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ed2308"><b>D12: 恒山--应县--雁门关--五台山。</b></font>上午从浑源县城上高速公路,直奔应县木塔。图片较多,<font color="#ff8a00">雁门关另作专辑。</font> <b><font color="#ed2308">一、应县木塔。</font></b>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应县城西北<font color="#ff8a00">佛宫寺</font>内---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font color="#ff8a00">"前塔后殿"</font>布局。<div>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1961年首批<font color="#ff8a0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font color="#ff8a00">世界三大奇塔</font>"。 2016年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font color="#ff8a00">世界最高木塔</font>。</div> 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既可礼佛观光,又可登高料敌,故称“<font color="#ff8a00">金城戍楼</font>”。 从停车场旁边<font color="#ff8a00">祗园</font>进入。 <b style=""><font color="#167efb">1、应州古城墙(明):</font></b><font color="#ff8a00">木塔西侧。</font>应县明时为应州,辖属大同府。唐朝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大同军节度使李昌国筑金城县城。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金城县升格为应州,并在应州设彰国军节度使。元朝时已成为挺立北疆一座重镇。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应州知州陈立诚,以旧城西北多旷地,遂就东南城墙改筑今城,设城门三座。 <b style=""><font color="#167efb">2、佛宫寺:</font></b>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初名宝宫禅寺;金明昌四年(1193)增修,元延佑二年(1315)改宝宫为佛宫,始称今名,明清多次修葺。原山门文革时毁,1998年在原遗址重建,门额“佛宫寺”为<font color="#ff8a00">赵朴初</font>题写。<div>坐北朝南,二进布局;中轴线除释迦塔外,自南而北依次为牌坊、山门、大雄宝殿;轴线两侧有钟楼、鼓楼、配殿等。现存建筑惟释迦塔为辽代遗构,钟楼鼓楼为明代重建,大雄宝殿、配殿等皆为清代建筑。</div> <font color="#ff8a00">山门殿</font>正位弥勒佛祖,两侧塑四大金天王,后位韦陀护法。 <font color="#ff8a00">钟鼓楼:</font>寺院前部靠近山门东西两侧。皆为明代建筑,铁钟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所铸,重1650公斤。鼓重装于1999年。(网络图片)<br><font color="#ff8a00">钟鼓</font>原本古代乐器,后用于作战--击鼓开战,鸣金收兵;再后来才用于报时:“天明击钟催人起,入夜击鼓催人息”。佛教寺院敲钟击鼓有特殊仪规:早晨钟声继以鼓点,迟暮鼓点继以钟声--鼓声阵阵敲醒明利客,钟声点点惊醒梦中人。 <b><font color="#167efb">3、木塔。</font></b>建造高4米石质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平面八角形。除第一层石质台基外,其余各部分都<font color="#ff8a00">由木头榫卯搭建</font>,无铁钉铆钉。全塔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塔内原供奉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br><div><div>九百多年来,木塔经历狂风暴雨、大地震和炮火轰击,依然屹立不倒。但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塔身严重倾斜。为保护古塔游客已<font color="#ff8a00">不能登塔</font>,只能在第一层内游览。</div></div> <div>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设计上大胆继承汉唐以来重楼形式,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font color="#ff8a00">斗拱54种</font>,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网络图片)</div> <div>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font color="#ff8a00">共五层六檐;</font>各层间夹设有暗层,<font color="#ff8a00">实为九层</font>。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font color="#ff8a00">故塔外观为六层屋檐</font>。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font color="#ff8a00">24根柱子</font>,内有8根;木柱之间使用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网络图片)</div> 与国内现存很多塔不同,释迦塔并<font color="#ff8a00">没有塔心柱</font>,更像层层叠起来的楼阁,给每层佛像与礼佛人留下足够空间。(网络图片) <div>塔上现存54面珍贵匾联。其中<font color="#ff8a00">两块为皇帝所题写,</font>两人都是打败蒙古鞑靼人之后登塔抒发豪迈之情。</div><div><font color="#ff8a00">第五层“峻极神工”:</font>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font color="#ff8a00">朱棣</font>率军出师宣化,给南侵鞑靼、瓦剌部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据说只有“极”是原字,其他3个字是1974年应县中学教师俞浩模仿剩下的”极“字书写的。</div><div><font color="#ff8a00">第四层“天下奇观”:</font>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犯阳和(山西阳高),掠应州。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font color="#ff8a00">朱厚照</font>率师援应,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从此边境安宁几年。第二年七月为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天下奇观"四字。字体仍是原作,非常珍贵。<br></div> <font color="#ff8a00">铁狮子:</font>木塔塔基正前方一对铁狮子,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所铸。(网络图片) <div><font color="#ff8a00">第三层匾额“释迦塔”:</font>最古老最珍贵一块,至今有八百多年历史。颜体佳品是金代书法家王瓛所书。<br></div> 释迦塔三字两边还有236字题记,<font color="#ff8a00">分6次做成</font>,记述历次修塔历史,是珍贵史料。题文中有“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虽对建塔时间学界颇有争议,但一般采用大辽清宁二年。建塔缘由:一说田和尚奉敕募建;二说萧皇后为其父祈福,倡议修建,为礼佛之用,特命修建。(网络图片) <div><font color="#ff8a00">第二层匾额“天宫高耸”:</font>清光绪各年间应州知州所书。<font color="#ff8a00">“正直”:</font>清代雍正年间怀仁知县李佳士所书,一语双关寓意木塔笔直和为官做人正直无私。<br></div> <div><font color="#ff8a00">第一层匾额“天柱地轴”:</font>作者是万历年间编纂《应州志》本地人田蕙。取自《淮南子·天文训》:昔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font color="#ff8a00">“万古瞻观”:</font>作者清康熙年的应州知州章弘(匾额未留名)。</div> <div><font color="#167efb"><b>附:木塔牌匾内容有六类:</b></font>下列48面,但有三面《挂月》《足壮观瞻》《同登极乐》失落,现实为45面。<br><font color="#ff8a00">1、记事4面:</font>《释迦塔》《金城》《雁塔》《古迹重新》。<br><font color="#ff8a00">2、弘扬佛法19面:</font>《鹫岭无异》《灵山未散》《慈光远照》《香风花雨》《法海慧莲》《永镇金城》《香云普注》《大法力》《百尺莲开》《庄严法相》《毗卢真境》《洗涤尘心》《重新真会》《花宫仙梵》《皈依佛》《荡胸云外》《天华云锦》《奎光普照》《慈云普济》。<br><font color="#ff8a00">3、统治者赞颂木塔宣扬帝力3面:</font>《竣极神工》《天下奇观》《木德参天》。<br><font color="#ff8a00">4、赞颂木塔雄姿和艺术17面:</font>《天宫高耸》《万古观瞻》《壮观》《高出云表》《上接云天》《近日低云》《在半天》《留白云》《第一浮图》《霄汉凭临》《仰之弥高》《望嵩》《玩海》《拱辰》《永镇金城》《天柱地轴》《突兀碧空》。<br>5、借塔抒发情怀4面:《正直》《中立不倚》《文笔参天》《奎耀增辉》。<br><font color="#ff8a00">6、直接写景1面:</font>《万象逢春》。</div> 下马碑。(网络图片) 每层檐下装有风铃,迎风作响,十分悦耳。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 卯榫结合,刚柔相济,耗能减震设计,大大增强木塔抗倒伏的性能。 木塔各层檐下,还有一圈彩雕。 <font color="#ff8a00">陨石:</font>塔前院中(被钱覆盖)。清光绪年间落于距县城8公里曹娘村西南桑干河畔,1954年移于佛宫寺铁狮院内。<div><font color="#ff8a00">铁鼎、铁幢:</font>陈列塔基南月台,东为<font color="#ff8a00">铁鼎</font>(照片右中),西为<font color="#ff8a00">铁幢</font>,均为古时祭祀所用。鼎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铸,高0.56米,直径0.67米。幢为明万历七年(1579年)铸,高0.93米,八人角周边宽1.1米。<br></div> 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第一层南北各开一门,<font color="#ff8a00">南门为正门</font>。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font color="#ff8a00">每层装有木质楼梯</font>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塔内各层均塑佛像。 一层建有回廊。寺内存元明清重修碑碣数方。塔前明天顺八年(1464)铁香炉,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铁狮一对。 一层北门“永镇金城”“法海慧莲”匾额。 <font color="#ff8a00">一层</font>释迦牟尼高11米。内槽墙壁上画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font color="#ff8a00">二层</font>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 由于禁止拍摄(看得较紧),只在外面用长镜头拍摄两张。 <div>南北门两侧,彩色壁画精美。后面<font color="#ff8a00">借用网络图片介绍木塔内部</font>,经弥补不能的遗憾。</div> <font color="#ff8a00">第一层</font>释迦摩尼佛像高达11米,中国室内泥塑最高座佛。像面目端庄,神态怡然。 顶部藻井精美华丽。内槽墙壁画有6幅如来佛像。 <div>南北门洞两侧壁绘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中最引人注目是内槽南面门额壁板上3位女供养人,体态匀称、面容丰满,衣着华丽,气度不凡。</div> 释迦摩尼佛像坐在<font color="#ff8a00">巨大莲花台</font>上。莲花台由8个力士扛着。八力士本是驻守八个方向护法天神。 二至五层都供有佛像菩萨像,层层造像不同,构筑各异。 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 <font color="#ff8a00">第二层:</font>八面来光,豁然开朗;一主佛、两菩萨和两协从,姿态生动。 <font color="#ff8a00">第三层:</font>四方佛。 <font color="#ff8a00">第四层:</font>文殊、普贤、阿难、迦叶。 第4层原供奉<font color="#ff8a00">两颗佛牙舍利</font>,考证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牙上镶嵌之细小珍珠、玛瑙。 木塔旁边有个<font color="#ff8a00">展览錧</font>可参观舍利。 <font color="#ff8a00">佛牙舍利展厅:</font>可惜我们事先攻略不够,错过! <font color="#ff8a00">第五层:</font>毗卢舍那如来佛,周围八大 菩萨 。据说这些佛像胸膛都盗窃者开过,可恶! 佛宫寺院前的塔寺桥。 <font color="#ff8a00">寺院门楼:</font>正中题刻”第一景“。 <font color="#ff8a00">寺院门楼另一面:</font>正中题刻”小西天”,下面四个大字“庄严、法相”。 后院<font color="#ff8a00">观音殿</font>,东西有<font color="#ff8a00">藏亭</font>,左右为<font color="#ff8a00">地藏王菩萨和药师</font>殿。 <font color="#ff8a00">观音殿:</font>佛像21尊。正中观音菩萨和弟子善财(左侧)、龙女(右侧),另有18罗汉。(网络图片) <font color="#ff8a00">地藏殿:</font>佛像15尊。正中央地藏王菩萨和其弟子道明(左侧)、闵公(右侧)。另有文武判官和十殿阎君。(网络图片)<br> <b><font color="#167efb">4、大雄宝殿。</font></b>佛宫寺布局属 “前塔后殿”布局,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 <font color="#ff8a00">大雄宝殿脊雕三法象:</font>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坐骑朝天吼、青狮、白象背负莲花形状吻兽,中国寺庙之<font color="#ff8a00">孤例</font>。(网络图片) <div><font color="#ff8a00">大雄宝殿:</font>俗称九间殿,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比木塔早100多年,属皇家建筑;后两次失火损毁,现为清同治五年建,小于原有规模。</div> 殿内不准拍摄,只是在外面拍摄部分照片。 内塑佛像11尊。正面佛台中间端坐毗卢舍那佛,身边是弟子阿难、迦叶,两边还有两位胁侍菩萨,共称“五方佛”。大殿东西两侧是韦驮、吕驮两位护法。(网络图片) 解放初拆去佛像做粮库,“文革”时辟为“阶级斗争展览馆”,八十年代改成“建设成就展览馆”。1998年重塑五方佛,恢复大雄宝殿原貌。(网络图片) 大雄宝殿后<font color="#ff8a00">应县陶瓷艺术宫</font>。没想到,应县陶瓷源远流长,现代兴旺。 从佛宫寺山门出来,门前矗立一座<font color="#ff8a00">净瓶观音雕像</font>,再前面是<font color="#ff8a00">佛宫寺牌坊</font>。 木塔之下究竟有无地宫,是个什么样的地宫,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塔前牌坊南,长达340米辽代建筑风格仿古大街。 从景区外面也可很好拍摄木塔。 木塔前面的观音雕像和佛宫寺山门。 距离远点,漂亮的塔顶终于基本显露。 塔顶为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高约11.7米。 铁制塔刹,构造复杂而精美。 二层明层局部倾斜柱最大倾角已达11.3°,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要斜。木塔内柱子破损比较严重,至今未能找到可靠整体维修方案。但愿这个千年国宝能够永续人间。 从应县出来上高速,下一站本是<font color="#ff8a00">旧广武古城</font>,结果高速公路上错过出口,只得先去雁门关(后面专辑介绍),然后路线是:<font color="#ff8a00">雁门关--旧广武古城--五台山</font>。雁门关--旧广武古城G208,路上可见蜿蜒巍峨的<font color="#ff8a00">广武长城</font>。 <b><font color="#ed2308">二、广武长城</font></b><b><font color="#ed2308">。</font></b>明洪武七年(1374)修建,万历三年(1575)重建。<font color="#ff8a00">雁门关第一道防线</font>。山西现存长城<font color="#ff8a00">精华部分</font>,驴友中颇有盛名。山西省<font color="#ff8a00">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div>广武长城以新广武为界可分为:<font color="#ff8a00">西向长城</font>--新广武到代县白草口,西行经朔城区南部延伸到宁武阳方口一带,其中以猴儿岭段长城保存最为完好;<font color="#ff8a00">东向长城</font>--新广武经山阴南部的水峪口、沙家寺、胡峪口,过代县,达平型关一带,长城塌毁严重,仅剩断壁残垣和数座敌楼。<br></div> <font color="#167efb"><b>新广武长城(猴儿岭长城、白草口长城):</b></font><font color="#ff8a00">西起</font>忻州市代县白草口河东,<font color="#ff8a00">东至</font>朔州市山阴县新广武村,全长5964米。每隔120-300米建一座敌楼,现存较完整的有“阪扃”“控阨”“雄皋”“壮橹”“天山”等7座。<font color="#ff8a00">白草口</font>为唐雁门关即西陉关北塞,<font color="#ff8a00">新广武</font>为明雁门关即东陉关北塞。(网络图片) 广武长城北城墙修复工程2017年9月2日正式启动,当地政府抢救保护性修复2017年12月完成。(网络图片) <font color="#ff8a00">新广武城:</font>东距<font color="#ff8a00">雁门关</font>北3公里、西距<font color="#ff8a00">旧广武古城</font>1.5公里。建于明洪武与万历年间;利用战国旧城址所建,以建城史算反比旧城早一千余年,故说“新城不新,旧城不旧”。广武和雁门关一带,史上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重要地带。(网络图片) 从雁门关下来,公路上拍摄的新广武城及明长城。 从广运高速广武出口下来,去往雁门关路上可看到广武明长城入口,山底有个停车场。 <font color="#ff8a00">游客中心</font>下面是<font color="#ff8a00">停车场</font>。旧广武古城在新广武城西1.5公里。(网络图片) <div>公路上拍摄,远处可看见长城上有个拱门--赫赫有名的“月亮门”。</div> <font color="#ff8a00">月亮门:</font>一个敌楼(穿心楼)垮塌后残存的门洞。2007年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命名“新广武3段长城10号敌台”。独特形状成为山西最美长城地标建筑。(网络图片) 2016年10月3日遭遇强风自然坍塌,后来采用3D立体修复工艺修复。这是后修复的照片。(网络图片) 往白草口方向走大约一半,这段长城叫“<font color="#ff8a00">猴儿岭长城</font>”。进入代县白草口地段后,长城多建在悬崖峭壁之上。从最高点往下,长城延伸到白草口村。(网络图片) <font color="#ff8a00">“凤回头”:</font>现在“凤嘴”已不见其踪,裂缝愈来愈宽,墙体倾斜角已到极端。(网络图片) <div><font color="#ff8a00">猴儿岭:</font>长城最高处海拔1750米,因悬崖峭壁有石酷似猴形而名。地势险峻人迹罕至,保存较完整砖砌长城,绝大部分垛口尚存。(网络图片)</div> 航拍猴儿岭长城。(网络图片) 山下是大运高速(G55)和<font color="#ff8a00">白草囗村</font>。(网络图片) <font color="#ff8a00">白草囗村:</font>古雁门关北口,雁门十八隘之一。一隘两堡,南为太和堡,北为常胜堡。山沟盛长白草,故名。历代曾用陉口、西陉、古雁门、白草沟等名称,曾为军事要塞、戍守重地,亦为茶马驼道、万里丝绸之路之驿所。(网络图片) 从新广武城去旧广武城,路过“<font color="#ff8a00">汉武帝雕像</font>”景区。我们没进去,网上找些图片介绍一下。 <div><font color="#ed2308"><b>三、汉武广场。</b></font>广武长城脚下,山阴县境内。代县开发雁门关,山阴县开发广武长城。长城也是代县和山阴县<font color="#ff8a00">分界线:</font>长城南面代县,北面山阴县。(网络图片)<br></div> 穿过牌楼、神道进入中心广场<font color="#333333">。</font><font color="#ff8a00">广武汉墓群:</font>广场南面100多米,有墓葬288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网络图片) 广场中央,通高19.8米汉白玉雕像矗立于状如烽火台的三层基座之上,汉武帝居中,卫青居右,霍去病居左。(网络图片) 广场东西两侧各有汉朝文武大臣雕像10尊。<font color="#ff8a00">西侧10尊武将</font>雕塑自南而北依次为:韩信、樊哙、周勃、卫青、李广、霍去病、英布、彭越、周亚夫、马援。<font color="#ff8a00">东侧10尊文臣</font>雕塑自南至北依次为:司马迁、董仲舒、萧何、陈平、张良、曹参、张衡、蔡伦、班固、张骞。(网络图片) 到达<font color="#ff8a00">旧广武古城</font>。 <font color="#ed2308"><b>四、旧广武古城。</b></font>据考究始建于辽代,当时为夯筑城垣,明洪武七年(1374)包砖,清代维修补葺。现存城墙外观具有明代特点,主体规制和构造基本为辽代故物。古城城墙周长1652米,平面长方形。总高8.3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砖砌,石条作基。(网络图片) 城墙<font color="#ff8a00">东南西三面设城门</font>,不置北门(北面属少数游牧民族部落聚集区,为城内安全故不设城门);原城门上门楼解放前和"文革"破坏。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1984年、1991年分别对城墙、西北角马面、南城墙马面维修。2006年第六批<font color="#ff8a0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 主要街道是纵横各一:南北向大街和东西向大街。街上萧条,残墙断壁,有待开发。 村内遗存几处古民居:王家、解家、张家大院,山阴县文物保护单位。 村中央广场一个新建的戏台。 从东门进入,蹓跶到<font color="#ff8a00">西门</font>,其他街道没有去走。 西门城墙上,两株相距4米、一雌一雄古柏树已有800余年,此双柏在全国罕见。 短暂游览,又从东门出城。 离开旧广武古城,大运高速(G55)一侧山顶上,风车与长城并行。 “远方”摩托手队。 高速公路上,仍然可以看见绵延不绝的<font color="#ff8a00">广武长城</font>。 白草囗隧道上的<font color="#ff8a00">广武长城</font>边墙,山下就是<font color="#ff8a00">白草囗村</font>。 路边不时看见一座座长城土烽隧。 穿过5公里多的雁门关隧道。 出隧道见一寺庙。 到达<font color="#ff8a00">五台山北</font>,下高速公路。 继续上山,已是晚上7点。盘山公路上可看五台山风光,可惜天色已暗。 到达五台山上的台怀镇,已是晚上8点。<font color="#ff8a00">广化寺</font>仍是灯火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