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阿开</p><p>图:网络</p><p><br></p> <p><br></p><p>初闻《空谷幽兰》还是缘于前几年的热播剧《欢乐颂》 ,当曲筱绡看到博学的赵医生在看《空谷幽兰》时,便好奇地问,这是一本养花的书吗?赵医生闻言白了不喜读书的她一眼。</p><p><br></p><p>当时心中不免疑惑,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过后虽百度了一下,大体了解了该书的内容,但也无缘阅读,直到前几天才有幸拜读佳作,顿时喜欢上了这个满脸络腮胡子的作者。</p> 1 <p>寻找隐士</p><p><br></p><p>《空谷幽兰》的作者是一个名叫比尔.波特的美国人,是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汉学家,自幼喜欢独处,长大后机缘巧合开始学习中文,从此迷上了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充满了不为人知的神秘感,并决定去探究这种古老的传统文明。</p><p><br></p><p>1972年,比尔先是去了台湾,在一座寺院里生活了三年,一床、一蚊帐而已,粗茶淡饭、暮鼓晨钟。随后,比尔离开了寺庙,隐居在一个小山村里,期间开始着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著作。1989年春,迫切想寻找隐士的比尔踏上了中国的土地。</p><p><br></p><p>为了寻找隐士,比尔不辞辛苦地奔波于终南山、华山的寺庙、山洞和草棚之间。</p><p><br></p><p>比尔采访的这些隐士中,有不识字的农民,也有大学生或研究生;有90多岁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年轻人;有人身居幽癖之地长达几十年之久,也有些初到者刚刚结芦......无疑,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初心而来。</p><p><br></p><p>这些虔诚的“住山人”为了杜绝尘世的烦扰,往往栖息在外人无法抵及的幽癖之地。棚屋简陋,入冬则极寒;粮食短缺,几难以果腹。“山乏水,饮积雪,充饥恃自种野菜。”</p><p><br></p><p>他们过着最为简单的生活,自己种土豆、蔬菜,吃松针、花粉,当然也有居士的供养和家人的帮助。这些人非必要不下山,除非是下山背粮或是必需用品。</p><p><br></p><p>相比于生活的贫寒,也许深重的孤独才是最为难以忍受的。当然,寂寞与否,因人而异,对于那些真正能潜心修炼之人,这份寂寞无疑是上天所赋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p><p><br></p><p>问:“师住此十余年矣,在此寂寞否?”</p><p>答:“山势壁削,上摩穹宵,下临绝涧。耳不闻鸡犬之声,目不睹尘俗之境,独居茅棚,清净异常。”</p><p><br></p><p>至于是否必须进山修行,一位隐士如此说: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p> 2 <p>世间果有隐士乎?</p><p><br></p><p>隐士在中国一直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自有文字起便有了对隐士的记载,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据记载,黄帝就是从两位隐士那里学到了如何治理国家和延年益寿的,最终,黄帝御龙归于了仙班。</p><p><br></p><p>古往今来隐士众多,其中不乏修成得道之人。如书中提到的秦穆公的女儿与丈夫于华山住了几十年后,在喝下了自制的长生不老之药后飞回了仙乡、如众所周知的“八仙”得道后各显神通、如老子过了函谷关,匆匆留下了五千言向西而去、不知所踪……</p><p><br></p><p>古时有一些伟大的诗人在不同程度上亦可称之为隐士,如以隐士著称的陶渊明曾写到:</p><p><br></p><p>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p><p>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p><p>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p>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p><p>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p><br></p><p>如著名诗人王维,比尔写到,王维是一位无与伦比的有教养的隐士,他认真地对待自己的隐居生活,把隐居变成了艺术,又把艺术融入了隐居的生活。</p><p><br></p><p>有诗为证:</p><p>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p><p>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p><p>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p><p>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p><p><br></p><p>隐士一直都在,只是不同时代赋予的涵义不同,不同时代修行的形式也不尽相同罢了。</p> 3 <p>真正的隐士</p><p><br></p><p>比尔:中国还有隐士吗?</p><p>老和尚:中国当然还有隐士,但是,当你遇到他们的时候,你认不出他们;除非他们愿意让你找到,否则你就找不到了。</p><p><br></p><p>居士高鹤年曾在《名山游访记》曾提及过隐士,据闻内有隐僧,有时而现,须长过膝,不知几百年矣。时闻木鱼声,我屡屡觅访,无缘得见。</p><p><br></p><p>真可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p><p><br></p><p>但也有一些隐士,他们常常以常人状行走于世间,或佛寺、或闹市,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深入红尘之中,去寻找那些心存慧根、尚能修炼之人。</p><p><br></p><p>吕洞宾就是在一家旅店里遇见了汉钟离,在睡梦里吕洞宾目睹了自己的一生,醒来后怅然若失:得失成败转头过,百年繁华一梦消,于是向汉钟离寻求超脱之道,之后便隐居在终南山修行,最终得道成仙。</p><p><br></p><p>如何才能长生不老、怎样才能得道成仙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在探索、思考的问题,为了启悟后人,老子西去前留下了《道德经》,吕洞宾也留下了几部专著。为了点醒后人,吕洞宾还写了一些简单的诗歌,其中几十首收录在《全唐诗》里:</p><p><br></p><p>我有松风卖,</p><p>世人买得无?</p><p>三万两黄金,</p><p>与尔一葫芦。</p><p><br></p><p>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置身于滚滚红尘之中的人们离道似乎越来越远,一些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迹也被后人当成了神话,认为是不可能的存在。如今即使有人在沿街叫卖“松风”,又有几人能解,多数人会一笑置之,把它当成了笑话。</p><p><br></p><p><br></p>