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部队回忆】之炮三师

新泰曹平先

【老部队回忆】之炮三师 ● 1938年8月上旬,皖中各县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统一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二游击纵队。 ● 1939年1月,扩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 ● 1941年1月,编为新四军二师六旅。 ● 1943年2月,兼路西军分区。 ● 1943年9月,第6旅撤编,改由第5旅兼路西军分区。 ● 1945年1月,以路西军分区第18团为基础重建新四军第6旅,接替第5旅兼津浦路西军分区。 ● 1946年7月,兼苏北军区第5军分区。 ● 1946年11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第6旅。 ● 1947年2月,编为华东野战军12纵34旅。 ● 1948年3月17日,改称淮南军区第34旅。<br> ● 1948年5月29日,改称江淮军区第34旅。 ● 1949年2月9日,编为第34军102师。 ● 1949年11月,102师师部调归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 ● 1950年1月1日,102师师部改建为炮兵第3师师部,原辖部队调出归华东空军、特纵及公安第13师,华东军区特种兵纵队炮兵第11 (前身为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炮兵第1团)、12 ( 淮海战役后由原山东兵团榴炮营、特纵炮一团第3营等炮兵部队组建) 、13 (1949年5月由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炮兵第11、12团和教导团各一部组建)团调入归炮3师建制,驻南京汤山。 ● 1950年5月,炮3师由浙东入闽驻同安,后移晋江。 ● 1950年11月,炮3师率12、13团调浙江嘉兴整编,准备入朝作战。 ● 1951年1月,再次入闽,驻厦门岛、同安、南安,归第十兵团兼福建军区指挥。<br> ● 1951年7月,炮11团调出归炮7师。 ● 1953年6月5日,炮3师率炮12、13团赴朝作战。 ● 1955年2月,炮39、205团调入归炮3师建制。 ● 1955年3月,炮3师率炮12、13、39、205团回国,驻江苏无锡。 ● 1955年10月,炮3师率炮12、13、39、205团入闽,驻永春,担负福建沿海机动作战任务,归福建军区指挥。 ● 1956年7月1日,归福州军区建制。 ● 1957年1月10日,炮9师缩编为炮17团调入归炮3师建制。 ● 1958年8月,参加金门炮战,炮3师师部指挥炮13团归莲河炮群,炮12、39团归厦门炮群。 ● 1979年2月,炮12团参加对越自卫还击广西方向作战。 ● 1983年1月,炮3师直属军区领导。 ● 1983年2月,炮2团 (1951年6月由西南军区炮兵司令部所属的高炮第541团、542团、战车第3团和榴弹炮4、5团各抽调一个连组建)调入归炮3师建制。 ● 1984年7月22日,炮13团开赴云南前线参战。 ● 1985年8月,炮3师改编为集团军炮兵旅,南京军区炮兵第3旅,南京军区守备师炮兵团。<br> 历史荣耀 ● 炮3师组建36载,转战南北,三次入闽,两次出国作战,战功卓著,名扬军内外。全师涌现出192个功勋单位、2534名功臣,其中一等功连3个、一等功臣10人。炮2团4连在淮海战役中4发炮弹摧毁敌4个碉堡,中央军委授予“百发百中”荣誉称号;炮12团7连在对越作战中,24发炮弹摧毁敌4个炮位,荣立集体一等功;炮17团4连炮手胡德安在炮击金门战斗中,全身烧伤面积达66%,仍坚持打出最后一发炮弹,中央军委授予“钢铁战士”荣誉称号;炮39团6连和驻地何厝小学涌现“英雄小八路”的事迹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