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日本首相、鸠山友纪夫与马景泉先生</p> <p class="ql-block">.马景泉 •篆刻家</p><p class="ql-block"> 马景泉,号乐得斋,1959年生于黑龙江克山,师承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韩天衡先生,1990年定居日本东京。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日本华人书法家協会副主席、全日本华人印社副社长,日中文化联合会理事会艺术顾问、海外王雪濤研究会副会长、日本篆刻家协会理事、樂得印社社长。曾获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艺术评展篆刻优秀奖、边款优秀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提名。著有《马景泉印痕》。</p> <p class="ql-block">一個用刻刀演奏生命樂章的人</p><p class="ql-block">--馬景泉瓷刻藝術展感言</p><p class="ql-block">縱觀篆刻藝術史,自秦漢的"銅玉時代",到明淸的"石章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印材,而在青田、寿山等石材日近枯竭的今天,印人們都在搜尋着能代表和勝任當代的新印材,于是諸多印人将视线集中在陶瓷之上,陶坯几成印石之替身之一。馬景泉也不例外,前些年,他在刻過五萬余方石章後,刀鋒轉向了陶坯瓦泥,衝出一片新天地,在中日兩國印壇一時間搞得風生水起。感嘆之余,我曾為其刻字集撰文:《耕罷石田五萬畝,衝開瓦泥一片天》。近幾年,我忙於教學科研,已疏于創作,而景泉兄奏刀不輟,刀鋒指處又下一城:在陶瓷材質上刻字,蔚成新風貌,轟動印壇,已卓然自立門戶矣。其受業恩師韓天衡為其書贊曰"陶瓷刻字自成家"。如此輝煌之業績怎不教人艷羡之!</p><p class="ql-block">大概有十年了,我曾發誓不再為人作文章,因為自覺爬格子太耗時辛苦,為此甚至得罪了畫界一些朋友。唯景泉兄不同,風風火火一個電話過來:搞個展、出書,要我写點東西,那口气,那勁頭和三十年前没兩樣,讓你無法拒絕。</p><p class="ql-block">算來與景泉兄交往三十年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們在東京上野公園留下了一段難忘的故事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當時寫的幾句打油詩至今記憶猶新:"京東野上,厥有樂事。一馬得水,二馬戲日"。我歸國後,景泉兄打來電話說我寫的那幾個字得到了日本書道名家的贊許。轉眼間我們都到花甲之年,而景泉兄的精氣神不减當年。有誰能一刀在手,孜孜矻矻三十年,夜以继日耕耘不輟,且風風火火走南闖北,不斷翻出新面貌,唯有馬景泉一人耳!</p><p class="ql-block">可以說,陶瓷刻字是馬景泉篆刻生涯的第三座里程碑。前兩座均穩穩地樹立于中華文化的正脈之中,並使他名噪于海內外,他執着地履行着自己"為專業而專業"的藝術定位,冷靜而機智地抓住"邊款"藝術進行專攻,"咬定青山不放松",終於達到"專精一體以致絕倫"的境地。陶瓷刻字是其第三座里程碑,代表了馬景泉成熟而獨特的藝術面貌。盡管陶印本身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如在烧制过程中,陶印的线条会产生变形等不利因素;陶印制作工艺的复杂性也会使人望而却步,苛刻的烧制条件让陶印的制作变得艰难。馬景泉則避其難而就其易,化繁為簡,把“陶瓷”這一具有優秀歷史傳統的優良材質,煥發出具有當代性的風采。陶瓷坯上刻字比之前的瓦泥坯材質更具表現性,馬景泉陶瓷刻字的特色還是源于他的專一性。首先,在陶瓷上刻字自古有之,一般都在畫面上題款或小幅題字,需用筆起稿,且多為釉上刻,而馬景泉是將篆刻邊款手法拓展放大,形成專門書法形式,不需起稿,放刀直取,且多為釉下刻。其次,刻字形式除各種陶瓷器皿外,還有鬥方、扇面、條幅、中堂等;尤其镌刻大幅陶瓷作品,不用起稿,秉刀直入一气呵成,在古今中外的同行中還找不到第二人。每次在刻字現場,其奏刀斫陣,呼呼生風的情景令圍觀者拍手叫絶,人們不禁想起"刨丁解牛"、"輪扁斫輪"、"裴旻舞劍"等技進乎道的一個個出神入化的典故。陶瓷刻字,無寧說馬景泉在古老的陶瓷領域為人們拓展了一片具有當代气象的新天地,欣賞他的"陶瓷世界",會感到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不似前人的溫文爾雅,一如他的為人,每件作品都帶着體溫,都奔放着生命的熱情,既端庄渾穆,又雍容大气。</p><p class="ql-block">面對馬景泉先生的輝煌業績,感嘆之余不得不服膺于他的執着精神,仅憑着一把篆刻刀縱橫天下,所向披靡;並習慣于把每一件藝術品都做到極致和卓越,幾十年如一日樂此不疲,因為這正是一種生命狀態。</p><p class="ql-block">戊戌正月廿五日,老槐客江陰東園</p><p class="ql-block">(馮旭,号老槐,博士,教授,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專項主持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p> <p class="ql-block">《天涯共此时》日中文化联合会理事会编辑部:</p><p class="ql-block">诗词总监:一介疏狂(严能钦)</p><p class="ql-block">总编:月满西楼(郝琦)</p><p class="ql-block">副总编:王志刚、金晓明、季风(张忠军)</p><p class="ql-block">编辑:语歌(庞丽英)、孟梅、金德高、刘景春、静月晴美。</p><p class="ql-block">美术总编:李燕生</p><p class="ql-block">美术副总编:祝崇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