意,说自己的作品有没有获奖?有没有被发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呢,很多人是看不到的,大家也就慢慢的忘却了最早的初心。</p> 十几年前,我看到了很多,网上就有一些作品,也看得到他们明显不是那么生态的痕迹。其实什么都看得出来,因为你太了解这些昆虫了。你知道他们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状态是什么样子的,你在自然中长期观察过,所以那些不自然的状态,一定会在那个照片里面呈现出来。但对于大众来说,他是看不出来的,甚至对一些所谓的摄影的人群,包括专业摄影师。他如果没有长期观察自然的经验,没有对生物的一些更加深入的了解的话,只是看表象是看不出来的。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个生态摄影领域,仍然会鱼龙混杂,会有各种现象,其实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是一个深层次的,科学上的原因。 <p class="ql-block">在博物学上我们这些年,尤其在国内来说发展的还算不错,但相比国外,却还是落后了很多。大家对于博物学,对于这种自然观察应该说是非常缺乏经验的,所以很多人连这些常识,包括很多的评委,他们连最基本的生物常识都是不知道的。这虽然是情有可原,但是这也反映了一个现象,就是说,这是一个短板。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带给我乐趣的是这种自然当中的自然状态,而不是单纯的一个视觉美,单纯的一个摄影作品的一个所谓的审美,所谓的艺术。在自然生态领域,我选择坚持用这样的方式去拍,至少在这个题材里头,我是有所坚持的。</p> <p class="ql-block">那对于艺术呈现,对于观念表达,那我们是不是会有更大的空间呢?是的,如果你选择的是所谓的艺术摄影,或者说是观念摄影没有问题,但要在你不危害到这些生物的情况下。不要觉得它是一只蚂蚁,一只蝴蝶,它们没有灵魂,我们就觉得不把它当成生命。我觉得任何的观念,首先要建立在我们对这个生命的尊重上。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不止是摄影人,我们作为一个人来说,最基本的对这个世界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过程中,我早期拍了大量的各种生物,尤其是昆虫类的,他们的飞行状态的照片。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没有办法在那个时候让很多人知道,或者说我和那些人怎么区分开来。和那些人工环境去控制这些昆虫的怎么区分出来?我觉得那就拍飞行,因为你再怎么样你没有办法控制它飞,你没有办法控制它往左飞还是往右飞。若停在某种物体上,人都有机会去控制它,但是只要是飞行的,我觉得它就是自由的,相对自由。我拍摄了大量的这些关于昆虫飞行的照片和作品,为什么说有些是作品,有些照片,或者说那些叫作业,因为有些是在做尝试,做练习。</p> <p class="ql-block">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拍摄,我觉得有了一些自己的构思,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我通过照片能够很精准地呈现出我想表达的东西,那这就称之为作品。作品和作业的过程中,我觉得更多的观察和拍摄,包括对器材熟练,包括对摄影技术参数的精准的控制。在十几年前相机的功能还不太强大的时候,包括对焦系统,我们要大量的用手动对焦,大量的用预判,大量的用这个预设焦点,各种各样的技术类型都做了尝试。过程中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我把整个基础打得特别扎实,在技术和意识方面都是很系统的。</p> 在这个过程中所积累的这些系统的知识、技巧和经验,在后来的拍摄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从事职业的野生生物摄影之后,会发现早期的这种在微距领域积累的东西都能很好地帮到我。我练就了非常细致的观察能力,包括去对环境做一个系统的评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个话题,如何发现和筛选目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r></b></p><p class="ql-block">我给大家发这张照片,是我很多年前在海南的一个热带雨林保护区里面拍摄的一个过程,一个场景。大家看看这个照片,仔细观察一下能不能看到我在拍什么。</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拍摄出来的作品,这个物种叫海南角螳。在拟态苔藓环境中,很难被发现,我们这张照片可以看得出来,即使放大去看。实际上,还是感觉不到有什么明显的一个生物的形态。比如像我,遇到这样的一个机会,就是两只螳螂在那个树皮上相会的时候,我起名字叫《江湖》。就是说,大家在江湖上相见的时候作揖,这样的画面很有意思。这个画面实际上在早期的欧洲,他们在拍摄的时候有很多螳螂。比如说一个树枝上有五支八支,各种造型,各种姿态。但那都是在人工环境、人工控制、人工干扰的情况下,出现的那种非自然画面。所以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呢,经常会特别注意提醒这一点,即使我有一些很好的机会,我也尽可能不去拍那种误导别人的,尤其是摄影爱好者。或者说对于大众来说,他们这个看到这些画面都是不自然的,都是不真实的,然后大家以为那是真实的,包括摄影爱好者。他觉得如果那照片获了奖,他要去拍那种照片,拍不到的话,他去人工去做很多的这种干预,甚至是破坏,这影响是很不好的。那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实际上我们有时候确实会遇到很好的机会,很像那种所谓摆拍的这个画面。但是,我觉得这里面怎么去区分它们呢?实际上没有人能看到,没有人能看到是怎么拍的,也没有人做记录,但是你自己心里是知道的,你的感受和体验是截然不同的。</p> 上面这个画面属于比较难以发现的,不容易发现的这个拍摄目标,那还有一类是什么样的呢?还有一类就是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东西,比如你到一个花园里面,可能有蜻蜓、蜜蜂、蝴蝶等等,这些东西,甚至说还有更小的,还有一些不容易发现的,那这个东西会有很多,那我们到底怎么筛选怎么拍呢?这取决于个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决定了你怎么去筛选目标。我给大家发这么一张照片,大家看一看,这是一张蜘蛛网,那这个蜘蛛网有什么好拍的呢?或者说这个网本身就值得拍是吧,我真的想拍的画面还不是这个整体的画面。 大家可以仔细留意一下,实际上这个蜘蛛网上面右上角有个小的缺口,我就再观察这个缺口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再看第二张照片,大家可以看得出来,原来这个缺口上面好像有只小昆虫是吧,我也觉得是。而且觉得这个线,这个蛛丝被卷起来的感觉,很有意思。我就想,再放大再靠近去观察。因为这个征状本身也并不是太大,这个画面我们通常1:1的这个微距放大镜头,其实很多微小的东西是拍不了的。所以我自己的微距镜头有很多,有将近十支微距镜头,有不同放大倍率,不同对焦距离,有不同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创作空间就会非常的大,我首先是观察和意识能够先达到。 大家看到第三张作品的时候可以对比一下,原来是这么个画面,一个双翅的小飞虫,它撞到蜘蛛网上之后,并不是被这个蜘蛛网缠住了,并不是蜘蛛的猎物。因为它非常小,它触网以后通过飞行,在飞的过程中就把蛛丝卷起来,卷成了一根丝,它就吊在上面。它自己在上面干嘛呢,睡觉休息啊,因为在这个上面是最安全的。它不怕其他的飞虫,若其他昆虫想过来捕食,就很有可能被撞的缠住。这么小的一个两毫米左右的一个小飞虫,它能做出这种行为,我觉得是令人非常惊叹的。 所以我给他取名叫《单杠表演》它把蛛丝卷成一个单杠一样的吊在上面。起的名字,一是个人的情绪,另外一方面有时候给大家一个思维上的引导,我觉得实际上它真的就像一个运动员一样。它在做这种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而且实际上也是会非常危险的,但是对它来说可能驾轻就熟。我就在想,这个东西就像这种拍摄过程中你会发现。它们这种很奇特的行为都是谁教的呢?我们现在是按照自然造物没有人教,但正是因为这种自然造物的神奇,我觉得有太多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不必要人工的去呈现我们什么画面,仅仅是自然的呈现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就已经非常的令人惊艳了。 我们在二〇一四年云南的一个边境地区,发现了一个新物种,大家可以仔细看一看,看看这里面拍的是什么? <p class="ql-block">我用红线把这个物种标出来了,大家看看之前看到的对不对?这是一种模仿拟态苔藓的一种竹节虫,它的奇特之处,我当时给他取名字叫《大隐于市》,它就是在最显眼的这个苔藓上,但是你就看不到它。它并不像有的昆虫藏到树叶底下,藏到你看不见的地方,它就在你眼皮底下你就看不到。我当拍摄它的时候,因为我们队友发现它是一个新物种就非常惊奇,觉得特别难得。我说那赶紧先记录下来他这个自然状态,结果当我拍了几张之后,我在检查这个画面的时候,我再一抬头看不见它了。当时心里面就一下子觉得,是不是给我弄丢了?是不是不小心掉到草地里面去了?</p> 大家再看看这张照片,在一个森林公园里头,发现这个植物上有一只蝴蝶,好像是死掉的蝴蝶。通常来说,如果你不是特别留意,特别细心观察的话,可能看一眼就过去了。但我觉得不对,我觉得这个蝴蝶的这个姿态,是不太对的,我就凑过去靠上去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然后大家看看是怎么个情况呢,看这个照片能看得出来吗? 靠近以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画面,白蟹株捕捉到这个橙粉蝶,这个蝴蝶,其实它飞行起来的力量是很大的,包括蜻蜓,它要飞行的时候那个力量是很大的。这个白蟹株,它也很奇特,它可以让整个身体牢牢的把自己抱住。这棵植物,在用它的这个后肢,前肢用来捕捉这个猎物,所以这么小的几毫米的小生物,竟然能有这么大的力量。而且它本身是拟态在蝴蝶去吸花蜜的时候,靠近花朵的时候可以瞬间发起攻击。这个时间这个画面,如果是用视频记录下来的话,会更加精彩。最近几年,我也一直在做这种视频和纪录片的拍摄,也是想通过我们照片所不能呈现的画面,通过视频动态就更好的呈现出来。 大家看看这张照片,这就一堆树叶,我们抬头往上看的时候,一堆树叶你能不能看到?我的拍摄目标在哪里呢?细心的人,其实仔细盯着看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有时候单纯靠我们的眼视力去发现,其实有时候会很困难。因为我们人类的视野,对这种熟悉的形态,它会自动忽略。所以就有时候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技巧呢。就是,你盯着一类的东西看,盯着一个方向去看。你就只是看一会儿,不用做过多的辨识,不用努力的去找一找。这里面有什么东西,你只是简单的就盯着看,可能10秒、15秒、20秒,你就会发现有东西在动,或者有些东西感觉不一样,这个很细微的那些动作,可能不是那么明显。 通常来说,在自然界只要你看到一个生物在做动作的时候,它往往都还会有跟它相关的生物在互动,有可能是同类,有可能是不同类的。尤其在昆虫世界更是如此。我看到这只蜂在飞,然后,盯着看了一会儿之后发现,突然间旁边有东西在动,细心的朋友是不是已经大概看出来了?看出来我们的这个拍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没错,它是枯叶蛱蝶,这是一类。这个非常有名的拟态类生物,它的翅膀呢?打开的正面呢?是彩色的,黄色的,有蓝色的,但是它合翅膀的时候,确实跟那些树叶太像了,所以在这种光线昏暗的森林里头,你想直接去找到它们,看到它们是非常困难的,但只要你安静下来,只要你能盯着看,一会儿慢慢就会发现。 大家看到第三张照片就可以看得很清晰啦,这只枯叶蛱蝶,他在吸食树干上流出来,那个树枝。这个树枝,有可能是其它的甲虫咬开的。然后,这些昆虫,都会来聚餐。大家可以看到上面的指甲,指甲银,那是一种双翅目的昆虫,还有这个蚂蚁,右边还有一只果蝇。这样的一个画面,原来它是有这么多细节,这么多的内容在里头。实际上我们如果单纯的想要去发现这么一个场景的话,去寻找他还是有点困难。我们要了解这些生物的活动规律,他们的习性,这个时候你再有针对性的缩小范围去找,那就容易很多了。 大家看看这张照片,我们在路过一个草坪的时候,发现下了点小雨,然后这个枯草上面,好像是有一只蜘蛛,这就是我们通常人类的视角能看到的。蹲下来靠近拍摄这个画面,就是这个样子,很多人会拍吗?很多人觉得这样的画面有什么特别值得拍的嘛,如果说我们以肉眼的这个放大率,在靠近这个程度的时候,通常会觉得没什么非常平常。这就是微距的妙术所在。我们用微距靠进去拍摄,在这种近距拍摄放大拍摄的情况下,可能就完全是不同的世界。这种意识怎么锻炼呢?实际上有时候我们不能单纯凭想象,一定要靠大量的拍摄,海量的拍摄,我们才会积累这样的一种想象力。 看到第二张就能发现,原来这些肉眼看上去并不大的这些小水滴,它们就更像水雾一样,在这种放大拍摄的情况下能呈现出来,一种特别的美感,特别的质感,所以很像是水晶宫。我们只是蹲下来看的话,更不要说你站着,你走路的状态下,那更加无法想象了。这样的画面,在拍微距的时候,我们经常都会遇到这样类似的机会。所以发现和筛选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能力。给大家选的这些实例,大家应该会有所感触。就是说有很多好的作品,有很多好的东西,不一定是那种非常特殊的机会,不一定是在非常特殊的环境下拍摄的,有可能就是很寻常的这种环境和机会。当然在发现目标以后,你还需要有这个技术支撑,比如说有拍摄这个画面。如果是单纯用自然光的话,他就没有办法表现出这种光斑和这个水珠的质感,那怎么办呢?那就用手机的那个手电筒,或小手电,打个逆光,然后正面做了一些补光,那这个画面它呈现出来就完全不一样了,包括景深的控制。而且蜘蛛,大家看到第一张图,它是在那种枯草上面,你稍微有那么一点点的动作,它一瞬间就会逃回洞里去,实际上我也是通过好几次,靠近它一点的腿儿就缩回去了,它到洞里去了,然后就等。等几分钟,慢慢它就爬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儿,就可能有把握到这个最好的一个瞬间和机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个话题,客观记录和趣味表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r></b></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要去经历的一个阶段,客观记录这件事情是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我们要客观的真实地记录下来,然后,再去做你自己个人审美、个人情趣的表达。比如说我们现在拿蚂蚁做一个案例,这张照片名字叫《如履薄冰》,实际上他就是在一个水面上。这个水的表面张力让这只蚂蚁不会沉到水里去,那在这个画面上来说,我未必要说他就是在水面上的蚂蚁,我觉得就是像在冰面儿上,小心翼翼地行走的那个动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p> 很多朋友在刚开始拍摄的时候,会过于追求放大率。就是追求拍的很大,拍得很清楚,要把光拍的很柔,有很多人去追求这种质感。追求放大率可以放得看得更清楚,这都没问题,这都是大家不同的取向、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这种拍摄的诉求。对于画面的这种呈现,首先我们客观记录就是它是自然真实存在。那趣味表达就是,你觉得什么画面更有趣?不管是作品的名称,还是这个画面本身,你觉得什么都有趣,你去拍摄那记录他也是一种方式,这种记录有时候就是单纯的记录这种行为,但是如果你自己有不同的解读,那这个事情会变得更加有趣了,你比如刚刚发的第二张照片。 那第二张照片呢,你可以说《以弱胜强》。这蚂蚁明显是拖着一只比它大很多的,比它更强壮的家伙。那个家伙应该是在战斗中已经牺牲了,然后蚂蚁把它当战利品给拖回去。也许未必是这两种蚂蚁的战斗有可能是其他物种,但这画面我们呈现出来的就是它以弱胜强,以小制大。而且这个往上爬的动作拖着这个战利品的感觉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这个名字我也可以起名叫《战利品》,那这就是关于趣味表达的东西。 大家看到这个这张作品,这些蚂蚁去拖运一只蜜蜂,至于说这个蜜蜂是怎么回事儿?是不是被马蜂被胡蜂给咬死了,谁也不知道。但是,可以看到这些蚂蚁是把蜜蜂这么大的一个美餐拖去,而且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兵蚁在那儿守护着,就像一个工头在喊大家加油一样,那这也是这也能体现出一种团队协作,这个照片名字也可以起名,叫《团队精神》。实际上这种画面本身就有趣味,本身就很有意思,那你自己有不同的解读,那这个趣味性更强,更加的丰富,更有内涵。 这张照片,这是一只蚊子白纹伊蚊,这个名字也可以取名叫《顾影自怜》,它自己对着像照镜子一样看着自己的影子。那实际上它是刚刚从水里面羽化,它的幼虫时期是生活在水里的叫孑孓。只有在这一瞬间,你这么靠近他,可以特别近的距离,特别大的放大率,拍出这么一个对称画面,一个比较单纯背景高调的画面,这个画面本身它有一定的美感,而且你如果取一个比较好的名字。或者你自己就感觉你的想象力,通过你自己的感受,你可以起不同的名字,它就会带给不同人的想象。这种感受,确实就是你表达的一种方式。 这张照片能不能看到我的拍摄目标是什么呢?这是一次夜拍,我们经常会夜拍,是因为很多生物都是昼伏夜出,尤其是昆虫,目前的科学记录是绝大部分的昆虫都是夜间出动的。这个画面到底在拍什么呢?因为怕有的朋友对这种昆虫,比如说很肉的这些肉虫啊,毛毛虫啊,有的可能会觉得视觉上不舒服,所以还是稍微避免了一下,把焦点放在了我的拍摄目标上,大家可以看看有没有看到我的拍摄目标是什么?其实这也是一只蚊子,刚才给大家看到了那个白纹伊蚊,但现在这个更小的是一种,可以说也是吸血的,大家有没有看到那个很小的东西呢? 细心的朋友,这个应该有经验的朋友就还是能看到这个点,这个点只是他确实很和普通的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他吸的是一只天蛾幼虫的体液,咱们也可以说是它的血是绿色的。它吸饱以后,整个身体所呈现出来的这个绿色,就像翡翠一样。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蚊子吸血这个物种的名字叫贾猛,它跟文字还是不一样,但属于这一大类的。我们会觉得这个画面有意思,他怎么是绿色的,因为虫子本身,它的体液就是绿色的。它的体液也是来自于叶子里的叶绿素,这个现象这个画面就会很有意思,这个画面我们不用过多的解释,就能看到它的不同。 而我们看看这只体长也只有两毫米的,平时我们叫小咬。包括贾猛这一类的,都是吸血类的。跟蚊子是近亲。我们通常也把它当成蚊子类,大家可以看到它整个身体是通红的,因为它是吸人的血,所以它的这个体液、身体内部呈现是红色的。像红宝石一样,比如说我们这一组照片,有不同的造型,有不同的这个行为,甚至包括它吸血。我可以用这两张做一个对比,一个可以说是苹果汁儿,一个喝的是西瓜汁儿。那这种趣味本身它也是一种,不仅仅是画面本身的,而是他这个行为拓展出来的一种理解。尤其是对于科普来说,小朋友看到这个画面,他觉得特别有意思。你跟他讲那些相关的故事,他就更容易听得进去。那对于我们大众来说,有些东西是新奇的,这个新奇本身也是一种趣味,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还会有不一样。我们平时觉得在身边,很容易看到很容易发现的东西,原来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形态,还会有很多我们没有见过的。所以,这也是微距领域拍摄生态微距的时候最有趣的一种体验。你如果拍摄鸟类,拍摄大型动物,这种不为人知的行为其实已经非常非常少了。 再看看这张照片,其实也是一只蝴蝶的幼虫,也是我们可以说是毛毛虫,小肉虫之类的。大家没有发现他是特别像一条龙,尤其是中国传统的这个传统文化里面的那个龙的形象,它跟西方的龙还是不太一样的,因为中国这个龙的角是鹿角的这个元素,那这个龙的形象是大家想象出来的。我也是担心到就是很多小朋友或者有的人,他最害怕虫子,所以我会用一种另外的形式呈现,比如像这个画面我可以是抽象的,我可以是通过这种剪影,这种形态的方式,包括它的姿态动作来表现它,而不必特别真实,客观的去呈现它的那些细节。 那这个动作,如果你没有长时间的守护,当时没有这样的意识和想法的话,你很难说我就碰巧拍到他抬头的一瞬间。中国的民间,有一个叫二月二龙抬头,这样一个说法。这个照片《二月二龙抬头》本身就可以作为这样一个对应懂得的人。他一看它,尤其看到它的名,作品的名字他就能体会到你作者是在表达这个,而且这种表达,又是一种趣味性的。所以这个东西,就会变得很有意思。实际上有意思,也是我们拍摄过程中一个特别大的一个动力,也是我们自己特别好体验的一个能量。 大家再看看,就是这张照片就是一只螽斯,它螽斯的弱虫。这个螽斯也就跟我们的平时说的蚂蚱很接近的一类生物。我在早上的时候它还在休息,在田野里面拍到它这么一个画面,就是我们通常很多人去做这种记录式的拍摄。那除了这样的拍摄,大家经常也会觉得说,那还能怎么表现呢?那或者我再拍的大一点,我换个角度。光线再做一些变化,做一些人工光,在自然光上做一些调整等等,实际上都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我来说,还是更加注重它的趣味表现,就是我给拟人化地等待一个机会,或者说寻找另外一个机会去表现出来,这个物种就是利用它的形态,利用他的行为。 然后,能够拍出那一瞬间拟人化的画面,他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像第二张照片,它也是一种螽斯,它躲在这个叶子后面的时候,其实它是想往叶子上面爬。它这个动作,你就觉得还很像是捉迷藏。就是那种,突然间看见了它躲在那里。或者是用很好奇的一样的一个眼神,而实际上它是没有这样的眼神的,这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和我们人类用的。这样的一个理解,去观赏这个画面。摄影就是这样,有时候就是离不开想象力,因为这个世界也没有说绝对的一个一个客观就是他到底是在做什么。有时候我们只是能做一个大概的粗略的一个描述,实际上我们未必就一定是特别了解的。尤其是在生物学上,我们不了解的东西太多了,人类的了解的程度可能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如跳出来。在描述上还是一定要注意,就比如说我们以为它们是在做什么,但是我们要说明是我们以为或者说我们把它拟人化之后,可以一种比较诙谐的文字,或者是讲述,去表达这个画面。我们同时还是要说明,这只是我们的以为,这跟它真实所再进行的行为,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尤其是我们不要误导别人。在文字说明里面有一些注明就好了,所以在这里头,趣味表达实际上也是更多的能够去让大家有共鸣的,让很多人觉得有意思的,他对于影像传播也是非常非常重要。 大家看看这个画面,就是我在巴厘岛的一个酒店里面,晚上就在这逛的时候,发现这个这只壁虎。他在上面捕食,在等那个飞虫,这个趋光性的飞飞虫,飞到这个灯附近的时候,它就捕食,结果它在上面趴着的时候,突然有一只昆虫飞下来落在它身边了,把它吓了一跳。它的身体本能的做了一个躲闪的动作,你看它那个身体歪歪扭扭的动作。我就给他起名字叫《探戈》,就是他那个动作就像舞蹈一样。如果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画面解读,那首先,我觉得这是我想表达的,我觉得他有意思的一点,我也可以单纯讲这个物种本身的行为,也可以单纯讲我自己的,一种趣味性的表达,尤其是在名字上面。在这个画面当中,大家也看到,实际上我利用了这种高反差的这个画面,让这个画面呈现出剪影的状态,就是因为壁虎身上的那些纹理,包括它的这个质感。可能很多人会害怕,所以在这个点我多次强调了一点,就是说我们拍摄很多作品,实际上是我们自己享受这个过程,我们自己欣赏自己的作品。另外还是我们要传播对吧,不管是科普的还是艺术类的,还是对自然教育上的,那有时会注意到的一些细节,就包括我刚才说的这些毛虫,一些肉嘟嘟的虫子或者腿特别多的,或者是像那种质感皮肤像蛇的,像壁虎这种看着不舒服的,那我们可以用利用一些摄影技巧,一些用光的技巧来去把握画面,再加上一些趣味的东西的话,那就可以很好的去呈现出来了。 大家再看看,这是什么呢?大家有没有第一反应说这是什么东西啊?有多少人能够就第一时间能够反应出来,它是什么呢?在拍摄之前,实际上我当时自己也没有想象拍出来画面是这样子,但我是觉得这个想象力,在拍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看到的这个一个昆虫的整体的时候,我们会不会? <p class="ql-block">对,这是一只蜗牛的眼睛,就是他放大到那个程度的时候,实际上真的看不出来了。然后第二张照片,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的这个1:1的微距镜头,能够拍摄到的画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拍了一只蜗牛,一只眼睛需要多大的放大率。在我的器材里面,最大的放大率可以达到将近十倍,也就是10:1的放大率,也是为了能有更好的这种拍摄空间。这些器材都是为了我们创作而服务的,至于说你需要什么器材,实际上一定是根据自己的创作的这种范围,根据自己创作的一些意愿,去匹配的。那我给第二张照片起名字叫什么呢?叫《眼神》,因为这个蜗牛的这个眼睛,在走到这里的时候遇到了一只龟甲,它们面面相觑。至于这只龟甲来说,这个蜗牛的眼睛,他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不重要。因为昆虫的感知系统,实际上是超越了我们的想象的,他的感知性是很丰富的。而我们人类呢,就是我们通常的五官,对于昆虫来说,对于很多生物来说,对于蜗牛来说可能都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我单纯的把他从摄影的角度去表现出来,原来这个画面还可以这么有意思,还可以耐人寻味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个话题,人文精神和自然主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r></b></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在这个摄影方面,在我们创作过程中,实际上我们代不代表有人文精神,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定义自然的?我觉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因为终极带着我们往前走的,并不是说我们拿了多少奖,或者我们有多少个好的作品被认可,而是说我们自己。内心这个摄影本身,尤其是生态摄影本身带给我们的这种东西,他是不是拓展了我们的生命空间。</p> <p class="ql-block">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的会有一些非常规的,单纯的一种表现。比如说光影,比如说质感,比如说色彩、结构等等,这些传统的对于摄影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我觉得那个东西在我们某个阶段,他是很重要的。也是我们学习和训练的一个好的方式,甚至说你始终都可以单纯,只拍某一类东西,这个没有错的。在我表达的时候,实际上我个人的这种情怀的东西,个人的情感的东西都会融入了我的作品里。比如上面这个小螳螂这种照片,实际上它底下有很多的。</p> 再看这张照片,我取名字叫《三国志》。大家也知道,就不用多解释了,那实际上这种叶蝉在这种海域的页面上,他每每只找到这个,就像一条河流一样的,这个叶子的径,叶子里面的叶脉,它吸食叶子的汁液,但在我看来就是三足鼎立。我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呈现来表达,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更好玩儿的一种方式,它不单纯是一个记录了。我们还是不能忽略掉摄影本身的一些元素,包括线条、结构、色彩、对比关系、影调等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实际上它仍然是要有的。只是说你更加体验化,更加的这个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去精准地呈现出来。 这是很多年前拍摄的一张关于胡蜂,从这个树干上取材料,把这个树皮嚼碎了以后带走回去干嘛呢?做蜂巢。大家有见过那个红红蜂巢的人就知道,那个其实是用树皮做的。它的背景是什么呢?背景是一栋刚刚建好的大楼,实际上这个照片像我这个作品。我自己构思了很长时间,一直想拍这类的,但是当时其实还是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是因为这个大楼。在那头几天还没有拆脚手架。如果这样的话,那个画面呈现会更好。我给他起名字,就叫《家园》,就是我们人类需要家园,我们人类需要家居,那其实昆虫也是一样啊,他们也是为他们自己的生存空间,为他们自己的家园。在把它们的生命力,把他们的生命能量最大化,我觉得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表现。就是我们自己对生命怎么理解,我们怎么理解这个跟自然的关系?我们怎么理解不同生物之间我们有没有平等? <p class="ql-block">这个画面,实际上是两只绢斑蝶,一只在上面,那只在飞行,在求偶,它在给下面那只做飞行表演。它表演的目地是让下面这只雌性的绢斑蝶,觉得它有非常好的体力耐力,有非常好的控制飞行的能力,也就是说明自己有很好的基因。这样的话其实就是跟人类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觉得人类高高在上的时候,发现我们昆虫世界里面一只蚂蚁都会做的事情。我们人类会做,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这一点,有时候也会让我们更加的去就平时不去想的一些事情,我们更加的去切身的感受到大自然博大的时候,那我觉得这个本身也是特别有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关于实战经验和综合技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r></b></p><p class="ql-block">因为这部分其实是最多内容的,就是说,我们可能很难用这么短的时间给大家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我在这个之前的分享过程中,其实也在点点滴滴地把一些东西带进去了,那现在就做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比如说,我在叶子上发现个小红点儿,大家看看这张照片,我通过这种前景,通过这种角度,可以表现出这是红宝石。真的像红宝石一样。是什么呢?它是一只蝴蝶的卵,也只有一毫米多,这么小的东西,其实在微观世界里头可能对有些昆虫来说。</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这么小的一个蝴蝶卵,我们能够去观看到,生命原来有那么多种可能。生命那么多种形态,这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东西。在存在着,在发生着,这个事情本身,我觉得这种体验本身就非常的好。这个蝴蝶卵,我首先发现了一只,觉得那会不会还有?我就继续再找,如果找到了机会,我怎么表现?大家看看这个第二张就是我在另外一片叶子上找到了。原来这个蝴蝶卵也是这么多,而且,这么有秩序的。它的形态本身也很美,就像那小的水果一样,像小的点心糕点一样。那这也是一个简单的记录,一个客观表现,那这种客观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于科普,用于资料。或者说你在拍摄的时候通过不同光线,通过不同的角度,也可以有一些艺术类的创作和表达。但是我在这里头更多的是想说关系,因为在这么多年拍摄当中,实际上,我会发现这个真正的美,它不只是单纯,我们视觉上这种单纯的视觉美,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p> 所以通过这个这组照片,我慢慢给大家发,然后,一边发一边讲,就是我自己这么多年拍摄的时候,我能感受到那些那么美的东西,它确实不是单一的,它不是那个很单薄的一种美。那这里头我自己的定义就是,首先是这种,比如说我们的这种形态美,这里面包括了这个色彩、结构、形状、线条等等,比如像那个蝴蝶卵,但是还有一种是什么东西呢?还有一种是这种行为美。就是这个东西本身,它有没有什么互动的关系?比如说现在我先发张照片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有个昆虫在上面蹲着,他是休息吗还是怎么样?不是。原来是这个这种叫金小蜂的一个寄生的这个分类,把卵产到了这个蝴蝶卵里面。这个蝴蝶卵很有意思,它整个造型是很坚固的,对于昆虫来说很坚固的,但它中间呢,也就是现在这个金小蜂呆在这个顶端,它是有这个呼吸孔的透气孔的那个地方,也是最薄弱的地方,所以金小蜂,就在那里面产卵,把自己的卵产到这个蝴蝶卵里面,那结果将来孵化的时候,就不是那种蝴蝶幼虫,它就永远不可能变成蝴蝶了。他这出来的是什么呢?是金小蜂的幼虫,所以这个行为本身,也会很有意思,这个行为本身有时候超出了我们单纯对于美的那个理解,这个行为本身就有很多种,那这个现在的昆虫数量也是没有办法被完全统计的,但是你可以想象的空间有多大。 所以大家再看看这张照片就看到,这个这是另外一种,这个寄生蜂,他也是在寻找这个机会寻找这个可以寄生的这个条件,他也在挑选,比如哪些蝴蝶卵更健康,更营养的对他来说,它对于蝴蝶来说,那可能这些蝴蝶卵永远不会孵化出来了,那他就是大自然的平衡,那这种东西的平衡,他其实什么美呢?它是关系美这种关系本身,实际上大自然的精妙的这种平衡系统。我们人类现在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包括现在大家这个应该说整个全社会困惑的很多问题,实际上都是大自然失衡了,它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所以我们现在这个所有面临的东西都只是一种现象,都是一种失衡之后的现象。但是,人类的天性,就是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尝试,甚至不断的破坏。那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不断的纠错,我觉得这种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包括人类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关系美,这个美就是大美,不是单纯的,我们觉得美好的那个美,而是这里面有这种大的,这种就是天地之间最大的那个规律在运转,只要我们找到这个规律,我们遵循这个规律的话,那实际上我们整个这个应该说这个生命之间他都会有一个最好的状态,一种和谐状态去呈现出来。 <p class="ql-block">再给大家分享这样一张照片一个单纯记录,在这一片叶子上我发现了一条小的蝴蝶的幼虫,大家还记得之前那张龙抬头吧,那张的虫子和这个是一种。这个画面是不是我们通常记录下来的这样。右边这个吃掉的在我们生物学上叫食痕。就是它吃这片叶子剩下留下的痕迹,它现在在休息不吃。那是不是拍成这样就行了呢?我记录下来了,我拍清楚了,或者顶多我在光线上再做一些调整。但是我觉得不是,我觉得它还是会有行为,那这个行为怎么办呢?许多时我们遇到那一刻不一定是最好的机会,我们需要耐心等待。</p> <p class="ql-block">大家看看这个最后的作品呈现是什么样的,我等了又将近有半个小时,有时候可能还要更久,比如说我们拍鸟拍动物拍兽类,我们等几天的都有。但是这个昆虫来说还好,运气不错,我们不要等太久,半个小时之后,他就开始又爬到那个叶子去吃东西。在这个等的过程中,我对光线做了尝试,包括背景。其实这个画面看上去非常自然的光线,它并不是太阳光,是我用三个闪光灯去做到的。一个闪光灯去打亮的背景,一个闪光灯只做了一些轮廓光,一个闪光灯在正面做了一点补光。这么一个画面,实际上它看上去很舒服。这种光线,包括他的背景,没有那个黑色的高反差背景,它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感、和谐感是非常美的。而这个美,它不单纯是光线的美,它包括它行为,我取这个名字叫《生命之窗》,这个像窗户一样的,其实就是这只蝴蝶幼虫的生命。它要依赖这片树叶,它依赖这片森林,它要在这个健康的自然系统里面才能更好的生存繁衍下去。</p> 而我们人类也是一样,我们人类也同样需要健康的生态系统,这也是我拍摄自然的一个最根本的目的。同时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能量,也得到了很多来自自然的对各方面的思考,对各方面的感受,包括来自于身体最底层的体悟。我们在思想上还能够受到一些启发,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在做这件事情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 <p class="ql-block">好了,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几个话题,因时间关系,就到这里。因为时间关系实际上能跟大家讲的东西很多,今天是在讲微距,实际上拍野生生物这么多年,各个题材各个门类,应该都是有很多很多的积累,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给大家做一些更多的分享,更好更深入的分享,还是谢谢大家,非常开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