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龙川古村落位于古徽州一府六县的绩溪县。在徽州,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个家族的繁衍史、一个姓氏的传承史。龙川就是胡氏家族祖祠所在,胡氏一族发源和聚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安徽绩溪,胡姓占着很大的比例,全县将近20%的人姓胡。绩溪胡氏支流纵横,枝杈繁杂,同姓而不同宗。以绩溪境内的徽岭为界,有南胡北胡之分。岭南为南胡,岭北为北胡。南胡有“龙川胡”、“金紫胡”、“遵义胡”;北胡有“明经胡”。而龙川就是“龙川胡”的根。据龙川胡氏族谱记载,“龙川胡”始祖胡焱,自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定居龙川,距今1600多年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龙川古村落东为龙须山、天马山,村西为凤头山、石镜山,登源河自北向南,村南龙川汇聚,玉带溪自东向西穿村而过。俯瞰村庄,整个龙川古村落形似一条龙舟,因此龙川又有“船形村”之称。在古徽州与内外八卦村呈坎、牛型仿生村宏村、双龙戏珠倒水葫芦许村一起堪称彰显皖南古村落风水思想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所以,说龙川不得不说的就是龙川古村落的风水讲究。清代徽州名士赵吉士曾说过“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作为一名着迷徽文化的旅游爱好者,其实我并不太懂风水,我只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风水”心存敬畏。皖南跑多了,接触了许多有关皖南古村落建村风水思想。对所谓的“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民居“四水归堂”、村庄“枕山、环水、面屏”等风水思想只不过是略知一二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古代徽州古村落的选址及民居的择基方面几乎无村不卜,卜居成为村落选址的传统做法。所谓卜居也就是风水先生对当地地理地貌的把控和调整。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寻找人和自然的和谐之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说龙川风水,还得从龙川船形村说起。据龙川胡正生老先生所说:龙川村像一条船,风水先生曾告诉胡氏家人说,无水不能撑船;水“涨”(张)船高,有水才能行舟;但水涨则船漫,水不能太多,水多了,这条船就要浮(胡)走;为使船不致浮走,惟一的办法是用“丁”(钉)将其铆住,才能稳住船;但是“丁”不能太多,“丁”一多,船不堪负载,则要沉船。由此,胡家从外村请来了一家“丁”(钉)姓和张(涨)姓,划给了他们一定的山与田,并入主胡氏宗祠旁边的“特祭祠”。丁氏祖坟就位于船头位置,寓意船的锚,牢牢的守护这条大船的稳定。而风水先生还在张氏和丁氏两族做了手脚,至丁张两家几乎代代单传不断却人丁不旺,这也成了龙川风水最吸引人深思的不解之谜。此事经章恒全先生考证丁氏后人丁光辉先生得以证实,丁氏进龙川几百年,至2003年共十六代,代代单传。据章恒全先生文字记录,丁光辉老先生告诉他:当年风水先生叫人挖了在他家祖坟上的龙脉,只留一息脉气,故他家十六代单传。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龙川古村落选址风水。据龙川导游解说:龙川依山傍水,格局完全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基本模式,在风水格局上还有内外两个水口。水口在徽州传统村落中尤为重要,徽州传统风水思想认为,水是财富之气,留住了水就是留住了财气。所以,徽州古村落都建有水口,其落水口处(水去处),通常都要建桥作为"关锁",桥旁建有亭、堤、坝、塘、村,并广植树木,作为镇物,以便留住财气。龙川村的内水口在龙川河与登源河交汇处,被寓义为“藏龙卧虎之坑”。龙川村的外水口在天马山下,登源河在天马山和石笏山的夹峙下,形成一个“S”形,构成典型的“狮象把口”格局,由于水口紧锁,所以能够聚财。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了解了龙川古村落大致风水讲究后,再来说说龙川古村落的大致布局。自龙川景区入口进入则是仁和园,从传统的仁和园穿过,进入龙川水街,玉带溪将水街一分为二,水街两岸分别是龙堤与凤街两条街道,寓意龙凤呈祥。其中小溪北岸为阳称为龙堤,有都宪坊、进士巷、乡贤祠、胡氏祠堂等景点,小溪南岸为阴称为凤街,有仁和园、如心亭、胡炳衡故居、茶庄、古官道、奕世尚书坊等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胡氏宗祠。号称“江南第一祠”的胡氏宗祠,是龙川最亮的一处看点,据说这是胡宗宪衣锦返乡时修建的。龙川胡氏宗祠为中国古代宗祠建筑典范,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胡氏宗祠以宽弘的殿宇、巍峨的仪门,尤其是精致的木雕而著称于世,被誉为“木雕艺术殿堂”。在“文革”中这里作为小学,幸亏一位当时在此任教的汪老师,带着学生在精致的木雕上面糊上一层厚厚的旧报纸,贴上毛主席像并写上革命标语,才保住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江南第一宗祠的恢弘大气和精致的雕刻艺术暂不多说,令人匪夷所思是如此庞大的宗祠建筑,至今400多年,却找不到一只蜘蛛结网和一个虫蛀之处,甚至连麻雀、燕子之类的小鸟也从不落脚宗祠之内,所以,宗祠四百年来不用清扫却整洁如新。有人说,是因为祠堂选用的木料优质;有人说,是因为祠堂地处风水宝地。惊叹!</span></p> <p class="ql-block"> 丁家祠堂。胡氏宗祠左侧建了一座丁家祠堂。胡氏宗祠为三进七开间,而丁家祠堂仅二进三开间,从规模到建筑特色,都与胡氏宗祠相差甚远。这样安排,用意很明显。丁家祠堂没有单独的大门,只能从胡氏宗祠里面的左侧小门进去。寓意为“附庸,配角”。丁家祠堂的门坎和地面都比胡氏宗祠高,但屋顶比胡氏宗祠矮,寓意为“明升暗降”。宗祠里还挂了一块匾:“邦家之光”,但是“邦”字一撇没出头,用意很明显:“丁不得出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五行相生的辈分讲究。在胡氏宗祠还能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龙川胡氏自始祖胡焱至“锦”字辈共48代。上溯五代就可以发现辈分的奥秘。龙川胡氏第44代胡沇源(沇字辈),子胡树铭(树字辈),孙胡炳衡(炳字辈),曾孙胡增钰(增字辈),48代玄孙锦字辈。从辈分字体偏旁就能看出水(沇)生木(树),木(树)生火(炳),火(炳)生土(增),土(增)生金(锦)。五行相生的讲究不得不让人惊叹!</span></p> <p class="ql-block"> 奕世尚书坊。奕世尚书坊为户部尚书胡富和兵部尚书胡宗宪而建。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是徽派石雕建筑。奕世尚书坊牌坊的整体结构采用侧脚做法,向内收敛;主楼正中装置竖式“恩荣”匾,其四周盘以浮雕双龙戏珠纹。下方花板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为书法家文徵明手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龙堤凤街。龙堤凤街形成于明清时代,龙堤是龙川村内主要街道,龙堤衍出于河东的龙须山,堤中间纵铺石板代表“龙脊”,两侧鹅卵石垒铺,代表“龙鳞”,相较于“凤街”地形更高一些,体现了古代徽州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凤街是龙川村内主要街道之一,凤街因脉接西面的凤头山而得名。凤街用白凤凰麻石横铺,代表凤凰的一片一片羽毛,与龙堤合称“龙凤呈祥”,寓意满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进士巷。进士巷命名由来源于明清时代,是村内的主要街巷。椐《胡氏宗谱》记载,仅宋、明、清三朝,龙川村就考中进士11名,其中明朝就有7名,最为著名的是“一族开三府”的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副都御史胡宗明三人。历史上进士巷沿线有十四座仕科坊,可惜现已不存在了。</span></p> <p class="ql-block"> 都宪坊。都宪坊始建于明代,于2004年在原址上恢复建造,为副都御使胡宗明而立。都宪坊最上方是“圣旨”二字,在牌坊等级中属于第三等。石柱两侧使用的是倒爬狮,寓意为国泰民安、千秋万代。</p> <p class="ql-block"> 游玩龙川,除了了解胡氏一族1600多年的传承、领略龙川古村落的风水讲究之外,还必须要尝尝龙川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要说龙川美食首属“九碗六”,后增加为“十碗八”。十碗八不仅是一种宴席 ,更是一种徽州文化,所谓“十碗八”是“十碗八盘”的简称,一般由十道大菜、八只冷碟组成。冷碟有瓜子、花生、海蜇丝、米粉炒排骨、猪肝(或猪耳朵)、鸡蛋瓣,其中瓜子与花生不可少,寓意“加子加孙,福泽绵长”。普通的十道大菜有“石耳炖鸡、时蔬粉丝、鄣笋猪蹄、枣耳甜羹、红焖块肉、虾米煨汤、三丁焖粉、萝卜杂烩、清汤肉圆、红烧全鱼”。当然这种民间套菜一般只在婚寿吉庆之日操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龙川1600年的传承,风水龙川,龙川风水,真的说不清道不明。(2021.1.15于师大凤凰山。)【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致谢图片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