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开通典礼

陈少友

<p class="ql-block">(上篇:交通部建设的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p><p class="ql-block">(下篇:侍定)</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1959年前中国没有掛五星国旗远洋船队,在部机关海河总局设远洋处,负责掛波兰、捷克国旗的中波、中捷合资远洋公司业务。在天津岸台设立大功率发射机与合资船队通信,1960年起国家决定建立中国远洋船队,交通部设立远洋局在广州沙面设立远洋办事处开始组建广州远洋公司。国家要求远洋船队电台,直接与国内通信。随着我国远洋船队发展壮大,上级决定建设大功率海岸电台,与航行三大洋我国远洋船队与国内保持24小时通信,64年我去邮电部设计院参加电路计算,就是选择在新疆设置海岸电台,使用国际电联分配给我国的几个固定短波频率,要与航行在南美洲加勒比海的我国远洋船通报,一天也只能断断续续联络4、50分钟(信号2、3),得到结论移动航行的船舶使用固定短波频率是无法与国内保持24小时通信的。限于当时技术条件,经部批准1964年开始分期扩建广州 、上海和天津海岸电台,采用不同方位 、角度 、定向天线分别覆盖不同海区,各个岸台承担各自覆盖海区远洋船队通信任务。</p><p class="ql-block">1964年交通部机要电信局技术处韩儒康科长带队陈少友、李世佐和邮电设计院李昌佑工程师前往广州选台址,65年海军调部彭德清副部长决定广州岸台选址”靠山进洞”。1975年12月部水运局通信组开会研究远洋船岸通信问题,多数人仍是使用短波通信,根据64年电路计算和实际试验我力主采用卫星通信代替短波船岸通信。1976年1月海军胡生甫同志电话告知我:二月中旬在北京召开 331卫星工程通信分系统会议,涉及远洋船通信问题,但没有交通部代表参加。我立即越级向刘云舟副局长和彭德清副部长汇报,得到局、部领导大力支持,彭部长在办公室亲自用电话联系,还风趣的说:“下班了你们局长走了,就剩下我们一老一小还在等电话。”后来领导派我、陈万余和远洋总公司颜梅仙代表交通部出席民族饭店召开的《331工程通信分系统会议》。会后在叶飞部长支持下,交通部设立《331卫星通信工程办》。杨英要我负责331卫星通信工程办工作。1978年331卫星通信工程办和中远总公司与美国COMSAT公司在北京共同召开航海卫星通信技术研讨会。1979我们去国防科委了解331卫星通信工程何时发射卫星,当得知国内331通信卫星1983才能发射,无覆盖三大洋区计划,又鉴于19所研制船载卫星通信终端体积太大,难以在远洋船上安装,331卫星通信工程,不满足远洋船队与国内保持24小时通信要求。就提出采用国际海事卫星系统并加入该组织意见,得到部外事局和财政部支持。由于不能用行政名义参加国际海事卫星组织,需用公司参加,鉴于交通部在北京,系统为船舶使用,业务由通信导航局主管,1979年6月就建议用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名义参加。经国务院批准,1979年用交通部通信导航局对外的《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MCN)名义,加入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同年10月交通部通信导航局赵东升局长以《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MCN)总经理名义,带领贾玉涛和翻译王楠出席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立大会。80年通信导航局设立《卫星通信处》,331卫星通信工程办完成历史使命自动撤销。并以(80)交计2211号文上报国家计委建设海事卫星地面站。83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总干事来华举办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研讨会,与会各部、委代表进行讨论时认为:这次研讨会将推动我国海上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并希望交通部抓总,联合各有关单位尽快建立我国的海事卫星岸站,发展我国的海上卫星通信事业。1984年钱永昌部长前往邮电部,商讨IMO实施GMDSS要求,提出交通部建设海事卫星地面站,得到邮电部支持,并以(84)交海字231号文上报国家计委,国家计委以计交(1984)1818号文同意交通部建设海事卫星地面站,抓紧开展工作。84年11月部下文成立海事卫星通信地面站工程办公室,任命忻鼎勇为工程办副主任,经过兩年多准备,在林祖乙副部长关注督促下,1988年7月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庄水库北侧破土动工。1989年在工程关键时刻,任命陈少友为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第一任站长,主持工程建设,带领出国培训回国学生攻克困难、修改不合理设计。1991年地面站建成6月3日由林祖乙副部长主持地面站开通典礼,国家副主席王震、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历届退居二线部长和外交部齐怀远副部长、总参通信部杨千里副部长、挪威驻华大使和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总干事等200多位内外贵宾出席开通典礼,王震副主席与航行在太平洋上《乐平岭》远洋船长通话,宣告中国海上通信跨入世界先进行列。</p><p class="ql-block">(下图是1991年6月3日座落坐上庄水库北侧的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外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1985年船长出身的林祖乙调任交通部副部长,他平易近人,非常重視通信导航工作,凡是我们提的问题,在其职权范围都设法满足我们合理要求,为了中国海上通信导航现代化,对报送的《中国实施GMDSS总体方案论证建议报告》、《论GMDSS系统及其国内外进展》、《航行电传(NAVTEX)系统》和《GMDSS船舶无线电人员配备及培训要求》报告和论文就读了两遍。他是中国实施GMDSS总体方案决策人和领导者,1987年他召开机关各司局领导会议,布置GMDSS实施任务,由于GMDSS实施期需十年时间,决定不设立专门机构,指定牵头单位其它相关司局协办。批拨专款供中国建设亚洲第一座NAVTEX台链技术人员随远洋船出海,测绘NAVTEX播发台链400浬海区信号场强图向IMO备案。亲自主持交通部组建航海教育研究会,关心GMDSS船岸无线电人员培训工作。对地面站出国培训汇报批示:《很好!回来请积极投入地面站建设、调试、开通管理工作》。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建设期间曾多次直接听取工程建设汇报,并说:海事卫星地面站系高新技术,必须严格管理。他率领有关司局领导到地面站工地视察检查工作,为了保护放置在港口集装箱内进口设备安全过冬避免冻坏,在土建未交工情况下,支持地面站借部属有经验技术人员与学成回国大学生混合编组,安装地面站设备并从新疆调交通武警战士警卫北京国际海亊卫星地面站。</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林祖乙副部长相片)</p> <p class="ql-block">(下图右1是1991年6月3日林祖乙副部长主持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开通典礼致词时照片右3译员杜大昌、右4陈少友。左1陶琦副部长、左2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总干事伦伯、左3国际海事卫星组织驻华候任首席代表蔡敏康)</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国家副主席王震为《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开通剪彩照片)</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国家副主席王震(右3),在林祖乙(右1)副部长陪同下,出席《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开通典礼。)</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王震副主席剪彩后立即与航行在太平洋上《乐平岭》号船长通话时照片)</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出席《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开通典礼贵宾前排左起挪威驻华大使、交通部副部长王展意、交通部副部长林祖乙、国家副主席王震、交通部笫六任部长开国海军少将彭德清、交通部笫七任部长李清、交通部原副长陶琦、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总干事伦伯和驻华候任首席代表蔡敏康)</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出席地面站开通典礼贵宾左起王展意副部长、林祖乙副部长、王震副主席、交通部第六任部长开国海军少将彭德清、交通部笫七任部长李清、陶琦副部长、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总干事伦伯</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左起国家副主席王震、交通部第六任部长开国海军少将彭德清、交通部笫七任部长李清、陶琦副部长、国际海事卫星织织总干事伦伯和驻华候任首席代表蔡敏康)</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左起王展意副部长、林祖乙副部长、王震副主席、交通部第六任部长海军开国海军少将彭德清、交通部第七任部长李清)</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参加《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开通典礼的军乐队进埸照片)</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参加《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开通典礼的军乐队演奏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图是参加《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开通典礼专业艺术家演出节目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1975年铁交邮分部,万里任铁道部长,叶飞任交通部笫四任部长,积极贯彻中央九号文件, 整顿企业、促生产、下基层解决压港、压船难题。拨乱反正,印发交通部党组(46)文 件,坚定地清理”文化革命中”,为蒙冤多年的交通部300多名干部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支持改革开放建立蛇口工业区,积极贷款买船,壮大远洋船队,抓紧救助打捞工程和机构建设,重视通信导航工作,支持成立交通部《331卫星通信工程办》,加入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组织,为建设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奠定基础。在历任部长关心支持下,在林祖乙副部长主管督促下《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于1991年5月底建成,定于6月3日举办开通典礼,部外贵宾由通信中心发邀请;部内退居二线部长由地面站发邀请。我就给时任人大副委员长叶飞老部长家中去电话,向他报告他关心支持的《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开通投产并请他百忙中出席开通典礼,叶部长非常高兴答应前来,他说:请柬不要寄家,寄到人大办公厅,他出行公安交通安排路线。6月3日上午叶部长准时到达地面站,我接他上二楼会议室,鉴于国家副主席王震因事下午才能到,在站内午饭后叶部长对我说:下午要去见荘xx,所以请他去中控室与航行远洋船通话,通话后他特别高兴,我送他上车时,他问我还有什么事,我讲:今天来不及了,希望地面站开通周年时给地面站题个站名,叶部长说:好的。92年6月5日袁秘书电话通知我,《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站名首长已写好,让我到其家取,我和何惠良到叶部长府上,带回交通部笫四任部长、海军第二任司令员、时任人大副委员长、开国上将叶飞将军亲笔书写《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站名。</p><p class="ql-block">(下图是1955年授衔,开国上将叶飞将军相片)</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交通部笫四任部长、海军第二任司令员、人大副委员长开国上将叶飞,正在与航行在印度洋上我国远洋船通话照片,左起陈少友、王利、袁秘书、郑光迪副部长、叶飞部长、胡景禄、林祖乙副部长。)</p> <p class="ql-block">彭德清老部长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率领27军入朝作战,战功輝煌,系志愿军十大王牌军长之一,1954年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指挥金门炮战,1965年调任交通部副部长,笫六任部长彭德清老部长他平易近人,“文化大革命”被诬陷无故关押折磨五年之久,仍相信真理终将战胜邪恶,与“四人邦” 进行斗争。1975年彭德清老部长恢复工作后、毫无怨言,振奋精神,推动远洋运输、救助打捞、通信导航等各项事业发展和改革开放。在拨乱反正,落实干部政策期间,顶住了各种干扰坚地定清理了交通部“文革”中遗留问题,使蒙冤多年的近300名干部和家属得到平反昭雪,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彭德清老部长系恢复交通部电信局后更名为通信导航局,成立部331卫星通信工程办,筹建《交通部西安通信导航研究所》,并决定接管海军移交长河一号(罗兰A)导航台链,为海上通信导航现代化奠定基础决策人之一。他非常关心通信导航工作,1965年对扩建广州海岸电台工程选址要求是“靠山进洞”,1976年初得知中央批准的331卫星通信分系统工程要开方案论证会,但没有交通部代表参加,我即向刘云舟局长和彭徳清副部长汇报,彭部长在办公室亲自用电话联系,还风趣的说:“下班了你们局长走了,就剩下我们一老一小还在等电话。”还批准新成立部331卫星通信工程办14名编制,1979年得知旅大警备区要将军队兴办半导体工厂移交地方时,就叫我去大连了解情况是否能接收,在大连港开办一个半导体高压整流器件厂。老部长指示:“GMDSS工程实施时,搜救通信网要先走一步”。1983年彭德清老部长退居二线,任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和中顾委委员期间,仍关心他主管过的通信导航事业发展,要求航海学会做好GMDSS技术咨询工作。1986年1月划拨专款,委托我主持邀请大连海运学院周玉钦、杨广治、上海船研所尤秉章、陆和平、陈必寿和上海海运局谢国粱、马允寿等教授、专家来北京参加我草拟的《中国实施GMDSS总体方案论证和建议》编写大纲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份内容丰富、布局全面和论据充分大纲,与会专家根据大纲也分别编写儿份专题和参考材料。彭老部长非常关心会议情况和编写进度,在初吉东同志陪同下专程到宾馆看望大家,老部长向我提出:”花那么多钱去建一个《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内行人明白外行人易误解”,我说明:“《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是从英文首次直译时沿用下来的,准备意译为《全球海上安全求救系统》,看看大家是否能够接受”。1986年7月中国航海学会将我执笔完稿的《中国实施GMDSS总体方案论证和建议》报送交通部,老部长为此还写了一份中国实施GMDSS调研报告送《中顾委》1991年6月3日彭老部长不顾年事已高还出席海事卫星地面站开通典礼,还与航行在印度洋上运洋船通话。1999年春节探望老部长时,他仍在关心地面站发展并对我说:“还想去看看地面站”。我说:等开春了我陪您去。五月我请他去地面站时,部长夫人吴璇大姐对我说:“老彭(部长) 肚子不舒服就不了去了”。我问:“去年体检了吗?”。他说:“没去”。后得知部长又住进北京医院我去探望他时,部长含着眼泪对我说:“小陈我两次住北京医院你都来看我,谢谢你”。我见到他被疾病折磨得很消瘦我心里很难过,安慰他:“您很快会康复的”。没想到这是我与老部长最后的一次说话。</p><p class="ql-block">(下图是1955年授衔开国海军少将彭德清将军相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图是1961年6月3日交通部第六任任部长彭德清,参加地面站开通典礼,我们请他与航行在印度洋上的我国远洋船通话情景。左1 杜景东、左2陈少友、左4天津海监钟伯源局长、左5彭德清部长、左6彭部长夫人原交通部宣传部副部长吴璇大姐、左7高永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图是1961年6月3日交通部第六任任部长开国海军少将彭德清,参加地面站开通典礼,我们请他与航行在印度洋上的我国远洋船通话情景。二排左1陈少友左2天津海监钟伯源局长左3部港监局林玉乃局长左4彭部长夫人原交通部宣传部副部长吴璇大姐左5王雪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图是1961年6月3日参加地面开通典礼,原海河总局、运输总局、水运总局局长、水运局、船检港监局、交通部笫七任部长李清与航行在印度洋上远洋船通话照片,左起王雪敏、何晓萍、李清部长、陈少友)</span></p> <p class="ql-block">1984年我们请钱永昌部长以国际海亊组织要实施《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GMDSS》要求为理由,前往邮电部商谈交通部自行建设北京国际海亊卫星地面站,征得邮电部同意。同年以(84) 交海字231号部文上报国家计委在北京建设海事卫星地面站设计任务书。</p><p class="ql-block">同年9月计委批复同意交通部建设海事卫星地站一座。该站内两副天线、两套22个话路设备及相应的土建配套设施,分别通过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空的海事卫星。投资规模为xxx万美元,xxx万元人民币,均在交通部计划内安排。请请抓紧开展工作。钱永昌部长在计委批复文中批示:请光迪同志及计划、海详局阅。还批示:“好事一定要办好,争取来的更应办好,希组织专人使责任制确实办好”。</p><p class="ql-block">1991年5月底我去复兴路,请交通部第八任部长,时任交通运输协会会长钱永昌同志家中,邀请他出席地面站开通典礼,6月3日钱部长有要事,请假未能参加开通典礼。</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钱永昌部长相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图是王震副主席参加地面站开通典礼后,由林祖乙副部长陪同,前往机房与现场工作人员合影,前左起于洪、陈少友、林祖乙、王震、王震秘书、王家麟、部外事司杜大昌翻译、王雪敏和吴晓庆)</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王震副主席在中控室用电话与远洋船通话左起于洪、陈少友、王利、吴晓庆、胡景碌、林祖乙、王冢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图是王震副主席在地面站中控室调研,前排左起陈少友、王震。后排左起于洪、吴晓庆、林祖乙、王家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图是王震副主席在地面站调矸时,林祖乙副部长给他介绍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1991年6月3日下午出席地面站开通典礼国家副主席与交通部、通信中心和地面站部份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1年5月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开通典礼前,陈少友回部机关请交通部第九任部长黄镇东出席《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开通典礼》,黄部长说:要陪朱榕基副总理视察长江航运不能参加,7月13日黄部长返京后,就视察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陈少友陪同和汇报地面站建设和开通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图左1黄镇东部长,右1陈少友合影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1991年6月3日开通后,当晚中央电视台就播出。6月4日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交通报、北京日报、中国海洋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中新社、经济参考报和人民海军报等各大媒体都给予报导。</p><p class="ql-block">(下图是人民日报、中国交通报等部份媒体照片)</p> <p class="ql-block">冼燕玲作为家属,应中国交通通信中心邀请,参加1991年6月3日地面站开通典礼</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开通典礼结束后,冼燕玲、陈少友夫妇及其二女儿陈红在太平洋天线傍合照留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访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p><p class="ql-block">海淀区上庄水库北侧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p><p class="ql-block">《人民海军报)编者按:”海洋科技成果巡礼专栏今天和你见面了,这个专栏,主要介绍我国海洋科技中的重大成就,希望读者拿起笔,为本栏赐稿。</p><p class="ql-block">南极并不遥远</p><p class="ql-block">喂”顺河轮”吗?你轮航行在什么海区?”我是顺河轮”,我们航行在香港附近海域!””中山站吗?”南极的气温怎么样?””对,我是中山站南极零下23°C</p><p class="ql-block">!”这是笔者在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跟舰行在香港附近海域的”顺河轮”和万里之遥的南极”中山站°通话的内容。7月10 日北京的气温高达35°C,笔者驱车到位于海淀区上庄水库北测的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釆访。刚进站区,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口白色°大锅”和一座高耸入云的铁塔。接待我们的地面站站长,一位50年代的老海军陈少友给我们介绍说:被称为°大锅°的是两副抛物型卫星天线,直径为13米,分别正确地指向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的两颗地球同步卫星。那座高达90米的天线铁塔,塔上装有两口”小锅”是两副数字微波系统天线,分别接入北京国际电信局的国际电话、电传公众网和交通部专用长途电话网。航行在太平洋上的船舶用海事卫星船站发出呼叫信号,通过国际海事卫星传输到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的13米卫星天线,进入地面站控制中心,经微机处理后按船站要求,信息通过进城微波天线,分别接入国际电话电路、电传公众网和交通部专用长途电话网与国内外用户进行通信联络。</p><p class="ql-block">84年经国家计委批准,交通部决定在北京建设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经过几年的筹备,于1988年8月破土动土,今年6月3日正式开通使用。站内主要设备由挪威EB公司提供的,设有两套国际海事卫星A标准和C标准岸站设备,采用微机处理,自动检测,在目前世界上22个地面站中居领先地位。通信网可覆盖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洋区,并拥有船到岸方向20条电话电路和20条电传报路,岸到船方向的16条电话电路和20条电传报路。每个洋区还有直接通往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两条遇险电话专线和两条电传专线。若船舶在海上遇险,可直接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通话救援。</p><p class="ql-block">当笔者问设备工作情况时,陈站长拿起一部普通的电话机,熟练地按了一组数字,就与航行在南海海域的”顺河”号万吨轮接通了。只听对方船员童胜贵介绍:我轮属上海远洋公司,是香港美线班轮……”声音清晰响亮,仿佛就像面对面地交读。一会儿,陈站长又用另一部电话机要通了南极”中山站”。”我是南极”中山站”报务员孙福臣,现在南极正是没有太阳的季节……”听着”中山站”传来的清晰声音。我们深有感触,科技的发展,使得南极并不遥远。</p><p class="ql-block">杨尧鑫 张強</p><p class="ql-block">转自人民海军报1961年7月22第三版</p><p class="ql-block">(下图是人民海军报照片)</p> <p class="ql-block">1991年6月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开通后部分人员与INMARSAT候任驻华首席代表蔡敏康先生合影照片</p><p class="ql-block">(下图前排左起付维海、于洪、王雪敏、周慧娟、通信中心唐桂玉主任、INMARSAT蔡敏康先生、陈少友、王家麟、李惠云、温红。中排左起石裕生、何晓萍、张晓宁、王利、祁峰、赵玉民、何惠良。后排左起徐超忠、王应军、杜景东)</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1991年6月3日《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开通典礼后,穿着地面站工作服的陈少友与国际海事卫星组织驻华候任首席代表蔡敏康先生在地面站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2年6月5日叶老部长袁秘书电话通知我,《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站名首长已写好,让我到叶部长家取,我和何惠良到叶部长府上,带回交通部笫五任部长、海军第二任司令员、时任人大副委员长、开国上将叶飞将军亲笔书写站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图是叶飞副委员长书写《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站名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1993年陈少友去地面站接待室,在叶飞老部长亲笔书写《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站名下留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陈少友1959年12月从广州南海舰队无线电技师现役军官,转业到北京交通部海河总局电信处任技术员兼北京航务发信台台长。被编入预备役海军技术军官</p><p class="ql-block">(下图是1958年春在广州南海舰队时相片)</p> <p class="ql-block">陈少友1935年9月出生于广州湾(湛江市)1950年10月于湛江市一中抗美援朝参加军干校,就读于广州市黄埔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海军分校,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交通部注册机电监理工程师。中国通信、航海、造船学会会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委员会委员兼通信学组副组长。1992年享受国务逐月发放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会堂专家委员会专家、交通部海事、通信和救捞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船舶检验局技术委员会通信导航分委会委员、交通部航海教育研究会理事、交通部北京航务发信台台长、交通部通信组技术组长、交通部331卫星通信工程办负责人、交通部通信导航局支部委员、技术处负责人、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首任站长兼地面站支部书记。60年将《北京航务发信台》革新成为无人值班由收信台遥控发信台,圆满完成北京首次与前往印尼接侨《光华轮》远洋船通信任务,受到交通部团委通报表扬。75年力主卫星通信代替短波船岸人工电报通信。78年以部331卫星通信工程办和中远总公司通信导航处与美国COMSAT在北京新侨饭店举办航海卫星(国际海事卫星前身)通信技术交流会,得悉美国在日本建设印度洋和太平洋卫星两座网络协调站。79年得知国家331工程通信卫星83年才能发射,且无覆盖三大洋的计划,作为交通部331卫星通信工程办负责人,就建议用通信导航局对外《北京船船通信导航公司》名义参加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为建设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作准备。83年起曾六次参加中国代表团,前往日内瓦和伦敦,出席国际电联(ITU)、国际海事组组(IMO)和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会议,编写提交预案维护国家权益。85年采用数字技术负责建设亚洲第一座518Khz航行警告(NAVTEX)台链,结束人工抄报历史,在对外谈判中挣回144万外汇人民币,受到基层单位好评,获得部、局瓴导书面表扬。86年研究规划设计《中国实施GMDSS总体方案论证建议报告》作为各单位实施GMDSS指导性文件并获得中国航海学颁发技术咨询奖金。88年组织交通部召开GMDSS船岸电台人员配备和培训工作会议,结束船岸电台培训人工电报历史,开创GMDSS人才培训新纪元。89年在工程关键时刻出任《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第一任站长,负责建设和组建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1991年6月3日地面站建成开通投产,会议由林祖乙副部长主持,国家副主席王震剪彩并与航行在太平洋上《乐平岭》远洋船长通话。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和历届离休部长出席开通典礼,分别与航行远洋船通话,中国海上通信一举跨入世界先进行列。1996年1月在中国交通通信中心副总工师岗位退休。同年被电子部研究院开发部聘为教授兼科林公司副总经理,采用海事卫星、GPS和电子地图进行技术集成,成功研发出全球移动车辆和船舶导航定位系统。曾任北京、安徽和河北省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总监理工程师,2011年回家安 度晚年。</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陈少友1994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木协会、中国科技会堂专家委员会专家时相片)</p> <p class="ql-block">  1991年经交通部上报,国务院批准,1992年10月起陈少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颁发证书</p><p class="ql-block">(下图是 《证书》</p><p class="ql-block">陈少友同志:为了表彰您为发展我国工程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决定从九二年十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二年十月一日 证书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