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漫笔:我与《十五的月亮》

张玉军(潍坊)

<p class="ql-block">作者:李志民</p><p class="ql-block">编辑:张玉军</p> <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前诞生的歌曲《十五的月亮》,堪称家喻户晓,一直盛唱不衰。回想起来,我与这首歌还有着一段缘分。</p><p class="ql-block">1984年6月,我从军机关来到驻青州(当时叫益都县)的步兵第199师595团任宣传股长已一年有余。6月下旬,我利用周末向团里请了假回临淄看望妻子和女儿。正赶上两岁半的女儿患菌痢,在医院打了两天吊针。女儿尚未痊愈,但我必须按时归队。周一早晨我离家出门时,女儿的哭喊声夹杂着妻子的抽泣声一直传到楼下。返回团里后,一连几天那种声音始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心情郁闷之极。</p> <p class="ql-block">几天后,根据团里统一安排,我打起铺盖卷下到一营二连蹲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晚饭后,天下起了小雨,连队没安排集体活动。我心情不好,拿一个马扎独自一人坐在连队大门口一侧的房檐下,一任细雨打湿军衣。当天的日记上至今还保留着如下的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莫非是,如林的吊架上,千万个吊瓶悬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莫非是,如麻的输液管,向女儿细嫩的手臂垂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晶莹的雨珠,莫非是救命的“青霉”“庆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依稀间,女儿在呼喊:“吃药,口苦”“打什,我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仿佛是,女儿在哀求:“留一天吧,陪陪我,帮帮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请原谅我,孩子,当一个好军人,难得是一个好爸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莫非是,连日操劳的面孔上,降下了疲惫的帷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莫非是,彻夜未眠的双眸里,洒下了哀怨的泪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呜咽的晚风,似乎是你的哀怨,如泣如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孩子病成这样,难道你就一点不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特殊使命的军人,难道是无情的冷血动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请原谅我,爱妻,当一个好军人,难得是一个好丈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上午,我正在营部办公室翻看着那几天的报纸杂志,一连副指导员程宏志走了进来。他一见我就说:“股长,别光蹲在二连了,有空也到我们连走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95团的营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按前苏联军营模式营造的。营部和几个连队每家住一排大房子,一连和二连就是前后院的距离。作为团里的宣传股长,在二连蹲点而对前院的一连不闻不问确实也说不过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帮你们干点啥?”我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想学唱点新歌,可我这个副指导员又不识谱,劳您大驾,帮我们教一首新歌吧。”程宏志直接了当地给我下了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要求不过分,教唱歌本来就是宣传部门的职责之一,也是我的业务强项。我随手拿起新来的一期《解放军歌曲》(六月号),一边翻看,一边哼唱着。</p><p class="ql-block">一首《十五的月亮》引起了我的注意。准确地说是引起了我的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p><p class="ql-block">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满怀深情的歌词,不正是我近几天心情的倾诉和宣泄吗?我似乎从那哀婉又不失激越的旋律中寻到了久违的知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首吧,”我独自哼唱了几遍后,对程宏态说;“可我眼下在二连蹲点,如果先跑到你们连去教歌也不太合适。这样吧,我先在二连教,等把他们教会了,一定去你们连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必了,”程宏志说:“我找个录音机来,你在这儿唱一遍,我把它录下来拿回去,再组织全连跟着录音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程宏志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不一会就拿来了录音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五的月亮》在我特定的心境里与我偶然相遇相知,是天意也是缘分。随后,一连、二连直至全营,在很短的时间里都学会了这首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团里有一个惯例:每逢全团集体看电影,放映前都要以营为单位组织赛歌,并当场评出上下高低颁发流动红旗。一营以往赛歌是弱项,可此时一首《十五的月亮》,不啻于石破天惊异军突起,一举夺得“流动红旗”。其他几个营打探了消息后,纷纷来找我。《十五的月亮》很快就风靡全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敢贸然说大话。从后来的有关资料中获知,歌词作者石祥同志于1984年4月参加了《解放军歌曲》创作学习班,歌词就是在那次学习班上定的稿并由铁源和徐锡宣谱了曲。《解放军歌曲》是月刊,从时间上推算,我们在六月份接到最新的《解放军歌曲》第一时间里,就组织全团学唱,这在全军建制团中恐怕还是第一家。</p> <p class="ql-block">似乎是冥冥之中早有安排,我和595团与《十五的月亮》的缘分远没有结束。烽烟骤起,边关告急。半年以后,595团在师的编成内,随军部一起慷慨出征开赴了南疆战场。《十五的月亮》从后方唱到了前线,从歌舞升平走进了炮火硝烟。当兄弟团队只能从慰问演出的歌星口中欣赏那荡气回肠的歌声时,595团随便从哪个猫耳洞里找个战士,都能字正腔圆地唱上一段。我的战友们也以自身的英雄壮举,践行了 “献身祖国不惜流血汗”的铮铮誓言。他们有的血染沙场长眠南疆,有的因伤致残自强不息,共和国的旗帜上永远飘扬着他们血染的风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战场上立了三等功。作为一位幸存者,在凯旋后的第一时间里,我把军功章端端正正地戴在了妻子的胸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十五的月亮》永远激励着当代中国军人在“保卫国家安全”的岗位上忠于职守,不辱使命,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作者:李志民,山东栖霞人。1970年入伍,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参加过云南老山地区对越作战。曾任六十七集团司令部直工处处长、陆军上校军衔。爱好文学创作,多篇作品曾在济南军区获奖,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1994年转业进入齐鲁石化公司,历任人民武装部副部长、部长、高级政工师。诗词作品曾入选《21世纪全球华人诗词精选》《齐鲁百年诗词选》。曾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天马出版公司出版过《古曲新声》《古谱新歌》《古风新韵》《古律新篇》《秋水回眸》等文集。现为齐鲁石化公司诗词学会副会长 。</p> <p class="ql-block">编辑:张玉军,1963年2月生,山东省东营市人,1980年9月自地方考入济南军区军医学校,1983年7月毕业至2004年11月在步兵第138师医院先后任化验员、检验军医、主治医师、防疫所长。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参加对越防御作战,完成了战时的医疗保障任务,1985年5月在云南老山前线入党。1998年因工作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2004年12月转业地方,自主择业,现在潍坊市区某综合门诊部工作。2015年1月加入公益组织——潍坊市奎文区徒步协会,任宣传部部长,2016年至2019年连续四年获得“最佳宣传奖”,2015年至2020年连续六次随奎文徒协参加了环泰山T60大徒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